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2012德奥自驾游(6):帝国重镇雷根斯堡和纽伦堡,诸侯小城兰茨胡特与纽因堡

(2012-12-03 09:56:05) 下一个

游罢萨尔茨堡,我们短暂的奥地利之旅就算结束了,又返回德国境内,下一站是巴伐利亚东部的重镇雷根斯堡。从萨尔茨堡到雷根斯堡,路上要开三个多小时,为了减缓长途驾车的枯燥,希望在中途找一处地方,小做停留。从地图上看,有两个选择,东面的帕绍和西面的兰茨胡特。多瑙河畔的古城帕绍(Passau),和下一站要去的雷根斯堡有些雷同,所以选择兰茨胡特,因为那里有世界上最高的砖结构教堂钟楼。

1. 路上经过一座不知名的巴伐利亚乡村教堂。



兰茨胡特(Landshut),这次去德国之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一个城市,旅游手册上也很少介绍。从地图上看,伊萨尔河畔这个人口不到十万的小城,离慕尼黑不到一个小时的距离,历史上,却曾经地位显赫,一度和慕尼黑分庭抗礼。

公元1204年,巴伐利亚公爵在兰茨胡特修建了特劳斯尼茨城堡,兰茨胡特成为巴伐利亚公国的一个城市。1255年,当时的巴伐利亚公爵去世,公国由他的两个儿子一分为二,南部的上巴伐利亚以慕尼黑为中心,北部的下巴伐利亚则以兰茨胡特为首都。几百年里,巴伐利亚分分合合,直到十六世纪后期重新统一后,兰茨胡特才降格为一个普通城市。

在鼎盛时期的十五世纪,兰茨胡特富甲一方,那座最高的砖塔教堂圣马丁教堂,就是当时修建的。1475年,当时的巴伐利亚公爵之子乔治(后来继任巴伐利亚公爵)在兰茨胡特迎娶波兰公主,举行盛大的婚礼庆典,参加的宾客有上万人,吃掉了三百头牛,两千只羊,四万只鸡。这就是著名的“兰茨胡特婚礼”(Landshuter Hochzeit)。时至今日,当地人仍然举行四年一度的“兰茨胡特婚礼节”庆典活动。

如今的兰茨胡特,只是一个富庶而平凡的小城,城中心靓丽的古老建筑保存良好,虽然离慕尼黑很近,却看不到什么游人。我们虽是路过,匆匆一瞥,却非常喜欢小城的优雅宁静。

2. 兰茨胡特城中心的街道,街道两边的饭馆咖啡馆的客人尽情地享受着下午的悠闲。



3. 圣马丁教堂的哥特式钟楼,高131米。



4. 当年兰茨胡特的市民,为了跟贵族一争高下,决定修建一座最高的教堂,塔楼的最高处可以平视山上的城堡。教堂于1389年动工,1500年建成。



5. 教堂内的古老壁画。



6. 彩绘玻璃窗。



7. 山上的特劳斯尼茨城堡(Trausnitz Castle)始建于1204年,是历代巴伐利亚公爵的府邸。



8. 兰茨胡特公爵府(Stadtresidenz Landshut)是巴伐利亚公爵十六世纪修建的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宫殿。现在是一座博物馆。



9. 兰茨胡特市政厅,最早可以上溯到十四世纪。现存的新哥特风格的建筑是1860年间重建的。



10. 新哥特风格是兰茨胡特是主要的建筑风格。



11. 老邮政局----十九世纪的建筑。



12. 墙上的彩绘壁画。



13. 房屋外面的装饰。



14. 太子宫(Kronprinz Haus)是十五世纪一座贵族宅邸,1803年改为一所旅馆。当时的巴伐利亚王太子路德维希一世在兰茨胡特大学(慕尼黑大学的前身)就读,曾在那里住过,因而得名。



15. 老城广场,“兰茨胡特婚礼节”就在这里举行。



16. 老城中心的这家熟食铺子,我们看到店里有不少当地的主妇,猜想东西可能不错,就进去买了两块烤肉。没想到不经意间,竟然尝到了至美的德国烤肉。带皮的五花肋条肉,腌过之后再烤,皮脆肉烂又入味,远胜之前之后吃到的德国烤猪肘,甚至比广式的脆皮烧肉还好吃。那酥烂多汁肥而不腻的烤肉,堪称此行的第一美食,至今一想起来还回味无尽,可惜只顾狼吞虎咽,竟忘了留张影。



17. 晚间抵达雷根斯堡,晚饭之后,来到河边拍夜景。当初就是在网上看到雷根斯堡的美丽夜景,才决定在那里住宿。



雷根斯堡(Regensburg)位于巴伐利亚东北部,多瑙河与之流雷根河交汇之处,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早在公元一世纪,罗马人就在多瑙河畔建立了一座要塞,作为帝国北端疆域边防的前哨。公元179年,罗马帝国皇帝Marcus Aurelius派驻的意大利第三军团在此正式建立了城市Castro Regina,意思是雷根河畔的城堡,德文Regensburg就是由此而来。

中世纪,雷根斯堡先后属于古巴伐利亚公国和东法兰克王国。地处南北通商的要道,雷根斯堡逐渐成为商业中心,通过远程贸易积累了大量财富,十二至十三世纪盛极一时。很多重要的建筑,如多瑙河上的老石桥,老城的主教堂,都是那一时期留下来的。十三世纪,雷根斯堡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自由城。1663年,帝国议会改变以往流动会址的传统,选择雷根斯堡作为永久会址,直到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被拿破仑解散为止。1809年,拿破仑率法军击败奥国,占领雷根斯堡,之后将其划给他的盟国巴伐利亚。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为雷根斯堡附近有当时欧洲最大的飞机制造工厂,而遭到盟军的猛烈轰炸。幸运的是,雷根斯堡的老城几乎没有受到什么破坏。战后初期经济的不景气,反而使老城的中世纪风貌得以保存,2006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现在雷根斯堡是巴伐利亚第五大城市,拥有汽车制造,电子工业,和一所现代化的雷根斯堡大学。现在的教皇本笃十六世,七十年代曾在雷根斯堡大学神学院任教。

18. 多瑙河畔的古城雷根斯堡。



雷根斯堡最知名的莫过于多瑙河上的老石桥。这座石拱桥建于1135至1146年间,只用了11年时间。石桥长300米,宽8米,共有16座桥洞。建成之后,成为许多中世纪欧洲桥梁的建筑模板。中世纪的几百年间,这座石桥是多瑙河从乌尔姆到维也纳之间唯一的一座桥梁,使得雷根斯堡在军事和贸易上的作用举足轻重。历史上,第二次和第三次十字军东征,都是从这里跨过多瑙河的。

19. 老石桥南端的塔楼是三座塔楼中唯一保留下来的,最早建于十三世纪,后来改成关押欠债人的监狱。塔楼左侧是过去储存盐的仓库(Salzstadel),现在是世界文化遗产信息中心。



20. 老石桥边上这座著名的香肠老店(The Historic Sausage Kitchen of Regensburg)据说有九百年历史,当初为修建老石桥的工匠们提供饭食。



21. 这家老店只卖一道菜,就是著名的雷根斯堡香肠。



22. 手指粗细的小香肠一反传统德国菜的粗与咸,肉嫩味美,是雷根斯堡不可错过的美食。



23. 雷根斯堡圣彼得主教堂(Regensburg St. Peter's Dom)。这座建于十三世纪的哥特式天主教堂是雷根斯堡的另一个标志性建筑。



24. 格利亚屋(Goliath House)墙上的大卫和格利亚的壁画。



25. 哥特式的旧市政厅(Alte Rathaus)最古老的部分建于1260年。里面的议会厅(Reichssaal)1663至1806年间曾经是神圣罗马帝国议会(Perpetual Imperial Diet)的会址。



26. 旧市政厅大门上的石雕。



27. 比勒陀利亚门(Porta Praetoria)和塔楼是罗马驻军兵营的遗址,距今已有近两千年历史,是德国现存最古老的建筑。



28. 旧圣母小教堂(Alte Kapelle or Old Chapel of Our Lady)从外面看上去平淡无奇,洛可可式的内部装潢却华丽无比。可惜教堂的正厅只在做礼拜时才开放,只能透过铁栏杆看上一眼。



29. 墙上的描金花饰和壁画。



30. 圣宜美拉修院(St. Emmeram Abbey and Basilica)是一座本笃会修道院,最初建于公元739年,以纪念七世纪在雷根斯堡殉道的圣宜美拉。修院的教堂是十三世纪修建的,它的分体式钟楼在德国教堂中很少见。



31. 圣宜美拉是一位来自法国中部地区的传教士,七世纪中叶在雷根斯堡一带传教。当时巴伐利亚公爵的女儿未婚先孕,向宜美拉主教忏悔。为了拯救信徒,宜美拉决定主动顶缸。公元652年9月22日,圣宜美拉被公爵绑在梯子上凌迟,在雷根斯堡殉道。他的遗骨后来就葬在圣宜美拉修院。修道院墙上的壁画,盾牌右边的就是圣宜美拉主教。



32. 修道院的大部分现在是德国贵族Thurn and Taxis的私人府邸Schloss Thurn und Taxis。Thurn and Taxis家族来自意大利北部的伦巴第地区,十五世纪,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建立了遍布欧洲的邮政体系。从1595年起,任帝国邮政总监,垄断了欧洲邮政达三个多世纪,积累了无数财富,并且获得了亲王的头衔。神圣罗马帝国解散之后,拿破仑买断了Thurn and Taxis家族的邮政系统,作为补偿,于1812年将圣宜美拉修院送给Thurn and Taxis家族。十九世纪,Thurn and Taxis家族以修道院为基础修建起了豪华的宅邸。



33. Thurn and Taxis家族至今还住在这座宅子里,其中的一部分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现任Thurn and Taxis亲王阿尔伯特1990年继任,当时被福布斯杂志列为最年轻的亿万富翁,现在还不到三十岁,是一位著名赛车手,就是传说中的高富帅吧。



34. 开普勒在雷根斯堡的故居。约翰尼斯·开普勒(Johannes Kepler)生于1571年,卒于1630年,是德国著名的天文学家,他发现的行星三定律奠定了天文学的基础,成为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先驱。开普勒1628年移居雷根斯堡,两年后在雷根斯堡病逝。



35. 雷根斯堡剧院前的音乐家雕塑。



36. 雷根斯堡老城的东门(Ostentor)建于1300年,是仅存的一座城门。



在雷根斯堡城东几公里处的多瑙河北岸的山坡上,有一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就是被称作瓦尔哈拉(Walhalla)的日耳曼民族先贤祠。瓦尔哈拉的名字,来自北欧神话中英雄死后升天的“英灵殿”(Valhalla)。

先贤祠的建造,归功于巴伐利亚的路德维希一世。1806年,拿破仑强迫解散了神圣罗马帝国,作为法国盟友,巴伐利亚升级为王国。当时国王的儿子路德维希,虽然被拿破仑钦定为巴伐利亚的王太子,但内心却不喜欢法国。为了唤起日耳曼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凝聚力,路德维希王子产生了建造一座先贤祠的想法。虽然时机还不成熟,路德维希私下出资聘请雕塑家,开始按照他的名单打造历史人物的头像。

1825年路德维希加冕为巴伐利亚国王,第二年就开始着手筹建先贤祠。工程由德国建筑师Leo von Klenze主持设计,外形仿照雅典的帕提农神庙,1830年正式动工,于1842年完工。按照路德维希一世的计划,先贤祠共收入过去近两千年的日耳曼历史上160位杰出人物。这里的日耳曼不仅限于现在的德国,还包括奥地利,瑞士,荷兰,波西米亚等泛日耳曼语系的国家,甚至包括波兰俄罗斯等东欧国家。在这160位先贤之中,名字刻在牌位上的有64位远古人物,因为没有可以依据的画像或者相貌描述的记载,其余96位近代人物都陈列的是他们的头像。从先贤祠落成至今的一百多年里,又有31位名人入选。

37. 瓦尔哈拉先贤祠。



38. 先贤祠北面的浮雕:条顿堡森林之战。公元9年,日耳曼人在酋长阿尔米尼乌斯的率领下,在莱茵河以东的条顿堡森林(Teutoburg Forest)击败罗马大军,阻止了罗马人的扩张。



39. 先贤祠内部的装饰素雅而堂皇。地面和四壁用彩色大理石铺成,顶上是金碧辉煌的屋顶。



40. 墙上装饰着日耳曼神话和历史题材的浮雕。



41. 路德维希一世的坐像。



42. 柱子上的女神雕像。墙上的铭牌镌刻着先贤的名字。



43. 每一面墙上都陈列着一组名人的头像,由中间的女武神引领,进入神殿。



44. 几位名人:上排:贝多芬(音乐家),丢勒(画家),莫扎特(音乐家);下排:康德(哲学家),席勒(诗人),孟德尔(遗传学家),爱因斯坦(物理学家)。



纽伦堡(Nuremberg),其实应该翻译成纽伦贝格,因为此“堡”(Berg)非堡(Burg)也。纽伦堡位于巴伐利亚北部的弗兰肯地区,距离雷根斯堡一个小时车程,离慕尼黑不到二百公里。纽伦堡建城大约在1050年,距今已逾千年。中世纪时,纽伦堡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座自由市,由皇帝直接管辖。1356年皇帝查理四世颁布的“金玺诏书”,规定每位选出的新皇帝都要在纽伦堡召开首次帝国议会,直到1663年议会永久性地移到雷根斯堡为止,纽伦堡因而被称作帝国的非正式首都。

十五,十六世纪,纽伦堡地区是德国文化和工商业的中心之一,德国最著名的画家丢勒一生大部分时间都住在那里,怀表也是在纽伦堡首先制造出来的。十九世纪,纽伦堡逐建发展为德国的工业中心之一,德国的第一条铁路就是在纽伦堡修建的,著名的西门子公司也诞生于纽伦堡。

第三帝国时期,纽伦堡由于特殊的历史地位,被希特勒选为纳粹党代会的会址。1935年,德国国会通过了臭名昭著的“纽伦堡法案”,揭开了反犹排犹的序幕。二战末期,纽伦堡遭受了盟军的猛烈空袭,解放纽伦堡的战役也异常激烈,战火彻底摧毁了大部分纽伦堡老城。二战结束后,战胜国特意选择纽伦堡,对纳粹德国的24名战犯和7个组织进行公开审判,就是著名的“纽伦堡审判”。

战后,纽伦堡虽然得以重建,但只修复了部分古迹,千年古城的绝大部分随着战火彻底消失了。如今纽伦堡是德国重要的工业中心,巴伐利亚的第二大都市。我们驾车出入纽伦堡市区时,的确遇到了一路上还不曾遇到过的堵车。我们在纽伦堡呆了半天多,在老城走马观花,由于天气不好,下午袭来的阵雨让我们最后放弃了参观纽伦堡城堡,匆匆离去。

45. 纽伦堡老城中心的主市场(Hauptmarkt),每年冬季,著名的纽伦堡圣诞市场就在这里举行。



46. 广场上的圣母教堂(Frauenkirc?he)是查理四世皇帝于1352年至1362年间修建的,原址是一座犹太教堂。查理四世1356年在纽伦堡颁布了“金玺诏书”,确立了选举帝国皇帝的七大选帝侯:美因兹,特里尔,科隆大主教,波西米亚国王,普法尔茨伯爵,萨克森公爵和勃兰登堡侯爵。1506年,为了纪念这一事件,教堂的正门上增加了这座“Männleinl?aufen”机械装置。中间坐着的金人是查理四世皇帝,每到中午12点,七位选帝侯会依次出来,围着皇帝绕行一周。



47. 教堂正门入口内部浮雕装饰。



48. 广场上的另一个建筑:美丽泉(Schöner Brunnen)是一座铜制的八边形喷泉,高19米,顶部是一座哥特式尖顶。美丽泉由纽伦堡工匠Heinrich Beheim设计,于1385至1396年建造,原件现在纽伦堡的德意志博物馆,广场上的是复制品。



49. 喷泉上装饰着40个人物的彩色雕像,分别代表了哲学,人文七艺,福音书四作者,早期教会四位神父,摩西和七位先知,九位圣王和七大选帝侯。



50. 圣劳伦斯广场旁的Nassauer Haus是纽伦堡老城仅存的中世纪塔楼。



51. 圣劳伦斯教堂(St. Lorentz Kirche)是纽伦堡新教的两个主要教堂之一,建于14世纪,二战之后修复。



52. 教堂的管风琴是德国第二大。



53. 佩格尼茨河上的圣灵赡养院(Heilig Geist Spital)建于1332至1339年间,当初是一座医院兼老弱收容所。1424至1796年间,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冠,权杖,印玺曾在此存放。



54. 愚人船雕塑(Ship of Fools)。愚人船(Das Narrenschiff)是德国十五世纪讽刺作家勃兰特(Sebastian Brant)1494年于瑞士巴塞尔出版的一部讽世寓言,丢勒为该书创作的插图是画家最早的蚀刻作品之一。雕塑就是根据丢勒的插图创作的。



55. 纽伦堡市政厅(Rathaus),十七世纪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据说著名的胡桃夹子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56. 丢勒广场上的铜像。



纽伦堡是德国画家丢勒的诞生地。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大师之一,丢勒是德国最伟大的画家。可以说,如果没有丢勒,德国的绘画界在欧洲的地位就会变得无足轻重。

阿尔布莱希特·丢勒(Albrecht Dürer),1471年生于纽伦堡一个金匠家庭,父亲是个匈牙利移民。丢勒从小跟着父亲学习金匠手艺,但他真正的兴趣在于绘画,自幼便显示出极高的艺术天分,现存最早的一幅丢勒素描自画像是他十三岁时所画。十五岁起,正式拜师纽伦堡著名画家Michael Wolgemut,学习油画和蚀刻版画。学成之后,丢勒又游历荷兰,瑞士,意大利,特别是在威尼斯,领略并学习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法。1500年左右丢勒回到纽伦堡,开辟了自己的画室和印刷作坊,致力于油画,木刻,版画创作。他的造型功力极深,笔触细腻。丢勒画的动植物素描插图,毫发毕现,栩栩如生;他的人物肖像,形神兼备,入木三分,特别是他的几幅自画像,独特的神态和意境,成为后世艺术家膜拜的典范。由于印刷术的普及,丢勒的木刻,版画大量印行,广为流传。直到1528年去世,丢勒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纽伦堡度过的。丢勒是纽伦堡的骄傲,他在纽伦堡的故居很好地保留下来,现在是丢勒故居博物馆。丢勒是我们最喜爱的欧洲古典主义画家之一,到了纽伦堡,故居博物馆自然不能错过。

57. 这所德国式木屋是丢勒故居,从1509年到1528年去世,丢勒一直在这里居住。



58. 故居现在改为博物馆。这是丢勒的工作室。



59. 起居室。



60. 印刷间。



61. 丢勒故居斜对面的Tiergartne?r Tor Platz上的野兔铜像,是德国现代雕塑家Jürgen Goertz对丢勒的名画“野兔”(Feldhase)的致礼。



说道这只野兔,不禁想起几年前的一桩趣事。那一年在维也纳参观阿伯蒂纳美术馆(Albertina),美术馆不大,花10欧的门票,主要就是为了看丢勒的那幅野兔。可是那天,美术馆都转遍了,也没有看到那幅镇馆之宝,最后我们只好去问工作人员。那位工作人员指了指一处用绳子拦住的入口,原来那一部分在维修,暂不对外开放。这真是太不巧了,我们不远万里,从大洋彼岸专程来这里,为的就是这幅野兔,看不到该多么的遗憾啊。那位工作人员看我们说的情词恳切,就悄声对我们说,你们在这里等一会儿,什么都别说。过了几分钟,等周围其他的参观者都离开了,他把我们带到那个入口,取下拦着的绳子,示意我们进去。里面是一个不大的展厅,有十来幅绘画,其中有丢勒十三岁的自画像,还有那幅著名的野兔。这是一幅水彩画,作于1502年,画中的野兔神态安详,造型逼真,活生生地宛如一只真的兔子在你面前,五百年前丢勒如此高超的技艺,实在令人赞叹不已。为了不给那位工作人员惹麻烦,我们不敢在里面久呆,看完野兔就赶紧出来,连声道谢。如今已经几年过去了,每次想到这件事,内心都会深深地感激那位素不相识的工作人员。

62. 丢勒的野兔(来源网上)



63. Tiergartne?r Tor Platz前的街道。



64. 纽伦堡审判的法庭。



65. 多瑙河畔的纽因堡,当初就是看了美丽的城堡和倒影才把纽因堡加进我们的行程。



纽因堡,德文的全名是Neuburg an der Donau,意思是多瑙河上的新城堡,为什么中文翻译成纽因堡,不太清楚。百度了一下,可能跟德国进口的一种纽因堡牌子的牛奶有关。纽因堡在慕尼黑和纽伦堡之间几乎等距的地方,因为多瑙河畔的那座美丽的城堡而得名。和兰茨胡特一样,这次去德国之前,根本没有听说过这个地方。纽因堡,说起来和兰茨胡特还有点关系。当年兰茨胡特婚礼的主角,乔治王子和波兰公主,没有留下男性继承人,因而引发了兰茨胡特爵位继承之战,争夺的双方是同为维特巴赫家族的上巴伐利亚和乔治的女儿女婿普法尔茨选帝侯。1505年,战争结束,兰茨胡特被慕尼黑吞并,作为补偿,纽因堡被划给普法尔茨,由乔治的外孙奥托·海因里希任纽因堡伯爵。奥托·海因里希后来当上了普法尔茨选帝侯,于1530年至1545年间,在纽因堡他发迹的老家,修建了这座城堡Neuburg Castle。

66. 朝东的一面包括两个圆柱形塔楼,是十七世纪增建的巴洛克风格的建筑。



67. 最初建造的是城堡的西翼,文艺复兴式的回廊和庭院。



68. 墙上装饰的意大利Sgraffito风格黑白线条的壁画,是1543年留下的。



69. 城堡现在是巴伐利亚州的一座博物馆,凭巴伐利亚宫殿联票可以免费参观。博物馆里展出十七十八世纪的文物,以及普法尔茨选帝侯收藏的一百多幅巴洛克时代的弗拉芒绘画,包括大师鲁本斯,波吕盖尔的作品。这是城堡博物馆的入口,大门上方是纽因堡的徽章,两旁是选帝侯夫妇的石像。



70. 镇中心广场Karlplatz和教堂Hofkirche。



71. 广场中央的圣母喷泉和雕像立柱。背后的建筑:左面是十六世纪的市政厅,右面巴洛克房子是Turn und Taxis家族的宅邸。



施莱斯海姆宫(Schleissheim Palace)坐落在慕尼黑的北郊一个叫做上施莱斯海姆(Oberschleißheim)的小镇上,是历代巴伐利亚君主的夏宫。宫殿包括旧宫,新宫,拉斯特海姆宫,和大面积的园林。因为自驾比较方便,于是我们在去慕尼黑的路上,顺道来这里参观。

72. 最初修建的施莱斯海姆旧宫,是一座文艺复兴式的乡间别墅,建于1598年。



73. 巴伐利亚选帝侯马克西米连·埃曼纽二世(Maximilian II Emanuel)为了迎娶奥国公主,委托意大利建筑师Enrico Zuccalli,于1684至1688年间,设计建造了这座意大利式的乡村猎宫拉斯特海姆宫(Lustheim Palace)



74. 规模宏伟的新宫是巴洛克风格的建筑,长度超过300米,建造始于1701年,当时选帝侯马克西米连·埃曼纽二世有意问鼎帝位,旨在展示国力。原计划建造四面,因为种种原因,只完成了正面。



75. 正门的前厅里有两排大理石廊柱。



76. 面向花园的长廊(Sala Terrena)里装饰的以四季为主题的石膏浮雕。



77. 大理石的楼梯间(Grand Staircase)是十九世纪路德维希一世时完成的。



78. 新宫里最大的大厅Großer Saal(The Great Hall),墙上悬挂着描绘马克西米连·埃曼纽二世战功的巨幅油画。



79. 宴会大厅(Speisesaal)。



80. 大画廊(Grand Gallery)陈列着巴伐利亚君主收集的欧洲巴洛克时期的绘画。



81. 选帝侯夫人的卧室。



离开施莱斯海姆,驶向我们此行的最后一站慕尼黑。正是下班的高峰时间,离慕尼黑市中心越近,交通就越发拥挤。这里的堵车,和司机们的见缝插针,与我们这一路自驾的感受大相径庭,倒是和纽约芝加哥的路况差不多,这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很亲切。

下集预告:慕尼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