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葡萄牙初探(2):三大修道院

(2012-11-11 12:05:55) 下一个

葡萄牙算是一个传统上的罗马天主教国家,84%的人口是天主教徒。在漫长的中世纪,教会势力曾比肩王室,富可敌国。凭借雄厚的财力物力人力,教会修建了无数教堂和修道院。虽然十八世纪以后,政教分离,许多宗教团体被政府解散,教会的影响力也不比以往,这些教堂和修道院却大都完好的保存至今。今天,从这些宗教建筑上,还能多少感觉到昔日的辉煌。


在里斯本一百多公里以北,就有三座古老的修道院,分别是托马尔(Tomar)的基督会修道院(Convento de Cristo),巴塔利亚(Batalha)的胜利修道院(Mosteiro Santa Maria da Vitoria),和阿科巴萨(Alcobaça)的圣玛利亚修道院(Mosteiro de Santa Maria de Alcobaça)。这三座修道院,因其久远的年代,精美的建筑,和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分别被UNESCO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在里斯本的第二天,我们驾车北上,花了一天时间,对这三大修道院作了一次“朝圣”之旅。


冬季的早晨,葡萄牙的高速公路上几乎看不到什么车辆。这里的主要公路都是收费的,上来的时候拿一张卡,到下一个收费处按里程付款。从里斯本到图马尔一百多公里,收了不到十欧。公路两旁都是肥沃的农田和茂密的森林,远处的田野里飘着没有散尽的晨雾和几缕炊烟,可惜当时只顾赶路,没有停下来欣赏一下这静谧的田园风光。


托马尔是个人口两万的小镇,所在的Ribatejo省(特茹河谷),是葡萄牙最富饶的地区之一。托马尔修道院就建在镇子旁的一座小山上,前身是十二世纪圣殿骑士团的一所要塞。1139年,阿方索一世(Alfonso I)脱离加里西亚王国(Kingdom of Galicia),自立为葡萄牙国王。当时,伊比利亚半岛的大部分还控制在穆瓦希德王朝(Almohad)的摩尔人手上。为了抵御摩尔人,阿方索一世派手下的一名骑士Gualdim Pais,于1160年在托马尔建起了一座要塞。Gualdim Pais后来加入了圣殿骑士团(Knights Templar),成了葡萄牙分会的舵主,托马尔的要塞也成了圣殿骑士团葡萄牙分会的大本营。根据史书记载,1190年,葡萄牙人在托马尔要塞成功地抵御了穆瓦希德苏丹曼苏尔(就是修建马拉开什清真寺和拉巴特哈桑塔的那位曼苏尔)的进攻。

后来圣殿骑士团得罪了法王腓力四世和教皇克莱芒,1307年10月13日星期五(黑色星期五),在法国的骑士团成员被一网打尽,教皇也颁布敕令,强迫解散各地的圣殿骑士团,只有葡萄牙的分会得以幸免,摇身一变更名为基督会(The Order of Christ)。在托马尔的要塞,成为基督会总部,改建成规模宏大的教堂和修道院。基督会在葡萄牙近代历史,特别是十五十六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历任会长里有不少王室成员,最重要的两位成员分别是“航海家”恩里克王子(Henrique o Navegador or Prince Henry the Navigator也就是常说的亨利王子)和曼努埃尔一世国王(King Manuel I)。


托马尔修道院规模宏大,精美的建筑混合了罗曼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和曼努埃尔式风格。由于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高超的建筑艺术,托马尔修道院自1983年起,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位世界文化遗产。


1. 托马尔修道院。




2. 山坡下修道院正门前恩里克王子的铜像。




3. 教堂正门由西班牙建筑师Joao de Castilho于1530年设计建造。




4. 正门上装饰的浮雕。




5. 顶上装饰着基督会十字。




6. 石雕的兽头水漏(Gargoyle)。




7. 罗曼风格的圆形教堂(Charola or Round Church)脱胎于十二世纪修建的要塞的一座堡垒(Rotundo)。




8. 圆形教堂外部是十二世纪的建筑,内部装修则是十六世纪曼努埃尔时期完成的。教堂外墙是个十六面体,由16根柱子围成,据说是仿照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er)而建。中心是一个有8根柱子围成的八棱祭坛,上面装饰着圣象和雕塑。




9. 圆形教堂顶部的装饰。




10. 内部装潢细节。




11. 连接修道院圆形教堂(Round Church)的长方形大厅(Chapter House)。




12. 长方形大厅西墙上的那面窗子,是曼努埃尔式建筑风格的典范,是由葡萄牙建筑师Diogo de Arruda于1510至1513年之间设计修建的。




13. 曼努埃尔建筑风格(The Manueline Style),特指十六世起初曼努埃尔一世时期流行的一种带有葡萄牙特色的晚期哥特式建筑。这种风格的特点是装饰繁复,无所不用其极,大量堆砌象征航海,地理发现和宗教(特别是基督会)的元素,比如六分仪,缆绳,锚链,桅杆,贝壳,海藻,橡叶,玉米棒子,基督会十字等等。




14. 细节部分有缆绳,海带等等。




15. 大海老人的头像,有人说是建筑师Arruda自己。




16. 修道院里一座废弃的教堂废墟。




17. 修道院文艺复兴式的庭院Cloister de Joao III,由意大利设计师Filippo Terzi于十六世纪末最后完成。




18. 修道院的食堂(Refectory)。




19. 除了修道院,托马尔小镇也很古雅。镇中心的共和广场(Praca de Republica)上竖立着托马尔的缔造者圣殿骑士团首领Gualdim Pais的铜像,对面是Sao Joao Baptista教堂。




20. 小镇的主要街道Rue de Serpa Pinto。对面的山坡上就是托马尔修道院。




21. 古色古香的街牌。




葡萄牙烹饪的知名度虽然远比不了法国,意大利,也不如邻居西班牙,然而味道毫不逊色。因为靠海的缘故,葡国饭里使用大量海鲜,好吃又实惠,很对国人胃口。午饭在托马尔镇上一家小饭馆O Tabuleiro 吃的,左边的是葡式海鲜粥,右边的是葡萄牙国菜Bacalhau。葡萄牙语里Bacalhau是鳕鱼(Cod)意思,而且是特指晒干的腌鳕鱼。Bacalhau有很多种做法,我们点的这道是最常见的,用腌鳕鱼的碎肉和土豆起司混合在一起烤出来的。腌鳕鱼肉不像中国的咸鱼那么咸那么柴,口感介于鲜鱼和鱼干之间,既有嚼头又有味道,和土豆一起烤,好吃又管饱。葡萄牙的物价相对欧洲其他国家算比较低的,这两道菜每一道七个多欧元,量大的吃不完。


22. 午餐的海鲜粥和Bacalhau。




23. 午饭后离开托马尔,出城不远顺道看一眼附近的水道。水道是十六世纪末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统治葡萄牙期间修建的。




从托马尔至巴塔利亚(Batalha)的途中经过一个叫法蒂玛(Fatima)的小城。1917年5月13日,三个放羊娃在法蒂玛附近的一个村子边的一棵大橡树旁,见到一位自称玫瑰圣母的女子从天而降。女子对他们讲了三个预言,其中后两个预见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教皇遇刺。据说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每个月的13号,那里都有不同的奇迹发生。最后一次发生在1917年10月13日,当时有七万多人在现场,很多人都声称见证了奇迹。这就是轰动一时的法蒂玛圣母显灵。默默无闻的小城法蒂玛一下子成了天主教徒朝圣的中心,三位放羊娃先后被罗马教廷封圣,在圣母显灵的地点也建起了一座巨大的教堂。每年来访信徒络绎不绝,特别是5月13日和10月13日这两天达到高潮。


24. 我们没有时间参观法蒂玛的圣母教堂,只是路过小镇是看到这座朝圣纪念碑。




25. 朝圣者的铜像,看着更像是逃荒的。




从托马尔到巴塔利亚之间尽是小路,有一段GPS还把我们指到Off Road上,花了一个多小时才开到。巴塔利亚(Batalha)在葡萄牙语里意思是战役(battle),以为小镇起源于葡萄牙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Battle of Aljubarrota。


公元1383年,当时的葡萄牙国王费迪南一世龙驭宾天,引发了一场王位继承之争。费迪南一世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比阿特丽丝公主。费迪南晏驾前,曾与卡斯蒂亚(就是后来的西班牙)国王胡安一世签订条约,把公主许配给胡安一世,以后生出一男半女,便为葡萄牙之主。但是这个条约遭到葡萄牙国内大部分贵族的强烈反对,因为他们担心卡斯蒂亚会借机吞并葡萄牙。反对这项条约的贵族拥立费迪南一世的同父异母兄弟,佩德罗一世的私生子,阿维斯骑士团(The Order of Aviz)的首领若奥为新君。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胡安一世当然不干,白纸黑字的条约,想赖账没那么简单。既然条约成了废纸,就只能战场上见。胡安一世联合了法国,阿拉贡和意大利的多国部队,气势汹汹杀进葡萄牙。若奥虽然有葡国上下的支持,毕竟实力相差悬殊,只得向法西的宿敌英格兰求援。英格兰那边和法国百年战争正打得激烈,只派出100名长弓手助阵。


1385年8月14日,双方在葡萄牙中部的Aljubarrota进行了决定性的一战。若奥手下的军队6500人在佩雷拉(Nuno Alvares Pereira)将军的指挥下,对阵胡安一世的三万多联军。面对拥有重装骑兵数倍于己的敌军,佩雷拉利用地势,采用正面坚守,侧面迂回的战术,发挥长弓兵和弩兵的远程优势,最后以少于一千人的伤亡代价歼灭敌军一万人,取得了彻底的胜利。Aljubarrota战役的胜利,确保了葡萄牙后来两百多年的独立和长治久安。战役之后,若奥正式加冕成为葡萄牙国王若奥一世,开启了两百多年的阿维斯王朝(Aviz Dynasty)。葡英两国签订了温莎条约,正式结盟,若奥一世则娶了当时英格兰摄政王兰开斯特公爵的女儿Philippa为葡萄牙王后。两人生的几个儿子都成器,被誉为“杰出的一代”,其中包括有“哲学家”美称的杜阿尔特一世和大名鼎鼎的“航海家”恩里克王子(亨利王子)。


为了纪念Aljubarrota战役的胜利,若奥一世决定在战场附近修建一所修道院。1386年,修道院正式动工,定名为Batalha Mosteiro Santa Maria da Vitoria(直译就是圣玛利亚战役胜利修道院),修道院所在地也因此得名Batalha。修道院前后花了一百多年,于1517年才竣工。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时,修道院曾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但更大的破坏来自1810年拿破仑军队的入侵。现在看到的修道院是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修复的。1983年,巴塔利亚修道院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6. 巴塔利亚修道院以哥特式建筑为主,又混合了一些曼努埃尔式风格。




27. 修道院前面的广场上赢得当年战役胜利的佩雷拉将军的骑马铜像。




28. 哥特式正门。




29. 正门两边的十二门徒雕像。




30. 顶上的飞扶壁(Flying Butresses)典型的哥特式,下面的窗子则是曼努埃尔风格的。




31. 修道院附属教堂的主祭坛。




32. 教堂里最重要的看点是Founder's Chapel里若奥一世和王后Philippa双人合葬的石棺。




石棺上刻着两人的雕像,手拉着手,一对恩爱夫妻,生同衾死同穴。据说若奥一世当初并不喜欢Philippa,毕竟是政治联姻。上一贴介绍国家宫喜鹊厅时,提到过若奥一世和宫女偷情,画喜鹊封众人之口的事。不过俩人先结婚,后恋爱,越过感情越好,生的几个儿子也成器。Philippa死后,据说若奥一世痛不欲生,终生未再续娶。


33. 手拉手的国王和王后。




34. 若奥一世和Philippa的几个子女也葬在Founder's Chapel他们的墓旁。这是恩里克王子的墓。




35. 修道院另一端的Unfinished Chapel,是1437年杜阿尔特一世在位时动工的,到十六世纪初他孙子曼努埃尔一世时期还没完工。为了集中人力物力修建贝伦的隐士修道院(Mosteiro dos Jeronimos),曼努埃尔一世最终停掉了工程,所以这个小教堂至今没有封顶。残留的柱子上还保存了曼努埃尔风格的装饰。




36. 里面唯一的一座墓是杜阿尔特一世和王后手拉手的石棺。杜阿尔特也模仿老爸老妈,整了这么一个棺材,可惜孙子不孝,把爷爷奶奶这么晾在露天,任由风吹日晒。




37. 十五世纪修建的Royal Cloister




38. Royal Cloister廊柱上装饰的基督会十字。




39. 净手的水池。




40. 修道院的Chapter House里有一座第一次大战阵亡的两名无名士兵的墓。




41. Chapter House里十六世纪建造的,描绘耶稣受难的花玻璃窗。




阿科巴萨(Alcobaça)的圣玛利亚修道院(Mosteiro de Santa Maria de Alcobaça)是葡萄牙历史上第一座哥特式修院,也是规模最大的教堂。公元1153年,葡萄牙第一位国王阿方索一世为了纪念1147年桑塔伦战役对摩尔人的胜利,决定在阿科巴萨兴建一所修道院,作为礼物送给当时的一个教派Cistercian Order。这个教派,中文翻译成“熙笃会”,是基督教本笃会(Benedictine)的一个分支,崇尚默修,平时禁止交谈,又叫“哑巴会”。修道院于1178年正式动工,直到1252年才完工。阿科巴萨修道院是葡萄牙中世纪最重要的修道院之一,很多王室成员死后都葬在这里。修道院的图书馆曾收藏了许多善本手抄经卷和珍贵图书,不过很多都在1810年拿破仑军队入侵时遗失或损坏了。


1989年,阿科巴萨修道院被选为世界文化遗产。


42. 阿科巴萨修道院。




43. 修道院的正门在原始建筑的基础上,十八世纪又添加了两座钟楼。大门两侧的雕像分别是圣本笃(St. Benedict,本笃会创始人)和圣伯纳德(St. Bernard,熙笃会创始人)。




44. 大门上方两座钟楼之间的圣玛利亚雕像。




45. 大门上方代表基督教五讲四美的雕像:Prudence(明智)、Justice(公义)、Fortitude(勇敢)和Temperance(节制)。




我们到达阿科巴萨修道院的时候已经是下午4点多了,修道院的大部分4点就关门了,只有教堂部分开到5点。我们跟看门的工作人员求了半天情,才放我们进去参观修道院教堂右侧的先王祠(Sala dos Reis / Royal Pantheon)和回廊(Cloister of  King Dinis)。先王祠是十八世纪修建的,大厅的墙上塑有葡萄牙历代国王的塑像,沿墙的一圈瓷砖画描述了葡萄牙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46. 先王祠。




阿科巴萨修道院教堂之所以出名,是因为这里埋葬着几位葡萄牙王室的重要成员,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国王佩德罗一世(Pedro I)和被他追认为王后的情妇伊内丝(Ines de Castro)。关于佩德罗一世和伊内丝那段令人感叹的爱情故事,本坛坛友Amastroller写过一篇非常动人的介绍(http://bbs.wenxuecity.com/portugaltravel/306034.html),就不劳我的秃笔在此赘述。总之他俩的故事比梁山伯与祝英台,李三郎与杨玉环,顺治和董小宛的故事加在一起还凄美伤感。就像清初词人纳兰的一首词: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47. 佩德罗一世和伊内丝的两座石棺,分别在教堂长长的横厅两头遥遥相对,为的是在最后审判时刻,双方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对方。




48. 佩德罗一世的石棺,国王的石像躺在石棺上,由几位天使陪伴,脚下是国王的忠犬。




49. 伊内丝的石棺。




离开阿科巴萨,回里斯本的途中经过一个叫奥比多斯(Obidos)的小镇。奥比多斯起源于建在山上的一座堡垒,周围有一道中世纪留下来的古城墙。从十三世纪起,奥比多斯一直是葡萄牙王后的领地。


50. 小镇的街道古色古香。




51. 夜色中的奥比多斯圣玛利亚教堂(Church of Santa Maria)。




从奥比多斯返回里斯本只要一个小时,我们到机场还了车,回到旅馆,准备次日暴走里斯本。


谢谢!


下集预告:里斯本一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