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是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他不仅有军事才能,同时也有政治远见。明成祖对那些跟随他同舟共济的功臣,采取了完全不同于他父亲的办法。他对功臣们说:“君臣之间不能善始善终,原因是互不信任。如果彼此不相信,就是父子也会闹翻的,何况君臣呢?我对功臣宽厚诚恳,经常看好的一面,不夸大缺点,根据才能任用。”事实也是这样,只要是他选中的人,他就相信不疑。永乐的时候,御史弹劾西宁侯宋晟专权,不经报告就处理事情。明成祖对这位御史说:“任人不专能办成事情吗?况且一个大将远在边关,怎么能要求他事事都根据朝廷的旨谕呢!”随即上了一道敕令,叫宁晟根据实际情况处理一切事宜。
明成祖对有功之臣也不是一味姑息,如果有人真正犯了法,他也不容情。有个武官犯罪,刑部官员说他曾立过功劳,请论功定罪,明成祖很不高兴,说:“执法应该公正,赏罚应该分明,不能以功劳掩盖过错,不能以私情废了公平。过去有功,已经给了奖赏今天犯法不治罪,那是纵恶,纵恶怎么能治天下?不是论功定罪,而是要依法治罪。”
明成祖很讨厌阿谀奉承。一次贵州市政司上奏说,皇帝颁发的恩诏到了思南府(今贵州省思南县)的时候,听到太岩山间有呼万岁声在回荡,这是皇上的威德远加山川的灵验。大臣们听了这段话都来祝贺。明成祖对他们说:“呼噪山谷之间,虚声相应,这是常识,有什么可奇怪的。当大臣的不能辨明是非,想用阿谀讨我的欢心,不是贤人君子的行为!”那些大臣碰了一鼻子灰。
明成祖主张天下事不可不周知,人生艰难不可不涉历,闻见广而涉历多,自然心胸开阔。这样处理事情便会得当一些。所以他不让皇储老呆在宫里,经常派他们到山东、河北一带去视察。一次,他的儿子朱高炽视察河南,看见百姓生活十分困苦,下马走进路旁一家农民的家里,眼见土屋窄小,大人衣不蔽体,小孩光着P股,吃的是糠茶做的窝窝,一个个面黄肌瘦。这位太子竟然掉了几滴眼泪,叫当地官府周济了他们。朱高炽回来之后把这事儿告诉了他的父亲。明成祖叫来户部大臣,训斥说:“河南民饥,有司不据实报告,竟然虚报丰收,如此欺罔!”于是下令处治了当地官吏,而且还通报全国各地方衙门:“自今以后,凡民间水旱灾伤不上报者,一律治罪,决不宽容。”
为了治理好天下,明成祖还没有忘记“人君一衣一食,皆民所供”这个事实,所以他很注意人民的休养生息。一次通政司(管章奏的机构)的官员报告说,山西有人上报介休县(今山西省介休县)出五色石,做器皿极为好看。明成祖说:“这家伙想当官。这些年来打仗、灾荒,百姓够苦了,还要给他们增加负担吗?要知道官求一物,百姓就要受一害。况且这种东西有什么用,把这人赶走!”
后来他叹息说:“我要什么没有?就是一天换十件新衣,也是有的。但是,人在福中要知福,懂得俭省。记得过去我母亲虽为皇后,总是亲自缝补旧衣服穿。我实在不敢忘记过去。”说罢还心酸地落了泪。
明成祖在位期间,除了早朝之外还有晚朝。晚朝常在右顺门内,百官奏事退朝后,他把六部尚书等近臣留下来,再商量一些事情。他觉得早朝奏孤的事情较多,没时间深入交谈,晚朝事情少,君臣之间可以深入讨论,畅所欲言。
明成祖很重视人才的选拔,喜欢别人直言。他认为要把国家治理好,“必资贤才”,一定要靠有才能的人,而且任用时要根据特长安排。他特别告诉吏部,选人时要辨别好坏,衡量时要做公正,不能感情用事。他还提醒吏部,在用人上要强调德行。他说:“君子为了国家不计个人得失,所以敢直言,不怕丢官丧命;小人为了个人不考虑国家,所以溜须拍马,只想升官发财!”
明成祖鼓励臣下敢说话,说真话,他不止一次地给大臣们讲:“每个人的才识都不同,长于此或短于彼。我也一样。因此,如果我有了什么过,你们就明确指出来,我绝不责怪。”他对敢说真话的人就奖励,对不直言的就责备。永乐初年,浙江义乌县教谕上表,陈说了几件地方上当办的事情,希望皇帝能“虚心纳言”。明成祖通令嘉奖了他,并把奏折拿给六部大臣们看,他说:“远在下南的官员都能存心国事,你们在我左右,更应该如此。”
在明成祖励精图治之下,永乐年间的文治武功都是卓有成效的,除了个别地方,大部分地区经济情况良好。1403年,集中了将近三千人修了一部两万二千多卷的类书《永乐大典》,这部大型类书把经史子集、百家之书,以及天文、地理、阴阳、医卜、僧道、技艺等各类言说,按字、句、篇名、书名分韵收录。其中有许多元代以前的珍贵文献。明成祖开“四夷馆”,选年少生员学习外文,开设了贵州布政使司,又设置哈密(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县)等三百多个卫所。当时全国幅员广大,疆域辽阔。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