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想看看外面的世界的人,逛了世界公园好象就逛了全世界。世博会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更好更真实,所以是个更大的,活的世界公园。<br><br> - 或许是媒体报道的误导,有些人以为看世博就是看一些新奇的“玩意儿”。不,世博会绝不是维加斯的消费电子展。世博会里只有一小部分馆有些“玩意儿”,如日本,沙特馆的高科技,瑞士馆的缆车,中国馆的清明上河图等。我原来也有误解,以为一个馆就是该国的国家博物馆,会展示该国各个方面。但世博园里只有一部分馆取这种形式,如意大利,比利时馆;更多的馆只搞一些比较简单的形式,并没有覆盖该国的全部面貌,或只显一个主题如瑞士馆只展现旅游。想把世博当博物馆看的人应该有思想准备,你只能看到很小一部分博物馆内容;反过来说,耐不了博物馆寂寞的,喜欢新奇刺激的人,你大概不会计划去世博。<br><br> - 在18万入园人数那一天,午饭时分,高架步道下的长凳基本坐满人,吃东西喝水休息。可以想象,当40万人时,午饭时休息一下,找个坐的地方都会很困难。高架步道下有着最多的阴影休息空间和座凳,如果在那里找不到坐处,那在世博园其它任何室外处,你也别想了。简言之,怕热的,怕累的,怕人多的,大概不去世博会。<br><br> - 那么俺是在说世博不值得去?也不,见智见仁,各取所需。如果热,人多,都不是你的问题,那看世博和你回国时去购物,旅游,也没有什么不同。回国购物旅游时哪里不是人多?你购物旅游也不可以很尽兴?你不怕热和累回去,在四十万人时入园看世博,有一点和我上面的经历会不同,你应该不会去看热门馆的,因为届时热门馆排队5至9小时。避开热门馆,还是有不少选择,也有各种游法。例如,有人(还是年长者)在40万入园人数时,只看不排队的馆,一天也轻松走了十几个馆。还有平时行动不便的年长者,由后辈们推着轮椅游了世博。怎么游?当然不去挤排队,就看看各场馆的外貌,在高架步道上下走走,在阳光谷逛逛歇歇,这一天时间还不够。平时不出门的老人这样看看外面的世界还很高兴。<br><br> - 还要说世博的是耶,非耶?再说一个既有历史性,又有前瞻性的观点。历史上的世博会给各国人民提供一个互相了解的机会,一个贸易的机会。随着世界技术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现在有更多的手段提供这些交流。特别是互联网的兴起,普通人对外国的了解都很多。世博会的功能在淡化,有人预测世博会会逐渐进入历史。会不会呢?俺不知道,不过俺预测,上海世博会将会是历史上绝后的一届世博会,以后恐怕没有国家会主办这样规模的盛举了。为做历史的见证人,请你赶快去世博吧。这是从历史性前瞻性的高度来考虑的喔。哈哈,这只是,戏说世博。<br><br> 最后上两张世博开幕式上的焰火照,结束本文。<br><br><br><img src=http://i49.tinypic.com/2lkaczq.jpg><br>40。花中有花<br><br><br><br><img src=http://i48.tinypic.com/25z55l1.jpg><br>41。圆圈中其实还有图案,包括五角星等。可惜我没拍到。<br><br> 谢谢观看。<br>)
在世博园内,有一现象很有趣。由于数码相机的普及,园中游客中手持相机的比率很高,虽不是人手一个相机,但绝对可以说,三人行必有相机。说世博园内是世界上数码相机密度最高的公共场所不会为过。单反相机也比比皆是。凡有人的地方,你站在那里,左看右看前看后看,任何一个方向你都看得到单反相机。不时看到年青的MM扛着大头单反,这也是平时鲜见的一景。这样[
阅读全文]
<br> 法国馆是它的内部庭院。<br><br><img src=http://i48.tinypic.com/293via1.jpg><br>2。德国,荷兰,印度,以色列<br> 德国馆是从瑞士馆的顶端拍摄的。<br><br><img src=http://i47.tinypic.com/2rna6g4.jpg><br>3。日本,韩国,卢森堡,尼泊尔<br> 卢森堡馆的外墙,近看时我觉得是用锈铁板做的。<br><br><img src=http://i47.tinypic.com/2aaeu6d.jpg><br>4。巴基斯坦,波兰,罗马尼亚,俄国<br><br><img src=http://i48.tinypic.com/jufjbc.jpg><br>5。塞尔维亚,斯里兰卡,瑞典,瑞士<br> 瑞典馆还真瑞典,里面的布置格调,就是IKEA 的风格。<br><br><img src=http://i50.tinypic.com/2nsqbdi.jpg><br>6。台湾,土耳其,土库曼斯坦,美国<br> 美国馆的内容只是三个短片,很单调。三个电影完了就是赞助商的礼品店,价格巨贵。第三个短片是个4D电影,俺们乡下人也不知何谓4D。原来在电影中,当雷阵雨来时,天花板会降下毛毛雨,脚下地板会震动,整个效果过程约十秒就结束了。这4D未免也太寒碜点了。<br><br><img src=http://i45.tinypic.com/156bdja.jpg><br>7。非洲联合馆的墙雕,面对正门入口。许多非洲国家没能力建一个国家馆,中国政府帮他们建了一个联合馆,一个大房子内有各自的国家馆。<br><br><img src=http://i48.tinypic.com/2e1rtc9.jpg><br>8。英国馆,著名的刺猬造型,左下是放大。当时需排队90分钟,我就放弃了。别人说,里边不大,没什么东西。<br><br><img src=http://i48.tinypic.com/ravude.jpg><br>9。中国馆<br><br><img src=http://i45.tinypic.com/33c242o.jpg><br>10。中国馆。这是在演艺中心观光回廊上拍的。<br><br><img src=http://i50.tinypic.com/5wgeg1.jpg><br>11。法国馆内的罗丹的塑像。<br> 这是真品。但塑像并无任何安全保护措施,只有两个中方工作人员站在两旁。我问一个朋友,这真品怎么可能没保护。朋友说,罗丹的一些作品是做模子的,一个模子塑几十个出来,个个都是真品。俺听了真觉得是刘姥姥进大观园,长见识了。法国馆还有六幅名画,也说是真品,这个俺信。没听说过画可以模塑的,所以六幅画都是唯一的,都放在厚厚的玻璃后面。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图片和模型,都很一般。总的来说,法国馆看头就在一像六画,其它就简单了。<br><br><img src=http://i47.tinypic.com/2645lds.jpg><br>12。意大利馆中的乐器阵列。<br> 看清了,这个乐器阵可是安在墙上的,这种展出方式很有创意。意大利的弦乐器创造了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现在仍然是世界各国弦乐器模仿的典范。意大利应该为他们的乐器骄傲。<br><br><img src=http://i46.tinypic.com/330fc0m.jpg><br>13。在一间房间的整一面墙上,陈列着各色的意大利美酒。<br> 是的,意大利也可以为他们的美酒,以及美食而骄傲。除此而外,意馆展出的还有皮鞋(还有一个制鞋匠在现场表演),古建筑,服装,机械制造(如汽车),绿色和环保等技术,各种艺术品,等等。意馆的内容比较丰富,看得出来是想尽可能展现他们的经济,文化各方面。<br><br><img src=http://i45.tinypic.com/svmpdv.jpg><br>14。西班牙馆<br> 西班牙馆外貌很特别,是用树/藤枝编织的方块覆盖在建筑物表面,整体造型也很特别,象鸟巢?它很有创意,在欧洲区很醒目。<br><br><img src=http://i47.tinypic.com/6ymmuq.jpg><br>15。西班牙馆内景<br> 当时没有细看文字说明,所以并不知道这个大娃娃的含义,但其造型毫无疑问非常可爱。从内往外看,树枝编织物覆盖在钢架结构上,以明亮的天空为背景,形成大面积的影影绰绰的图案,很具艺术美感。不少艺术品的设计,从一方面看很美,换个角度看就差多了。西班牙馆在树枝编织物设计上,使其不论从外看或由内向外看,都具很好的美感,是一个完整的,水准较高的艺术构思,值得我们称赞一番。别忘了,数枝编织物使大量的自然光投照室内,符合当今绿色主题喔。西班牙馆内还有热歌劲舞现场表演。<br><br><img src=http://i47.tinypic.com/33netmq.jpg><br>16。沙特馆是园中排队最长的几个馆之一。<br> 这是18万人数的那一天下午拍的,当天排队最长时间是三个半小时。骄阳下伞顶簇拥,一片花花绿绿,争奇斗艳,和春运时火车站人头纂动情景有得一比。所以我当时不去硬挤,而是在晚上7:30再去,结果排队两小时进去。排两小时队对住在美国的人们来说仍有点不可思议,不过排队时可以和旁边的人聊聊天,只要不太热,不太挤,也很轻松,时间也过得很快,况且和市民互动也是一个很好的经历,这回去一趟不就是吃吃,逛逛,聊聊嘛。当然,排队两小时也就是求个经历,再满足一下对沙特馆的好奇心。再来几个馆两小时排队,我当然也不会有兴趣了。现在新闻报告沙特馆最长时是九小时,俺就不明白了,花140元买门票,排队九小时,看二十分钟电影,这一切是什么。难道有人就是花钱,花时间买热闹?<br><br><img src=http://i50.tinypic.com/vcot3.jpg><br>17。蛋形环景影院内部<br> 沙特馆的建筑为什么上部是半个蛋形的呢?进入影院内一看就知道了。整个半蛋形就是环景影院,这环景,上方并没有,影像在四周和脚下。进去后,观众就站在一条缓缓移动的平步电梯上,电梯带着观众旋转移动约300度(留下进出口位置),观看周边和脚下的影像。环景/全景电影有不同的形式,脚下有影像还是第一次看到。因为四周,特别是脚下的影像都在移动,有的人可能会产生晕眩甚至站不稳的感觉,所以这东东不是适合每个人的。<br><br><img src=http://i48.tinypic.com/2lmm740.jpg><br>18。蛋形环景影院内部。我已经转到环形道的另一边了。<br><br><img src=http://i46.tinypic.com/wji45t.jpg><br>19。瑞士馆的缆车<br> 瑞士馆比较简单,进去后第一个内容是一个大银幕不停地放瑞士的风光。第二个内容就是缆车,仅此而已,所以说简单。但是又不简单,在狭窄的建筑物内造一个真的缆车,载人旋转上升到高出房子(房子没有屋顶),再旋转下来。图中绿色植被覆盖着的是房子的内墙。搞这么一个室内缆车,供N万人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上面德国馆的照片就是在缆车升到最高处拍的。<br>)
五月上半月在上海,正逢世博会开始,不能“免俗”,参观了世博会两次,拍了一些照。回美后,没及时整理出来。总在想,这是个热门话题,在网上帖子会很多的。最近看了下,帖子不是想象的那么多。其实再一想也是这样,我们平时都有很多事情缠身,不一定走得开专门去看世博;随着世博会每天入园人数冲向四,五十万,以及天气转热,有人原计划去的也犹豫止步了;[
阅读全文]
,它就在观景点的山脚下。<br><br><br><img src=http://i17.tinypic.com/4ti8yeq.jpg><br>5.101号公路特写。<br><br><br><img src=http://i15.tinypic.com/4rbrz7q.jpg><br>6. 好莱塢招牌,Hollywood Sign<br><br>下一个观景点是看圣费南多山谷,也称环球影城(Universal City)。离开这里,在Mulholland Drive继续西行约二至三哩就到。观景点在路的右边。<br><br><br><br><br><img src=http://i7.tinypic.com/506l91c.jpg><br>7. 观景点的名牌。此景点没有停车场,所有的车都停在路肩。观景场地也很狭窄,就一个土堆和几块大石。<br><br><br><img src=http://i9.tinypic.com/5xdf246.jpg><br>8.观景点竖有一个介绍牌,介绍环球影城内各处著名的景点。可惜由于人们的不爱护,已有损坏而不太清楚了。<br><br><br><img src=http://i19.tinypic.com/4kn5lra.jpg><br>9.圣费南多山谷/环球影城Universal City俯瞰。<br><br>结合图8,重复一下大家熟知的景点。图9中从左起,有Universal City Metro Rail Station,NBC Universal Building (36-floor),Disney Channel Building,Universal Studios Hollywood,Amphitheatre, Disney Studios, Warner Brothers Studios,Universal CityWalk,等等。如果驴友们对环球影城比较熟悉,玩过多处景点,现在登高往回看看自己曾经去过的这里那里,一定又有一番大不一样的感觉了。<br><br>Mulholland Drive很长,这两个观景点都在路的东端。我们看完后,继续西行约不到一哩,转入Laurel Canyon Blvd. 向南行下山,进入市区West Hollywood。至此,这Mulholland Drive对好莱塢和洛杉矶还挺要紧的。如果你在网上搜索俯瞰洛杉矶的地点,大概Mulholland Drive的出现率会最高,或是Top Two。还有一个是格里费斯天文台(Griffith Observatory,对公众开放的)。有人斩钉截铁地说,格里费斯天文台是最好的俯瞰点。<br><br>去Mulholland Drive从东端上,要从Cahuenga Blvd. W.转入。转入口不引人注目,容易错过。在Mulholland Drive上看洛杉矶观景点的具体位置,去之前在网上搜索到最详细,“清楚”的介绍是:从Mulholland Drive的东起,开车约一哩,见路左边有一小停车场和有黑色铁栏杆就是观景点。当我们开到约一哩处,看到了黑色铁栏杆,看到了一小停车场可停三辆车,也看到市中心的高楼大厦,这就是了。于是停在那里喀喀嚓嚓了一番。完了后继续西行去看圣费南多山谷。刚开出几百呎,突然又看到路的左边有黑色铁栏杆掩蔽在树丛中。在疑惑之际,车继续前行了一小段,又第三次看到路的左边有黑色铁栏杆,栏杆后有一个小停车场(应可停七,八辆车)。我们恍然大悟,这才是“真正”的观景点,这个观景点效果比前一个好太多了。所以,英特网虽然无远佛介,但出错率也是蛮高的。驴友们去时,若从Mulholland Drive东端向西行,应是第三次看到的黑色铁栏杆,或看到停车场在黑色铁栏杆的后面就对。(忘了给这景点照一张)。也可以从Laurel Canyon Blvd.上去Mulholland Drive,但Laurel Canyon Blvd.上可能车会多一点儿。最后一句话是,建议下午去。第一个观景点是向着东南方向看洛杉矶,上午去时会正对阳光,看到大片的建筑物阴影。<br>)
好莱塢可以说无人不知,但提起MulhollandDrive,大概多数人就不晓了。这里来聊聊这条路和好莱塢以及洛杉矶的关系。(它们有关系吗?)
在地理上,好莱塢是由好莱塢山而来。好莱塢山东西走向,是SantaMonica山脉的尾端。它横插在大洛杉矶盆地的西北部,把一部分盆地隔在北面,据说这种现象在世界大城市中是少有的。隔在北面的那一块,就形成圣费南多山谷(SanFernandoValle[
阅读全文]
。显而易见,坑的左右两边还收不进镜头,因为坑的开口直径是两英里半。深度呢,它的深度超过了西尔斯大厦高度的两倍(Sears Tower,Chicago)。如果站在西尔斯大厦顶端往下看城市的街道,你会看到削壁千丈的楼宇,如蚂蚁般的汽车,立即有高不胜寒的感觉。但站在这个大坑边缘往下看,并不一定会有这样的感觉。这是因为,第一,坑壁是斜坡缓下,缺少了险意;第二,坑的中间是巨大的空间,对观者而言在近距和中距上都无任何参照物可比较,不象在城市高层向下看时周围远近的建筑物都是参照。而在远处,如坑底,有车和建筑物,但太远根本看不清是什么。所以,访客如果只是匆匆地一看,对坑的大小不会有特别的印象。我带了8-15倍的望远镜和长焦距的变焦镜,拍了几张远处的照片。图1中蓝箭指着一个堆物场,红箭指着一辆运矿车。<br><br><img src=http://i12.tinypic.com/2mhuag1.jpg><br><br> 图2是箭头区域的照片,已看得清运矿车的轮廓了,但堆物场还是看不清。<br><br><img src=http://i11.tinypic.com/4dhdo5s.jpg><br><br> 图3把堆物场再拉近,是在变焦镜用到了极限460毫米拍的。可以看到推土机,白色贮物箱/房。你也可想象如有一个人在这里会是什么尺寸。再回过头来看看图1,那是什么都看不到。事实上我当时用肉眼看堆物场时,只是看到一些黑点点而已,不知是什么。<br><br><img src=http://i11.tinypic.com/349ba6a.jpg><br><br> 图4是运矿车的近景。其外形有点象儿童的玩具车,但别被忽悠了,这车可不小。虽然没有人在旁边做比较,但我们还是可以比较的。注意看它的,我们再回到地面上近距离看看。<br><br><img src=http://i11.tinypic.com/2yl7nyr.jpg><br><br> 图5是展示在停车场的,有两人高呢。现在觉得那运矿车可不小啊。可从图1看,那车是忒小。嗯,这下觉得这坑还有点大, 呵呵。再看两张图<br><br><img src=http://i5.tinypic.com/30vyqeh.jpg><br><br> 图6是一个建在坑壁半腰的工厂,它刚好出了图1画面的左边,在图1画面中部横向道路向左的延伸上。它们可不是两间棚子。<br><br><img src=http://i10.tinypic.com/2e0qxqa.jpg><br><br> 看看拉近的画面图7,真是座工厂呀。那黄色的起重机只有建筑物的一半高。<br><br> 我刚用肉眼看这个坑时,并不特别地感觉大。但借助于望远镜和长焦镜看到了很多细节,才知道这坑不是一般地大。在我记忆中还想不起来在其它任何地方见到过这么大的人工开凿的坑。在犹他州/科罗拉多高原旅行时,时时被它奇特的,巨大的地貌所折服,感叹自然界是多么地伟大,而人类是多么地微不足道。但站在这个大坑的边缘,却又觉得我们微小的人类在自然界也还是可以做一点小小的大事的。这大概也是在浩瀚的自然界里要存在我们渺小的人类的理由。<br><br> 在停车场边上有一个礼品店,建议驴友们不要错过。里面有许多礼品确实是具铜矿特色的,大概别处是不会有的,价格也合适,几元至几十元。<br><br><img src=http://i9.tinypic.com/2d9zqwy.jpg><br><br> 在网上也可以先虚拟地游一下该铜矿。下面转贴一幅Google Earth的截图。<br><br><img src=http://i10.tinypic.com/33c9180.jpg><br><br> 铜矿由Kennecott Utah Copper 拥有,位于Bingham Canyon. 它的网址:<br><br>http://www.kennecott.com/about_facts.html)
看了Moab的《世界最大露天铜矿BinghamOpenPitMine》(3-27-07),想起了去年夏天对它的访问,这里也来凑个热闹,聊聊铜矿,贴几张照片和大家分享。
旅游能吸引人,原因之一是可以看到平时看不到的一些人文,风情,奇特的自
然景观,等等。我实际上去过这个铜矿两次了。去这个铜矿,并无奇山异水,森林草原可看,它唯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这个pit,即这个人工开凿出来[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