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盛友文集

创业,阅读,思考,写作
个人资料
谢盛友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故乡的罗峰中学(图)

(2008-02-24 12:30:12) 下一个



作者哥哥,嫂嫂,妻子,儿子与潘先焕老师


故乡的罗峰中学

作者:谢盛友


海南岛文昌县罗峰中学始名罗峰书院,创建子公元一八八四年(清光绪甲申年)间,迄今已一百二十多年。
我乡先辈有志有识之士,深知乡里地瘠民穷,稍为小康家庭的子女尚能负笈他乡,贫家学童则连望孔子之门墙也无缘。于是云凤若诸先生乃振衣而起,极力鼓吹振兴教育,邀集地方贤达,海外侨胞捐资办学,经过一番努力奔走、擘划筹集,遂于一八八四年间,建成正屋三进、横廊八座、大客厅一间、大路门与门前照壁等学舍,名曰:罗峰书院。斯时也,凡海南岛内能如斯规模宏大、结构堂皇之学堂而造就人材者几?书院落成之日,乡里庆幸,邑人称羡,蜚声遐迩:我乡之学风、文风亦籍以培植渐振矣!于此期间!先后掌教书院者为:徐芸阶、韩升阶、韩鉴塘三位先生。

一九四九年以来,先后由许炳南(字香元、又字子锋〕先生任校长,再更校名为文昌罗峰初级中学。由符振中任校董会董事长,谢肖珊(笔者的堂伯伯)为副董事长。一九五六年改为文昌县罗峰中学,开始招收秋季第一届高中学生,是为罗峰发展成为完全中学之始。这一时期、学校秩序井然,管教均有章法,学生成绩优异,一九六零年参加全国高考名列海南前茅,一九六一年秋至一九六四年夏,由詹先登先生任校长,一九六四年秋至一九六八年,由英若、詹先登任正副校长。—九六四、一九六五年间,在校长英若、詹先登带领下,全校师生员工积极劳动、开辟了学校南面大运动场,东边养鱼塘五个、大农场一个,场里种上胡椒、橡胶、椰子、另外造林一大片。
一九六六年下半年,暴发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罗峰中学和全国各地院校一样,遭受十年内乱的浩劫,校名被改为“南海战校”,校园变成“文攻武卫”的战地,教室宿舍、家私教具,图书仪器被毁坏,学校停课,学生则被煽动起来“闹革命”,走出校门,杀向社会,四出大串连。结果十年宝贵的光阴白白浪费,毁了整整一代人。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成立学校革命委员会,由苏大兴担任革命委员会主任,一九七零年秋至一九七二年夏是梁定法、苏大兴分别任正副主任,恢复罗峰中学校名。一九七三年秋至一九八零年夏由裴用福、苏大兴任正副校长。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落实政策,教育重新走上正轨,罗峰获得新生。

我一九七三年进入罗峰中学,当时是裴用福、苏大兴任正副校长。大家还记得什么叫做教育回潮吗?我们进入高中时是正儿八经考试进去的,但是,没过多久就潮退了。然后,在学校里我们根本没有读书,天天劳动,种甘蔗、种水稻、养猪,养到个个几乎变成笨猪。实话实说,我在中学的时候,不但不喜欢裴用福校长,我曾经很怨恨他,因为他主政中学时,让我养猪。我第一次不恨他时,那是八十年代初我报考研究生的时候,认识到那不是他的错,是制度的错。第二次不恨他时,是我到了海外,我第二次认识到那个制度是错误的,更大的错误是,我们没有选择制度的权利。
当年逼迫我们养猪的裴用福校长,他的亲戚来德国留学,我热心照顾,毕竟我很喜欢读书的年轻人,更加喜欢来自家乡的读书的年轻人,不用养猪、可以读书,真好!

但是,我从来不恨潘先焕老师,我最敬佩的老师之一。潘先焕老师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先在国军炮兵部队任文官。一九四九年以后每次政治运动他都被遭殃,先被打成右派,后来文革时被自己的学生批斗,不堪忍受,从学校的三楼跳下来,命大,可胸骨被折断好几根,每逢天气变凉,就感到闷痛、剧痛。
还没退潮的那几个月里,潘先焕老师教我班数学和化学。我永远不会忘记开学的第一个月里的一次化学课,潘先焕老师让我上黑板解一道化学题,我一边写一边解答,潘先焕老师一边赞扬:这个同学的基本功特别好。没过多久,教育退潮,潘先焕老师与我日夜养猪。
……
一九七七年高考恢复第一年,我没有考上大学,我没有恨潘先焕老师,相反我更加敬仰他。到中山大学读书,有一次过年回母校拜访潘先焕老师,他很心痛自己手下的那些读书优秀的穷苦学生,有一句话我一直记住“盛友啊,年过了我就戒烟了,自己吃少些,好几个学生读书不错,缴纳不起学费,我人老了,快死了,抽烟也会死,不抽烟也会死,还不如让多几个学生读书。”那是一九八零年的是实情。后来我远走高飞,但是,我一直惦念潘先焕老师。

二零零五年春节,妻子带儿子回老家过年,我让他们带一条大中华、一件衣服,一本我的海外随笔集《老板心得》去看望我的潘先焕老师。时,他已经八十三岁,退休被返聘回校教书。一间十八平方米的房子,一张床、一张书桌、一个收音机,这就是黄埔前辈的所有财产。
妻子说,潘先焕老师一边翻阅《老板心得》,一边老泪纵横:我的学生,我的学生,我没教你几个字,你竟然也可以在欧洲书写老板心得,…… 。
啊,黄埔,你是我们中国真正的摇篮。啊,罗峰,我永远恨你,不仅仅是因为我该读书的时候,你强迫我养猪,更多的恨是,你不应该这样对待我们中国的摇篮。……

我尽管“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是故乡”,我纵然人在欧洲,但根系故乡、心系我家乡的亲人、老师。故乡啊故乡,无论我漂泊异乡有多久,无论我创业的故事有多曲折,无论我的命运有多大变化,有一点不会变,那就是我与生俱来的故乡情、与新老朋友的情感。

写于2008年2月21 日,德国班贝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谢盛友 回复 悄悄话 回复穆紫荆的评论:

感谢你阅读我的中学。
穆紫荆 回复 悄悄话 恨爱交加的一代青春。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