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五节 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释译”

  对待兵力强大的敌人,就要设法集中全力攻击它的将帅;若敌方将帅足智多谋,就要挫败他的意志。敌军将帅的意志一旦被“弱化”,士气萎靡,其战斗力就会丧失殆尽。所以,要尽一切可能,充分利用敌方的弱点,进行渗透分化,这样就可以牵着敌人的鼻子走,以保全我方的实力,扭转不利局势。

  “心得”

  美人计源自《韩非子·内储说下》:“遗人……女乐两人,以荣其意而乱其政。”说的是公元前658年,晋献公派兵攻打虢国,而虞国是必经之路,晋军欲向虞国借路伐虢,又怕虞君不肯,晋献公于是采纳大夫荀息的建议,把晋国屈地出产的良马和垂棘出产的美玉及女乐两人送给虞君。

  虞君生性贪婪,不顾军师宫之奇的反对,同意借道给晋国。晋国灭掉虢国,回师途中,又顺手灭掉了虞国,捉住了虞君。“假道伐虢”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二十四计,但这一计是在美人计成功的基础上实施的。《六韬·文伐》中说,对于直接用武力不能征服的敌国,应“养其乱臣以迷之,进美女淫声以惑之。”这里所说的就是指美人计。

  本计的特点是:用美色或其他财物诱惑敌人,尤其是敌方的将帅,消磨其斗志,分裂其核心,使部队丧失战斗力,从而乘机取胜。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释译”

  如果兵力空虚,就故意显示出更加空虚的样子,这就使敌方在疑惑之中更加疑惑。在敌强我弱的紧急关头,运用这种奇妙的策略,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功效。

  “心得”

  空城计计名见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诸葛亮派魏延率领各路兵马东进,去攻打司马懿,只留万人驻守阳平。司马懿率20万人巧妙地与魏延军错开了道路,顺利地直逼诸葛亮驻地阳平。司马懿军距阳平只有30公里时,探马报告说,阳平城中兵少力弱。诸葛亮也知道司马懿很快就会打到阳平,而魏延率领的大部队相距已远,救援恐怕是来不及了。

  守城将士惊惶失措,诸葛亮却表现得从容不迫,他命令军队偃旗息鼓,不准随便走出营帐,又令人大开城门,叫几个老头儿在街上打扫。司马懿知道诸葛亮办事向来谨慎稳重,此番见城中毫无声响,疑有伏兵,便带领大军撤退。后来,当司马懿知道诸葛亮使的是空城计时,非常后悔。

  空城计是指在交战双方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力弱的一方故意显示出自己虚弱不设防的弱点,使敌人反以为自己已有准备,不敢贸然进攻,从而顺利渡过难关的一种计谋。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释译”

  在敌方给我方布置的疑阵中再反设一重疑阵,利用在敌营内巧设的策应去争取胜利,我军必然不会遭受损失。

  “心得”

  《孙子兵法·用间篇》:“反间者,因其敌间用之。”意思是说,反间这种计谋,就是利用或收买敌方派来的间谍,使其为我所用。我国另一部兵法《长短经·五间》说到:“陈平以纵反间于楚军,间范增,楚王疑之,此用反间者。”由此可知,反间计很早就已经被运用于军事、政治斗争了。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释译”

  任何人都不肯轻易伤害自己,一旦受到伤害必定会令人深信不疑;假的可以变成真的,真的也可以变成假的,真真假假相互并用时,离间的计谋就能够得以实现了。要善于像欺骗幼童那样迷惑敌人,也是顺势而为的手段。

  “心得”

  苦肉计源自《吴越春秋》卷二《合庐内传·第四》:要离自愿断右臂,取得吴王僚的儿子庆忌的信任,得以接近庆忌,最后将其杀死,为吴王阖闾除去一大障碍。这是典型的以自残、自害的方式,取“信”于敌,进而达到自己的战略目标。古时还有王佑断臂和周瑜打黄盖,即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故事。

  苦肉计的特点是:为了取“信”于敌人而进行自我残害,以夺取战争全局性胜利。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在师中吉,承天宠也。

  “释译”

  敌方兵多将广、力量强大之时,我方万不可与之硬拼,应当施以计谋使他们自我牵制,借以削弱它的强势。将帅若能巧妙地运用计谋,克敌制胜就如有天神相助一般。

  “心得”

  本计名源于《元曲选》中《锦云堂暗定连环计》杂剧。《三国演义》第八回也有《王司徒巧使连环计》。《兵法圆机·迭》说:“大凡用计者,非一计之可孤行,百计迭出,算无遗策,虽智将强敌,可立制也。”认为采用两个以上的计谋,环环相扣,周密无遗地作好决策,那么即使智谋再高、力量再强的敌人都会被制服。

  在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中,刘备的谋士庞统诈降曹营,而后怂恿曹操把战船用铁索连接起来,表面上是帮助魏军克服不习惯于水上作战的弱点,实际上是让这些船只在遭到火攻时无法逃脱。后来周瑜又用苦肉计派黄盖诈降,火烧赤壁,这一个个计谋的套用,成为完整的谋略链条,从而显示了连环计的鲜明特色。

  一般地说,连环计不管是两计相扣还是多个计谋相配合,其目的无非有两个:一个是让敌人自相钳制,一个是更有效地攻击敌人。二者相辅相成,就能达到用兵如神的境地了。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计

  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释译”

  全军后退,以避开强敌,这种退却跟军队驻扎在左边或右边这种正常用兵之法并不相悖。

  “心得”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源自《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檀公指南朝名将檀道济,相传有《檀公三十六计》,但未见刊本。

  此外,我国古代其他兵法中也有论述。《淮南子·兵略训》:“实则斗,虚则走。”实是指力量强大,虚是指寡不敌众。也是强调在没有把握取胜时,不妨使用一个“走”字。我国另一部兵书《兵法圆机·利》也有“避而有所全,则避也”,避,指主动回避,撤退;全,是保全。意思是说,如果撤退能保全力量,就应该撤退。《吴子·料敌》也说:“凡此不如敌人,避之勿疑;所谓见可而进,知难而退也。”

  由此可见: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是指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为保存实力而主动撤退。所谓上计,不是说“走”在三十六计中是最好的,而是说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方通常会有几种选择:一、求和;二、投降;三、死。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