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节 写出传世名著

  歌德离开韦茨拉尔,沿着莱茵河徒步旅行。一星期后,他坐在了莱茵河畔科布伦茨附近一幢漂亮的别墅里。

  别墅的主人是一位刚成名的德国第一个女作家莎菲·拉·罗歇。她身旁站着16岁的大女儿玛克西米莉安妮。

  小安妮开朗的脸,白皙的皮肤,乌黑的眼睛。歌德一看见她,就想起绿蒂,歌德在自传《诗与真》中回忆说:“两个女儿跟我在一道。其中大女儿对我特别有吸引力。在旧的爱情还没有完全消失的时候,新的爱情就萌芽,使人感到非常愉快。这正像刚在落日茫茫的时候,新月从对面出现,看见日月双悬的两重光辉而欢悦不胜那样。”

  歌德和小安妮相处了短短的5天,遗憾的是这个少女拒绝了歌德的追求,直至晚年,歌德还没有忘记这位少女的黑亮的眼睛。

  歌德回到故乡法兰克福后,重操旧业,从事律师业务。他虽然才华出众,出口成章,但却不是个打官司的能手。在唇枪舌剑的较量中,他没有占到多少便宜,因此业务清淡。这倒给了他较多的时间从事他所喜爱的文学和绘画,他写了一些剧本、诗歌和理论批评文章,在法兰克福的刊物上发表。

  又过了一段时间,歌德在自己的家乡法兰克福的街头意外地遇到了克斯特纳。他们激动地拥抱了对方,彼此述说着分别后的情景,此时的歌德才彻底明白,自己虽然已经把对绿蒂的爱转移到了16岁的小安妮身上,但他对绿蒂仍然没有忘怀。

  和克斯特纳再次分别后,歌德开始给克斯特纳和绿蒂去信,他给绿蒂寄去大量的信件,向她倾诉自己的相思之情,求她不要忘记自己。他还在自己床头的墙上挂着绿蒂的剪影,以便朝夕相见。

  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尽管歌德一次一次地向克斯特纳述说着自己心中的矛盾与对绿蒂的爱,但克斯特纳和绿蒂最终还是结婚了,歌德非常伤心,他没有去参加他们的婚礼,而是选了一对结婚戒指送给这对朋友。

  在克斯特纳夫妇结婚后不久,从韦茨拉尔传来歌德的另一个朋友耶路撒冷自杀的消息。

  耶路撒冷是歌德在莱比锡大学时的同学,他身材中等,身体健美,长脸带圆,金发碧眼,常爱穿着蓝色的礼服、浅黄色的背心和裤子,以及褐色的长靴。

  毕业以后,他在驻韦茨拉尔的布隆斯维克公使馆里做秘书,和克斯特纳是同事。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和剧作家莱辛很要好,莱辛很赞赏耶路撒冷的才华,常在自己编辑的报刊上发表耶路撒冷的文章。

  他爱好文学和艺术,这方面和歌德的兴趣相似,歌德去韦茨拉尔后,曾和他见过几面。

  耶路撒冷生性比较沉默抑郁,好幻想,他的这种性格和公使馆里的官僚习气格格不入。这个受到压制的孤独青年常常深夜独自在月光底下漫步,在一些悲剧中寻找自己的知己。他爱上了一位同事的妻子,就如同歌德爱上绿蒂一样,自然是一个没有结果的爱情。

  在工作上、社会上、爱情上的处处碰壁,使耶路撒冷的性格忧郁而懦弱,他没有像歌德那样毅然地从不幸的旋涡中脱身出来,而是采取了消极的手段,借了朋友克斯特纳的手枪,用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听到耶路撒冷的死信后,歌德立刻给克斯特纳写信,对这个不幸的消息表示震惊。克斯特纳回信将耶路撒冷失恋和自杀的详细情形告诉了歌德。耶路撒冷的死成了一根点燃的导火索,引爆了歌德胸中埋藏已久的炽烈的感情,他跑到一个没有人的地方,痛痛快快地大哭了一场,他一边哭一边想:“啊!我和耶路撒冷的遭遇是多么的相似,难道失恋就真的那么可怕吗?难道只有用自杀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歌德的心里沉甸甸的,他觉得自己必须寻找一个什么方式发泄一下,可是,他想了很久,却一直找不到该用什么方式平静心情。

  就在这个时候,歌德的第一部作品《铁手骑士葛兹·冯·伯利欣根》出版,默尔克先生同他见了面,希望他再接再厉写出更好的作品。

  默尔克先生的提议让歌德精神大作,创作的激情又一次回到了他的身上,他要用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苦闷,他要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背景,把自己深爱的绿蒂和朋友克斯特纳,以及耶路撒冷的故事都写进作品,他不停地写呀写呀,写得手发痛、发酸,却就是不肯停下来。一个月以后,歌德终于完成了他的第二部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

  这是一部自传体和书信体小说,小说的情节是这样的:少年维特到一座小镇来处理母亲的遗产,淳朴的农民和天真的儿童使他感到一种新的希望。

  在一场舞会中,维特爱上了一个叫绿蒂的姑娘,认为她体现了作为一个人的纯真本性,但绿蒂无法与他结合,因为她早已和别人订婚,这引起维特巨大的痛苦。

  分手之后,维特又把幸福寄托在当外交使团的官员上,但是,他憎恶封建的官场生活,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一场个人的灾祸使他落荒而去。他又回到绿蒂那里,这时绿蒂已决定嫁给别人,她不敢也不可能追随维特那坚决而大胆的叛逆行为。

  维特陷在爱情中不能自拔,他决定以一死求得感情的解脱。他前去向绿蒂诀别。在吟诵苏格兰诗人奥西安的《塞尔玛之歌》时,他情感迸发,在狂热中把绿蒂拥入怀中,发狂地吻她。

  绿蒂庄重地拒绝了维特。他又爱又恨地对心爱的人说:“你不会再见到我了。”

  第二天,维特从绿蒂那里借来了手枪,在房间里自杀了。

  歌德把这部稿子交给默尔克先生出版,正在排印的过程中,歌德又得知自己的心上人绿蒂做了母亲的喜讯,他高兴地写信去表示祝贺,并要求克斯特纳夫妇为自己的孩子取名为“沃尔夫冈”,因为,那是歌德自己的名字。

  歌德还把自己即将出版下一部新书的喜讯告诉给了克斯特纳夫妇,他在写给他们的信件中说:“不久,我将给你们送来一位朋友,他和我非常相似,希望你们喜欢他。他的名字叫维特,他现在和过去都是……好吧,让他自己来告诉你们吧!”

  这一年9月,也就是歌德离开韦茨拉尔的两年以后,《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了。歌德没有想到,这一本薄薄的小书,一经出版,便立即倾倒了成千上万的读者,歌德高兴地给克斯特纳夫妇也寄去了一本样书,他想要好友和自己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但是,让歌德没有想到的是,尽管他的这本书得到了绿蒂弟弟妹妹的喜爱,却影响了克斯特纳夫妇的生活。因为,好奇的读者们很快就打听到了书中故事的原型人物,他们认为维特的自杀都是由于克斯特纳夫妇间接造成的,各种流言飞语在克斯特纳夫妇周围传开。

  一向冷静的克斯特纳先生再也受不了了,他生气地给歌德写信,说歌德不应该用部分原名,以及在书中编写一些不该有的情节。

  歌德这才意识到自己的书对朋友造成的伤害,他立即为他们回信,一面解释这是写作艺术的虚构,不是真实事情的记录,一面央求克斯特纳的原谅,他在信中这样说:

  亲爱的愤怒的朋友,我必须立刻写信给你们,我要解除我心头的重负。木已成舟,书已经出版了,如果你们能够原谅我,原谅我吧。我迟早会听到,事实证明你的忧虑是多余的,你也确实感到这本书是虚构和实事交织起来的。

  亲爱的克斯特纳,你已经竭力使我的辩解站不住脚,我还能说些什么呢?然而我心中还有很多的话想说,虽然我无法表达。我只好沉默,但是我必须依旧保留那甜蜜的预感,我希望永恒的命运会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联系得更加紧密……

  歌德把信寄出去后,焦急地等待着朋友的回音,他自言自语地说:“希望克斯特纳先生可以不去理会那些流言,希望我们的友谊可以继续。”

  克斯特纳先生果真原谅了歌德,他们的友谊恢复了,歌德感到无比幸福。

  虽然歌德和朋友的友谊恢复了,可他的这本小书却在外界引起狂风暴雨般的反响,围绕这本书,毁誉交加,反对和赞美的声浪一阵高于一浪。

  在反对者中间,有的是恶毒攻击,肆意诋毁,有的是善意批评,诚恳建议。最狠毒的批评来自一本正经的天主教会,他们认为《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淫书”,并要求政府出面,禁止此书的发行。

  封建反动当局,还利用手中的特权,采取禁售和没收的手段,企图将该书扼杀在摇篮里。

  在莱比锡等城市,政府明令禁售,违者处以罚金;在意大利米兰刚出现《少年维特之烦恼》时,当地大主教便吩咐僧侣们在各地区把整版译本都买去,然后偷偷摸摸地销毁;而其他国家,如丹麦,也把它列为禁书。

  但是,禁售和反对的声音远远敌不过赞美的声浪。《少年维特之烦恼》一出版,立刻风靡德国和欧洲,倾倒了一代青年,很快译成英、法、意、西等20多种文字,有些国家还出版了几种不同的译本。

  在青年中间掀起了一股狂热的“维特热”,他们穿上维特式的蓝色燕尾服,黄色背心,讲着维特式的话,模仿维特的一举一动,也有极少数人甚至依照维特的自杀方式,一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面对少数人的自杀事件,把《少年维特之烦恼》视为眼中钉的天主教会借题发挥,大肆攻击。

  有一次,英国主教布里斯托会见了歌德,布里斯托用非常粗野的态度质问歌德:“你知道吗?你的‘维特’使欧洲一些青年人模仿维特的样子去自杀,这是你的罪过,难道你的良心没有受到责备吗?让人走向自杀是不道德的,要受到上帝的惩罚和谴责的。”

  歌德对盛气凌人的主教大人毫不示弱,他即刻针锋相对地反驳道:“你有什么资格责备我?难道你的罪过还小吗?我问你,有些大人物发动不义的战争,把数万民众送上战场,一死就是八九万人,难道这不是残暴的行为吗?你为什么不谴责,反而为他们歌功颂德,唱‘颂圣诗’!”

  “还有,你经常用地狱的惩罚来说教,让一些胆小可怜的人精神失常,有的被关进疯人院,过一辈子悲惨痛苦的生活。还有,你们用违反理性的传统教义,让人们以死去寻找天堂幸福,你说,你应该受到什么样的惩罚呢?”

  停了一下,歌德又接着说:“至于对我的作品,你完全是曲解。你对一部被某些心地褊狭的人曲解了的作品横加斥责,而这部作品至多也不过使这个世界甩脱十来个毫无用处的蠢人,他们没有更好的事可做,只好自己吹熄生命的残焰,我自以为这是替人类立了一大功,值得你感谢。”

  歌德这一番话,说得主教大人哑口无言,布里斯托转而变得对歌德彬彬有礼,他要求歌德想办法劝阻那些为了《少年维特之烦恼》而模仿维特自杀的年轻人。

  歌德也感到事情的严重性,他深感自己的小说受到了人们误解。在《少年维特之烦恼》再次出版时,歌德在扉页上题了一首诗,劝告青年人,不要效仿维特,这首诗就是著名的《绿蒂与维特》。诗的内容如下:

  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

  妙龄女人哪个不会怀春?

  这是我们人性中之至圣至神;

  啊,怎样从此中有惨痛飞迸!

  可爱的读者哟,你哭他,你爱他,

  请从非毁之前救起他的名声;

  你看呀,他出穴的精灵正在向你目语:

  请做个堂堂男子吧,不要步我后尘!

  歌德希望人们看到这首诗以后,能够从小说的情节中清醒过来,以此减少再步“维特”后尘的年轻人。

  这本书是一本很平常的描写三角恋爱的小说,为什么竟然轰动一时呢?根据歌德自己的分析,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

  在当时,德国还是一个封建社会。人性受到压抑,个性没有解放,恋爱没有自由,青年人受到各种封建观念的束缚,他们的种种热情得不到激励,空有雄心难以干一番事业,只能在精神空虚的生活中彷徨、感伤、厌世。当时的青年中已埋藏有厌世观的炸药,一触即发。所以,这部小说受到精神苦闷的青年的热烈欢迎。

  对于歌德书中维特自杀的结局,不少卓有成就的知名作家却多有微词,德国启蒙主义思想家、文学家尼古拉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在阅读完《少年维特之烦恼》以后,写了一本《少年维特的喜悦》来和歌德唱对台戏。

  尼古拉将歌德的结尾改成了当精神错乱的维特准备自杀的时候,一个聪明的医生偷偷地用一把装着鸡血的手枪换下了维特的手枪。结果便出现了自杀不成,喷了一身的鸡血这一令人啼笑皆非的场面。后来绿蒂嫁给了维特,故事以大团圆结束,皆大欢喜。

  歌德看到尼古拉居然篡改自己的作品,写出这样拙劣的作品,真是哭笑不得,他写了一首很短的嘲笑诗《维特墓前的尼古拉》,又写了一段绿蒂与维特对话的小剧,将尼古拉戏谑一番。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遭到了各种禁止和议论,但这股热浪不但在德国流行一时,还波及英国、法国、荷兰和北欧诸国,在各个阶层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文艺界的知名人物,像歌德的前辈、当时最负盛名的诗人克洛普施托克,对《少年维特之烦恼》也赞美备至,连叱咤风云、戎马半生的法国大皇帝拿破仑也对《少年维特之烦恼》十分喜爱,共看过7遍之多,在远征埃及途中,拿破仑也不忘记把它带在身边。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体现“狂飙突进”运动实绩的最主要作品,维特那种渴望摆脱时代一切束缚的叛逆者形象,同《铁手骑士葛茨·冯·伯利欣根》一样,也是“狂飙突进”运动中的一个英雄形象,被誉为“钉在十字架上的普罗米修斯”,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典型。

  在人们的毁誉声中,26岁的歌德一举登上了世界著名文学家的台阶。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