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2012德奥自驾游(1):帝都柏林(附波茨坦)

(2012-11-11 12:26:13) 下一个

柏林,德国最大的城市,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柏林位于德国东北部的勃兰登堡地区,中间有条施普雷河(River Spree)流过。历史上关于柏林最早的记载见于公元1237年,当时在施普雷河上博物馆岛的南部叫作渔夫岛(Fischerinsel)的地方,有座小镇科伦(Cölln),就是柏林的前身。从十八世纪起,柏林一直是德国的政治中心,历经普鲁士,德意志帝国,魏玛共和国,第三帝国。二战之后,柏林被分割成东西两部分,东柏林作为东德首都,一直到1990年。两德统一后,柏林又成为德国的首都。到今年2012年,正好是柏林建城775周年。


除了显赫的历史,柏林同时又是一个文化中心。有三百年历史的柏林洪堡大学,人才辈出。柏林博物馆岛上的五大博物馆,特别是博加蒙博物馆,丰富的馆藏,独树一帜。因此柏林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对政治历史感兴趣的,一定会特别关注勃兰登堡门,国会大厦,柏林墙这些历史遗迹;对二战军事迷来说,柏林的苏军纪念碑,纳粹盖世太保总部大概不会错过。而属于画廊博物馆控的我们两个,柏林的首选当然是最著名的这几个博物馆和美术馆。


由于我们在柏林只有两天时间,而其中第二天又是星期一,除博加蒙博物馆外,其它均闭馆。因而被迫制定了闪击博物馆,暴走柏林的计划,具体如下:


第一天:一早先参观东柏林与柏林墙东区画廊。之后到博物馆岛,参观了新博物馆,老博物馆和老国家画廊。然后乘地铁到西边的柏林文化广场(Kulturforum),参观那里的两个画廊:柏林画廊(Gemäldegalerie)与版画素描博物馆(Kupferstichkabinett)。因为后者那天不开放,又临时增加了夏洛腾堡宫。


第二天:早上经御林军广场步行至博物馆岛,参观博加蒙博物馆。之后游菩提树下大道(Unter den Linden)周围的景点,至勃兰登堡门(Brandenburger Tor)。参观国会大厦(Reichstag),苏军纪念碑,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最后至原来西柏林的选帝侯大街(Kurfürstendamm,简称裤裆大街,西柏林主要的商业街)逛街。


两天走下来,不仅腰酸腿麻,两脚后跟都起了泡。让LD把我一顿数落,朋友也笑我们是自虐。不过看到了心仪已久的内弗提提头像和令人震撼的巴比伦城门,此行来柏林的目的总算达到了。其它景点,由于我们时间有限,只能走马观花了。


请看照片。


1. 东柏林的亚历山大广场(Alexanderplatz)上的世界钟,背后是365米高的比例电视塔。




2. 柏林最古老的教堂:圣母教堂(Marienkirche)。前面是海神喷泉。




3. 李卜克内西大街旁边的马克思恩格斯铜像。




4. 东区画廊(Eastside Gallery)是施普雷河东岸一段1.3公里长,保留的比较完整的柏林墙。1990年两德统一后,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在这段墙上,创作了105幅大型壁画。




5. 前苏联画家塔拉宁的“无题”。




6. 施普雷河上的奥博鲍姆桥(Oberbaum Bridge)。




7. 挂在桥边铁网上的"连心锁",上面刻着恋人的名字。




8. 查理检查站(Checkpoint Charlie),当年东西柏林唯一的官方通道。




博物馆岛是施普雷河上的一个河中岛,柏林城著名的五大博物馆,就建在岛的北半部。最早修建的,是由普鲁士建筑师申克尔(Karl Friedrich Schinkel)设计1830年完工的老博物馆(Altes Museum)。之后修建的新博物馆(Neues Museum,1859)和老国家画廊(Alte Nationalgalerie,1876)是申克尔的学生Stüler的设计。1904年,又增添了腓特烈三世皇帝博物馆,后来更名为博德博物馆(Bode Museum),纪念其首任馆长。1930年完工的博加蒙博物馆(Pergamon Museum)是最后一座也是最为著名的博物馆。1999年五大博物馆被列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博加蒙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博加蒙祭坛(Pergamon Altar)。博加蒙是位于小亚细亚西端(现今土耳其)的一座希腊化城邦,博加蒙祭坛建于公元前二世纪博加蒙国王欧迈尼斯二世统治期间,据考证是献给希腊神话的主神宙斯的。十九世纪末,德国的考古学家在土耳其出土发掘了这座祭坛的遗址,并将所有的残片运回德国修复组装,于1930年在新建成的博加蒙博物馆复原重建了祭坛。巨大的祭坛宽35.6米,深33米。


9. 博加蒙祭坛。




10. 祭坛的基座装饰的大型浮雕,描绘希腊神话十二位主神与巨人之间的大战。




博加蒙博物馆的另一个大型展品:米利都的市场大门(Market Gate of Miletus)。米利都是罗马帝国在小亚细亚的一座城市,这座大门建于公元2世纪,高16米,宽30米。


11. 米利都的市场大门(拼图)。




博加蒙馆内最震撼的不是博加蒙祭坛,而是这座古代巴比伦的城门。伊什塔尔城门(Ishtar Gate)是古代巴比伦内城八个城门之一,位于城北,是新巴比伦帝国尼布甲尼撒二世于公元前575年下令修建的,献给巴比伦的生育女神伊什塔尔。城门高14米,宽30米,通体镶嵌着蓝色的琉璃瓦,当年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直到公元6世纪才被亚历山大灯塔所取代。20世纪初,德国的考古学家在伊拉克发现了古巴比伦城的遗址,发掘出大量的文物。现在看到这座城门就是用出土的琉璃瓦片复原拼接而成,这实际上只是城门的一小半。另一半因为太大,根本无法在博物馆里复原。


12. 伊什塔尔城门(拼图)。




城门上装饰的一排排原牛(aurochs)和怒蛇(Mušḫuššu)的浮雕,形态生动,虽然经过两千多年,色彩依然鲜艳。在巴比伦神话里,原牛是执掌天气的神阿达德(Adad)的化身。


13. 原牛浮雕。




14. 怒蛇(一说是龙)是巴比伦主神马尔杜克(Marduk)的象征。




15. 出土陶片上的楔形文字刻着尼布甲尼撒二世的铭文。




16. 通向城门的是一条120米长的游行大道(Processional Way),大道两边也是蓝色的琉璃瓦墙,墙上装饰狮子浮雕和花纹。




17. 博加蒙博物馆:大流士一世时期(521-486 BC)波斯武士的彩色浮雕。




除了古希腊罗马和中东地区的文物,博加蒙博物馆还有一个专门的伊斯兰教艺术展厅,展示伊斯兰教建筑,装饰艺术。


18. 阿勒颇民居(Aleppo Room)展示了十八世纪住在叙利亚城市阿勒颇的一位信奉基督教的商人家的客厅。




新博物馆(Neues Museum)的收藏以古埃及为主。虽然无法与开罗,大英,卢浮相比,里面却有几件稀世珍品。这次来柏林,除了博加蒙博物馆,另一件非看不可的便是被誉为“柏林第一美女”的内弗提提头像(Nefertiti Bust)。


内弗提提(意思是美人来了)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阿克纳腾(Akhenaten)的正宫皇后,大约生于公元前1370年,卒于公元前1340年。这尊头像于1912年由德国考古学家Ludwig Borchardt在埃及的阿玛纳(Amarna)发现。出土的地点,是阿克纳腾的御用雕塑师吐特摩斯(Thutmose,跟法老吐特摩斯同名)的工作室。据考古学家考证,雕像是在公元前1345年完成。虽然雕像上没有铭文,但是从王冠的特殊形状推断出是内弗提提。头像高47厘米,重20公斤,用石灰石和粘土制成,外面在涂上颜色。雕像的面容优雅,五官生动,栩栩如生,真是令人难以想象这是出自三千四百多年前的古人之手。


整个博物馆,唯独这座雕像不让照相,进入展厅之前,先被要求盖上相机的镜头盖。诺大的展厅里只有我们两个参观者,旁边倒有四个工作人员,寸步不离,想偷拍也无法下手。只能从网上找一张贴上来。


19. 内弗提提头像(来自网上)。有趣的是,雕像的五官,竟然很像我们东方人。




说到内弗提提老公阿克纳腾法老,也是个奇人。阿克纳腾是第十八王朝的第十位法老,大名鼎鼎的图坦卡蒙就是他的儿子和继任者。阿克纳腾是法老阿蒙霍泰普三世的儿子,公元前1353年即位,称阿蒙霍泰普四世。这位法老是个思维超前标新立异的人,上任的第五年,就发动了一场翻天覆地的改革。他宣布废除古埃及传统的多神教,奉太阳神阿腾(Aten)为唯一的神,首创一神教,比犹太教要早几百上千年。同时把自己的名号改成阿克纳腾,意思是“阿腾的灵魂”。为了摆脱保守势力,又把都城从底比斯迁到阿玛纳。阿克纳腾时期的艺术(被称为阿玛纳风格)也是大大超前时代的,线条简练而夸张,造型奇特而扭曲,比格列柯,毕加索早了几千年。


20. 新博物馆收藏的这幅石刻,描绘了阿克纳腾,王后内弗提提和他们的子女一起崇拜太阳神阿腾。




21. 老国家画廊(Alte Nationalgalerie)是一座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根据当时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的草图设计,外形仿照雅典娜神庙。正门前是腓特烈-威廉四世的铜像。




老国家画廊主要收集德国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早期现代主义以及部分法国印象派作品。我们参观老国家画廊的重点是德国画家门采尔。阿道夫·门采尔(Adolph Menzel),生于1815年,1905年去世,是德国十九世纪最杰出的画家。门采尔出生在现在波兰境内的城市西里西亚首府布雷斯劳(Breslau,又叫弗罗茨瓦夫),他的父亲是位教师,原想把儿子培养成一名教授,但门采尔却对绘画艺术感兴趣。1830年全家搬到柏林,门采尔的父亲开了一家石印厂。门采尔17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他只好接管石印厂,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门采尔完全靠自学,掌握了素描,版画和油画的技巧。一开始给书籍画插图,1839至1842年,门采尔为《腓特烈大帝传》创作了400幅木刻插图。1843至1849年间,受当时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之托,为《腓特烈大帝全集》配作200幅插图,一时成为德国最著名的插图画家。自学油画之后,又创作了大量描绘腓特烈大帝时代的历史题材以及反映日常生活题材的作品。


22. 门采尔的名作:“无忧宫的音乐会”。描绘的是腓特烈大帝在无忧宫的音乐大厅演奏长笛。




23. 门采尔的大型油画“轧钢车间”。八十年代国内出版过门采尔的画册,美术界认为这幅作品是反映劳动人民现实主义的题材。



 

24. 瑞士画家伯克林(Arnold Böcklin's )的“死亡岛”。拉赫玛尼诺夫曾经以这幅画为灵感,创作了交响诗“死亡岛”。




柏林画廊(Gemäldegalerie)的前身是腓特烈大帝的王家博物馆,1830年建立了现代的画廊。目前的展馆是1998年新建的。以收藏十四至十八世纪欧洲绘画闻名。


25. 画廊收藏的这幅丢勒名作:纽伦堡市长Hieronymus Holzschuher肖像,作于1526年。




26. 伦勃朗的“钱币兑换商”(The Money Changer)




27. 荷兰画家van der Weyden的“少妇肖像”,作于1440年。




夏洛腾堡宫(Schloss Charlotten​burg )是柏林市区现存的规模最大的王宫,最初建于1699年,得名于当时的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三世的妻子苏菲·夏洛特。1701年,腓特烈三世晋升为普鲁士内王(King in Prussia),称腓特烈一世。到了腓特烈一世的孙子腓特烈二世也就是腓特烈大帝的时期,才改称普鲁士国王(King of Prussia)。腓特烈一世和二世在位期间,以凡尔赛宫为蓝本,都对夏洛腾堡宫做了大规模的扩建。二战时期,宫殿大部分被毁,战后进行了全面的修复。


28. 夏洛腾堡宫正门。




宫殿内部允许拍照,只要花3欧元买一张相机票。


29. 这间瓷器室里陈列摆设了2700多件瓷器。




30. 宫廷小教堂。




31. 御林军广场(Gendarmen Markt)和柏林音乐厅(Konzerthaus)。音乐厅是柏林交响乐团(不是大名鼎鼎的柏林爱乐乐团)的演出场所。




32. 御林军广场上一南一北有两座教堂,分别是德意志大教堂和法兰西大教堂。这座是法兰西大教堂(Der Französisc​he Dom)。




菩提树下大道旁的洪堡大学(Humboldt University of Berlin)。1810年,普鲁士教育家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1949年更名为洪堡大学。这所相对年轻的大学,在建校二百年间,有众多的伟人大师在此学习和工作过:创始人洪堡兄弟,哲学家黑格尔,叔本华,马克思,诗人海涅,政治家俾斯麦,李卜克内西,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普朗克,以及四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33. 洪堡大学正门及亚历山大·洪堡的雕像。




倍倍尔“焚书”广场(Bebelplatz),前身是歌剧院广场。1933年5月10日,在戈培尔的煽动下,纳粹褐衫队,党卫队和希特勒青年军在此举行焚书仪式,当中焚毁了两万册“反动”书籍。如今在当年焚书的地点修建了一座纪念碑,透过一面玻璃,看到下面一排空荡荡的书架,以此纪念。


34. 纪念碑旁的铁牌上刻着海涅的诗句:“焚书之处,最终也将焚毁人类。”




35. 新岗亭(Neue Wache)以前是王太子宫的岗亭,现在改成战争死难者纪念堂。纪念堂内部只有一座铜像,是一位母亲抱着死去的儿子,是德国版画家和雕塑家柯勒惠支(Käthe Kollwitz)为纪念她在一战中阵亡的儿子所做。柯勒惠支的版画曾经被鲁迅介绍到中国,对左翼版画创作影响很大。




36. 菩提树下大道西端的勃兰登堡门是柏林的象征。




37. 国会大厦建于1894年,是德意志帝国和魏玛共和国议会会址。1933年发生国会纵火案之后,议会名存实亡。二战时被严重破坏。战后陆续修复。




1990年德国统一后,联邦议会迁回柏林,对国会大厦进行现代化的改建工程,于1999年完工。新国会大厦最引人注目的是由英国建筑师福斯特设计的巨型玻璃圆顶,取代了原来的拱顶。圆顶的直径为40米,本身高23.5米,顶端距地面75米,成为柏林市的新地标。


38. 国会大厦玻璃圆顶。




39. 玻璃圆顶内部建有双螺旋的坡道,参观者可以走到圆顶顶部,整个柏林尽收眼底。




40. 勃兰登堡门附近的犹太人纪念碑(Memorial to the Murdered Jews of Europe),2004年建成,由2711根高低不同的水泥方墩组成。




41. 附近的苏军纪念碑(Soviet War Memorial)。




42. 波茨坦广场的索尼中心。




威廉皇帝纪念教堂(Kaiser Wilhelm Gedachtnis Kirche)是德皇威廉二世为纪念祖父威廉一世,与1891至1895修建的一座混合哥特式和新罗曼式风格的教堂。教堂钟楼高113米,内部用浮雕和马赛克装饰。二战中教堂被损毁,直流下部分残骸。战后重建时柏林市民决定保留教堂钟楼残骸,以警示战争,在残骸周围修建了现代风格的新教堂。从今年开始,不只是为了保护遗迹还是为了庆祝柏林建城775周年,钟楼残骸也被一座现代化建筑包了起来,看不到了。内部的马赛克画修复的倒是很好。


43. 威廉皇帝纪念教堂内部的马赛克镶嵌画。




44. 画的是历代普鲁士霍亨佐伦家族的先王。




45. 新建的现代风格的教堂,墙壁上分隔成3万多个小方窗,用以蓝色为主的彩色玻璃镶嵌而成。




46. 裤裆大街上的卡德威(KaDeWe),号称是欧洲最大的百货商店,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47. 我对逛商店兴趣缺缺,吸引我的是六层的美食摊。




48. 可惜LD经过两天暴走,累得实在走不动了,就坐在街心花园看小孩滑旱冰,不肯随我来。我也不好意思吃“独食”,只好过过眼瘾。




49. 裤裆大街的街心花园。




50. 很多地方都能看到柏林市的吉祥物--熊。这只柏林熊穿的是德国国家足球队队服。




51. 十字山(Kreuzberg)地区是土耳其移民聚居的地方,也有不少艺术家住在那一带。街心花园里雕塑很有意思。




52. 那里有条Bergmann大街,据说是当地美食一条街,沿街有见到尼泊尔,印度,泰国,日本,土耳其风味的餐馆。本着尽量选择当地风味的一贯原则,晚餐我们还是选了一家德国店。我点的牛排。




53. LD点的咸猪肉配黄瓜土豆沙拉。两个菜都很一般,后悔没有硬拖着LD上KaDeWe六层。




波茨坦(Potsdam)在柏林的西南郊,开车大约半个多小时。那里有著名的皇家园林,腓特烈大帝的无忧宫,以及二战末期的波茨坦会议会址采其林宫。我们这次是在南下班贝格的途中,经过波茨坦,只有两个多小时的停留,因此只看了无忧宫和周围的园林。采其林宫因为没有找到适当的停车位,只好放弃。


无忧宫(Sanssouci)的名字来源于法文的Sans(无) Souci(忧虑),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修建的夏季行宫。腓特烈大帝(Friedrich der Große)是德国近代历史上最有名的君主,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在文学音乐等方面也颇有建树。腓特烈生于1712年,今年正好是他诞辰300周年,连同柏林建城775周年,柏林和波茨坦都举行了一列庆典活动。腓特烈的父亲是号称“军曹国王”的腓特烈·威廉一世,从小就对他很严厉,实行军事化教育。而腓特烈则受母亲的影响,对文艺和法国文化比较崇拜,从小饱览诗书,还会吹长笛,整个一个文艺青年。长到18岁,越发对他父亲的那一套军事化管理不满,便和他的好友年轻军官卡特(Hans Hermann von Katte)一起密谋出走,准备到英国投奔他的舅舅英王乔治二世。没想到被随从告密,两个人都被关进监狱,接受军事法庭的审判。腓特烈·威廉一世对儿子的背叛非常震怒,有心废掉太子,只是觉得对上(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不好交代,才没那么做。做为惩罚,强迫腓特烈到刑场上看着卡特被砍了头。腓特烈当场昏倒,有好几天都神志恍惚。


之后腓特烈被关在昆斯特林(Küstrin),两年后才放回柏林。儿子不得不向老爸服软,接受了包办的婚姻,并在关注文学艺术的同时开始研究军事政治。腓特烈是共济会成员,对法国的启蒙运动十分关注,与伏尔泰,达朗贝尔都保持着书信往来,在欧洲文化界有着贤名。1740年匿名出版了第一部著作《驳馬基雅維利》。


1740年,腓特烈·威廉一世去世,腓特烈继承普鲁士王位,称腓特烈二世。当时的文化界都希望腓特烈能打破专制,进一步推动启蒙运动。然而登基之后的腓特烈面对现实,决定首先整军饬武,通过几场对外战争,把普鲁士四分五裂的国土连成一片。原来都以为腓特烈不过是个文艺青年,没想到他的军事天才远远超过文学天赋。普鲁士乃四战之地,周围强敌环伺,西有法国,东有沙俄,南面是宿敌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无地利可凭,只能靠主动出击。战略上腓特烈远交近攻,与英国结盟,同邻国开战。战术上,腓特烈开创的“斜线战术”,集中优势兵力,首先突破一翼,进而赢得战役,在当时欧洲算是突破性的创新。虽然战略上,腓特烈四面树敌,经常被迫两线作战,然而他的运气不错,几个对手也不算很强大,加上腓特烈本人的战术天才,普鲁士先后赢得了一系列战争,夺得西里西亚,瓜分波兰,将原来东西分割的国土连成一片,疆域扩展了几倍。腓特烈二世也由原来只能关起门来在普鲁士之内称王(King in Prussia)

晋升为普鲁士国王(King of Prussia),获得和其他列强平起平坐的资格。腓特烈不世出的军事天才,使他获得了大帝的称号,连拿破仑都对他崇拜有加。


不过可能骨子里,腓特烈还是个文人。东征西讨,只不过是大环境所迫。一旦硝烟散尽,他更愿意退居田园,与文人诗酒唱和,或吹吹笛子自娱自乐。1745年,腓特烈下旨在波茨坦修建一所宫殿,能让他远离宫廷,无忧无虑的过几天逍遥日子。腓特烈亲自画了草图,让设计师仿照法国凡尔赛宫和马尔利城堡(Château de Marly),建造了一所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的行宫,就是无忧宫。1747落成正式使用,每年四月到十月,腓特烈大帝都会住在无忧宫。只有他邀请的男嘉宾才能住在无忧宫,女人谢绝,连腓特烈的王后都不能踏进无忧宫半步。从腓特烈对男人和女人截然不同的态度,有的史学家猜测腓特烈可能是同性恋,当然仅仅是猜测,没有任何证据。不过腓特烈和他的王后感情不睦是事实,从结婚之后不久就分居,两人也没有子女。腓特烈在无忧宫的座上客包括哲学家伏尔泰,花花公子卡萨诺瓦。从门采尔的反映腓特烈大帝生平的油画,我们可以看到腓特烈在无忧宫举行的宴会,音乐会的场景。


1786年8月17日,腓特烈大帝在无忧宫的椅子上无疾而终,终年74岁。死后由他的侄子腓特烈·威廉二世即位。腓特烈生前的遗愿是把他葬在无忧宫前葡萄园他的爱犬的墓旁。可他的侄子没有遵从,而是把腓特烈葬在波茨坦的驻军教堂(Garrison Church),和老爸腓特烈·威廉一世的棺材放在一起。二战末期,希特勒下令把腓特烈大帝以及兴登堡夫妇的棺材转移到一座盐矿。1945年被美军发现,两德统一前,一直停放在斯图加特附近的霍亨佐伦城堡。1991年8月17日,在腓特烈大帝逝世205周年的日子,腓特烈的遗骨终于下葬在无忧宫的花园里,与他的爱犬一起长眠,地上只有一块简单的墓碑。


54. 无忧宫和前面的葡萄园。




55. 无忧宫只有一层,中心是椭圆形的大厅。




56. 无忧宫里面有十个房间对游客开放,付3个欧元可以照相。十几欧元参观十个房间,是我们此行最贵的门票。




57. 这是椭圆形大理石大厅(Marble Hall)的穹顶。这座大厅是腓特烈大帝招待宾客的主要场所。




58. 无忧宫的花园很大,花园里还有几座宫殿,都是在无忧宫之后修建的。这座桔园宫(Orangery)建于1851至1864年。




59. 中国茶室(Chinese Tea House)是腓特烈大帝在1755至1764年间兴建的。外形像个蒙古包,是洛可可和中国风格的混合。




60. 房子四周的雕像都是演奏乐器的中国人,可五官又是西方人的模样。




61. 新宫(Neue Schloss)是腓特烈大帝为了庆祝普鲁士从奥地利手中夺得西里西亚,于1763至1769年间修建的一座规模宏大的巴洛克是宫殿,意在显示国威。虽然新宫在规模上比无忧宫大了很多,不过腓特烈生前很少使用新宫。我们去的那天新宫闭馆,所以没有看到内部。




谢谢。


下期预告:德累斯顿。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