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是什么陵
在北京市昌平区的天寿山麓,有一组宏伟壮阔的古建筑群,始建于1410年,那里埋葬着明朝明成祖至明思宗13个皇帝,所以人们称它为明十三陵。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南面,称“明孝陵”。明朝16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13位都葬在天寿山。
明十三陵,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陵又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陵墓规格大同小异。每座陵墓分别建于一座山前,陵与陵之间少至500米,多至8000米。除明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余均成扇面形分列于长陵左右。
历史上,靖难之役后,建文帝最终是自焚还是从秘密隧道中逃走,至今还是个迷。
十三陵石碑上为何没有字
明十三陵有一个怪现象,这就是除了思陵之外,明十三陵中的其他十二陵都是明朝时建造的,但是每座陵都有一座当时没有镌刻文字的石碑,人们称之为“无字碑”。
这些石碑为什么当时不刻文字呢?历史文献没有详细记载其原因。竖碑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彰显功德,彰显功德自然要通过对功德的陈述文字来表达。
有人推测,当时皇室认为碑上无字,可以表示祖先功德无量。也有人认为,世宗迷信道教,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导致了世宗认为无字之碑较之有字之碑在等级上更高一筹,是更高、更伟大的意境表现。
思陵中为何会埋葬着太监
在十三陵中的思陵中,埋葬着明朝皇帝崇祯帝朱由检,还有一位令人疑云重重的太监王承恩。为什么一位太监会被陪葬在皇陵中呢?这个太监有何功劳呢?
1644年3月19日早上,崇祯帝朱由检吊死在景山寿皇亭东侧的槐树上。司礼太监王承恩陪伴崇祯吊死于旁边的海棠树上。
中午,李自成进入皇宫,下令“报告皇帝行踪的人可以得到万两黄金的奖赏,并封为伯爵;知情不报的人要诛灭九族”。直至李自成占领皇宫三天后,才发现崇祯尸体被停放在东华门外。
为了拉拢当时的贵族和文人的支持,4月4日,李自成命令将崇祯帝埋葬在十三陵悼灵附近崇祯贵妃田氏墓中,后人称为思陵。王承恩因为其衷心耿耿,也被埋在思陵附近。后来,清朝顺治皇帝还在思陵附近为王承恩竖碑立传。
阅读点击
明定陵地面建筑的总布局,呈前方后圆形,含有我国古代哲学观念天圆地方的象征意义。定陵早在万历帝生前就开始营建,1584年开工,历时6年完成,耗银800万两。陵墓建成时皇帝只有28岁,直至1620年才正式启用,该陵墓整整闲置达30年之久。定陵成为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园之一。
第二名胜之疑
名胜的美景美不胜收,在这些美景中有峰峦叠起、有威严高耸、有无数令人疑惑的建筑之谜,真是让人赞叹又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