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七节 楚辞卷第十七(1)

  季氏

  益者三友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有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心得”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实的人交朋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有益处;与走邪门歪道的人交朋友、与谗媚奉迎的人交朋友、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有害处。”

  “故事”

  黄霸(?—前51),字次公,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西汉大臣。

  夏侯胜,字长公,东平(今山东汶上附近)人,西汉著名经师,《今文尚书》学的开创人。

  公元前72年,汉宣帝提议为汉武帝创庙乐——宗庙武乐,来颂扬他的功德。让大臣们展开“讨论”。结论只有一个:应该依照皇帝的命令办事。因为群臣里,奉迎巴结的有,胆小怕事的有,不负责任的有。都人云亦云,随声附和。有歧义吗?有。唯独夏侯胜说:“汉武帝虽然有扩大疆土的功劳,却为此阵亡很多将士,耗尽了国家的人力物力。疆土稳定,他又封禅、祀神、求仙,挥霍无度,使得徭役繁重,百姓流离失所。他对人民没有什么恩惠,不应该为他创庙乐。”

  大臣们听了夏侯胜的话,都非常害怕,为避免自己受到牵连,联名上书举报,说:“夏侯胜对皇上旨令妄加评论,对先帝肆意诋毁,实属大逆不道,应予治罪!”夏侯胜闻之,毫无惧色,正言道:“直言不讳,君子之行,随声附和,小人作为。我即言明,死而无憾!”

  群臣愕然。丞相长史黄霸挺身而出。黄霸尽管平时与夏侯胜很少往来,但今天听了夏侯胜的诤诤之言,看到他凛然正气,十分敬佩,立时将他视为知己。便上前和夏侯胜站在一起,拉着他的手说:“先生也道出了我的心思,我愿与知己者共同赴死!”顿时,相知恨晚。

  创庙乐的事定下来了,而夏侯胜却因犯诋毁罪被抓进了监牢,黄霸也因犯纵容罪入了狱。在狱中,他们谈国事,肝胆相照;议家事,情投意合。黄霸想向夏侯胜学《尚书》,夏侯胜认为早晚要赴死,拒绝了他。黄霸说:“早晨知道了真理,晚上死也永没有遗憾了。”夏侯胜非常钦佩他的观点,便答应了他的请求。寒来暑往,两个春秋过去了。他们对《尚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后来他们怎样呢?他们没有死,竟双双出了狱。大家都非常敬佩他们那种“交友贵相知”的精神。

  益者三乐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逸游、乐宴乐,损矣。”

  “心得”

  孔子说:“有益的爱好有三种,有害的爱好有三种:爱好礼乐、爱好称赞别人的优点,爱好广结善友,有益处;爱好放荡、爱好闲逛、爱好大吃大喝,有害处。”

  “故事”

  吕岱,字定公,海陵(江苏省泰州市)人,三国时孙吴的将领。吕岱一生屡立战功,80岁时还统兵作战,享年96岁。吕岱不仅以年高领兵出名,更以诚选益友著称。

  吕岱的益友是徐原。吕岱很早就认识了吴郡的徐原。几次听徐原慷慨陈词,觉得他是富有正义感的人。后来又经过不断地接触,发现他志向远大,才略非凡。便同他交了朋友。吕岱知道徐原家境贫寒,就带衣物去看望。吕岱认为徐原可成大器,就经常同他促膝谈心,激励他尽忠报国。

  在吕岱推荐下,徐原做了官。因为主持正义、又有才能,很快就提拔为监察政务的侍御史。徐原为人心忠胆壮,有话直说。对吕岱更是毫不客气。只要吕岱做事不妥,他就前去劝阻。当面批评,毫不讲情面。语言苛薄,不管你能否接受得了。吕岱呢,认为这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他把徐原看成是一面不可多得的镜子。他从这面镜子里看到了自己的形象,知道了哪是是,哪是非,避免了很多大的过失。有人不理解地对吕岱说:“徐原对您太不留情了,亏您推荐了他!”吕岱感叹地说:“这正是我尊重徐德渊(徐原)的缘故啊!”

  徐原去世了,吕岱哭得十分悲痛。对劝他的人说:“孔子说:‘益者三友……友直(正直的人),友谅(诚实的人),友多闻(见识广博的人)……’徐德渊才真正是我吕岱的益友啊!他死了,我还能从哪里听到自己的过失呢!”

  后世人常赞美吕岱和徐原的真挚友情。

  君子有三戒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心得”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要警戒:年轻时,血气还不成熟,要戒女色;年壮时,血气正旺盛,要戒争斗;年老时,血气已衰落,要戒贪婪。”

  “故事”

  石勒(274-333),字世龙,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人,羯族,战国时期后赵的第一任国王。

  当初,石勒家里很穷,替人耕田。武乡一带兴种麻织布。收获后,麻杆要放在沤麻池里沤。沤过的麻杆,容易剥离,且又十分柔软。邻居李阳与石勒同使一个麻池。二人都很年轻,常常为了沤麻的事发生口角,以至殴打。每次都是鼻青眼肿,遍身泥水。乡亲们也无可奈何他们。

  后来,石勒被抓了壮丁,从此杳无音信。石勒走后,李阳常常去照顾他年老的父母,抢累活脏活干,可以说无微不至。

  一天,有人来告诉李阳,说:“石勒已经当上赵国国王,都在襄国(今河北邢台)建都了,还要请当年的父老乡亲到襄国去叙旧呢!”末了又说:“石勒已经派人来了!”李阳听了,吃惊非小。想起当年的事,惴惴不安。心想:这回可完了,赶快逃跑吧!又一想:跑到哪也逃不出国王的手掌心啊!不如看看风声再说。就跟随着乡亲们去襄国了。

  到了襄国,李阳徘徊在赵王宫殿前,不敢进去。乡亲们也为他捏了一把汗,只好先进去了。石勒见了乡亲,嘘寒问暖,十分亲热。当问到李阳时,乡亲们吞吞吐吐地说:“他有心事,不敢进殿!”石勒听了,哈哈大笑,道:“李阳是个好人,理应请到。至于当年,属于孩儿们之间的区区小事,早已化为乌有了。你们想,一国之君怎能如此心地狭窄,容不得人?连李阳都能不记前嫌,精心照顾我年老的父母,难道我连他都不如吗!”石勒连忙诏见李阳,设宴款待,同他欢饮。拉着他的手说:“我从前挨够了你的硬拳头,你也尝够了我的毒巴掌,今天也该和好了!”说完哈哈大笑。李阳也会心地笑了。

  石勒留下李阳,任他为参军都尉。

  李阳、石勒都能不记前嫌,宽厚待人。然天子不记布衣之仇者,能有几人哪!

  君子有三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心得”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要敬畏:敬畏自然规律、敬畏大人物、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自然规律因而也就不敬畏自然,不尊重大人物,戏侮圣人的言论。”

  “故事”

  西汉建立初始,仍沿用秦代历法,即颛顼历。至汉武帝元封年间(前110~前105),历经100余年,误差积累已很明显,出现朔晦月见等实际月象超前历谱的现象。另外,按当时的推算,元封七年(前104)十一月甲子日的夜半,恰逢合朔和冬至,合乎历元要求。于是,太史令司马迁等人上书建议改历。汉武帝同意,并下诏广泛征聘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在同乡谯隆的推荐下,从四川来到京城长安参加改历工作。

  在改历过程中,曾发生激烈的争论。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与邓平和唐都等20多人以及官方的公孙卿、壶遂和司马迁都各有方案,相持不下,最后形成了18家不同的历法。经过仔细比较,汉武帝认为落下闳与邓平的历法优于其他17家,遂予采用,于元封七年颁行,并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因而新历又称为太初历。

  太初历在行用后,受到包括司马迁、张寿王等人的反对,张寿王甚至提议改回到殷历。然而孰优孰劣,还要以实测为准。为此朝廷组织了一次为期3年的天文观测,同时校验太初历和古六历的数据,结果表明,太初历更为符合天象。从此太初历便站稳了脚跟,而且一直使用了将近200年(前104~84)。为表彰落下闳的功绩,汉武帝特授以侍中之职,落下闳却辞而不受,隐居于落亭。

  太初历仍用十九年七闺的置闰法,但取294381日为一朔望月,由于分母为81,所以太初历又称八十一分法。它在很多方面超越颛顼历,归纳起来主要有:

  太初历采用夏正,以寅月为岁首,与春种秋收夏忙冬闲的农业节奏合拍。

  太初历规定以无中气之月为闰月。在二十四个节气中,位于奇数者,即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又叫做中气。凡阴历月中没有遇到中气的,其后应补一闰月。这种方法显然要比以前的年终置闰法更为合理。

  为制历需要,落下闳亲自制造了一架符合他浑天观点的观测仪器,即浑仪。据推测,落下闳的浑仪由赤道环和其他几个圆环同心安置构成,直径8尺。有的环固定,有的则可绕转,还附有窥管以供观测。

  通过实际天文观测,并参阅历代积累的天文数据,太初历第一次记载了交食周期,为135个朔望月有11.5个食季,即在135个朔望月中太阳通过黄白交点23次,可知l食年=346.66日,比现代测量值大不到0.04日,循此规律可预报日月食。太初历所测五星会合周期与现代测定值比较,误差最大的火星为0.59日;误差最小的水星,相差仅仅0.03日,已属不易。另外,作为基本数据,落下闳测定的二十八宿赤道距度(赤经差),一直沿用到唐开元十三年(725),才被一行重新测定的值所取代。

  可以说太初历具备了后世历法的主要要素,如二十四节气、朔晦、闰法、五星、交食周期等,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历法。

  出于政治原因,太初历的朔望月数值特意附会81这个数字,使得精度反而低于颛顼历。

  君子有九思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心得”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事情要考虑:看要考虑是否看清楚了、听要考虑是否听清楚了、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表情要考虑是否谦恭、言谈时要考虑是否忠诚、工作时要考虑是否敬业、疑问时要考虑请教、愤怒时要考虑后患、见到好处时要考虑道义。”

  “故事”

  子贡有一次向孔夫子请教,问:“夫子,很冒昧地向您请教一个问题:为什么君子以玉为贵而以美石为轻呢?难道是因为玉少而美石多的缘故吗?”孔子回答道:“不是因为玉少才以它为贵,美石多就轻贱它。往昔的时候,君子将自己的德行与美玉的性质相比,玉石温和、润泽有光彩,正如君子的仁德一般;它纹理细密而又坚实,就好像君子的智慧,心思细腻、缜密,处事周全;当玉石摔碎后,虽然也有棱角,却不尖锐,不会伤人,如同君子之义,正直刚毅,却以仁爱存心,念及一切;垂挂着的时候,好像要跌落下来的样子,象征着君子的谦下恭谨,有礼有度;敲击它的时候,会发出清澈激昂的声音,最后则嘎然而止,与音乐的性德相似;虽然有斑点,但不会因此而遮掩它的优点,纵然它很美,斑点也如此显而易见,如君子之忠,不偏不倚,毫不掩饰;另外,玉的色彩从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到,好比君子之信,表里如一,纵在暗室,也诚信不欺;它晶莹透亮犹如白虹,与天的白气相似,这是与天相配,与天道相应;而玉的精神可见于山川之中,如‘玉在渊则川媚,玉在山而草泽’,所在之处皆能受到感化,如同君子之德风,涵容万物,利益一方。行聘之时,手执玉石所制之圭璋,不假借他物而自然合乎礼,如君子之德,无须假借外物显示,自然德风畅然。天下无不以美玉为贵,这是道的显现。如《诗·秦风·小戎》中提到的‘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我想念着他啊,他的君子作风,就如同温润的美玉一样。所以君子以玉为贵,它所显出的‘仁、智、义、礼、忠、信’等品性,正是仁人君子的德风啊!”

  尧曰

  尊五美,屏四恶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心得”

  子张问孔子:“怎样才能从政呢?”孔子说:“尊五美,去四恶,就可以从政了。”子张说:“什么是五美?”孔子说:“官员应该给群众实惠而不浪费财政,让群众辛勤工作而无怨很,想经济繁荣而不贪图钱财,平易近人而不骄傲自大,威武严肃而不凶猛可怕。”子张说:“怎样才能给群众实惠而不浪费财政?”孔子说:“做有益于人民的事,给人民以实惠,不就是给群众实惠而不浪费财政吗?制定利国利民的计划让群众去建设,谁会怨恨?经济繁荣的目标得到实现,还有什么可贪图?君子不管人口多少、不管年龄小大、都尊重他们,不就是平易近人而不骄傲自大吗?君子衣冠整齐,注重仪表,庄重严肃,人人见了都很敬畏,不就是威武严肃而不凶猛可怕?”子张说:“什么是四恶?”孔子说:“不加教育就要逮捕叫做虐待,不看原因只苛求成功叫做暴戾,不看时间只限期完成叫做害人。同样要奖励先进,却出手吝啬叫做小气。”

  “故事”

  公元715-716年,即唐玄宗开元三、四年间,河南、河北、山东一带发生蝗灾,它来势凶猛,每当蝗虫飞来时,成群的蝗虫,铺天盖地,遮天蔽日,蝗虫的浪潮滚过后,庄稼都被吃光。

  这时,唐玄宗在被称为“救时宰相”的姚崇等人的辅佐下,正准备励精治国,可这场巨大的蝗灾,无疑给他们的治国大业带来困难,也使广大百姓遭受到无法想象的灾难。

  本来,满朝百官应带领百姓杀虫灭灾,但是,由于他们缺少科学知识,又有“天命论”的思想,所以大家认为:这是天降的灾祸,人是无法抗拒的,故而,人们都烧香求神,祈求上天显灵祛灾,却不敢扑杀噬食禾苗的蝗虫,人们眼见庄稼被吃掉而无一点办法,满朝官员更是束手无策。

  这时,被世人称为“救时宰相”的姚崇,心中非常着急,为了百姓的生活,为了朝廷的大业,他不顾某些大臣的反对,上奏唐玄宗,主张快速灭蝗。他说,蝗虫不除,百姓必要遭殃,还要影响朝廷的稳固。他建议要马上派出扑蝗使,到各地督促办理这项大事。

  姚崇(651-721年)字元之,硖石(今三门峡)人,曾得到武则天的赏识。他为人正直,崇尚气节,秉公陈言。他的仕途不是一帆风顺的,唐玄宗即位后,他又被提做宰相,因为他一心为公,正直无私,被世人称为“救时宰相”。

  唐玄宗非常信任他,就准了他的奏章,让百姓尽快扑灭蝗虫。但是,一些官员仍是执迷不悟,其中汴州刺史倪若水就是如此,他不扑蝗除害,还以“除天灾者当以德”为由强词夺理。姚崇知道后,非常气愤,正言指出:看着蝗虫肆虐,吃掉百姓辛辛苦苦种出的禾苗,而不心痛,可恨!今后百姓因无粮而食,流离失所,逃难四方,这又是更悲惨的灾难,这难道就是为官者应该做的事情吗?姚崇又说:身为朝廷大臣,就要替百姓着想,百姓的生活有了保障,大唐江山才会稳固。

  在姚崇的劝导下,倪若水终于组织百姓除蝗了。很快蝗灾被控制住了,蝗虫被扑杀了许多,大约有十四万担。百姓的不安情绪很快也被消除了。倪若水在事实面前信服了姚崇,佩服这位宰相。可是朝廷中仍有一些人心有余悸,认为前人没有做过,害怕引出什么祸乱来。更有好心的朋友劝阻姚崇,让他三思,以免丢掉官职。姚崇则坦然地说:过去没人做的,并不说明我们不能做,北魏、后秦时代也有过蝗灾,人们也不敢扑杀,结果饿死许多百姓,国家的稳固也受到影响,至于我的官职,这算不了什么,如果没有百姓的信服,没有他们的安定、富庶的生活,我这个官职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如果我们大唐江山都没有了,那我这个官职,难道还会有吗?现在,百姓、江山社稷处在灾祸之中,我们不应只想着自己,不然我们会失掉他们的信任的。蝗虫是灾祸,一定要扑杀,老天也帮不了我们。对于出现的祸乱,我来承担责任,只要是为公、为民,我死不足惜。

  姚崇的这一番人情入理,动人心肺的语言,深深地感动了唐玄宗,也感动了满朝大臣们,大家被他的一心为公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百姓们听说了这些后,更是敬重这位救时为民的宰相了。唐玄宗更是把他当做自己的心腹大臣,也更加信任他了,唐玄宗亲自拟旨委以重任,并让他全权负责灭蝗的事务。

  终于,在姚崇的督促下,平息了各地的蝗灾。从此,人们更加敬佩这位一心为公,替百姓办事的宰相了,而“救时宰相”的美称也传扬得更广、更远了。

  二孟子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战国时孟子与其弟子万章等著。

  《孟子》的思想主体是伦理政治学说,其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善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就是人类的文化规范——仁、义、礼、智的萌芽和根本。虽然从理论上来说人性是本善的,但从实际上看,人们处事并不能完全符合仁义标准。本章把《孟子》部分适合当今青少年学习的章节进行讨论,更有利于青少年的修养。

  仁者无敌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译文”

  惠王说:“从前我们晋国,全天下都没有谁强过它,这是老先生您知道的。可是到了我这时候,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都死掉了;西边丧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受楚国的侮辱。我为这些事感到非常羞耻,希望替所有的死难者报仇雪恨,我要怎样做才行呢?”

  孟子回答说:“只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归服。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这样就是让他们制作木棒也可以打击那些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因为那些秦国、楚国的执政者剥夺了他们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够深耕细作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儿女东离西散。他们使老百姓陷入深渊之中,大王去征伐他们,有谁来和您抵抗呢?所以说:‘施行仁政的人是没有敌人的。’大王请不要疑虑!”

  “故事”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行“仁政”而统一天下。他四处游学,曾对梁惠王说:“仁者无敌。”但没有被梁惠王采纳。

  孟子灰心失意地回到家乡,开始收徒讲学。他收的弟子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孟子》一书就是由他的学生万章、公孙丑等参与而写成的。

  有一次,孟子被齐宣王召见商量国策,齐宣王问他:“商汤流放了夏桀,而周武王去攻打商纣王。这桀和纣是国君,而汤和武王是臣子,臣子杀掉国君,这样做对吗?”孟子回答说:“破坏仁爱的人就叫贼,毁掉道义的就叫残。这些破坏仁义道德的残贼之人,我们就叫他们独夫。所以我认为武王杀死的不是什么国君,而是独夫纣。既然是独夫,人人可以杀他,更何况杀死纣王的又是武王这样圣明的人呢?”孟子的回答令齐宣王很满意,认为孟子的思想可以指导他治国安邦,便拜他为客卿。从此,齐宣王有什么问题就去请教孟子,齐国也一天天地强大起来。

  良心须得培养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译文”

  孟子说:“牛山的草木曾经很茂盛、美丽啊!但因为它就在大国的近郊,人们常拿着斧头之类的工具去砍它,草木还能长得茂盛美丽吗?这座山的草木在日夜里滋生、繁殖,在雨露里润泽、吸养,并非沒有枝芽生长出来;可是牛羊又随着在那儿被放牧,所以就变成那样地光禿禿了。人们看到牛山光禿禿的样子,就认为这儿不曾长过草木,这那里是牛山的本性呢?存在某些人的身上,难道沒有仁义的心灵吗?他们之所以丧失了善良的本心,也就好像斧头对于草木一样。天天去砍伐它们,草木(心灵)还能够茂盛、美丽吗?他们在日里、夜里滋生、繁殖,在天亮时所产生的清明之气,喜好、厌恶(其实)和一般人相差并不远,而他们在白天的所作所为,又把它禁锢、消灭了。如果一再地把它禁锢消灭的话,那么(到最后)连夜里的清明之气也不能够保存了。当他连夜里的清明之气也都不能够保存的话,那么他就会和禽兽相差不远了。当人们看他像个禽兽的时候,便以为他本来就沒有善良的材质,这那里是人的真实情況呢?所以如果能够得到适当的滋养,沒有什么东西是不会生长的;(相反地)如果失去适当的滋养,沒有什么东西是不会消灭的。孔子说:‘把握得住,就能够存在了;舍弃掉,就会消失。出出入入,沒有一定的时间,也不知道它的去向在那儿。’这话指的大概就是人心吧!”

  “故事”

  春秋时期,齐桓公(小白)还没有当上齐国国君的时候,曾在莒国避难,他的哥哥公子纠在鲁国避难。后来,管仲帮助公子纠同小白争夺君位,并曾经射中小白的带钩。桓公即位后,就派人把管仲从鲁国押解回齐国。

  管仲被押解着从鲁国到齐国去,半路上又饥又渴,路过绮乌这个地方的时候,到主管边防的地方官吏那儿去讨点饭吃。那个官吏就跪下来给他东西吃,对他非常恭敬。官吏偷偷里对管仲说:“如果您到了齐国能够活下来,还受到齐国的重用,您将怎样报答我呢?”管仲回答道:“如果真像您说的那样,我就任用贤能,论功行赏。我又能怎样来报答你呢?”那个官吏听了这话以后,非常佩服管仲。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子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同情他人的心理。古代贤明的君主有同情他人的心理,于是发展为同情他人的政策。凭着同情他人的心理,实行同情他人的政策,治理天下就像在手中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同情他人的心理,依据是每个人突然发现一个小孩将要跌入井,都有惊骇痛惜的心情。这种心情的产生,并不是他要同这个小孩的父母结交,不是为了在邻居和朋友中博取名誉,也不是厌恶这个小孩的哭声才如此。”

  “由此看来,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怜恤之心,不配做人;没有羞耻好恶之心,不配做人;没有推让谦虚之心,不配做人;没有明辨是非之心,不配做人。同情怜恤之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好恶之心,是义的开端,推让谦虚之心,是礼的开端;明辨是非之心,是智的开端。”

  “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身体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开端而自认为无能力的,是自暴自弃的人;他的君主有这四种开端而认为君主无能力的,是暴弃君王的人。凡是具有这四种开端的人,如果知道将它们发扬光大,就如同刚刚点燃的火必成燎原之势,如同刚刚喷涌的泉水必将汇为江河。如果能够发扬光大,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发扬光大,连赡养父母也不能够。”

  “故事”

  殷仲堪是东晋时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县东北)人。

  在晋孝武帝时,殷仲堪担任荆州刺史时,正遇上水灾歉收,他吃饭通常只是五个碗盘,此外没有其他菜肴。饭粒掉在盘中或席上,总是捡起来吃掉。这样做,虽然意在为人表率,也是因为他本性真诚、质朴。他常常告诫子侄们说:“不要因为我担任一州的长官,就认为我会抛弃平生的志向,现在我坚守心志,毫无改变。贫穷是读书人的常态,怎么能登上了高枝,就丢掉他的根本呢!你们要记住我的话!”

  施教必重规矩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译文”

  孟子说:“羿教人射箭,总是期望把弓拉满,学的人也总是期望把弓拉满。高明的工匠教人手艺必定依照一定的规矩,学的人也就必定依照一定的规矩。”

  “故事”

  北宋时,有一著名的画家,名叫孙知微。有一次,成都寿宁寺请他为寺院画一幅《九曜图》,他画好草图以后,因为有事外出,就把弟子们找来,说:“这幅画的轮廓我已经画好了,剩下着色的工作,你们几人接着做吧,一定要认真做好。”

  老师走了以后,弟子们争先恐后地准备上色,可是,忽然发现图中水星菩萨的侍从童子手中拿的水晶瓶是空的。一个学生说:“老师平时画瓶,总要在瓶上画一束鲜艳的插花,这一次可能匆忙当中忘了画上,我们给补上吧。”大家都一致赞同他的意见,于是,他就在水晶瓶上很用心地画上一枝粉红色的莲花。

  第二天,孙知微归来。当他看到水星菩萨的侍从捧的瓶子中居然冒出一朵莲花时,气愤得吼叫起来:“道经》中说,这水星菩萨的水晶瓶不是插花用的,而是用来镇妖伏水的宝贝。瓶中根本就没有什么花草,如果添上花,它就不是神物而是一只普通的花瓶了。你们这是弄巧成拙啊!”

  弟子们一个个都吓得不敢吭声,纷纷低头认罪。所以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善于思考。

  义与利,治与乱之关键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对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能说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故事”

  张乖崖,北宋时的崇阳县令。

  每天处理完政事,张乖崖都要四处走走。看看银库啊,查查粮仓啊,谨防有失。

  这天他来到银库前,恰巧一个小吏从库里走出来。张乖崖一眼就看见小吏的鬓巾下面藏着一枚钱。张乖崖问:“你鬓巾下面的钱是哪来的?”小吏毫不在乎地用手一指说:“银库里的!”张乖崖觉得这个人有些蹊跷,就命他站在门口,自己走进银库来。说来凑巧,银库中还有一个人。张乖崖用手指着门外问:“这个人我怎么不认识?”库里的小吏答:“是前天高太尉派人送来的,说是他的什么亲戚。”张乖崖说:“哪个高太尉?”库中小吏答:“是京城会踢球的那个,叫什么高俅吧。”张乖崖说:“这就是了。这新来的小吏怎么样?”库中小吏答:“不怎么样。他嫌您管得严。说‘什么廉洁不廉洁的,哪天我非得好好逗逗这位县太爷,看他能把我怎么样!’这不,刚才看见您走过来,他就故意藏一枚钱在鬓巾下,走了出去。”张乖崖又问:“他还说什么来?”库中小吏继续说:“噢,想起来了。他昨天还说咱们不能犯傻,守着银库不能没钱花,惹出事来我兜着,有高太尉呢!”张乖崖听了大为震怒,令差吏把鬓巾下面藏钱的小吏押到堂上去。

  来到大堂上,张乖崖问起银库里的话,那小吏把头一扬说:“我说来着,你能把我怎么样?”张乖崖命杖刑伺候。小吏嘲讽地说:“哼!一枚钱就要动刑,谅你只能动杖刑,不敢问斩!”张乖崖拿起笔判道:“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写完,令人将这个小吏推出去,亲自斩了他。

  一天一钱,一千天一千钱。道出了防微杜渐的道理。一钱不止有二钱,一人不止有二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国家和人民会蒙受重大损失。

  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孟子说:“有利的气候条件和时机不如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不如人心一致。方圆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敌人四面包围攻打它而不能取胜。四面包围而攻打它,必定有好的时机和气候条件;然而却不能取胜,这是有利的气候条件和时机不如有利的地理环境。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不是不坚固锐利,粮食不是不充足;抛弃这些而逃走,这是有利的地理环境不如人心一致。”

  “所以说,不能凭借疆界来制约民众,不能仗恃山河险要来巩固国防,不能依靠武器的锋利来制服天下。坚持道义的得到的帮助多,失去道义的得到的帮助少。帮助少的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帮助多了的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以全天下都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亲属都反对的人,所以仁德的君主不战则已,一交战就取胜。”

  “故事”

  齐宣王很关心齐桓公和晋文公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达到称霸的目的的,于是就问孟子,而孟子却对他说道德统一天下的问题,齐宣王问:“那需要怎样的道理呢?”

  孟子回答说:“百姓的生活安定了,天下才能统一,这是什么力量都抵御不了的。”

  “像我这样的国君,可以使百姓生活安定吗?”

  “可以。”

  “你凭什么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对齐宣王说:“你不忍心杀一条发抖的牛,而下令用一只羊来代替,这样的善心就足以统一天下了。百姓都认为您吝啬,而我知道您是不忍心。不过,百姓说您吝啬,您也不必奇怪,他们怎么能体会到你的真正用心是出于仁爱呢?其实从怜悯无罪被屠宰的牲畜来说,杀一头牛和杀一只羊,又有什么不同呢?”

  孟子接着又说:“有人向大王报告说:‘我力大无比,可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能把秋天鸟兽新长的绒毛的末梢看得清清楚楚,却看不见眼前的一车柴草。’您相信这话是真的吗?”

  “当然不能相信。”齐宣王马上回答说。

  “您的好心使禽兽沾光,而不能使百姓得到实惠。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没见到一车柴草,是没有用眼睛去看的缘故;百姓得不到安定的生活,是您不愿施恩惠的缘故;所以,您不用道德来统一天下,是您不愿意这样做,而不是不能这样做。”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候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候就恐惧,一安居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样的人怎么称得上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制吗?男子举行冠仪式时,由父亲加以训导;女子出嫁时,由母亲加以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夫家里,一定要恭敬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意旨。’以顺从为宗旨,是女子的准则。”

  “至于男子,住在天下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正确的位置中,走在天下光明的道路上。志愿实现时,带领民众和自己一起走正道,志愿不能实现时,独自遵循正确的道路。富贵不能使自己腐化堕落,贫贱不能使自己改变志向,威武不能使自己屈服变节,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称得上大丈夫。”

  “故事”

  汉武帝时派中郎将苏武为正使、副中郎将张胜为副使,带着助手常惠和一百多名士兵,以及许多金银绸缎等礼物,护送以前扣留下来的全部匈奴使者,出使匈奴。

  苏武到了匈奴,把匈奴使者交还给了单于,并且送上礼物。匈奴单于见汉朝送来那么多礼物,反而骄横起来。苏武为了维护双方的友好,尽量耐着性子跟单于打交道,准备完成任务后,好快点返回汉朝。正在苏武准备回汉朝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原来,早在苏武出使匈奴之前,汉朝使者卫律投降了匈奴,并且死心塌地地为单于出谋划策。卫律的部下有个叫虞常的人,是个忠于汉朝的血性汉子。他本来认识苏武的副使张胜,就暗地和张胜商量除掉叛徒卫律。张胜很赞成虞常的打算,并资助了他一些财物。但计谋被泄露,虞常被单于逮捕,交给卫律处置。

  卫律把虞常杀死,以此来威胁苏武。张胜害怕了,跪下投降,并承认了与虞常同谋。于是,卫律劝苏武投降,他举着宝剑对苏武说:“你不投降,我就杀了你!”苏武面不改色地迎上去说:“你胆敢杀了我,汉朝定会发兵踏平匈奴,你会死无葬身之地。”卫律看苏武那样镇定,知道用武吓不倒他,只好向单于报告。单于听说苏武这样坚定,就更希望他投降,便让卫律去劝苏武投降。

  苏武听卫律让他投降匈奴,怒气冲冲地说:“卫律你这个无耻之徒,你做了汉奸,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面来同我说话。”

  卫律碰了一鼻子灰,只好向单于报告。单于便把苏武下了地窖,不给他饮食,逼他屈服。苏武忍饥挨饿,渴了,就捧一把雪止渴;饿了,就扯一些皮带、羊皮片什么的啃着充饥。

  过了几天,单于见折磨他也没用,只好把他放出来,说要封他为王,苏武说什么也不答应。单于只好又把他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一带)边去放羊,还说:“等公羊生了小羊,就放你回去。”公羊怎么能生小羊?这么说无非是想把苏武长期监禁罢了。

  苏武到了北海边,身旁什么人都没有,和他做伴的只有那一群公羊和那根代表汉朝的旌节。苏武拿着那根旌节从不离手,连晚上睡觉也搂在怀里,他总想着有一天,拿着旌节回到自己的国家。冻饿练就了他铮铮硬骨,苏武在北海一待就是十九个年头。

  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匈奴又跟汉朝进行议和。汉朝提出要求说要放回苏武等被匈奴扣押的汉朝使者。苏武出使的时候,是个四十岁左右的壮年汉子,他在匈奴度过了十九年异常艰苦的岁月,回来已经是个须发全白的老年人了。他坚强不屈,不怕磨难,永不失节的非凡事迹,轰动了朝野上下,不论是做官的,还是普通老百姓,一提起苏武的名字,没有一个不钦佩的。

  性无善无不善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译文”

  公都子说:“告子说:‘人性无所谓善和不善。’有人说:‘人性可以使它善良,也可使它不善良;因此周文王周武王为政,百姓便趋向善良;而周幽王周厉王为政,百姓便趋于横暴。’也有人说:‘有些人本性善良,有些要本性不善良;所以尧这样的圣人为君,却有象这样不好的百性;而瞽瞍这样不好的人做父亲,却有舜这样的好儿子;纣是那样暴虐无道,作为侄儿,又当了国君,却有微子启、王子比干这样的贤臣仁人。’您现在讲‘人的本性善良’,那么他们说的都错了吗?”

  孟子说:至于上面这些人的本性,是可以使它善良的,这就是我所说的人性善良。至于人有些人不善良,不能归罪于他的天性。同情之心,人人都有;羞耻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人人都有;是非之心,人人都有。同情之心,属于仁;羞耻之心,属于义;恭敬之心,属于礼;是非之心,属于智。仁义礼智,并不是由外界赋予我的,而是我本来就具有的,只不过未曾思索探求罢了。

  所以说,‘只要探求,就能得到;一旦放弃,便会丧失。’人与人之间有的相差1倍、5倍甚至无数倍,原因就在于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天性。《诗经》说:‘上天生育众民,事物都有法则,人人自有常性,追求美好品德。’孔子说:‘作这首诗的人,很懂得这个道理啊!所以万事万物必有一定法则,顺应自然法则、充分发挥人的天性,那么大家都会追求美好品德。’

  “故事”

  商纣王是帝乙的儿子,名字叫辛,他是商朝的最后一位国君,史书称他为帝辛。“纣”是暴虐无道的意思,称他为“纣王”可见后人对他的憎恨。

  纣王残暴无道的行为,可真是擢发难数。

  纣王即位后,大修离宫别馆,宫殿的房屋用黄金做梁柱,用玉石做门,他还在宫内建造了一座高达十丈、富丽堂皇的鹿台。这鹿台比夏桀的瑶台还要阔气。他还在宫内建造了一座酒池,里面装满了醇酒,那酒池可真大,据说能在酒池里行船呢;又在酒池旁竖起了许多根柱子,柱子上挂着一条条烤得香喷喷的熟肉,远远看去如同肉的林子,所以称它为“肉林”。

  纣王在讨伐苏氏时得到一名美女,她的名字叫妲己。妲己长得貌如天仙,纣王一见到她就像被摄了魂儿。妲己不仅长得妖娆,而且极有心计,纣王对她言听计从,妲己便乘机干预朝政。据现有的文字记载,妲已是中国历史上干政的第一位妇人。

  有美酒,有艳妇,纣王沉溺于醇酒妇人之中。他让乐师创作了许多缠绵的乐曲,让宫女排练好优美的舞蹈,经常带着妲己,一面饮酒作乐,一面欣赏歌舞。有一次他还想出了新花样,命一些男女赤裸着身子在肉林里追逐。

  纣王有三公,他们是鬼侯、鄂侯和西伯昌(即周文王)。鬼侯为了讨取纣王的欢心,把自己的女儿献给了纣王。这位姑娘不会奉承献媚,惹得纣王一肚子不高兴,有次鬼侯的女儿没有依顺纣王,纣王一怒之下将她杀死。杀死了鬼侯的女儿还不解恨,纣王又将鬼侯抓来剁为肉酱。

  鬼侯无辜被杀,鄂侯为鬼侯鸣冤叫屈,纣王恼羞成怒,命人将鄂侯杀死。纣王还觉得不解恨,让人将鄂侯的肉割下来晒成肉干。

  兔死狐悲,周文王不寒而栗,他在私处说了几句不满的话,并暗自哀叹。不料这事被人告发,纣王马上派人将周文王抓起来拘禁在羑里。为了严惩周文王,他又将周文王的长子伯邑考抓到商都作为人质,没过多久,便将伯邑考活活煮死做成肉羹,并将这人肉羹送到周文王面前,逼迫他吃下去。周文王为了保住性命报仇,强压悲愤勉强从命。纣王幸灾乐祸地对臣下说:“有人说西伯是圣人,全是一派胡言乱语,他吃了亲生儿子的肉,竟然辨别不出滋味!”

  周文王的臣子为了营救主人,给纣王献上了许多美女和珍宝。纣王认为西伯是个平庸之辈,收下了礼物将周文王释放了。

  连三公都受到这样的残杀虐待,一般平民的性命在纣王的眼中连猪狗都不如。有位老人在冷天里赤脚过河,纣王对此感到奇怪,他命人将老人的腿砍下来,看看老人的腿为何不怕寒冷。有一天纣王看到一位孕妇,纣王又起了好奇心,他命人将孕妇的肚子剖开,看看婴儿在孕妇的肚子里是什么样子。纣王的种种暴行,令人谈虎色变。为了镇压臣民的反抗,纣王制定了严刑峻法。最为残忍的一种酷刑,叫做“炮烙”。施刑时在一根横放着的铜柱上涂上油脂,下面架上炭火,让受刑者在滚烫的铜柱上行走,忍受不住烫烙就落入火中烧死。

  周文王逃出了虎口,回到了老家岐山周原。他在自己的领地广施仁政,深得民众拥戴。一些诸侯痛恨纣王的暴政,纷纷倒向周文王一边。

  纣王有三个忠心耿耿的大臣,他们便是微子、箕子、比干。微子见天下惟危,纣王执迷不悟,便远走高飞隐居他乡。箕子佯为疯癫,借助弹琴抒发自己的悲苦,纣王对此十分恼怒,将箕子囚禁起来。比干实在看不下去了,进宫向纣王直谏,纣王见比干唠叨不休,勃然大怒,大声吼道:“别人都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倒要看看是不是真的如此!”纣王杀死比干,亲自剖开他的胸膛察看。

  纣王滥杀大臣,弄得臣下人人自危,许多人为了避祸,投向周文王那里。周文王得到许多诸侯的拥护,力量一天天强大,可是缺少一位能统筹全局的帅才。他时时留心在意,要找到一个能主持大局的贤能。

  有一天,周文王到野外打猎,看到一位须发俱白的老人在钓鱼。周文王走近一看,老人钓鱼的鱼钩离开水面有三尺高,而且鱼钩是直的,上面没有鱼饵。这可真是怪事,周文王不禁和老人攀谈起来。

  这老人叫姜尚,学识渊博,心怀壮志。他用无饵的直钩钓鱼,就是要引起周文王的注意。谈到话头上,姜尚便分析了天下的形势。姜尚的话,句句说在周文王的心坎上,周文王大喜过望,邀请姜尚辅佐自己治理国家。

  姜尚来到城里,当上了国师,因为治国有功,又升为国相。他对内努力发展生产,增强国家的实力,对外攻打商国的同盟,削弱商朝的力量。可惜的是,周文王没有看到商朝灭亡便离开了人世,灭商的重任落到了周武王的身上。

  周文王去世后的第四年春天,周武王领兵向商发起进攻。周的兵力有300辆兵车,士兵四万多,另外还有拥护周武王的各部落军队,所有的部队会合在一起浩浩荡荡向商的都城朝歌进发。大军没有遇到什么抵抗,来到了离朝歌只有70里的牧野。

  发起总攻前,周武王在牧野举行了誓师大会。消息传到朝歌时,纣王正和妲己在鹿台嬉戏,听到臣下的报告,有如当头挨了一闷棍。这时候,商朝的大部分军队在东方攻击东夷,形势紧迫,想把大军调回来也来不及。

  纣王愣了一会儿,下令将大批奴隶、俘虏编入军队,商军的力量还是够强大的,共约70万人。纣王一声令下,商军立即出发,前去抵挡周军。

  相比之下,两军实力悬殊,周军和各诸侯军,加起来也只有7万人左右,要想击溃商朝70万大军,确实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没想到周军一发起进攻,商军便纷纷倒戈,未经激战,商军便作鸟兽散。纣王知道大势已去,率领残兵败将逃回朝歌,进了城一查看,纣王立即呆住了,随他出征的有70万人,现在身边的官兵只有100名左右,纣王知道败局已定,来到鹿台大吃一顿,随后放了一把火,纣王终于在烈火中化为焦尸。统治中原长达600多年的商朝,至此宣告灭亡,替代商朝统治天下的,是周武王开创的周朝。

  富岁子弟多赖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麦,播种而耕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故龙子曰:‘不知足而为屦,我知其不为蒉也。’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口之于味,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唯耳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唯目亦然。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译文”

  孟子说:“丰年,少年子弟大多懒惰;荒年,少年子弟大多强暴,并不是天生的本性不同,而是由于环境使他们人性堕落所造成的。现在比如说大麦吧,播种之后用麰平土,掩盖种子,土质一样,种植时间又相同,便会蓬勃生长,到了夏至的时候,便都成熟了。产量即使有所不同,那也是由于土地肥瘠、雨水多少、人力勤惰不一样造成的。”

  “所以凡是同类之物,都大体相似,为什么偏偏对于人类就产生怀疑呢?圣人也跟我们同类。所以龙子说:‘不知道脚的大小去编草鞋,我肯定不至于编成筐子。’草鞋都是相似的。因为天下人的脚大体相同。口对于味道,有相同的嗜好。易牙早就弄清了人们的口味。假使口对于味道,人人不同,就像狗马与我们人不属一类那样,那么天下的人何必都追随易牙的口味呢?说到口味,天下的人都希望以易牙为标准,这是天下人的口味大体相似的缘故。耳朵也是这样。说到音乐,天下的人都希望以师旷为标准,这是天下人的听觉大体相似的缘故。眼睛也是这样。说到子都,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他貌美。不知道子都貌美的,是那没有眼睛的人。”

  “所以说:口对于味道,有相同的嗜好;耳对于音乐,有相同的听觉;眼睛对于形貌,有相同的美感。说到心,偏偏就没有相同之处吗?心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呢?是理,是义。圣人早就懂得了我们心中相同的理,相同的义。所以理义愉悦我们的心灵,就如同牛羊猪狗的肉适合我们的口味一样。”

  “故事”

  战国时期,奇人鬼谷子收了两个聪明好学的弟子,一个是孙膑,另一个是庞涓。庞涓急功近利,他只学了一年便离开了,到魏国做了大将。庞涓自知才智不及孙膑,便施毒计陷害孙膑,他把孙膑骗到魏国,斩断了孙膑的双足,囚禁了起来。

  后来,齐国的使者来到魏国,孙膑偷偷去见齐使。使者认为孙膑是个奇才,就悄悄把他带回齐国,齐威王很赏识孙膑的才能,任命孙膑为齐国的军师。

  公元前341年,魏国联合赵国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兵五万去救韩国。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挥师去进攻魏国的都城大梁,逼使魏将庞涓从韩国退兵。

  庞涓听到齐军攻魏,急忙从韩国撤军。这时齐军已越过国界进入魏国。孙膑又对田忌说:“魏国的军队一向以凶悍勇猛著称,不把我们齐国的军队放在眼里。会用兵的人,要因势利导,也就是说要顺着对方思想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引诱他们中计。”

  于是,孙膑下令齐军进入魏境后,第一天造十万人吃的灶,第二天造五万人吃的灶,第三天造三万人吃的灶,以此来制造齐军大量逃亡的假象,迷惑庞涓,诱使他只率领少数精锐部队追击。

  庞涓带兵追踪齐军,发现齐军锅灶天天减少,他不知是计,以为齐军逃亡过半,因而滋生轻敌情绪,他留下步兵,只带精锐的骑兵,马不停蹄地追击齐军。

  孙膑料到庞涓夜里将要赶到马陵,便在那里作了埋伏,并削去道旁一棵大树的皮,在上面写了“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个大字。命令埋伏的军士看到火光一起就放箭。

  夜暮刚降,庞涓果然赶到了马陵,他看到路旁有一颗大树,树上好像刻有字,便手持火把往树边走去,他刚扯开树皮一看,立刻就有齐军万箭齐发,庞涓和他手下无一生还。可以见得,庞涓因为自己的妒忌之心,害了别人,又害自己,最终落下个身首两异的下场,所以我们要明明德,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鱼我所欲也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孟子说:“鱼是我所需求的,熊掌也是我所需求的,如果两者不能一起得到,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本是我所需求的,义也是我所需求的,如果两者不能一直得到,便牺牲生命而取义。生命本是我所需求的,但我所需求的还有超过生命的东西,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本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东西,所以有的祸患就不躲避。”

  “假使人们的需求莫过于生命,那么凡是可以求生的手段,哪有不使用的哟?假使人们的厌恶莫过于死亡,那么凡是可避祸的事情,哪有不去干的呢?如此行事就能求生,有的人却不采用;如此行事就能避祸,有的人却并不去干,由此可知有的东西比生命更宝贵,有的东西比死亡更可憎,不仅仅是贤者有这种信念,人人都有,不过贤者能持而不失罢了。”

  “一筐饭,一碗汤,能得到就生存,得不到便饿死,鄙视地呼喝着给人,就是过路的饿人也不会接受;用脚践踏了再给人,连乞丐也不屑一顾。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于礼义便欣然接受,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建造豪华的住宅、为了供养妻享乐、为了施舍穷困朋友而对我感恩戴德吗?过去宁肯身死而不接受的,现在为了豪华的住宅而接受了过去宁肯身死而不接受的,现在为了供养妻妾享乐而接受了;过去宁肯身死而不接受的,现在为了穷困朋友对自己感恩戴德而接受了,这些不是都可以止而不受吗?这样做就是丧失了人本来的羞恶之心。”

  “故事”

  武则天有个女儿叫太平公主,她一心想像母亲那样君临天下,因此不断扩张势力,仗势欺人,纵容手下强抢别人财产,大肆搜刮,以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贪心。那些被夺去财产的人,看见太平公主薰天的权势,大多忍气吞声。偶尔有人告到官府,也总是不了了之,甚至反遭迫害。

  太平公主有座庄园,位于长安东南的氵矞水边,和著名的兴教寺相邻。寺里的僧人在河边装了一座碾磨,广行善事,香火兴旺。太平公主的管家很是眼红,带领手下将碾磨硬抢过来。

  寺里的僧人不服,告到官府。接办此案的是司户参军李元紘。他知道这虽是普通的财产纠纷,但牵涉到赫赫有名的太平公主,实在非同小可。因此小心翼翼,认真细致地展开调查,亲自勘察现场,询问周围百姓,最终确认碾磨应是兴教寺的财产。于是,他不怕太平公主怪罪,秉公断案,将碾磨判给寺院。

  寺里的僧人连呼“青天大老爷”,太平公主的管家却咆哮如雷,大吵大闹,丝毫不把李元紘放在眼里,更不把他的判决当回事,甚至口出狂言,气得李元紘将他赶了出去。

  结案的公文呈报到府尹窦怀贞手中,他看着看着,不觉汗如雨下,坐立不安。他立即派人召来李元紘,对他说:“这件案子怎能这样了断?太平公主是什么人,难道你不知道吗?你这样做,不仅你的前程堪忧,连我也会受你拖累。赶紧改判!”

  李元紘也不答话,从地上拾起府尹掷出的案卷,提笔在判词后写道:“南山或可改移,此判终无摇动!”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终南山或许还可移动,但我的判决却是铁案,丝毫不能改变!

  窦怀贞脸色铁青,拂袖而去。

  太平公主知道这事后,也觉得理亏,不敢加害刚正不阿的李元紘。

  人皆可以为尧舜

  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

  孟子曰:“然。”

  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

  曰:“奚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则为无力人矣;今曰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然则举乌获之任,是亦为乌获而已矣。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弗为耳。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曰:“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顾留而受业于门。”

  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子归而求之,有余师。”

  “译文”

  曹交问道: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人,有这个说法吗?

  孟子回答说:“有。”

  “我听说文王身高一丈,汤身高9尺,现在我身高有9尺4寸多,只会吃饭而已,怎样才成呢?”

  回答说:“这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努力去做就行。假如有人,连一只小鸡都提不起来,便是毫无力气的了;如果说能够举3000斤,就是很有力气的人了。那么能举起乌获所能举的重量,这就可以算是乌获了。人怎能为不能胜任而忧愁呢?只是没有去做罢了。慢走让行退在长者后面,叫作悌;快步抢道跑到长者前面,叫作不悌。”

  “慢走让行,难道是人不能做到的吗?只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