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追寻大师的足迹(八)—— 施罗德住宅,硕果仅存的荷兰风格派建筑

(2019-08-06 07:29:24) 下一个

位于荷兰中部的乌德勒支(Utrecht)是荷兰的第四大城市,交通枢纽。古旧的老城,保留了很多的中世纪的建筑。乌德勒支的艺术传统悠久,十七世纪的乌德勒支画派是荷兰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流派,还是著名的卡通形象“米菲兔”的故乡。然而我们这次专程前往乌德勒支,是为了探访荷兰现代建筑大师、“风格派”巨匠里特维尔德设计的施罗德住宅。这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家庭住宅,是里特维尔德在荷兰硕果仅存的一处风格派民居建筑。

风格派(De Stijl),是二十世纪初在荷兰出现的一项现代艺术设计运动,其影响力几乎可以与大名鼎鼎的包豪斯相当。二十世纪初,一些受野兽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等现代艺术观念启迪的荷兰艺术家们开始努力探索前卫艺术的发展之路,1917年,荷兰艺术评论家、画家杜斯伯格与几位荷兰先锋艺术家共同创办了《风格》杂志,在绘画、雕塑、设计、建筑等诸多领域提出一系列新的理念,标志着风格派运动的诞生。风格派追求艺术的“抽象和简化”,它忽略个性和细节,对艺术表现的对象简化到极致,抽象出线条、平面等基本元素,色彩上也还原为红黄蓝三原色及黑白灰三非色。

提奥·凡·杜斯伯格(Theo Van Doesburg,1883 - 1931)原名克里斯蒂安·埃米尔·玛丽·居伯(Christian Emil Marie Küpper),出生于乌德勒支,早年习画,画风深受印象派特别是凡高的影响。1913年,在读到康定斯基的《回顾》(Rückblicke)一书后,他的艺术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还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凡·杜斯伯格。杜斯伯格才思敏捷、雄辩善论,对艺术有着惊人的洞察力,作为画家虽然才能平平,却是一位出类拔萃的艺术理论家。他从当时荷兰的一些风格前卫的艺术家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全新的概念和理念,通过《风格》杂志广为宣传。和他共同创建风格派运动的,包括蒙德里安,范德莱克(Bart van der Leck), 胡萨尔(Vilmos Huszár), 范特霍夫(Robert van t’Hoff)等艺术家。其中对风格派的艺术实践贡献最大的,当属蒙德里安。

皮埃特·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1872 - 1944),荷兰著名画家、风格派艺术家和非具象绘画的创始者之一。作为风格派一员,蒙德里安更喜欢用“新造型主义(Neo-plasticism)”一词来表达他的艺术理念。他把新造型主义解释为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手段,自然的丰富多彩就可以压缩为有一定关系的造型表现。艺术成为一种如同数学一样精确的表达宇宙基本特征的直觉手段。”艺术的最终目的“不是通过消除可辨别的主题,去创造抽象结构”,而是“表现他在人类和宇宙里所感觉到的高度神秘。”他把绘画的对象,分解为直线和色块,以最基本的集合图形以及红黄蓝三原色及黑白灰三非色为元素,为现代抽象绘画开拓出一个新的领域。

1. 蒙德里安的绘画“红黄蓝黑灰组合”(1920)。

如果说蒙德里安的绘画是对风格派艺术在平面二维上的表现,那么里特维尔德则是把风格派艺术推广到了立体的三维空间,是这一艺术风格更为具体化。赫瑞特·托马斯·里特维尔德(Gerrit Thomas Rietveld,1888 - 1964),1888年出生于荷兰乌德勒支的一个木匠家庭。少年时期里特维尔德便辍学,在父亲的作坊里做学徒学习木工技艺,同时去夜校学习设计制图。从1906年起,他离开父亲的作坊,到一家珠宝店做设计师,继续上夜校进修建筑设计。1911年,里特维尔德开设了自己独立的木工作坊,制造木器家具。从他的夜校老师皮埃特·克拉哈默(Piet Klaarhamer)那里,里特维尔德接触到了当时荷兰的一些前卫设计思潮,并结识了几位后来成为风格派的艺术家。

2. 赫瑞特·托马斯·里特维尔德。

在为客人制作家具的过程中,里特维尔德感到当时的家具设计繁复,材料昂贵,体型笨重,制造过程费工费时,导致成品价格高昂,一般平民阶层很难负担得起。于是他开始琢磨如何简化设计和制造工序,使用新型材料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来降低成本。1917年,风格派的一位成员,建筑设计师范特霍夫委托里特维尔德设计一款座椅。里特维尔德按照自己平时的思考,并参照风格派简化与抽象的原则,设计出了一款以木条与木板为基本元件的座椅,构件之间只靠螺丝固定,完全抛弃了传统的榫接方式,结构异常简洁优雅,又便于制造和组装。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红蓝椅”。座椅最初为原木材料,没有着色。后来根据风格派另一位成员范德莱克的建议,里特维尔德为座椅配了颜色,他将椅背漆成红色,椅座漆成蓝色,十三根木条和扶手板漆成黑色,木条和扶手板凳两端则漆成黄色,简洁线条,还原的色彩,为这把座椅披上了一件蒙德里安式的外衣,完美的诠释了风格派的艺术理念。

3. 里特维尔德的“红蓝椅”。

“红蓝椅”由《风格》杂志介绍,轰动了设计界,里特维尔德也由一名籍籍无名的家具工匠,变身为知名设计师,不仅成为风格派一员,还应邀参加了1923年在魏玛举办的包豪斯展览,名噪一时。同年年底,里特维尔德接手了一个项目,在乌德勒支为一位寡妇和她的三位子女设计建造一座住宅。这是里特维尔德建筑设计生涯中第一个重要的项目,也正是这个建筑设计,是他在现代建筑史上名垂青史。这就是被后世称为里特维尔德-施罗德住宅(Rietveld Schröder House,简称施罗德住宅)的建筑,荷兰风格派建筑的典范,为数极少的几个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中的私人住宅建筑之一。

施罗德住宅得名于业主施罗德夫人,她的全名是特鲁斯·施罗德-施莱德(Truus Schröder-Schräder,1889 - 1985),1889年生于荷兰的代芬特尔,父亲是一位工厂主。1911年,她嫁给乌德勒支一位比她大十一岁的律师施罗德,婚后两人育有一子二女。两人不仅年龄相差较大,观念和趣味也多有分歧,丈夫思想陈旧保守,妻子则观念开放,乐于接受新生事物。他们在乌德勒支的公寓,有着典型的上流中产阶级偏好的高大屋顶和矫揉造作的装饰,却为施罗德夫人所憎恶。在施罗德夫人的强烈要求下,丈夫同意让她按照自己的喜好将其中的一间屋子重新进行装修,而施罗德夫人聘请的设计师,正是里特维尔德。他们二人年龄相当,兴趣爱好相近,都对现代艺术痴迷,初次合作便十分愉快,为日后关系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23年,施罗德律师去世,留下年轻的妻子和三个未成年的子女。丈夫的去世,对施罗德夫人来说,既是一个打击,又是一种解脱。她早已厌倦了原来的生活和那座压抑的老房子,希望能有一个全新的开始——为孩子也为自己,于是她决定建造一栋新的住宅,新住宅的设计师,自然是老相识里特维尔德。

里特维尔德很快提出了设计方案的初稿,但是施罗德夫人不太满意。她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要求和建议,比如降低层高,每个房间要有单独的供暖和洗手池等等。根据这些要求,里特维尔德最终设计出这座独特的住宅建筑,标新立异的风格,在当年的建筑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4. 里特维尔德绘制的施罗德住宅建筑草图。

5. 施罗德住宅的外型基本上呈一立方体,以直线条和长方板块构成建筑立面的基本元素,同时又巧妙地将一些板块从建筑的主体推伸出来,造成一种错落有致的视觉效果。

6. 它的每一个立面,都宛如一幅蒙德里安的绘画。

7. 住宅的外墙主体漆成灰色,凸出的工字钢梁等直线条辅以红蓝黄黑,俨然是风格派设计和蒙德里安绘画的三维立体化。

8. 进到室内,一层大部分的面积,给了厨房。宽敞的厨房,为女主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方便广阔的空间,这种住房设计理念在当时是十分超前的。

9. 一层的书房,家具都是里特维尔德的设计。

10. 从一层小台阶旁边的门可以进入通往二层的楼梯间。。

11. 楼梯的形状严格控制在一个矩形平面内,上方是突出屋顶的活动天窗。

12. 出于私密性和景观的考虑,住宅的主体,包括起居室、餐厅、施罗德夫人和三个孩子的卧室以及附属的淋浴间都建在二层。

里特维尔德最初对二层的设计,仍然按照常规的做法,分成一个个单独的房间,但是施罗德夫人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要求——将二层房间之间的墙壁设计成可以收放的活动隔板,这样在白天可以将隔板收起,整个二层变成一个巨大的开放空间,四周的大玻璃窗既为房间提供了充足的自然光照明,也将周边的景色一览无余;而晚间将隔板拉上,又保证了每个独立卧室之间的私密性。于是,里特维尔德为二层设计了可抽出和收起的活动隔墙,根据需要的变化对空间进行不同的分隔。

13. 二层。

14. 二层中心的壁炉和火炉。

15. 风格新颖的吊灯。

16. 二层一角的餐厅。

17. 宽敞亮堂的玻璃窗边是一张简单的餐桌,桌边是一把里特维尔德?设计的“柏林椅”。

18. 餐厅的橱柜。

19. 餐厅旁里特维尔德专门设计的多功能储藏柜。

20. 施罗德夫人两个女儿的房间。

21. 两张床前的小床头桌,造型抽象,也是里特维尔德的设计。

22. 儿子的卧室,地板由红蓝黑三色构成。简单的卧室里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把红蓝椅。施罗德夫人曾经这样评价它:“这把椅子出现在这里毫不稀奇,事实上,这把椅子就是房子设计的起点,它就是这座房子本身。”

23. 施罗德夫人的卧室在二层的另一端,与两个女儿的卧室间通过一条小小的走廊相连。

24. 浴室和洗手间就在这个走廊上。

25. 在施罗德住宅的一层,还有一间单独的房间,是里特维尔德的工作室。今天这个工作室的家具布局仍然部分保持着当年的样貌。房间的墙壁在房门的高度以下漆成浅灰色。

26. 工作室的墙壁上贴着里特维尔德留下的设计草图。

建筑师将自己的工作室设计在了客户的家里,说明两人关系的不同寻常。从1925至1933年的八年,两个人在这间工作室合作设计了许多项目。后来由于建筑事务所业务的扩张,这里无法继续容纳里特维尔德日益增长的员工,才迁至它处。里特维尔德从不掩饰对施罗德夫人的赞许,承认自己的很多灵感都是得自对方。

27. 里特维尔德与施罗德夫人交谈。(网络图片)。

除了工作关系,两人在情感上也十分密切,1957年,里特维尔德在夫人去世之后,索性正式搬入了施罗德住宅,直到去世。这也算得上是建筑业界的一段佳话,尽管有些人颇不以为然。当年赖特抛家弃子,与客户的太太私奔,最后酿成悲剧;范德罗则因法恩斯沃斯住宅的设计的分歧,最后与女客户对簿公堂。相比之下,里特维尔德与施罗德夫人几十年能合作融洽,相助相知,一路走来,终成眷属,实属难得。

1970年,施罗德夫人建立里特维尔德-施罗德住宅基金会,系统地开始对这一建筑加以保护。在施罗德夫人去世以后,乌得勒支中央博物馆接管了这座住宅,整修之后,辟为博物馆,对公众开放。2000年,施罗德住宅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文化遗产,并被评价为“现代建筑运动中的典范之作,作为风格派建筑在纯粹的理念与概念中杰出地展现了人类的创造力。”

28. 世界文化遗产标志。

29. 如今,施罗德住宅旁的荒地上早已建起了高架公路,原来的景观已无复存在。在高架公路的桥洞里,有这样一组瓷砖壁画,展示着里特维尔德生前设计的各种椅子的图案,过往的行人,不时伫足端详,心中不禁涌起对这位建筑大师的一丝怀念和敬意。

—— × × × ——

里特维尔德-施罗德住宅地址:Prins Hendriklaan 50, 3583 EP Utrecht, Netherlands

—— 追寻大师的足迹系列 ——

追寻大师的足迹(一)——赖特的“草原风格”建筑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frontend.php?act=article&blogId=56015&date=201409&postId=28427

追寻大师的足迹(二)——赖特的家园“塔里埃森”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frontend.php?act=article&blogId=56015&date=201409&postId=28657

追寻大师的足迹(三)——橡树园镇海明威故居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frontend.php?act=article&blogId=56015&date=201409&postId=28753

追寻大师的足迹(四)——看得见风景的玻璃房子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frontend.php?act=article&blogId=56015&date=201411&postId=15650

追寻大师的足迹(五)—— 探访聂鲁达故居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56015/201903/41622.html

追寻大师的足迹(六)—— 赖特的流水别墅,有机建筑的典范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frontend.php?act=article&blogId=56015&date=201907&postId=19433

追寻大师的足迹(七)—— 赖特的最后家园,西塔里埃森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56015/201907/19433.html

[ 打印 ]
阅读 ()评论 (6)
评论
aranjuez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ttroan' 的评论 : 多谢您的美言。
aranjuez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Redcheetah' 的评论 : 谢谢红猎豹!
ttroan 回复 悄悄话 写的太好了,非常喜欢。谢谢!
Redcheetah 回复 悄悄话 good to read
aranjuez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秋影萍踪' 的评论 : 多谢您的谬赞!去的地方虽然不多,还是会努力写下去。
秋影萍踪 回复 悄悄话 非常喜欢这个系列游记,太赞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