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十九节 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变动时期,其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动,这种变动在思想文化方面反映出来。不同派别的代表人物,对于剧烈的社会动荡都在进行着各自的分析,努力做出自己的解释,提出治世的良方,批驳别人的思想和主张。一时间,各种学派纷纷兴起,各抒(shū)己见。这时期的思想文化领域各家学派争妍斗奇的现象,就被称作“百家争鸣”。

  在百家争鸣中形成的主要学派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此外还有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兵家、农家,等等。

  儒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孔子,他的主要学说是“礼”、“仁”和“天命论”。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又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仁政”思想。他主张对劳动者不要过分剥削,要给他们一定的产业,在丰年可以吃饱穿暖,遇到灾荒也不至于饿死。就是要实行宽严有度的怀柔政策。孟子反对用暴力手段进行统治,而主张采取道德教化去争取人心。孟子把人心向背看做是统治者成败的关键,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著名思想。只要有了老百姓的拥护,就能“无敌于天下”。

  孟子还提出了性善论。他举例说,有一个小孩爬到井边,眼看要掉下去,在一旁看见的人,不管是谁,都会下意识地一把将小孩抓住,在他这样做的时候,并没有什么明确的动机,既不是为了结交孩子的父母,也不是为了在乡里朋友中取得名誉,更不是因为厌恶小孩的哭声,而是出于一种每个人都有的恻隐之心。正是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仁政”思想。

  战国后期的另一位儒家大师是荀子,他把孔子的“礼”赋予“法”的内容,提出礼法并重。这种礼与法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在他看来,把礼和法,教化和刑罚结合起来,就能维护社会秩序,使百姓安宁。他指出天体运行有自身的规律,不能违背,但也不能消极地顺应,而应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积极地配合、利用,直至加以控制改造,并且提出了人定胜天的光辉思想。与孟子不同,荀子是主张性恶说的。

  儒家思想在我国古代史上,几经演变,构成了一整套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为汉武帝以来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成为我国封建制度的思想支柱。

  墨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墨子,他主张“兼爱”,反动儒家的“仁”;主张“非攻”,反对兼并战争,因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他希望用和平方式统一天下。墨子还主张“尚贤”,反对“世卿世禄”制度,主张“尚同”,希望有一个贤德的国君,另外还主张“节葬”、“节用”,反对儒家的“厚葬”。

  道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老子。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主张顺其自然。战国时期的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庄子在政治上主张避世,既不赞成追求仁义,也不赞成追求财物,不要任何名利欲望,他希望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本性自然而然地去生活。他认为,仁义礼智破坏了人类的自然状态,是万恶之源。这种与历史潮流不合拍的主张,不可能在战国的政治舞台找到出场的机会。但是他们比其他学派更加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关系对人的天然生活权利的剥夺和对人的自由的限制,他们更大胆更强烈地追求不要任何政治束缚的绝对精神自由。

  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处于非常显赫的地位,被各国统治者所重视。法家前期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商鞅和申不害。他们都主张社会是发展变化的,并且亲自领导了所在国的变法改革。他们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为社会变革提供了法制理论,他们主张赏罚分明,能够注意发展生产。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他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尖锐地批判了儒家效法先王的观点,主张厚今薄古。他把法、术、势结合在一起,为统治者加强统治提供了有效的武器,但也为以后历代统治者争权夺利、玩弄权术,制造了理论根据。他提出的“严刑重罚”是要加强对劳动人民的统治和剥削,在秦王朝建立的过程中,韩非的思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它过分地强调镇压,容易激起人民反抗,所以秦灭亡后,历代君主就不敢再单独打起法家的旗号。

  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是战国中期的邹(zōu)衍。他对天文、历法、地理有一定的研究。邹衍把五行说推衍到历史发展方面来,认为历史发展是受“五德终始”规律支配的。这是一种循环论的历史观。

  纵横家的代表人物是张仪、苏秦,反映他们思想的书有《战国策》。纵横家从事外交活动,倡导“合纵”、“连横”。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激烈动荡。名实不符的现象在当时社会上是一个突出问题。各派思想家都企图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来解决“名”、“实”问题。这就形成了战国时期的名辩思潮,名家就是这一思潮的产物,它是专门研究“名”、“实”问题的一个学派。名家的代表人物是战国中期的惠施和战国后期的公孙龙。他们对逻辑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在自然科学上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另外,还有以孙武、吴起、孙膑为代表的兵家,总结战争经验和规律。以吕不韦为代表的杂家,兼“儒、墨、名、法”,使诸子百家逐渐融合。以许往为代表的农家,主张君民并耕,反对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色彩纷呈,灿烂夺目,各个学派都在顽强地表现自己,对当时和后代都有很大的影响。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