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以雅典和斯巴达为首的两大政治集团--提洛同盟和伯罗奔尼撒同盟之间的争霸斗争日益尖锐。在经济上,表现为雅典与科林斯、墨加拉等伯罗奔尼撒成员在西方市场中的商业斗争。在政治上,则表现为雅典的民主政体和斯巴达贵族寡头政体之间的根本冲突。从公元前457年开始,双方陆续交战,因相持不下,于公元前448年签订了30年和约。但和平并未持久,厄庇丹诺斯城的民主革命成为战争的导火索。被逐出厄城的寡头政党联合异族发动进攻,厄城当局得不到宗主城科赛拉的援助,转而倒向与科赛拉为敌的科林斯。公元前435年,科林斯派出的援军与科赛拉人在海上交战,科赛拉人取胜,并于公元前433年与雅典订立防守同盟。同年雅典船队在绪汲塔击败科林斯军,此举被认为破坏了与伯罗奔尼撒同盟缔结的30年和约。引起战争的第二个冲突是雅典与科林斯为争夺殖民地汲狄德亚发生的纠纷。第三个冲突是墨加拉事件。墨加拉是雅典的宿敌,公元前432年雅典公民大会通过麦加拉法案,禁止该城的商船进入阿提卡和雅典同盟的一切海湾。上述原因促使雅典与伯罗奔尼撒同盟的矛盾激化。公元前433年秋,伯罗奔尼撒同盟诸国在斯巴达召开代表大会,通过了向雅典宣战的决议。之后,斯巴达向雅典提出最后通牒,要求解散提洛同盟,放逐伯利克里,遭到雅典公民大会的拒绝。伯罗奔尼撒战争由此爆发,战争历经27年,最后以雅典失败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