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八节 提高对诗歌的认识

  1770年9月的一天,歌德在一家旅馆里结识了来斯特拉斯堡治疗眼病的约翰·戈特弗里德·赫尔德尔,从此开始了他人生的新的里程。

  赫尔德尔是德国卓越的先驱思想家、享有“北方智者”之称的约翰·格奥尔格·哈曼的学生,只比歌德大5岁,上过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的哲学课,和当时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德国启蒙运动时期剧作家莱辛都有交往。赫尔德尔在神学、哲学、美学、诗学、历史、语言学等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

  赫尔德尔特别推崇莱辛倡导的民族文学的精神。在歌德和他相识之前,他已因《近代德国文学散论》和《批评之林》等著作而名噪一时,在这些作品中,他坚持用历史的眼光来观察世界,认为文学是不断地发展着和消亡着的历史现象。

  歌德是从他的那些医学好友们的谈话中知道赫尔德尔来到斯特拉斯堡的,他早就钦佩赫尔德尔的才华,很想前去拜访。他向朋友询问:“你知道佩赫尔德尔先生现在住在斯特拉斯堡的什么位置吗?”

  朋友摇摇头,不过他答应歌德一定帮他找到地址。

  第二天,那个朋友交给歌德一张纸条,上面记录着赫尔德尔的旅馆地址。

  歌德简直想要亲吻朋友的脸,但他的朋友却对歌德说:“不要高兴得太早,听人说赫尔德尔是个很古怪的人呢,他很不喜欢交朋友,你可要小心碰钉子哟!”

  歌德还是决定去拜访,出门前,他专门穿上了庄重的礼服,并对着镜子自言自语地说:“瞧,这是一个多么帅气的小伙子呀!而且,他还会写很多美丽的诗,连不爱表扬人的伯里施先生都很看好他呢,赫尔德尔为什么会拒绝这样一个青年呢?”

  歌德鼓起勇气,来到赫尔德尔下榻的旅店。当他急匆匆地走进饭店,在三楼的拐角处,他遇见了一位陌生的青年牧师。

  这个牧师披着绸斗篷,下摆撩起,塞进衣袋,扑了粉的头发卷成一绺,盘在后脑勺上。歌德马上猜到服装古怪、举止潇洒的教士就是赫尔德尔。

  他急忙鞠了一躬,向牧师介绍自己说:“您好,尊敬的赫尔德尔先生。请允许我介绍自己,我叫约翰·沃尔夫冈·歌德,我非常想来拜访您,并听听您对文学的见解,希望您不要推辞。”

  这位年轻的牧师很奇怪地问:“您怎么知道我就是赫尔德尔呢?”

  歌德不好意思地说:“我是从您的服饰上推断出来的。”

  歌德的坦率和真诚赢得了赫尔德尔的好感,他用热情的语调说:“歌德先生,真是对不起,我现在有急事要出去。不过,从明天起,您可以随时去医院的眼科病房找我。我们可以好好地聊一聊。”

  歌德没想到,赫尔德尔对自己竟然这么友好,他发现,这位可敬的先生并不像朋友说的那么不容易接近。

  歌德愉快地回到了鱼市街的自己的住所,盼望第二天快点到来,这一夜,他几乎兴奋得睡不着觉。

  第二天天刚亮,歌德就迫不及待地赶往医院,来到了赫尔德尔的病房。

  赫尔德尔惊讶地对歌德说:“像你这样勤奋求知的人倒是很少见的。”

  歌德害羞地抓抓脑袋说:“真是不好意思,打扰您了。”

  他们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地聊了起来,虽然两个人刚刚结识,可他们却像一见如故的老朋友那样,彼此都有说不完的话。只不过他们的谈话内容,大半都是学术方面的。

  只要提到自己的见解,赫尔德尔就觉得有很多话要说,他似乎忘记了让他头痛的眼病,躺在床上滔滔不绝地阐述道:“以阿那克瑞翁诗派为代表的罗珂珂文风意味着什么?那不过是封建王朝没落在文学中的投影,充其量是在拍宫廷趣味的马屁。作家应该把文学看做是宣扬启蒙思想、唤醒民族意识的舞台,只有这样才能期待德国文学的繁荣。”

  歌德双手抱在胸前,静静地聆听赫尔德尔的讲解,他钦佩赫尔德尔的博学和睿智,他愿意像个谦虚的学生那样专心地听下去。

  而赫尔德尔呢,则像个天生的导师,他仿佛已经习惯了老师角色,讲起话来也不知道疲倦:“文学应该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人的个性和情感,可如今德国的戏剧舞台上比法国人还法国化,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民族戏剧,应该把市民阶层搬上舞台,普通人也可以有不平凡的命运,这样才容易引起大多数人的同情。”

  赫尔德尔说得很起劲,歌德也听得很认真,不知不觉,窗外灿烂的阳光变成了金色的夕阳,病房里越来越暗。歌德这才惊讶地发现一天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他抱歉地对赫尔德尔说:“哎呀,真是对不起您,打扰了您整整一天,我想您一定很疲劳了吧,不过,您的见解真是太精辟,太吸引人了!”

  赫尔德尔宽容地笑了:“歌德先生,对我而言,你可是一位撞进门的好学生呢!你很聪明,我乐于和你谈话,真诚希望你能经常到我这里来。”

  从这天起,歌德每天早晚都去探视赫尔德尔,甚至整天都留在他的身边。他对赫尔德尔的伟大的品性、广博的知识和深刻的洞察力日益敬服。

  此时,赫尔德尔先生正在写《论语言的起源》。他在这本书中反对语言源于上帝的观点,论述了语言的发展轨迹,认为语言与文学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德国民族文学将会促进德语的发展。实际上,这本书讲的是精神史和文学史。

  赫尔德尔给歌德讲这部书的写作要点,引导歌德研究诗歌的起源和历史。他让歌德阅读从荷马、圣经,到莎士比亚等一切有名的作品,还特意给他阐述莎士比亚作品的完美之处。歌德如饥似渴地阅读莎士比亚的著作,读完后,他第一次觉得自己有了“手和脚”。

  赫尔德尔还向歌德推荐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卢梭的作品。卢梭是热爱自然的典范,其作品充满了对大自然界的赞美之情。他认为,社会上的人,应回到自然状态中去自由地发展自己的个性。

  歌德本来就喜欢自然风景之美,认为自然有自己的意志,他有着模糊的泛神论的思想。因此,歌德很容易地就接受了卢梭的思想。泛神论就是认为神存在于万物之中,没有什么超自然界的上帝的存在,如果说有上帝,上帝就是自然。后来,歌德写出一首被人们认为泛神论的诗,诗中连自然神也不提,只讲自然界有永不停息的生命,大到繁花似锦的大地,小到枝头的每一片叶子都是如此,自然界按照自己的独立意志去生存去发展,其形态自由、欢快、美满。

  赫尔德尔的学问和见解完全征服了自负的歌德。因此,赫尔德尔经常讽刺挖苦歌德,歌德却毫不介意。歌德觉得赫尔德尔就像有才能的魔鬼普罗米修斯一样,有一种强大的奇异的吸引力。

  赫尔德尔对歌德的冷嘲热讽,也都是善意的,那是他见到歌德身上的一些坏毛病后的有感而发。一次,赫尔德尔去歌德的公寓里做客,他看到歌德书架上摆放着整整齐齐装订很美的书,却一本也没有读过,就写了一首讽刺诗,表示对这种虚饰和夸耀的憎恶。

  在赫尔德尔的影响下,歌德提高了对诗歌的认识,增进了对诗歌的了解,可以说,赫尔德尔在很大程度上打掉了歌德身上所谓的贵族习气,让歌德的思想更趋活跃,视野更加开阔,文学口味更加浓厚。

  此后,歌德写出了一些民歌体的新作品,使人耳目一新,《野蔷薇》就是他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野蔷薇》全诗分3段,每段最后两句重夏,这正是民歌的特点,这首民歌本来在斯特拉斯堡广泛流传,它经歌德采集到手,作了艺术加工后,便成为了“世界的财富和人民的财富”,这首诗后来被谱成100种以上的歌曲在人们的口中流传,其中以德国“歌曲之王”舒伯特谱的曲子流传最广。诗的部分内容如下:

  少年看到一朵蔷薇,

  荒野上的小蔷薇,

  那样娇嫩而鲜艳,

  急急忙忙走向前,

  看得非常欢喜。

  蔷薇,蔷薇,红蔷薇,

  荒野上的小蔷薇。

  少年说:我要采你,

  荒野上的小蔷薇!

  蔷薇说:我要刺你,

  让你永不会忘记,

  我不愿被你采折。

  蔷薇,蔷薇,红蔷薇,

  荒野上的小蔷薇。

  野蛮少年去采她,

  荒野上的小蔷薇;

  蔷薇自卫去刺他,

  她徒然含悲忍泪,

  还是遭到采折。

  蔷薇,蔷薇,红蔷薇,

  荒野上的小蔷薇。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