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报国之志
杜甫是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4岁时,他就开始认真地念书学诗;14岁时,他已成了颇有名气的诗人;35岁时,胸怀报国之志的杜甫,来到唐朝首都长安,试图通过做官,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为民效力。
然而,此时唐朝的朝廷内外乌烟瘴气,大权都被掌握在那些贪官污吏手中。而像杜甫那样有才华、有正义感的读书人,根本不可能得到重用。眼看理想无法实现,生活也没有着落,备受打击的杜甫一下子病倒在了一家小旅店里。
杜甫的忧民之思
尽管如此,杜甫的报国之志并没有消减。有一天,当杜甫走过一座桥时,看见尘土满天,一队衣衫破烂的男子正排着队向北走;而旁边则有许多老人、妇女和孩子在哀号、哭泣。杜甫上前一打听,才明白,原来又是官府在强抓男子去边关打仗。
这生离死别的凄惨景象,不觉令杜甫联想起他的所见所闻。多年来,由于战争不断,许多人丧失了生命;而大片的良田也长满了野草。可是那些有权有钱的富人,却依然在欢歌宴饮。愤怒不平的诗人想到这里,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大量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的感人诗篇。
有一天,突然狂风暴雨大作,杜甫居住的草屋的屋顶是用茅草覆盖的;大风将茅草刮走了,屋子漏起雨来,淋湿了家中仅有的几件用品。哎呀,这样寒冷的天气怎么熬呀?
可是杜甫此刻却没有想到自己的苦难,而是在一首著名的诗篇中,发出了这样深沉的感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何才能得到千万间遮风挡雨的屋子,让天下所有贫寒的人们都能住进去呢?哎,假如眼前立刻出现这样的屋子,那么即使我的房子是破的,我挨饿、受冻、死去,也是心甘情愿的啊!这是多么高尚的人格,它也是杜甫忧国忧民的真实写照。
杜甫的诗歌成就
杜甫诗歌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杜甫诗艺相当精湛,他共留给后人3000多首诗歌,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读杜甫的诗,我们很容易被诗中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也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对后世影响深远。因此后人就将杜甫尊称为“诗圣”了。
阅读点击
杜甫给后人留下的最大疑惑是他的死因,文学、史学界针对杜甫的死因提出了五种死因:病死、溺死、自沉于水而死、食物中毒而死、消化不良而死。他们各执一词,至今还没有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