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崖碑的自然景观
红崖碑不同于普通的古碑,它实际上是一块距地面30多米高,长达100多米的天然崖壁,这种非人工制造的硕大碑体本身就是人间一大奇景。
红崖古迹,被誉为“黔中第一奇迹”,是黔中瑰宝,神秘天书,显现于赭红色的崖壁之上,实为千古之谜。清代以来,中外学者对其考察研究,掀起多次破译热潮,成为名噪中外的“红崖文化”现象。
红崖碑的碑文是在这块巨大碑体的右上方宽10米,高6米的范围内,有数十个奇形怪状的古文字,正是这些文字使红崖碑神秘起来。这些字看上去很大,刻痕很深,可是到眼前仔细看就会发现,字里行间根本就没有斧凿的痕迹。关于红崖碑,有各种各样的猜测和传说。
红崖碑的奥秘研究
清道光年间潘祖荫首倡研究红崖碑,道光、咸丰年间,对红崖碑的研究盛兴。光绪年间日本学者德丸作藏和法国学者雷柏如与弗南海尔等人,均前来考证,但都未获结果。雷柏如说:“此碑含有绝对之神秘性,谁也无法窥破其中的奥秘。”
一直以来,对红崖碑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并形成多种说法:一说是殷高宗讨伐鬼方,用来纪功的济火“纪功碑”;一说是大禹治水时的遗迹;一说是诸葛亮南征时当地少数民族所作的图谱。
现代史学界有人认为与夜郎文化有关,近时有人认为是岩石风化的自然花纹,后经有关部门对岩石和字迹作科学鉴定,认为确系人为所致,并非石花。
红崖碑虽然奥秘,尚未揭开它的真实面目,但年代久远,作为文物古迹是无疑的。考虑到既不是碑,也无斧凿钻刻痕迹,故改称红崖古迹。
红崖碑挥不去的疑云
红崖碑中的秘密也不是没有办法揭开的。如果它还保持着原始状态,那么凭借各种先进的科技手段,可以搞清碑文的年代。可惜清朝光绪年间,红崖碑被人为地破坏过。
当时,永宁州官要摹一批碑文,用以打点上司,一个团首为求速度快而自作聪明,用桐油掺石灰涂在了凸字面,拓下一些碑文。可是,这些桐油石灰后来不能被冲刷掉,这些人竟然叫来石匠将岩石剥去一层。然后又参照原始拓本,随意地刻上一些。
此举不但破坏了古迹红崖碑的原始风貌,也给探索红崖碑奥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由于人为地破坏红崖碑,使其失去了原有的风貌,因此,直至现在,红崖碑之谜还未被解开。
阅读点击
红崖碑的发现者是一位诗人,明代嘉靖年间的黔籍文邵元善,游山玩水之余写了一首《红崖诗》。这首作于1546年的红崖诗,辑于《黔诗纪略》中,是红崖天书发现的最早文字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