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Leileima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走过风雨,终见彩虹

(2013-10-30 06:42:43) 下一个

还是老文搬家


     当我走得更远,当我自己也做了妈妈之后,我才感到我是多么的深爱着我的父母。

  我的父母都出生在我们当地有名的大家庭,妈妈家的父辈兄弟七人,有文有武,有当司令的,也有在什么南京省政府做秘书的,还有在北京读书的,最差的也在当地混过区长做做。

  我自己的外公曾是北阀时的一名军官,一次回家探亲的时候,遭遇了土匪的突然袭击。据说外公家的几兄弟就数当区长的最无出息。整天不干什么正经事,区兵们他从来不操练,甚至叫来家里推磨。因此土匪们原准备趁着这个机会好好来大捞一把的。没想到土匪们来的时候,正赶上外公有急事回家,毫无准备的外公(跟随的士兵也叫人家回家了)一人独战数百名土匪几小时后,就在土匪们取胜无望将要撤退时,外公却因多年离家不熟悉家里地形,而中了土匪的暗枪。那一年妈妈只有几岁。尽管没有了外公,富裕的家庭并没有让妈妈感到太多的委屈。怕妈妈孤独,外婆甚至专门找来两个小姑娘陪妈妈一道玩。

爸爸也出生在我们当地的另一大家庭,爸爸家的父辈只有兄弟三人,大伯父早年留学日本,后来做了个县长。唯一的叔叔当时也上南开,只有我的爷爷固守家业。然而因为奶奶的过早去世,爸爸只得跟着他的爷爷奶奶一起长大。而他的爷爷奶奶又是长期跟他的叔叔婶婶家住在一起的,我感觉爸爸至少在精神上并不十分快乐,他几乎从来不提他的爸爸。

解放时,妈妈中学还未毕业,爸爸刚好念完高中,新中国成立后,因为要养活自己和外婆,妈妈中止了学业而当了一名小学教师,爸爸则在粮食局做了会计,也算是小小县城为数不多的几名知识青年之一了。 爸爸写得一手好字。爸爸妈妈本来就认识,加上共同的家庭出身,他们走在了一起,他们努力地工作着,生活着。有了大哥,二哥。生活似乎很美好。

然而五七年的一场反右,彻底摧毁了这一切。生性耿直的爸爸看不惯他的顶头上司,一位抛弃北方老家老婆孩子的南下大老粗干部的很多做法。爱提意见,于是爸爸理所当然地成了右派,没了工作。

不久妈妈也在去师范培训回来以后,美其名曰支援乡区教育事业而被调到乡下。紧接着的六0年,又让妈妈失去了我的外婆和我的小哥哥。

我们的一个家被扯成了几块。两个哥哥生活在城里。妈妈带着我和姐姐在乡下的小学校,只有等到寒暑假我们才能回到城里的家。

幼年时我没有太多的爸爸概念。我还清楚地记得有一次,爸爸抱我到一所小学校门口的小摊上买了一个两分钱的薄饼,我高高兴兴地拿回家给妈妈看,妈妈问我谁给的。我指着爸爸说:“那老头”。妈妈纠正我说是爸爸,但我死活不叫,执拗地说“那老头”,妈妈生气地打了我。

  在我童年的日子里,很多时候是没有爸爸的。在乡下的小学校,常年陪伴我的是妈妈和姐姐,寒暑假回城里的家,有时会遇到爸爸,有时碰不上,幼小的我搞不懂,也没有想去弄懂爸爸他到底在哪儿。记忆中倒是有一点,每逢过年爸爸总是会回家的,不过爸爸好像话不是很多,只是正月初一那天他跟我们一样也会有新衣服。

随着年岁的增长,能记的和能懂的事也越来越多。也许受从小生活环境的影响,爸爸是一个生活能力不高的人。据我后奶奶说他到了上中学,上学、放学还要家里的佣人接送,说是怕狗。他的爷爷奶奶只给予了他溺爱,失去了母亲的孩子,又有谁会真正关心他的成长呢?除了能写写画画,其他的事他并不擅长。体力活几乎就干不了。反右让他失去了自己唯一耐以生存的能力,而且在那种什么都要靠分配的政治年代里,没有工作意味着没有了一切,绝望的爸爸甚至想到了死,因为妈妈的及时发现,人是活了下来,可我想那种心灵的痛没有经历的人是不会理解的。

在失去工作的岁月里,爸爸曾尝试过做一些活来生存,然而当时的社会给予人的机会是多么的少,再加上一个右派身份,不好的家庭出身,干不了体力活。

爸爸的确连养活他自己都很难,因此他好像也放弃了他的孩子们。大部分的日子,他四处流浪,找他的上顿和下一顿。有时他在煤洞上帮别人看煤,有时也用他的不强壮的背给别人背点黄泥巴(我们那地方有人用黄泥巴和煤面和在一起当煤用)以换回三角两角。

因此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砸到了比爸爸出身更为娇贵的妈妈身上,与爸爸不同的是妈妈用她的并不强壮的双肩撑起了这个家。这也许就是神奇的母爱。一个人的工资要养活一大家人,其中还是一些长身体的孩子,可想要多难有多难。为了能让我们过得好一点,工作之余妈妈还给别人织毛衣、绣花。对于爸爸的失职,妈妈更多的只是无奈。说一个颇为心酸的笑话,已经是日子好过之后,一次我在吃我认为的好东西,非常惊讶地发现妈妈也吃了,我说了句:“我一直以为你不会吃。”

尽管日子过得如此艰难,妈妈却很乐观。妈妈爱看书,爱唱歌,有时还要教教学生们跳跳舞。无论多么难,妈妈总是尽自己的力量把我们打扮得漂漂亮亮。妈妈心灵手巧,我记得小的时候,有一件缝纫机做的衣服是让工人非常羡慕的事,买不起卖的衣服妈妈就模仿甚而别出心裁,自己发明创造。妈妈给我们做的衣服穿出去,别人都夸好看。虽然我们的环境并不好,农村的小孩有的家里更困难,妈妈也总是尽量帮他们。大冷的天有的小孩手又脏又烂。妈妈把他们叫到家,给他们洗手,上药,还把我们的旧衣服分一些给他们。妈妈无论在哪儿都跟当地的人们处得非常好。经常都会有一些当地的大姑娘小媳妇什么的来我们家找妈妈教她们织衣,工作上也随时可见那些年轻老师们来找妈请教一类的事。

多年以后,爸爸恢复了工作。妈妈也终于调回城里。再后来我们兄妹相继成家,爸妈有了一堆孙儿孙女。

以下是爸爸写给妈妈某个生日的一首打油诗。

同舟共渡
风风雨雨冤错屈辱二十年,
唠唠叨叨艰辛茹苦五佚春。
落实政策见青天,
幸福快乐过晚年。
 

妈妈很小的时候和外公外婆。

八十大寿
 

妈妈年青的时候,和同样年青的爸爸

 

八十大寿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Leileima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yanny' 的评论 : 是吧,自已家没有觉得呢。
Leileima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yanny' 的评论 : 拷过来的呀,没有什么麻烦的嘛,我原来的那个地方,我怕会关掉了,倒时候找不到了呀。
yanny 回复 悄悄话 这么多文章,你怎么办过来的?一篇一篇?
yanny 回复 悄悄话 你跟你妈妈太像了,活脱脱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