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节 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也。

  “释译”

  设法频繁地改变敌方的阵势,借机调开它的精锐主力,等其自行颓败之时,就乘机前去攻打。这跟控制了车轮,就能够掌握车体的运行的道理是一样的。

  “心得”

  偷梁换柱,原是一句成语。一般认为,它是来自于商纣王“偷梁换柱”的传说。据传:商纣王的父亲帝乙,有一次领着纣王及文武百官游览御花园,欣赏牡丹花。行至飞云阁处,忽见阁上塌陷一梁,心中很不高兴。纣王见状,竟凭其力大无比,“偷梁换柱”,把一座飞云阁修好了。又《红楼梦》第九十七回:王熙凤设计以薛宝钗冒充林黛玉与贾宝玉成婚时,也有“偏偏凤姐想出一条偷梁换柱计”一句。

  按照前人的解释,此计的本意是:在同友军一道作战时,乘友军战斗失利之机,将其主力合并过来,加以控制。但有人认为,此计也可理解为:在与敌军作战时,应设法将其主力调开,然后抓住其弱点,进行攻击,战而胜之。同时还有人认为,此计运用于政治斗争中,与人们通常所说的“调包计”相同。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

  “释译”

  强大者要控制弱小者,要用警戒的办法去诱导他。统率不服从自己的部队去打仗,如果你调动不了他们,这时你想用金钱去利诱他们,反而会引起他们的怀疑。正确的方法是:你可以故意制造些错误,然后责备别人的过失,借此暗中警告那些不服自己指挥的人。这种警戒,是从反面去诱导他们。迄就是用强硬而险诈的方法去迫使士兵服从。或者说,这就是调遣部将的方法。

  “心得”

  本计计名出自民间谚语,比喻一种对别人间接进行批评、指责的方法。《红楼梦》第十六回描写王熙凤向贾琏发牢骚时说:“你是知道的,咱们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哪一个是好缠的?错一点儿,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骂槐。”

  但是,将“指桑骂槐”运用到军事上,则是指一种“杀一儆百”“杀鸡吓猴”的谋略,利用它来保证号令统一,军纪严明,令行禁止,以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据说春秋战国时期,孙武奉吴王阖闾之命操练两队宫女。孙武对吴王说:“请大王让您最宠爱的两名宫女左姬与右姬分别担任左队和右队的队长吧,以便其他的宫女们能服从管制。”吴王欣然应允了。接着,孙武又请求在操演时,宫女们必须全身披挂,并正式设执法官一人,传令官两人,金鼓手两人,手执斧铖的牙将数人,分立将坛两旁,以壮军容。吴王也答应了。

  操演开始,孙武亲自布阵,传令官将黄旗两面,分别授给左右两名队长,让她们执旗做前导,率领本队宫女按照五人为伍、十人为总的编队进行操演;并要步步相随,以金鼓为号令,或进或退,或左或右;一通鼓响,两队齐起;两通鼓响,左队左旋,右队右旋;三通鼓响,各自挺剑为争战势;最后鸣鼓,则整队而退——一切都要按令行动,寸步不得混乱。

  宫女们原是懒散惯了的,根本没有见过这种战阵,全然不把孙武的将令放在眼里,只当是一起玩耍,便个个嘻嘻哈哈,无所顾忌。说话间,一声鼓响,宫女们或起或坐,东倒西歪,笑个不停。孙武见状,离座而起,自责一番之后,重申军令。两次鼓响,宫女们虽已起立,但队形混乱,且仍然嬉笑不止。孙武再作自责,再申军令。三次鼓响,宫女们竟然仍是随意嬉笑。

  此时,孙武神情严肃,厉声喝问执法官:“军阵之中,三次违令,该当何罪?”执法官回答:“依军法,当斩首!”

  孙武说道:“战阵之上,士卒不可尽诛,罪应在队长,应即刻将左、右两名队长斩首示众!”

  吴王阖闾听说要问斩自己的两名爱姬,大吃一惊,连忙命人前去营救,但没等到达将坛,他的两名爱姬已经被斩首示众了。

  这时,孙武再次宣布操演命令,两队宫女左右进退,回旋往来,皆合阵法,丝毫不差,且自始至终,鸦雀无声。于是,孙武向吴王禀报说:“两队宫女已操练整齐,一切将听从大王调遣,虽让其赴汤蹈火,也不敢有所逃避。”以后兵家便以这一传说来说明“指桑骂槐”计的特点和含义。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雪屯也。

  “释译”

  宁肯装作痴者而不有所行动,也不自作聪明而轻举妄动。暗中谋划,深藏不露,这就像雷电蓄势爆发一样。

  “心得”

  本计计名是从民间俗语“装疯卖傻”“装聋作哑”等转化而来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为了回避某种矛盾,或者为了度过某种危难、躲避某个势力强大的对手,在一定时期内,故意装作愚蠢、呆痴,行“韬晦”之计,以求保全自己,继而等待时机,最后战胜对手。传说中的“箕子佯狂”就是运用此计的一个典型。

  殷商时期,纣王的太师箕子因苦于劝说纣王放弃暴政无效,便佯装痴傻。一次,纣王长夜饮酒作乐,喝得酩酊大醉,连年月日都忘记了,问左右的人,大家因畏惧纣王凶残,都跟着说不知道。于是,纣王便派人去问箕子,箕子想了一下,也说不知道。

  左右的人都感到奇怪,便问箕子道:“你明明知道,为什么也说不知道呢?”

  箕子回答说:“纣王是天子,他终日沉溺酒色,连年月日都搞不清了,这说明商朝快要亡国了;所有的人都因害怕纣王凶残无道而说不知道,独独我说知道,那我的性命不是危在旦夕了吗?所以,我也假装酒醉说搞不清楚!”

  这便是箕子使用的“假痴不癫”计。以后,它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之上,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用于举行兵变,主要是作为一种欺骗手段,借此麻痹对手,使自己有足够的时间积蓄力量,伺机进行攻击。二是作为一种愚兵之计。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

  “释译”

  故意给敌方一些“方便”,诱使敌方向前深入,然后,切断它的前应和后援,使其陷入绝境,以达到彻底歼灭的目的。由于敌方贪图不应得的利益,必将遭此祸患。

  “心得”

  本计计名出自一个典故。东汉末年,荆州刺史刘表的儿子刘琦因与继母不和,恐遭其陷害,便向刘备求救。刘备要诸葛亮为他想出解脱之计。这天,诸葛亮来到刘琦家中,刘琦哀求诸葛亮说:“继母屡次设法陷害我,务欲置我于死地而后罢休,目前我的处境十分险恶,还请先生出手相救。”诸葛亮说:“此事关系离间母子之情,恐将来说出多有不便。”因此婉言相拒。

  刘琦便竭力邀请诸葛亮进入密室之中,一边饮酒,一边仍缠住诸葛亮不放,可诸葛亮还是不答应。这时,刘琦见再三恳求无效,便立即转移话题,对诸葛亮说:“我的住室楼上藏有一部古籍,先生是否愿意观赏一番?”诸葛亮听说有古籍观赏,非常高兴,便跟随刘琦登上到一间小楼。

  到了楼上,只见四壁皆空,并无藏书设置,便问刘琦书在何处。这时刘琦便双膝跪下,承认自己是事出无奈才把诸葛亮骗上楼来,务请指点出路,挽救自己性命。诸葛亮埋怨刘琦不该欺骗他,便要下楼离去,却不料楼梯已被抽走了。

  这时刘琦便又再三哀求说:“先生最担心的是事情泄露,现在这里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出君之口,入琦之耳,再没有别人知晓,您应该可以赐教了。”说着又要拔剑自刎以相威胁。

  诸葛亮见状,便给他讲了一条计策,叫他借鉴历史上“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的经验,利用黄祖新亡,江夏一时无人守御的机会,向刘表上奏请求屯兵江夏,如此便可离开继母、脱离危险了。刘琦按照诸葛亮的谋略行动,果然灵验。后人便把这件事叫作“上屋抽梯”,以至于后来把它用于军事斗争中。

  作为一计,其特点主要是,利用某种小利引诱敌军,使其进入我方设置的圈套,并暗中截断其援兵和退路,然后再加以围歼。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

  “释译”

  利用别人的相关局面,布置有利于我方的阵势,虽然所用兵力不多,却能够发挥出很大的威慑力。这就像鸿雁在高空飞翔行进,全靠它那丰满的羽翼来助长气势。

  “心得”

  本计计名来自古代一些战例。所谓“树上开花”,在军事上一般是指,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若遭到敌军攻击,我军应采取一些方法,制造多种假象来壮大自己的声势,以迷惑敌军,将其引走,或将其击退,并歼灭之。

  三国时期,张飞在当阳桥就曾以30余名骑兵,吓退曹操追击刘备的数万大军,用的就是这种计谋。张飞命令士卒将战马拴在离桥不远的树林中,砍下树枝,绑缚在马后,并用鞭抽打,马蹄乱踢,尘烟滚滚,张飞单人独骑,屹立桥头,手持长矛,怒目而视。曹操见状,误以为桥的对面有大量伏兵,便下令撤退了。

  战国时期,田单大摆火牛阵,击溃燕军;南朝宋文帝时,擅道济用竹筹量沙的计谋,假装军粮充足,骗过了北魏大军,终于安全突围,用的都是这类计谋。后人把这些计谋的共同特点加以概括,就叫作“树上开花”,意思是:树上本来没有花,却可以人为地制造一些彩花粘在树上,让人一眼看去,难辨真假,还以为真的是满树彩花哩!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

  “释译”

  借助空隙插足进去,设法扼制它的主力,控制其要害,但这必须要循序渐进。

  “心得”

  本计计名出自何典目前还无统一说法,从现有资料来看,大体有三种可供参考:其一是,据《李卫公问对》载:“臣较量主客之势,则有变客为主、变主为客之术。”其二是,杜牧注《孙子兵法》载:“我为主,敌为客,则绝其粮道,守其归路。若我为客,敌为主,则攻其君主。”其三是,《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写的法正对黄忠讲的一段话:“夏侯渊为人轻躁,恃勇少谋。可激励士卒,拔寨前进,步步为营,诱渊来战而擒之。此乃‘反客为主’之法。”

  从上述三项资料以及前人对本计的按语来看,所谓“反客为主”,从军事上说,重点包含两方面意义:一是对同盟者来说,本来是同盟者为“主”,我为“客”,经过计谋的运用,使我军得以插足其中,并在同盟者中逐渐掌握领导权、支配权,这便是“反客为主”了。二是相对敌军而言,我方实力不够,处于被动地位,是为“客”,这就需运用计谋进行斗争,使我方逐渐变被动为主动,这也是“反客为主”。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