2016 (147)
2017 (64)
2019 (57)
2020 (73)
2021 (66)
2022 (38)
我们经常听说,日本人有一种匠人文化。这里所谓的匠人,指的是某一种技巧行业的从业者。
日剧和动画片里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台词,“我要做全日本最好吃的拉面”,“我要治好全日本的跌打伤”,“和果子的制作需要倾尽全力、全神贯注哦”,还有成为名医,锻造刀剑,不胜枚举。从广泛受人尊敬的医师到普通的拉面师傅,各行各业都透出一种对技术的痴迷和从业者的骄傲。
也确实如此,日本产品成了质量的代名词,风靡全球。虽然由于劳动力成本因素,部分产品缺少竞争力而逐渐退出,但依旧不断有新产品开发出来,一直引导世界新潮流。
据统计,日本百年以上老店有三万家以上,位居全球第一,而中国只有区区五家!
日本,到底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匠人精神”是如何体现的?
1999年,作为现场翻译,我陪同国内一家著名企业的技术人员一行人来到位于东京都府中市的东芝工场进行研修,研修项目是“高压电气遥控总开关”。因为产品要求精确度很高,除了一小部分小零件外包之外,主机和大部分主要配件都在东芝本场制造。
某一天参观螺丝车间,这个开关的螺丝有小拇指粗,要求误差好像只有零点零几毫米(具体记不清了)。只见工人们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地用锉刀进行精度调整,我方一位工程师问一老工人从事这行多少年了,这位工人很骄傲地说:“一进场就干这个,一直干了近四十年,由一个学工做到了师傅;就这么一枚不起眼的螺丝,我却做到了世界最好!”这句话对我们震动很大:一辈子就做螺丝,心无旁骛,就是为了做到世界第一。
福岛大地震一年后,2012年8月,我和一位大学同班同学前往岩手县盛冈的南部铁器村参观、购买铁壶。南部铁器享誉世界,每一把都是纯手工打制,精巧耐用。铁器村现场就是作坊,房内堆满了铸铁坯,经匠人们打磨,便形成了各种图样的器皿。
正值八月酷暑,外面温度30多度,作坊内估计温度更高达近四十度,但为了保证精度,不能开空调。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匠人们挥汗如雨却是专心致志。我同学走进窗前轻声问一位年轻人:能拍照吗?问了几遍,年轻人竟然都没听见,只专注于手上的细活。无奈,我们只好偷偷地拍了下来。
我同学买了好几只铁壶,有帮人带的,有她自用的,还有用来送人的。她说南部铁壶在茶友们非常受欢迎,都以拥有一把而自豪。
我也买了一只,太精巧可爱,都不舍得用,一直被我小心地放在橱柜里。
日本的电视节目也经常介绍各地匠人和他们的作品,或请本人到电视台录制节目,我非常喜欢看,从中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以下部分内容为ZT)
有一档节目邀请到了一位名叫Nobuo Okano的手工匠人, 他花了30多年的时间在旧书修复工作上。
有人曾拿来一本老旧的英日词典, 希望Nobuo Okano帮忙修复。请求者称这是他年轻时候使用的, 而现在他打算将这本词典交给女儿继续使用。
Nobuo接受了这项委托,他的工作台。
首先, Nobuo将旧书脊上的胶水全部刮掉:
然后,其中有一些说英语国家的地图,这些页面受损严重, Nobuo只得将他们重新黏在了新的纸上。
这个颜色看起来并不那么匹配, 但Nobuo表示这一问题可以通过进一步降解来解决。
这份书籍修复工作中最枯燥的部分可能就是将每一页的书角重新弄整齐……这需要用镊子一页页完成。
……并且,之后还要使用熨斗进一步烫平才行。
看Nobuo的专用小熨斗……。
看起来似乎大功告成? 词典的拥有者这时表示书籍的侧页上还写着高中时候喜欢女生姓名的首字母。
但现在,很明显不能将这个传给女儿啊老婆大人会打死我的……
于是,这台重型切纸机被隆重请出,以切掉侧边。
现在终于大功告成。
再加上一个新的封面,这完全就像是一本崭新的书籍一样。
再来看一眼这本书之前的样子。
正如“克拉克三定律”第三条所言:大凡足够高深之技术, 都与魔法无异。
金属网编匠人
竹艺匠人
蓝染匠人
合伞匠人
和菓子匠人
“匠人”在日文中写成“职人”(職人)。
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人就推崇“匠人文化”,“匠人精神”不仅是日本社会走向繁荣的重要支撑,也是一份厚重的历史沉淀。
1955年,日本建立了“人间国宝”认定制度。政府在全国不定期的选拔认定“人间国宝”,将那些大师级的艺人、工匠,经严格遴选确认后由国家保护起来,并予以雄厚资金的投入,以防止手艺的流失。
“职人”中,有豆腐师父、三味线师父、蓝染师父、居酒屋老板娘、玩具店师父等等传统艺匠,旧式工作方式所具有的情味,人与技艺日日相依,相互扶持走过的年代,令人心生敬意。
匠人文化的本质,只是二个词:一是敬业、一是认真。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当匠人文化被全社会所承认,敬业和认真这二个词,被整个日本社会接受和发扬。它们被化入到日本人的骨髓中,成了日本社会的“常识”。
作为匠人最典型的气质,是对自己的手艺,拥有一种近似于自负的自尊心--这份自负与自尊,令日本将人对于自己的手艺要求苛刻,并为此不厌其烦、不惜代价,但求做到精益求精,完美再完美。
工艺之美是健康之美,不能有逆反之情,炫耀之心和自我之念。好的器物,当具谦逊之美,诚实之德,和坚固之质……美术是越接近理想就越美,工艺是越接近现实就越美。日复一日的相处,产生不能分割的情感。
对于如何使手艺达到熟练精巧,他们有着超乎寻常的艺术般追求。日本匠人对自己每一个产品、作品都力求尽善尽美,并以自己的优秀作品而自豪和骄傲;对自己的工作不负责任,任凭质量不好的产品流通到市面上,会被看成是“匠人之耻”--恰恰是这种自负、这种羞耻文化,才使得日本产品纵横天下。
日本人对待自己的事业,往往从一而终,并且代代相传,百年、几百年老店、手艺就是这么传承下来的。他们极少好高骛远,盲目扩张,不会因为有资本了就去搞房地产、旅游业,什么好赚钱就往那钻。
反观中国,基本都是急功近利。一开始质量不错,没几年就变得的粗制滥造。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5年!有句老话叫做“富不过三代”,现在要改为“富不过二代!”只要多收了三五斗,就想着如何成为大财主,处处投机钻营,恨不得每个行业都能踏上一只脚,结果就是作茧自缚,在自己不熟悉的行业里栽跟头,没几年就呜呼哀哉。看中国曾经叱咤风云的几个大集团,哪个不是如此?
格力集团看到手机行情好,几年前也进军手机行业。很遗憾,它的手机可不是空调,质量极其恶劣。我有过一个,别人送的,整天死机,没法用。才用了一段时间就被我抛弃!但愿它的“格力”、“罗西尼”两大品牌可以持续下去,闪闪发光。
归根到底,不是中国人不聪明,而是缺乏“匠人精神!”
贴首欢快活泼的《幸福山歌》(原唱祖海),给沉闷的心情带来些明朗。
“也比培养了“官人”好!”
说起官人,中国人治文化下的官人就是精神上的“宦人”。当官就是搞管理。西方的有一套专业的管理理论,当官的是理论的实践者,达到精致一样会出现“管理匠人”;中国因为是人治社会,管理是看上级脸色行事,必须要把自己变成太监才行,若要成功,必先自宫。
回复 'lani' 的评论 : 查了一下,没有找到英文版的。日文版的也没有字幕。
推荐一个制伞的视频: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asknBhgtYY
回复 'lani' 的评论 : 查了一下,没有找到英文版的。日文版的也没有字幕。
推荐一个制伞的视频: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asknBhgtYY
推荐一个制伞的视频: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asknBhgtYY
南部铁器,好喜欢。虽然价格不菲,但是物有所值。
诗和歌是我最大的两个爱好,也必须用“匠人精神”对待。
墨墨的歌也是首首唱的用心:))
Re: 金玉屋 发表评论于 2020-06-13 06:26:36
不必过度渲染匠人精神,其实也是创新的阻碍
我们生活的现代社会,看到的、听到的都是现代人的所作所为,自然代表一个国家的当今形象。祖先再伟大,就能掩盖后代的丑陋吗?历史都是人写的,祖先到底如何,你我都没见过。
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与外界的接触中取长补短,融会贯通中发展起来的。谁能传承、发展创新,谁就是胜利者。民国早已离我们远去,再多大师,也只能仰天长叹。
因为讲多了,中国人和中华文化就被贴上一个重重的标签,但事实是有失偏颇
日本的工匠精神如果去溯源,就是来自中华文化和中国人,日本的虚心学习态度把这个优点毫无保留的学习并继承了
中国人呢,民国时代还保有大部分的工匠精神,当年的大师和现在的相比,当年的老品牌和现有的品牌相比,这些就可以说明问题了
一个邪恶的政党,硬生生在几十年内把一个民族败坏到现在这个地步,
因此,更准确的说,应该是“现阶段的中国人大部分都缺失工匠精神”
就说这次口罩,中国上马了这么多生产线,有几个质量好的。前几天我姐还跟我说,要我再从日本给她带,说国内的怎么戴都不舒服,比起日本的(同样是中国制造,是按照日方规格来生产),质量差的老远。
歌儿好听!鼓掌!使劲鼓掌!
文革, 接着又一切向钱看。 国人陷入滚滚红尘之中, 能踏踏实实做事的人越来越少。 追求速度是好事, 但是不钻研甚至山寨是指可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