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作战篇

  一其用战也胜,久则饨兵挫锐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译文”

  用这样大规模的军队作战,就要求速胜。旷日持久会使军队疲惫,锐气受挫。攻打城池,会使得兵力耗竭。军队长期在外作战,会使国家财力不继。如果军队疲惫、锐气挫伤、实力耗尽、国家经济枯竭,那么诸侯列国就会乘此危机发兵进攻,那时候即使有足智多谋的人,也无法挽回颓势了。所以,在军事上,只听说过指挥虽拙但求速胜的情况,而没有见过为讲究指挥技巧而追求旷日持久的现象。战事久拖不决而对国家有利的情形,从来不曾有过。所以不完全了解用兵弊端的人,也就无法真正理解用兵的益处。

  “心得”

  在战争中,古今中外的军事家都强调“兵贵神速”“速战速决”的作战原理。拿破仑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也许会失去一场战斗,但我绝不会失去一分钟。”特别是进攻作战,军需消耗巨大,运输任务艰难,久战不下必然造成“国用不足”“屈力殚货”。劳民伤财、国库空虚的局面将加重国家的经济负担,如果拖久了必然会导致“钝兵挫锐”,军心涣散,予人可乘之机。那时,“诸侯乘其弊而起”,将使自己四面受敌,从而陷入困顿。

  战国时,齐湣王连年征战,导致国力衰弱,反胜为败,让人深省。公元前301年,恃强好战的齐湣王联合秦、韩、魏攻楚,占领重立;公元前298年,齐又联韩、魏攻秦,拔函谷关;公元前287年,齐再次联合赵、韩、魏、楚共同攻秦,使秦废帝号;公元前286年,齐败秦灭末又侵楚。30年的征战,使齐国钝兵拙锐,国力日衰,兵弱将寡,将士离心。这时,燕昭王采取了乐毅的建议,统率燕、秦、楚、韩、赵、魏的军队一起攻齐,一举而拔城70座。

  二取用于国,因粮于敌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

  “译文”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兵员不再次征集,粮草不多次运送。武器装备由国内提供,粮食给养在敌国补充,这样,军队的粮草供给就充足了。国家之所以因用兵而导致贫困,就是由于远道运输,远道运输会使百姓陷于贫困。临近驻军的地区物价必定飞涨,物价飞涨,就会使得百姓之财富枯竭。公家财富枯竭,国家就急于增加赋役。如此一来,国内便家家空虚。

  “心得”

  孙子在这里论述了军事后勤的问题,提出“因粮于敌”的军事思想。“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古代战争,最主要的消耗即在粮草的供应上,对此,孙子明确指出“国之贫于师者运输,远输则百姓贫”。

  在当时交通运输落后的情况下,远道运输不仅劳民伤财,致使兵饥民疲,还会加重国家的经济负担,使“中原内虚于家”,而且运输线也会成为敌人攻击的目标,一旦粮道被敌人断绝,士卒将会困于虎口。基于这种情况,孙子提出“因粮于敌”的主张。在古代,“因粮于敌”的思想一直是指导作战的原则,这反映了孙子取之于敌,用之于战的战略思想。

  三智将务食于敌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杆一石,当吾二十石。

  “译文”

  所以,明智的将帅总是务求在敌国解决粮草的供给问题。因为消耗敌国的1钟粮草,等同于从本国运送20钟,耗费敌国的1石草料,相当于从本国运送20石。

  “心得”

  古代军队的粮草运输,往往耗资巨大,而且还必须派兵保护粮道,这不仅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而且还分散作战精力。因此,历代的军事家都注重从敌国获取粮食。这样的做法,不仅有助于减轻本国沉重的负担,免除运输的压力,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敌国的实力,并有较高的效益保障。“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杆一石,当吾二十石”表明了孙子认为“取敌之利”,可以达到“胜敌而愈强”的效果。

  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为运输问题煞费心机,即使木牛流马,似乎也不能有效地解决运输困难的问题,为此,他不得不采取孙子“食于敌”的以战养战策略。231年2月,诸葛亮五出祁山,他命先头部队出陈仓、过剑阁,狡猾的司马懿料定孔明此举将“割陇西小麦,以资军粮”,于是率军至天水诸郡护粮。司马懿依险坚守要害,蜀军由于缺少军粮,不得不兵退汉中。

  四故杀敌者,怒也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译文”

  要使军队英勇杀敌,就应激发士兵同仇敌忾的士气;要想夺取敌人的军需物资,就必须借助物质奖励。所以,在车战中,凡是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就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人,并且换上我军的旗帜,混合编入自己的战车行列。对于敌俘,要善待和保证供给。这就是说愈是战胜敌人,自己也就愈加强大。

  “心得”

  孙子在此提出了用“怒”和“货”激发士兵在战斗中勇敢作战,缴获敌人物资的手段。高明的将领不仅善于激发部队对敌人的仇恨,使大家同仇敌忾,在战场上勇往直前,而且善于利用敌军物资,奖赏立功者,以激发斗志,提高战斗力。同时,孙子还主张善待俘虏,对他们要“善而养之”,不仅以精神感召来消除他们的思归心理,有效地瓦解敌方的斗志,还可借俘兵来壮大自身力量,达到“胜敌而益强”的效果。

  春秋战国时,燕王以乐毅为将,率六国联军伐齐,拔城7余座,还攻占了齐国的首都临淄,齐仅剩即墨和莒两城,情势危急。田单故意扬言,齐国士兵最怕割鼻子,挖祖坟。燕国军士中计,便割被俘齐兵的鼻子,掘其先人祖坟。为此,齐国军民个个义愤填膺,纷纷要求决一死战,报仇雪耻。田单见时机成熟,用火牛阵,大败燕军,收复全部失地。

  五兵贵胜,不贵久

  故兵贵胜,不贵久。

  “译文”

  因此,用兵打仗贵在速战速决,而不宜旷日持久。

  “心得”

  战争中,时间是胜利的保证,在开篇孙子就旷日持久的战争对国家和民众造成的危害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因此提出进攻作战应该速战速决,宁可“拙速”,不可“巧久”。这种速战速决的作战原则,在现代战争中仍有借鉴意义。速战能使我方拥有初战的锐势和主道战争之优势,从而占据先机,而敌方由于要仓促应战,常常措手不及,这样有利于我方达到作战的目的。

  六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译文”

  懂得用兵之道的将帅,是人民生死的掌握者,是国家安危存亡的主宰。

  “心得”

  将帅是一切军事活动的中枢,无论是军队的管理,还是部署作战,将帅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行军打仗是决定国家兴衰存亡最为关键的活动,这关系到人民的生死,以及国家的存亡与否,可见将帅责任之重大。一个优秀的将帅不仅要严格治军,还要周密谋划,以求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而一个不懂用兵之法的将帅将会对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所谓“置将不善,一败涂地”,甚至导致国破家亡。因此,在《孙子兵书》中多次提到了任用良将的重要性。

  宋朝时,范仲淹与韩琦同任陕西经略副使。1040年,西夏犯境。韩琦主张讨平西夏,范仲淹认为应当注重农桑,减轻徭役,整顿武力装备以加强防范,但不可贸然举兵。韩琦贪功急进,导致水川口之败,损兵折将60万人,阵亡家属哭声振野。范仲淹则积极发展生产、整顿武备、养精蓄锐,被称为“胸中自有十万甲兵,不战而降西夏”,可见知兵之将的确关系重大。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