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节 军形篇

  一善战者,先为不可胜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译文”

  孙子说:从前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先要做到不会被敌方战胜,然后捕捉时机战胜敌人。不会被敌人战胜的主动权操在自己手中,能否战胜敌人则取决于敌人是否有隙可乘。所以,善于打仗的人,能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但却不可能做到使敌人一定被我战胜。

  “心得”

  孙子从“军形”的角度论述了“先为不可胜”的战略思想。强调要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强自身实力的培养。“先为不可胜”的实质就是实力问题,要求在军事斗争中,重视军队的训练与养成,奠定雄厚的实力。只有精良的装备,训练有素的士卒,再配合懂得用兵之法的将帅,才能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也才可能不被敌人战胜。

  战国末年,匈奴强大,赵国李牧戍边总是采取守势,明示弱,暗蓄锐。赵王派人顶替李牧主动出击,连遭败绩。李牧复职,仍加强战备,整顿税收,伺机歼敌。历数年,李牧见条件成熟,待敌再进袭时,佯装败退,诱敌深入。于两翼设伏兵,一举大破匈奴,歼敌十万,拓地千里,赵国北部边境得以平安。

  二不可胜者,守也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译文”

  要想不被敌人战胜,在于防守严密;想要战胜敌人,在于进攻得当。实行防御,是由于兵力不足,采取进攻,是因为兵力有余。善于防守的人,隐蔽自己的兵力如同深藏于地下;善于进攻的人,展开自己的兵力就像自九霄而降。所以,既能保全自己,又能夺取胜利。

  “心得”

  孙子在这里论述了“善攻”和“善守”的运用,“攻”就要“动于九天之上”,突然、迅猛、出其不意,让敌人措手不及;“守”就要“藏于九地之下”,选好藏身之地以等待时机,守住敌人的进攻而寻机胜敌,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从而达到“自保而全胜”的目的。

  能攻善守从来就是战争取胜的两个至要关键,不论是攻还是守,其目的只有一个——保护自己而战胜敌人。将领要根据自身的实力来选择“攻势”或是“守势”。实力强大,具备胜利的条件,就要果断进攻;实力不足,尚不具备胜利的条件,就采取守势,以保存实力,寻求战机。

  商战中,进攻、防御就如同作战一样,经营者也必须根据资金、技术、设备、竞争环境等条件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战术。进攻要求企业迅速抓住商机,果断出击,在对手猝不及防之时,占领市场;防守则要求企业要力求严守自己的一切商业秘密,伺机而动,在时机成熟后转静为动,一举成功。

  三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译文”

  因此,善于打仗的人打了胜仗,既不显露出指挥的名声,也不表现为勇武的战功。他们取得的胜利,是不会有差错的。其所以不会有差错,是由于它们的作战措施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上,能战胜那些已经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

  “心得”

  善战者之所以能立于不败之地,是因为他们能抓住战机,胜之于无形。他们的胜利,既不显示智谋的名声,也不表现勇武的战功。他们只是牢牢抓住胜利的主控权,让胜利建立在切实可靠的基础上。“无智名,无勇功”中的“无”使“智名”和“勇功”隐藏起来,表面上看似“愚”,实际上暗藏杀机。换句话说,就是在战争中,佯装糊涂,不露杀机,实则暗中策划而伺机进攻。

  春秋时期,楚国准备攻打宋国,墨子用“杀不足而争有余,舍梁肉而食糠糟”的言论和楚王与公输盘辩理,可谓智取,但楚王仍有不服,墨子又以带为城作示范演习,公输盘九攻九败,墨子说他的学生已运用他的守城方法等待楚国的进攻了,楚王因此不得不放弃攻宋的念头,是以勇胜。墨子说服楚王放弃攻宋,是以实力作后盾的。

  敢战方能言和,言和更需备战。墨子要不是在演习中战胜对手,楚王是绝不会善罢甘休的。决胜千里的高深谋略,必须建立在有把握取胜的基础上,墨子兵不血刃,所措必胜,制止了楚军进攻,确是真正的善战者。

  四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译文”

  善于打仗的人,总是确保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不放过任何击败敌人的机会。所以,胜利的军队总是先创造获胜的条件,而后才寻机与敌决战。而失败的军队,却总是先和敌人交战,而后企望侥幸取胜。

  “心得”

  《孙子兵书》一书中多次强调胜利的条件。孙子主张“慎战”而不“畏战”,既不要随意开战,也不要放过任何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在开战之前必须创造有利的条件,让自己具备胜利的因素,这也就是“先谋后战”。孙子反对先战而后求胜,他认为盲目行动只会招致恶果。

  春秋末期,吴王阖闾让伍子胥操练部队,加强战备。伍子胥练兵却是先练习打败仗。伍子胥说,知败为知胜之母,只有求得避免失败的方法,研究战略方略,而等待时机,方可一鼓作气,夺取胜利。伍子胥、孙武始终在作战中坚持知败防败,谨慎用兵的宗旨,最后所向无敌,灭越占楚,成为一代强国。

  五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译文”

  善于指挥军队作战的人,必须修明政治,确保法制,如此才能掌握战争胜负的决定权。

  “心得”

  “修道而保法”强调了军队要严明政治以及军纪的思想。孙子把修明政治的“道”放在首位,认为它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修道”要求借令人满意的政治措施、经济环境和道德伦理,使君民同心,士兵“上下欲同”。孙子认为“法”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之一,军在法随,有了能严格执行的军纪,才能使军队的运作有章可循,没有军纪的部队,将是个混乱的军队,自然也是个失败的军队。

  六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译文”

  兵法的基本原则有五条: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敌我所处的地域不同,产生双方幅员大小不同的“度”,敌我地幅大小——“度”的不同产生了双方物质资源丰瘠不同的“量”;敌我物质资源丰瘠——“量”的不同,产生了双方军事实力强弱不同的“称”;敌我军事实力强弱——“称”的不同,最终决定了战争的胜负成败。

  “心得”

  这是孙子“称胜”的思想。孙子认为无论是军事实力的竞争,还是发动战争都必须量力而行。国家军事实力要以国家的综合实力为基础。发展军备必须考虑“度、量、数、称、胜”五个环节。这五个环节相互联系,一环“生”一环,形成一种必然的逻辑关系。

  国家幅员的大小决定了资源的多少,资源的多少决定了国家所能承担的武装力量,而武装力量的大小决定了该国军事实力的强弱,军事实力的强弱又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国家的安危。各个环节之间要相互协调,保持一定的比例才能促进各方面的健康发展,如果不顾国力,单方面发展军备,将导致比例失衡,从长远来看,军事实力也不可能得以加强。

  七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译文”

  胜利的军队较之于失败的军队,犹如以“铢”比“镒”那样,占有绝对的优势。而失败的军队较之胜利的军队,就像用“镒”比“铢”那样,处于绝对的劣势。胜利者指挥军队与敌作战,就像在万丈悬崖掘开山涧的积水,所向披靡,这就是“形”的军事实力。

  “心得”

  努尔哈赤像孙子在这里论述了优势与劣势的问题。在战争中,如何发挥自身优势,避免劣势是将帅指挥的艺术。总体优势如果不善于利用,就会变为局部劣势,成为“以铢称镒”的败兵;总体劣势如果巧妙运用,也有可能转化为局部优势,成为“以镒称铢”。因此需要将帅认真的谋划,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另一方面要转劣势为优势,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的气势战胜敌人。

  在战场上,优势与劣势取决于指挥官的运用。总体优势,运用不好,可变为局部劣势,成为“以铢称镒”的败兵;总体劣势,运用得好,可以造成局部优势,成为“以镒称铢”的胜兵。1618年,明神宗派杨镐率兵11万进攻后金都城赫图阿拉。杨镐兵分四路进攻。

  努尔哈赤采取“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各个击破的方针,集中八旗全部兵力六万人攻击明军西路杜松部,一举歼敌三万。之后再移兵北路,马林不战而逃,然后再围歼刘为。杨镐急忙撤军。努尔哈赤采取各个击破的方针,以6万胜11万,取得萨尔浒大战的胜利。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