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人胡姬酒肆

落花踏尽游何处 笑入胡姬酒肆中
个人资料
正文

野心蓝图(乔舟人)连载-CHAP11 知难而上赢 P E

(2022-07-10 02:53:37) 下一个

知难而上赢 P E,谁说华侨不行?

明理之下积客户,焉知失业非福?

 

时间过得很快,一周后的星期三下午,又是我和美编荷嫣然小姐、文编欧阳梦凡小姐见面的时间了。

今天我给二位讲我在新加坡如何获得专业工程师执照的故事,这个执照等同于中国国内甲级设计院资格。

我小时候读过《一千零一夜》,心里对让人心想事成的神奇阿拉丁神灯无限向往。因此做梦都想拥有一盏属于自己的阿拉丁神灯,这个专业工程师执照算是我的“阿拉丁神灯”吧。

 

建筑业可能是全世界规范最多的行业之一,在中国国内建筑业适用中国规范,在日本当然是日本规范。新加坡倒是没有一套自己的完全独立的规范,而借用英联邦规范。在如今全球一体,地球成村的年代,公司业务跨国走,林林总总的规范让人头痛不已。我刚来狮城在唐先生的B公司打工时,就建议唐先生把各国规范数据化、软件化,方便验证设计数据和管理工程。我最先做出来的是英联邦规范数据软件,因为我们的业务大多在新加坡。做软件的过程中,我得不停地去对比软件中的数据和规范中的数据,十分辛苦。不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样辛苦付出,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不仅提升了公司的业务水准,也让我对规范的每个细节谙熟于心,终生不忘。

各国对建筑安全规范要求体系不同,工程管理体系规范也不同。我来B公司不久就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作为一家有资质的建筑公司,我们有自己的设计师和项目经理,但每次辛辛苦苦地施工方案验算之后,我们把图画得美美的,万事俱备还不能施工。我们必须把所有的材料呈报给别人,等人家签章同意后才能动工——当然,盖章是要收费的。最简单的方案盖个章也得500元,大些的方案便得几万元了,一个项目下来,得有几十到上百个方案需要盖章,这是我在中国和日本都不曾经历的事。

我这才见识了新加坡建筑业安全的灵魂人物——专业工程师PE的重要性。在新加坡,所有有关建筑的项目设计和施工方案,都得经过专业工程师的审核和监督,由他们签章确认,负安全连带责任。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我们这些建筑公司好比运动员,这些专业工程师如同裁判,我们的参赛资格表得交给裁判审核,当然还得支付审核费。正常情况下,建筑公司都是合格运动员,所以裁判们只需要在参赛资格表上签字同意,即可收费。当然,图章不是盖着玩的,工程如果出了安全问题,专业工程师是要被追责的。

新加坡所有的建筑工程项目,都必须经过专业工程师的审核和监督,大到建楼架桥挖隧道,小到装防火门、装空调。欣欣向荣的经济发展催生出许许多多的工程项目,也保证了专业工程师们生意兴隆。在全球范围内比较,新加坡注册专业工程师职业,责任及风险最高,但经济地位也非常高。中型顾问公司老板的顶尖收入,与全国顶级大律师、顶级外科医生、跨国大企业CEO们的收入不相仲伯,据说也常常成为新加坡“高薪养廉”的部长领袖级薪酬的计算基数。

那么,这些专业工程师可不可以自己搞设计自己盖章?当然可以!他们可以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

我眼红了。原来专业工程师才是新加坡建筑业的权威人物。他们可以优雅地做事业,写意地赚钱。从事建筑业如果没有专业工程师执照,就如同没出师的小学徒,时时事事得看师傅的脸色。我的老板唐先生就因为自己没PE执照,每个项目都得付费请人审核签章。

我找到了人生的新目标,要拿下PE执照,条件成熟时自己开一家建筑结构顾问公司。

理想总是比现实美好,我兴冲冲地向身边的人打听PE申请条件,没想到朋友们个个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包括一向给我撑腰的老板唐先生。

为什么呀?要考试吗?我长这么大,最不怕的就是考试了。用英语考试也没什么了不起,我来新加坡这几年也不是白混的,英语已不是前进的绊脚石了。

——不是因为考试,而是因为你是中国人,中国人拿不到PE执照。

——太没道理了吧,这里是唯才是举的新加坡,岂会拿国籍说事。

——是学历。申请PE,要具备系统认可的本科学历。中国的学历不被承认。

打听咨询的结果让我心寒得冰霜重重:中国人申请不下PE执照,果真如此,我不得不考虑再换个国家混了。我可不想做一个跛足的从业者,不优秀毋宁死!

我几乎是怀着一种“不见棺材不落泪”的凛然与悲壮,去阅读申请PE资格的规则文件。果真,当时中国大陆还没有一所大学学历被新加坡PE考试资格认可。香港有一所获承认,马来西亚也有一所获承认,日本有12所获承认。我本科就读的重庆建院,当然也不被认可,看来我是申请无门了。

不过,我仔细阅读时有了个“重大发现”:日本被认可学历的12所大学中有一家是“横滨大学”。我在横滨读了5年书,知道横滨有一所横滨市立大学,还有一所横滨国立大学,就是没有横滨大学。细读之下发现,学校的地址写的是我就读的横滨国立大学,看来当局把校名搞错了。日本的七年生活,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对细节完美的要求,近乎病态的偏执。我认为这个错误对当局的PE考试系统来说,可能是小事一桩,新加坡人对日本高校了解有限,出现这个小错也可以理解。但对申请人来说,就不是小事了,如果报上去的资料因校名与系统不符,百分百会被拒绝,而申请人未必能得知原因,岂不死得糊涂死得冤?我马上提笔给当局写信,纠正系统文件中的错误。过了半年,我收到了他们的致谢函,错误被纠正了。

很显然我是个见了棺材也不落泪的痴人,我扒着文件一字一句地推敲,终于棺材有缝事有门,申请条件中有个例外破格规定:不具备认可本科资格,但水平突出者,只要专业工程师局认同你的专业成就,也可能成为PE。我知道这当然不容易,但毕竟是一线希望,值得一试。

我决定去撞这个大运!

考试我不怕,因为我在建立英联邦建筑规范数据软件过程中已把规范细节摸透了。

我开始调整工程设计的内容。初到新加坡时,我做了不少临时结构设计,在有了申请PE执照的打算后,我希望多做整座建筑的永久结构设计。恰好此时,唐先生和朋友合买了一块地,打算盖一幢20层的高楼。我立即找到唐先生表示可以用业余时间免费做高楼的结构设计,然后由唐先生请PE审核。不占时间还省下一大笔设计费,唐先生当然乐意,后来这个项目做得让他很满意。此后只要发现公司有整体结构设计案子,我就主动找老板揽下活儿,精心设计后请PE审核。我要去撞破格批准的大运,必须要有足够数量且足够亮眼的工作实绩来支撑。同时在做这些项目设计的过程中,我认识了不少PE朋友,他们以过来人的身份,教了我许多申请PE的“诀窍”和经验。

我在PE朋友的指导下,开始呕心沥血地写作专业报告,这些朋友们将自己申请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毫无保留地教我,让我的报告生色不少。当时公司有一对在新加坡边打工边游历的英国夫妇,还帮我改英文。我来新后英文虽进步了许多,但毕竟没专门学过,想要当局通过,真要花不少心思。这对热心的英国夫妻一润色,我再不用担心报告中的英文有没有错误了。报告写好后,我又花了足够的心思去设计报告的封面封底和排版编辑,尽可能选用彩色纸张和插图,把专业报告包装得醒目大气。我明白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当然,我没忘记把在日本参与的那个300米高楼设计案写入专业报告。

万事俱备,1996年,我到新加坡来的第五个年头,我找到两名PE推荐人,正式递交了PE申请。没有人看好申请结果,因为之前的中国人申请都没通过。“破例”一词本身就意味着可能性不大,走破例的路子实在太玄了。

1997年农历年前,我接到了面试通知。那个农历年是我记忆中最冷清的新年。为了不打扰我,太太省略了新年扫除布置活儿,甚至连年夜饭也吃得和平常一样。所有的人情往来都背着我悄悄搞定,而我全身心沉浸在面试准备之中,根本就忘了过年这回事儿。

我的PE朋友们告诉我,面试小组成员大约由三类人构成:一是政府官员,他们擅长发问工程承包方面的法律规则;一是工程专家,倾向询问实际施工问题;还有就是大学教授,钟爱专业理论问题。农历年假期,我泡在书房里翻着自己的专业报告,并把自己所做的工程资料全部翻阅了一遍。按这三个分类设想提问,做了很多精心的模拟。我甚至考虑到他们会从哪个角度刁难,或故意开玩笑误导人,我该如何应对。

我在做一件史无前例的事,在局外人看来,我似乎是在做一次没有赢面的赌博,但我的心里却没这么悲壮。在我看来,申请PE如同一局棋,既然专业局允许我面试,我就已经赢得了关键中场,面试不过是整个棋局收官而已。即使是赌,我也已经押上自己所有的智力与努力,而我的运气一向不错。

一切顺利,看似轻而易举。在接到正式通知之前,我就在相关网站上看到了我的名字,我的PE号码32XX,现在去专业局的系统里仍能查到我的号码。这是个永久性的号码,每个PE专家独拥一个,即使人去世了,号码仍然属于你。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成了中国新移民中第一个建筑结构专业工程师。

我成功申请到专业工程师执照,实现了中国人在这个领域的零突破,与此同时,我任职的B公司也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1997年3月份,就在我PE面试后不久,一家在新加坡颇有影响力、名叫《IT新加坡》的杂志注意到我们这家凭借电脑技术优势跻身新加坡前20强的传统建筑公司,对我们进行专访,公司成功地扩张了规模,打响了知名度,我的薪水也水涨船高,达到每月9200元,成为公司里薪水最高的职员之一。

我拿到PE执照后,公司的项目施工方案全部都由我审核盖章,唐先生无须另外付费。征得他的同意,我在业余时间可以自己接工程项目进行审核和监督。唐先生开的是建筑工程公司而非顾问公司,因此我的业余工作与公司利益没有冲突,但我毕竟是他的员工,他能让我这样做,也是相当大度和宽容的。我就这样在保有一份高薪工作的同时,开始追逐自己的梦想,积累起属于自己的最初的客户。

经历了大约一年的时间,我手上的客户资源越积越多。因为1997金融危机,B公司财务上出现了问题,唐先生思量再三,决定关闭公司。他只留了几个人盘查资产债务,处理善后事宜,其余的人员全部遣散。我离开了公司,我失业了!

 

优美的南洋乐曲又响起了,我知道今天的采访时间到了。

此时夕阳西下,余晖斜照,倦鸟归巢。彩霞渐渐黯淡,融进不断扩大的暮色中。

我知趣道:“好吧,时候也不早了,两位辛苦了,今天就此打住。我们下周再讲我失业后单枪匹马创业的故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