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9月,蒋介石纠集一百万军队、二百多架飞机,向我革命根据地发起了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围剿”。吸取前几次“围剿”红军失败的教训,蒋介石这次采用的是“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在政治上,在根据地周围实行保甲制度和“连坐法”;在经济上,对根据地进行经济封锁;在军事上,采取“堡垒推进、步步为营”的战略,还聘请了一批德国顾问。
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权的王明、博古和这次反“围剿”战争的最高军事指挥者李德,提出了“硬碰硬与敌人干到底,将敌人挡于国门之外”,采取“不丧失根据地一寸土,不打烂根据地人民的坛坛罐罐”的战略方针,将毛泽东倡导的“诱敌深入,积极防御”的正确思想束之高阁。导致反围剿一开始就陷于被动之中。
1933年9月28日,黎川失守后,中共临时中央强令装备极差的红军主力与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打正规战、堡垒战,同敌人拼消耗,犯了冒险主义错误,结果一场胜仗未打。继尔,中共临时中央又由军事冒险主义转变为军事保守主义,采取消极防御的战略方针。眼见国民党一步步地缩小包围圈,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忧心忡忡,他向“左”倾领导人建议:仗不能再这样打下去了,否则红军的处境将十分危险。“左”倾领导人一听,勃然大怒,“战术还不如一个参谋,还当什么参谋长!”当即撤销了刘伯承的总参谋长之职。
1934年10月,国民党军队推进到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腹地,兴国、宁都、石城相继失守。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八万六千人,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开始了艰难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为了阻截中央红军转移,蒋介石构筑了四道封锁线。经过浴血奋战,红军指战员接连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分左右两路继续向湖南、广西边境前进。此时,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横亘(ɡèn)着潇水和湘江两条大河。敌人企图利用这天然障碍,先歼红军于潇水之滨,再歼红军于湘江之畔,同时又命令广西军阀李宗仁、白崇禧部一起布防堵截,使红军腹背受敌。这就是蒋介石利用湘江设下的第四道封锁线。
此时此刻的蒋介石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在红军向湘江挺进时,他命飞机撒下传单,不可一世地叫嚣:“我们奉总司令的命令等你们好久了,请你们快来!来!来!来!来进我们安排好了的天罗地网!”红军指战员们气愤地将传单撕得粉碎。望着在头顶盘旋的敌机,大家焦急地相互询问:“咱们该往哪儿去呀?可不能总让敌人追在P股后面打咱们呀!”面对波涛滚滚的湘江的阻挡,背对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左”倾机会主义者们一筹莫展,只好发出“突破湘江,到湘西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指令。如果中央红军轻装前进,一天即可到达湘江,不但可以减轻掩护部队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可以赢得宝贵的时间,而时间就是生命。但是,“左”倾教条主义者舍不得扔下印刷机、宣传品及纸张等“坛坛罐罐”,像大搬家似的拉着庞杂的队伍行军。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曾这样描述:“兵工厂拆迁一空,工厂都卸走机器,凡是能够搬走的值钱东西都装在骡子的背上带走,组成了一支奇怪的队伍。”结果,带着沉重的辎(zī)重,中央红军只能以每天二十公里左右的常规速度行军,七十多公里的“乡道”整整走了四天。等红军赶到湘江边上时,敌人已从四面压了过来。从11月29日到12月1日,中央红军不得不同敌人在湘江两岸展开了一场浴血奋战。
在湘江两岸,有一个住着二十多户人家的小山村——脚山铺。山前是一片开阔的平地,山上长满了茂密的松树和灌木丛。在松树和灌木丛后面,潜伏着一支我红军部队。为掩护大部队渡江,红一军团二师与四倍于自己的敌军展开了一场殊死之战。红军战士虽然已有三四天没有睡觉,一天多没有吃东西,但仍以气壮山河之势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强攻。阵地上硝烟滚滚,刀光闪闪,喊杀之声震天动地。刺刀捅弯了,战士们就用枪托砸,枪托砸坏了,就用石头摔。敌人见正面强攻不成,就从侧面迂(yū)回。我军有两个营被敌军包围。这两个营分别从左右冲出,准备越过阵地周围浓密的树林,在路上集结。不料,迎头撞上了敌军主力。营长发现情况不对,立即镇定地组织战士们转移,大声地说:“同志们不要着急。政治委员告诉过我,如有紧急情况,就向左边的大山靠。”在营长的带领下,红军很快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正当红一军团与敌人展开血战的同时,红三军团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在新墟一带与广西敌人也开展了一场激烈的搏杀。新墟是通往湘江岸边的必经之路,如果此地失守,敌军就可长驱直入,从下面阻截我红军主力。为此,红军战士发扬“只要还有一个人,就不能让敌人进到新墟”的精神,与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奋战了三天三夜。在这三天三夜中,师指挥部不断接到报告:五师参谋长牺牲,十四团政委负伤,十五团团长、政委负伤,两个营长牺牲,全团伤亡五百余人……但是,红军主力还没有渡过湘江,这意味着红三军团还必须咬牙挺住、挺住、再挺住。几个小山头相继失守了,因为奋战在那里的指战员已全部阵亡。直到第三天下午4时,中央红军主力才突破湘江。军团命令他们火速过江,掩护任务由红六师第十八团担任。
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分别在脚山铺和新墟阻截敌军,为掩护红军主力前进,“像两个轿夫,抬起中央纵队这顶大轿子”,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红八军团和红九军团的伤亡也很大,他们在敌机的狂轰滥炸中艰难前行,指战员们都极度疲劳,不少人边走打瞌睡,两天两夜急行军二百多里。李宗仁、白崇禧的队伍也在向湘江集结。沿途,敌机从头顶盘旋而过,扔下一串串炸弹,战士们赶紧卧倒隐蔽;不断有敌军从侧面迂回企图将部队拦腰截断,战士们一次又一次地奋勇杀敌……就这样,边走边打,待渡过湘江后只剩下两千余人。
红五军团是自长征以来一直担任后卫任务的部队。在此次强渡湘江的战斗中,他们仍然肩负总掩护的重任。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他们发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指挥员的沉着指挥下,夜以继日地阻击敌人。在大部队过江后,他们赶了一百多里山路,在半夜时分到达江边。此时,正值隆冬,寒风凛冽,江水冰冷刺骨,水流湍急。战士们虽然疲惫至极,但依然兴高采烈地脱掉鞋袜,一个接一个地跳入江中。“好冷呀!”战士们打着寒战,一个扶一个地向对岸走去。星光掩映下的湘江上,只听见“哗哗”的水声,伴随着一群衣着褴褛但气势昂扬的红军战士在水中缓缓前移。
此刻,麻子渡口只剩下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了。“做好准备,开始渡江!”一声令下,战士们动作麻利地将枪横架在肩头,挽起了裤腿。“不好!有情况!敌人从后面围上来了!”“立即抢占有利地形,准备战斗!”又是一声令下,战士们再次进入阵地,阻击敌军。敌人像潮水般涌来,我英勇的红军战士一直战斗到弹尽粮绝。最后,除师长率一二百人突出重围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12月1日,当太阳跃上山头时,中央红军主力终于渡过了湘江。蒋介石精心布置的第四道封锁线被红军冲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