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节 提出科学发展的蓝图

  婚姻生活的不幸福,并没有影响到门捷列夫的工作热情。相反,不幸的婚姻恰恰刺激了他的工作热情。

  摆脱了感情的困扰和烦扰,门捷列夫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自己热爱的工作当中去。

  在当时,俄罗斯的经济与西方国家比起来还是极为落后的。

  作为化学家的门捷列夫看到这种情况后,内心充满无限的焦虑。他想,自己作为一名化学家,假如不能用自己的才智和学识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真是枉费了所学的专业,也愧对生养自己的祖国和这个国度里的人民。

  门捷列夫是多么希望自己的祖国能够摆脱长期的落后局面,尽快赶上和超过经济、技术、文化发达的国家。他是多么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早日强大起来啊!

  他在给圣彼得堡大学校方的信中说道:

  “永远追赶别人和一直落在别人后面是不行的。当我们没有自己的科学中心,当我们没有发给实验室足够的经费以供实际研究,当我们不得不为此而出国时,那么国家不仅不能保证有足够数量的专家,而且不能形成独立的科学学派,也不会有可靠的、不断的、进步的科学运动。”

  门捷列夫不仅把自己的所想说了出来,而且也付诸了行动。

  首先,他根据自己幼年时代在母亲玻璃厂的所见所闻,再结合自己现在的知识和阅历,写成了一本《论含硅化合物的结构》的著作。

  在这部书中,门捷列夫详尽地描述了熔炼玻璃的过程。

  恰在这时,一名负责翻译德文版《工艺学手册》的圣彼得堡大学的工艺学的教授去世了。门捷列夫听到这个消息后就主动请战,接替了那名教授的工作。

  在准备出版《工艺学手册》的过程中,门捷列夫认识了技术工艺学院的几位老师。

  门捷列夫开始对工厂的实际事务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技术工艺学院的教授柯列依赫尔是他的熟人,并且这名教授自己也拥有一个工厂。

  就在1862年的元旦前夕,门捷列夫去了他的工厂。

  在这里,门捷列夫摆脱了日常的工作和琐事,他从技术工艺和经济核算角度认真地观察了工厂的生产情况,并和工人师傅、厂长们见面、交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这段时间里,他常常对自己说:

  “写《有机化学》是我的分内之事,但现在我还想写技术工艺、无机化学,这样就可以说涵盖了化学的所有方面。那时不就可以结束化学研究了吗?到时候,我也办一个工厂。”

  这些想法经常在门捷列夫的脑海中出现,又经常被他驱赶到一边。因为,这并不是他的首要任务,也不是他一直追求的理想。

  门捷列夫还发现,他更喜欢接近人民。因为他觉得和人民群众在一起时,他说话变得更自在了,和他们在一起交流,那种心境是非常愉快的。

  在柯列依赫尔工厂的那段日子,门捷列夫对人民的感情有了进一步的升华,他的爱国主义情怀更加浓厚了。

  《工艺学手册》是一本内容相当丰富的工艺学手册。门捷列夫一边翻译,一边将自己所研究的俄罗斯工业经验中的许多资料写了进去,其中就包括在柯列依赫尔工厂的一些见闻和感受。

  当这部书于1862年出版面世时,出版社对该书当即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由门捷列夫倾注了心血的《农业产品加工》那几章,更被认为是本书的扛鼎之作。

  由于门捷列夫在化学工艺方面表现出的非凡才能,他在圣彼得堡工艺大学轻而易举就取得了教授的头衔。

  但是,门捷列夫并没有因为这些成绩的取得而沾沾自喜,他觉得这些荣誉是对他的一种鞭策。他应该更努力,应该更加倍地忘我工作。他顿觉祖国的强盛已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工艺学手册》的出版,使门捷列夫不仅在科学界名声大噪,而且在工业界也美名远扬。

  在当时,国内资本主义工业的迅猛发展与自然科学在俄罗斯的崛起和1861年后的繁荣是息息相关的。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经济发展的一个最显著的表现就是采掘工业的迅速发展。国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始被大规模地开采利用起来。

  在这样关键的时刻,俄罗斯新一代的自然科学家,首先是化学家们不可能站在一边观望。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门捷列夫,更不可能对正在发生的工业转折漠然视之。

  有一天,石油大亨科罗列夫慕名来到圣彼得堡大学,他此次前来是特意邀请门捷列夫到巴库和苏拉罕现场指导工作的。

  “我国关于石油方面的政策是:油田归国家所有,但以每期四年包租给私人。现在煤油的需要量越来越大,我认为这是一个商机,于是就承包了一片油田。”

  科罗列夫停顿片刻,继续说道:

  “可是,到如今,已经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我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做了一切努力,但是损耗仍大于产量。我希望,您能够抽出时间,到我那里了解一下情况,帮我解决一下这个难题。”

  科罗列夫请求道。

  “你说的问题正是我目前关注的。虽然说我们国家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很多都没有被开采。像盐矿、石灰石矿和硫铁矿等,它们都在地下,当我们需要用这些原料生产产品时,却需要大量进口。让别的国家白白赚了我们一笔。”

  门捷列夫越说越激动:

  “我还目睹了一个非常让人痛心的现象:珍贵的木材被大量焚毁,目的只是获取生产肥皂所用的灰。进行这种行为的人究竟有没有脑子啊?”

  科罗列夫附和道:

  “是啊,是啊!所以我请您去,就是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

  在科罗列夫的盛情邀请下,门捷列夫来到巴库和苏拉罕。在那里,他从方方面面,认真地考察了近一个月的时间。

  在当时,巴库的石油工业技术水平还是相当低的,他们几乎没有任何完备的技术手段,一切都带有原始的痕迹。石油是用非常落后的技术从油井中汲出来的,油井里的咸水往往比石油还多。

  石油从油井里装进皮囊,然后用绳子拉上来,再由人工扛到马背上,绑好后再由马拉走。

  然后,石油又被装在皮袋里放到阿尔巴土著人的一种两轮车上。为了能在沙地上前进,这种简陋的车轮子特大,直径长达一米,靠这种破车运石油,其速度可以想象有多慢。

  门捷列夫针对这种情况建议科罗列夫修建一条通向工厂的输油管,并铺设一条由工厂通向码头的输油管。此外,他还建议用专门的船只运送石油。

  回到圣彼得堡后,他感慨万千,奋笔疾书,写出了一部关于发展俄国石油工业的著作,极力主张改革石油工业,坚决要求废除石油开采的包租制,并断言如果继续下去俄罗斯的石油工业将瘫痪。他还提出了制造油轮和巨大的输油管等建议。

  当时俄罗斯政府的官僚作风严重,大家互相推诿不做实事,门捷列夫的这一建议,直至十年后才被采纳。

  门捷列夫不仅对工业非常关心,同时对农业也给予了大量的关注。

  1865年夏天,门捷列夫奉命作为圣彼得堡大学的代表去莫斯科参加全俄农业展览会。展览会期间,他听说鲍博罗沃在克林斯克县的庄园要出卖,就兴奋地跑去仔细查看了一番,最后决定将它买下来。

  但是,门捷列夫手头并不富裕,于是他想到了鲍罗廷,决定和他一起合资购买。

  他和鲍罗廷说完自己的想法后,鲍罗廷笑道:“你是不是在和我开玩笑啊?众所周知,现在农民刚刚得到解放,地价低得厉害,搞庄园生产不太合适吧?”

  门捷列夫信心百倍地说:“我认为只要改良土壤,并向土地投入自由劳力和资金,那么靠农业生产是可以赢利的。”

  “你了解那块地的情况吗?据我所知,这个庄园有400亩土地,大部分覆盖着森林和草地,还有60亩耕地。虽然有些耕地种过粮食,但是每年没有收成;还有一部分像周围其他所有地主的土地一样是闲置的。”

  门捷列夫打断了鲍罗廷的担忧,说道:“这些情况我都知道,而且我已经亲自去考察过了。我认为只要大量施加好化肥以改良土壤,并使用机器进行生产,那片土地还是很有潜质的。同时,咱们还可以适当地搞一些畜牧业,那样既利用了草地又获取了肥料。”

  说到这里,他充满希望地说道:“相信我,我会让这块土地赢利的。”

  作为门捷列夫的挚友,鲍罗廷非常相信他的才能,于是和他一起购买了鲍博罗沃的庄园。门捷列夫用了六七年的时间,实现了自己的承诺,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润。

  在最初买这块地时,一亩黑麦的平均产量不超过80公斤,好年成也不超过100公斤,年成不好时只有五六十公斤,至于丰收,几乎没听说过。

  在他接手之后第五年,黑麦的平均亩产已经达到130公斤,第六年达到150公斤。别的粮食作物产量也按这个比例增长。

  酸凝乳、酸奶油的生产和养猪也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生产的成果可以说十分显著。到后来,连著名的农学教授都带领农业科学院的学生去参观门捷列夫的经营情况。

  门捷列夫在五六年内就轻松地使所有土地的产量翻了一番,他的成绩使他提倡的,在广泛使用机器、化肥和农业技术的基础上发展俄罗斯的农业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因此门捷列夫又被称为俄国农业化学的创始人和农业化学化的预言者。

  不管是对工业还是对农业,门捷列夫都本着科学强国的理念,他认为只有拥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够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只有把科学运用到实践当中,才能够发挥科学的真正魅力。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