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六节 楚辞卷第十六

  泰伯

  犯而不校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心得”

  曾子说:“自己有能力却向没有能力的人请教,自己知识丰富却向缺少知识的人请教;有才学就好像没有一样,满腹经纶却像空无一物一样;纵使被欺侮,也不去计较——以前我的一位朋友就这样做过。”

  “故事”

  祁黄羊是春秋时晋国的大夫,品德高尚,是晋平公的得力谋臣。晋平公要决定什么大事,都要同他合计一番。

  有一天,晋平公把祁黄羊召进宫,问他:“南阳县还缺个县令,谁可以胜任呢?”祁黄羊想了想,说:“解狐去比较合适。”

  晋平公知道解狐平时与祁黄羊有点不和。他听到祁黄羊举荐解狐,有点奇怪,就说:“解狐不是与你有仇吗?你怎么推荐他去当县令?”祁黄羊说:“您问的是谁可以去当南阳县令,又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

  晋平公点了点头,说:“好吧!”于是就派解狐去当南阳县令。解狐到了南阳,把南阳治理得很好,老百姓都很拥戴他,认为晋平公用人确实高人一等。

  后来,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就感慨地说:“祁黄羊的话说得太好了!举荐人才不回避跟自己有仇的人,真是公而忘私啊!”

  祁黄羊如此宽宏大量,以国为重,不计较个人利益,值得我们学习。

  士不可以不弘毅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心得”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心胸开阔,意志坚强,因为他担负着沉重的责任而且路途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自己的任务,难道还不重大?奋斗终身,至死方休,难道路途不遥远吗?”

  “故事”

  清朝末年,有一位化学家叫徐寿,他放弃了科举考试,靠自己刻苦学习和广泛涉猎,逐渐取得了一些成绩。

  徐寿从小就喜欢动手做一些小实验,后来经过多方搜求,他买回一些仪器和实验器皿,通过实验,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1871年,徐寿和外国传教士合作翻译了《化学鉴原》一书,对西方近代化学知识进行了系统介绍,为中国近代化学学科奠定了基础。

  作为普通的读书人,徐寿心胸开阔,有为国出力的远大抱负,有不达目的不放弃的坚强意志,因而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诗,礼,乐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心得”

  孔子说:“诗经》使我振奋,礼使我能在社会上站得住,音乐使我的学习得以完成。”

  “故事”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鲁国的始祖。因为他原来的封地是周地,所以世人称他为周公。周公一生历经文王、武王、成王三代,在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的过程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武王去世后,因成王年幼,周公没有到鲁国就封,而是留在镐京代替成王执掌朝政,成了周王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

  “以德配天”、“天命无常”是周公维护周朝统治的基本思想,他用这些思想解释周朝为什么能够替代原来受天之命的商朝,使周王朝的统治具有不可侵犯的神圣地位。周公对周朝的统治也提出警戒,既然天命无常,便不可拥有永久的统治,只有“以德配天”、“敬天保民”、励精图治,才能保证统治的长久。周公的思想成为历代封建帝王统治思想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公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礼乐制度,“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就是在周朝开始形成的。他严格区分君臣、父子、兄弟、夫妻以及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以确保周天子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平衡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分配。

  在周公的辅佐之下,周成王开创了“成康之治”的盛世景象,使周朝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有的文明大国。

  周公晚年是在周族的发祥地度过的。周公死后,成王以最隆重的天子之礼将他安葬,还特许鲁国用祭祀天子的礼乐来祭祀周公。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心得”

  孔子说:“坚守信誉,努力学习,誓死主持正义;不入险地,不住乱世;国家太平则一展才华,社会黑暗则隐姓埋名。治世中,贫贱就是耻辱;乱世中,富贵也是耻辱。”

  “故事”

  战国时,赵国有一个叫赵奢的人,做过田部吏(主管土地、租税等的官)。因为他善于用兵,后来当了赵国的大将。在秦赵交战时,他曾率军大破秦军;因功被封为马服君。

  在赵奢当田部吏的时候,有一次征收租税,平原君赵胜(赵国的贵族,赵惠文王的弟弟)家不愿意交租税,赵奢依法杀了在平原君手下为虎作伥的九个打手。平原君大怒,要杀掉赵奢。赵奢毫不畏惧,他对平原君说:“你身为赵国的贵公子,纵容家人抗租不交,这是无视国家法律的行为。国家的法律削弱了,国家就要衰败,国家衰败了,各国诸侯就会出兵攻赵,各国诸侯出兵攻赵,我们赵国就要灭亡了。到那时,你还能有现在的荣华富贵吗?以你这样的权势和地位,如果能够奉公守法,那么上上下下都会敬佩你,从而使国家强盛,人民安定,希望你能以国家的利益为重。”平原君听了赵奢的这番话,觉得非常有道理,就禀报了赵王说赵奢是一个很贤明的大臣,赵奢也因此得到了赵王的进一步重用。

  子罕

  子绝四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心得”

  孔子杜绝了四种毛病:不凭主观揣测,不武断,不固执己见,不唯我独尊。

  “故事”

  包拯是我国北宋中期比较进步的政治家、最著名的清官。他一生廉洁正直,不畏权贵,铁面无私,断案公正,被百姓称为“包公”、“包青天”,是千百年来人们熟悉、敬仰的对象。

  他的父亲是宋朝的小官,小时候的他就机智过人,破过几个重大案件。其中就有一个——石桥破案。

  有一天早晨,小包拯受母亲之托上街买菜,还未走到桥上便远远地看见桥上站着许多人,他快步走向桥,挤进人群,探头一看,吃了一惊:桥栏杆上有条沾着鲜血的白色纱带,一具尸体系在纱带的另一头悬在河面上。

  官府接到报案,迅速派人去现场勘查。官差一见这场景,不假思索,一口咬定是自杀案件,机警的小包拯通过自己严谨的分析、细致的推理,认为这是一件他杀案件,并不是自杀那么简单。

  小包拯主动来到县衙,要求见县令。在县衙的后厅,包拯将这个案件存在的疑点一一讲给县令听,县令也觉得此案非同一般。他又在县令的耳朵旁讲了一阵如何破案,县令拍案而起赞道:“好计!就依你说的办!”

  第二天,县城的告示栏上贴了一张布告。上面写道:经县衙仔细调查,石桥命案乃他杀,并非自杀。此系石桥亲眼所见。由于石桥透露真相,杀人凶手已被缉拿。明天在石桥上当众斩首。很快这个消息便传遍了整个县城。

  第三天,石桥周围,两岸河道上都站满了前来围观的人。县令坐在太师椅上,开始审石桥。石桥洞中传来了一个声音:“是的,我看见了事情的经过。”周围的群众都很好奇,桥居然真会讲话。此时衙役将一个头被黑布罩住的人拖上石桥。县令说:“此人便是杀人凶手。石桥是证人,亲眼目睹他杀人的,本官现在判决将此人斩首示众。”话刚说完,人群中就有一个人欢呼起来。那个欢呼的人正是凶手,此时凶手已暴露,真相大白,小包拯从桥洞里出来了。

  叩其两端而竭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心得”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没有。有一位庄稼汉问我一些问题,我一无所知。我询问了那些问题正反两方面,这样就全部搞清楚了。”

  “故事”

  一天,孔子带他的学生经过一片小树林,看见一个老人正举着一根长竹竿聚精会神地粘“知了”。只见那老人粘一下,得一个。

  孔子看得入迷了,忙走过去问老人:“您的技术高明啊,怎么粘得那么准呢?一定有什么窍门吧?”

  老人头也没回,只是不在意地“唔”了一声。

  孔子又向前一步,向老人施礼说:“您能告诉我这个窍门,并教给我这个本领吗?”

  老人这才停止粘“知了”,转过身来问孔子:“你是谁?”

  孔子说:“我是鲁国的孔丘啊。”

  老人一听,连忙说:“你是孔子啊?你是大学问家,我怎敢教你呢?”

  孔子说:“老师是不能论资格的,天下的知识那么多,谁学得完呢?总有些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就凭这点,你就有资格当老师!”

  老人见推辞不脱,这才说:“每年五六月时,树上的‘知了’最多,我就用长竿子练习粘‘知了’的本事……”

  “怎么练呢?”孔子忙问道。

  老人说:“我把小球顶在长竿上。要是能顶上两个球,举起竿子,球不掉下来,这时去粘‘知了’,十回能粘下六七个来;要是能顶上三个球,十回能粘下八九个来;要是能顶上五个球,那就可以回回都不落空,粘一个得一个,就跟从树上往下采果子一样。”

  孔子听完老人的一席话,赞赏地点点头。他想,每一件平凡的事情中都蕴藏着很深的道理,这老人真了不起!

  循循然善诱人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心得”

  颜渊叹着气说:“老师的学问和道德,抬头仰望,越看越觉得高;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深。看看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到后面去了。老师善于有步骤地一步一步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们的知识,用一定的礼节来约束我们的行动,使我们想停止学习也是不可能的。直到我们尽了我们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们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故事”

  颛孙师,字子张,是孔子七十几名得意门生中的一个。他为人稳重、做事细心,学习也很用功,而且在学习期间就有将来要从政的想法,因此向孔子提出了“一个人怎样才能在天下通行无阻”的问题,孔子说“如果一个人忠诚信实,说话尊重事实,不夸大,不缩小,而且言行一致,办事认真,为人谦躬敦厚,那么他就是来到不开化的部落里也会畅行无阻;如果一个人言行不一,为人虚伪奸诈,那么就是在他自己的家乡里做事,他也会寸步难行的。而这个‘忠诚信实’要怎么样才能一刻也不离开你呢?当你站着的时候,你就应当感到这几个字就在您的眼前;而你坐在车上的时候,就如这几个字写在车前的横木上一样。如果能做到这些,天下各地还不任你通行吗?”

  颛孙师很受启发,觉得老师的话讲得非常深刻,想要把它记下来,然而身边又没有竹筒。他急中生智,把扎袍子的腰带解下来在地上展平,用篆书在上面工工整整地记下了老师的教导。

  美玉于斯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心得”

  子贡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把它收藏在木匣里呢,还是找一位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也是在等待识货的商人啊!”

  “故事”

  春秋时,孔子的名声很大。当孔子从鲁国官位上退下来之后,曾多次游说诸侯国家,但却没有得到重用,但他并不灰心,总希望有一天能施展才能,实现他的理想。人们见孔子没出来担任一官半职,都感到迷惑不解,议论纷纷。子贡听到人们议论后,就去问孔子:“我有一个问题要问老师。假如我得到一块珍贵的美玉,应该怎样处理好呢?是把它放在柜子里藏起来,还是找一个识货的买主将它卖出去呢!”孔子明白子贡的用意,干脆地回答说:“卖出去!卖出去!我正等着识货的高人呀!”原来,孔子是在等待适当的时机和理想的职位。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心得”

  孔子想到少数民族地区去居住。有人说:“那里非常简陋、落后,怎么住呢?”孔子说:“有君子去住,还有什么简陋、落后的呢?”

  “故事”

  黄帝之后,尧当了部落联盟的首领。尧很会治理天下,他整天戴着草帽,穿着草鞋,和大家一起干活,将社会上的各行各业治理得井井有条。当时社会生产力还很落后,尧对大家的生活非常关心,总是扶贫救困,和大家共渡难关。当他看到有人吃不上饭穿不上衣服,总觉得是自己的过错。有人犯了错,他也首先责备自己没有尽到责任。因为尧和人民同甘共苦,所以他赢得了人民的爱戴。

  尧帝画像尧自己以身作则,生活过得很俭朴。他是部落联盟的首领,应有自己的宫殿,但他的一家却住着一间普通的草屋,和别的老百姓没有一点差别。

  有一次,尧所领导的几个小部落联盟的首领前来拜访尧。他们都穿着很讲究的衣服,一来到尧家,立即愣了,他们怎么也不明白,尧怎么住这样的草屋呢?再一看尧的穿戴,他们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嘴上没说心里却想:“难道这个穿补丁衣裳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尧吗?”

  尧落落大方,将首领邀请进自己的草屋,让大家席地而坐,用土碗盛着野菜汤招待大家,津津有味地和大家谈着治理天下的事。

  各部落的首领们从尧那里受到教育,从此再也不讲究排场了。他们像尧一样和老百姓同甘共苦,领导大家与大自然作斗争,使大家逐渐过上了好日子。

  逝者如斯夫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心得”

  孔子在河边叹惜地说:“逝去的时光就好像这河水一样,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故事”

  路温舒,字长君,西汉巨鹿东里(今河南省新郑)人。他年少时就十分喜欢学习,可家里穷,每天他都要给别人放羊才能勉强填饱肚子,根本没有机会进学校读书。他常常想,如果我能边放羊,边读书,多么好啊!

  有一天,路温舒赶着羊群来到一个池塘边,看见那一丛丛又宽又长的蒲草,灵机一动:这蒲草这么宽,不正像那抄书的竹木简吗?这样的书,不仅不用钱,而且重量也比用竹木简做的书轻得多,放羊时还可以带着阅读。

  于是,他采了一大捆蒲草带回家中,然后做成和竹简一样的书。

  有了蒲草书,路温舒就不愁没书读了。他每次去放羊,身边都带着这种书,一有时间就读。读完一本再抄一本。这样学习了一段时间,他获得了不少知识,并因此到狱里当了小吏。

  乘着当小吏的机会,他又学习了当时的律令,被提升为狱吏。县里的人遇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都请他帮忙解决。凭着刻苦用功的精神,他终于从一个放羊娃成长为西汉时有名的法律学家。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心得”

  孔子说:“我没见过喜欢美德如同喜欢美色的人。”

  “故事”

  孔子因家境清贫,15岁时才有志于学问。

  他为了弄懂“礼”,从山东走到河南,一拜李耳(老聃)为师。老聃为其讲学,临别时,老聃说:“富贵的人送人以钱财;有学问的人送人以言……我送给你几句话吧:聪明深察的人,易遭杀身之祸,因为他好评论人;博学善辩的人,易危害自身,因为他好揭发别人的短处;为人子、人臣不要有这些事而存身以尽孝尽忠。不要只顾自己,坚持个人意见。”这席话,使孔子受益不浅。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心得”

  孔子说:“就好比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堆成山了,如果停下来,那是我自己半途而废。又好比在平地上堆土成山,虽然只倒下一筐土,要继续往上堆,那是我自己还要坚持的啊。”

  “故事”

  商纣王因为荒淫无道而亡了国。周武王接受商朝灭亡的教训,施行仁政,处处为百姓着想,周朝的经济很快得到恢复,进一步发展起来,政治稳定,人民都乐于其业。周朝很快强大起来。

  有一次,西戎的使臣来到周朝,给周武王献了一条罕见的大狗。这条狗毛色油亮,身材高大,每当发怒的时候就目露凶光,叫声震天,非常威风。

  周武王很喜欢这条狗,一有空就带着狗去打猎,甚至把正事放在了一边。大臣召公劝周武王说:“欣赏玩耍的物品是无所谓贵贱的,可贵的是人的德行。把人当做玩物戏弄,会丧失德行;把稀罕物当做玩物加以玩耍,会丧失志气,这就是‘玩物丧志’呀!这条狗虽然品种优良,但需要专人精心喂养,不如干脆不要养它。现在最要紧的是珍爱人才,这是国家强盛的根本大计。君主应该随时积累自己的德行。美好的德行是靠一点一滴积累的。如果你在这些方面加以注意,江山就可以世代稳固了。”

  周武王听了召公的话后,深深地感到自己错了,应该以国事为重,于是不再去理会那条狗了。

  苗而不秀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心得”

  孔子说:“幼小的农作物生长了却不开花是有的;吐穗开花却不结果实也是有的!”

  “故事”

  西汉时的丞相,著名文学家匡衡,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来供他晚上读书。勤奋好学的匡衡不想虚度了晚上的时光。

  匡衡的邻居家日子过得挺好,每天晚上都点起蜡烛,屋里照得通亮。他想到邻居家里去读书,可是遭到了拒绝。后来,匡衡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偷偷地在墙壁上凿了一个小洞,邻居家里的亮光就透过来了,他把书本对着这光,读起来也挺方便。

  匡衡读的书愈来愈多,可是他没有钱去买书,怎么办呢?有一天,他发现县里有一个财主,家里堆放了许多书,他就去帮助财主家干活,但不要工钱。财主很奇怪,问他:“小伙子,你为啥白白给我家干活呀!”匡衡也不隐瞒,就说:“我给你干活,不想得到工钱,只想借你家里的书看看,不知你答应不?”

  财主非常高兴,就把家里的书全都借给他。后来,匡衡终于成就了学业,并被汉文帝拜为丞相。

  匡衡的故事正说明了只要你有志向,肯努力,一定会有取得成就的一天。如果自己不努力,就是有再好的条件,也不会成功,如同只开花不结果的植物一样。

  后生可畏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心得”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知道他们的将来不如现在的人呢?40岁、50岁也没什么名望的人,也就不值得去敬畏了。”

  “故事”

  宗悫是南北朝时的一名刚强少年,出身武术世家,从小就随父亲和叔父练拳弄棒;年纪不大,武艺却十分高强。

  他哥结婚那天,家里宾客盈门,热闹非凡。有十几个盗贼也乘机冒充客人,混了进来。

  正当前面客厅里人来人往、喝酒贺喜之际,这伙盗贼却已潜入宗家的库房里抢劫起来。有个家仆去库房拿东西,发现了盗贼,大声惊叫着奔进客厅。

  霎时,客厅里的人惊得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是好。只见宗悫镇定自若,拔出佩剑,直奔库房。

  盗贼一见来了人,挥舞着刀枪威吓宗悫,不许他靠前。

  宗悫面无惧色,举剑直刺盗贼,家人也呐喊助威。盗贼见大势不妙,丢下财物,夺路而逃。

  宾客见盗贼被赶走了,纷纷称赞宗悫机敏勇敢,少年有为。问他将来长大后干什么?他昂起头,大声地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干一番伟大的事业。”

  后来,当林邑王范阳迈侵扰边境,皇帝派胶州刺史檀和之前往讨伐时,宗悫自告奋勇地请求参战。

  一次,檀和之进兵包围了区粟城里林邑王的守将范扶龙,命宗悫去阻击林邑王派来增援的兵力。

  宗悫设计,先把部队埋伏在援兵的必经之路,等援兵一进入埋伏圈,伏军立即出击,把援兵打得个落花流水。

  宗悫为宋国打了无数次胜仗,立下许多战功,被皇上封为洮阳侯,实现了他少年时“乘风破浪”的远大志向。

  匹夫不可夺志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心得”

  孔子说:“全军的主帅可以被夺去;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被强迫改变的。”

  “故事”

  东汉时,有个叫李固的朝廷官员,他秉性耿直,不畏权贵,因一再抨击宦官外戚专权,结果被梁冀等人杀害,尸体被扔在大路上。梁冀还下令:如果谁敢来哀悼,就判谁的罪。李固有很多学生,听到这个消息后,都不敢给老师哀悼,只有一个叫郭亮的学生,一向钦佩老师的耿直无私,希望自己也能像老师一样,做个刚正不阿的人。他不顾别人的劝阻,不畏强暴和危险,决心为老师收尸。然而朝廷却不允许他这样做,于是他就在李固的尸体旁痛哭,守了三天三夜,不肯离去。后来,郭亮的行为博得朝野人士的赞誉,朝廷不得不允许郭亮将李固的尸体入殓,埋葬在故乡。

  松柏之后凋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心得”

  孔子说:“天变冷了,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落的。”

  “故事”

  前凉文王张骏派治中从事张淳向成汉称臣以便借道通行,成汉皇帝李雄装作同意了,却暗自打算派遣强盗把他扔到东峡里去。蜀人桥赞把这件事告诉了张淳。

  张淳对李雄说:“我的君主让我来这里,不远万里到建康去表达诚意,是认为陛下崇尚忠义,能够成人之美的缘故。如果想杀我,应该在街市砍头,向众人宣示:‘凉州不忘旧恩,与晋互通使节。因为君主圣明,臣子机警,发觉此事把他杀了。’这样,您道义的声誉就能远扬,天下人都畏惧您的威名。现在如果让盗贼把我杀害在江中,威名和刑罚都不能彰显,又哪里能够宣示天下呢!”

  李雄大惊失色,说:“哪里会这样!”

  司隶校尉景骞对李雄说:“张淳是勇士,请把他留下。”

  李雄说:“既然是勇士,怎么肯留下呢!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先去试探试探他。”

  景骞对张淳说:“你身体比较胖,现在天气炎热,为什么不先派遣手下小吏前去,你在这儿住些日子,等天气凉快了再走呢?”

  张淳说:“我的君主因为皇室远渡江南,先帝的梓宫也还没能接回,生灵涂炭,无法拯救,所以派我到皇帝的都城表达诚意。所要上奏的事情重大,不是小吏可以转达的。如果小吏可以胜任,那我也就不用来了。哪怕刀山火海,我也要前往,又怎么能害怕天气炎热呢!”

  李雄对张淳说:“贵君主英名盖世,境内地势险峻,兵强马壮,为什么不自己称帝,占据一方呢!”

  张淳说:“我的君主从祖父、父亲以来,世代坚贞忠诚。因为国耻还未昭雪,每晚都枕戈待旦,怎能自己享乐呢!”

  李雄十分惭愧,说:“我的祖先本来也是晋臣,因天下大乱,和六个州郡的百姓到这里避难,被众人推举,于是才像今天这样。琅邪王如果真能在中原让晋朝中兴,我也会率领手下帮助的。”

  李雄被张淳的忠诚感动,于是就不再挽留,给他准备了丰厚的礼品,送他上路。张淳终于来到东晋的都城建康,完成了他的使命。

  知者不惑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心得”

  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疑惑,实行仁德的人不会忧愁,真正勇敢的人不会恐惧。”

  “故事”

  殷仲堪本性多疑,遇事又缺乏主见。他的咨议参军罗企生对他弟弟罗遵生说:“殷侯为人宽厚仁爱,但做事优柔寡断,肯定会遭到大难。我受他的知遇之恩,从道义讲不能离他而去,可我会因他而死。”

  后来殷仲堪遭受桓玄攻打,逃走的时候,文武官员没有送行的,只有罗企生一个人跟着他。罗企生路过家门的时候,他的弟弟罗遵生说:“我们现在生离死别,怎么能不握一下手?”罗企生把马转回来,伸手给弟弟。罗遵生很有力气,把他从马上拉了下来,说:“家里还有年迈的母亲,你要跑到哪里去?”罗企生哭着说:“今天的事情,我一定是要去死了。有你供养母亲,不会没有人尽孝。我们家里,既有尽忠的,也有尽孝的,还有什么遗憾呢?”罗遵生把他抱得更加紧了,殷仲堪在路上等着,看罗企生没有挣脱的希望,就独自骑马走了。

  桓玄到了以后,荆州的士人都去拜见桓玄,只有罗企生一个人不去,却在料理殷仲堪家里的事。

  有人说:“你这样做,一定会大祸临头!”罗企生说:“殷侯像对待国家栋梁那样对待我,我被弟弟阻拦,才不能跟他一起去诛杀叛贼,又有什么脸面去桓玄那里乞求保全性命呢?”桓玄听说以后很生气,但他一向对罗企生很好,就先派人告诉罗企生:“你如果向我道歉,我就放过你。”罗企生却说:“我是殷仲堪手下的官吏,殷仲堪失败,我不能够挽救,还有什么可道歉的呢?”桓玄于是就把他抓了起来,又派人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说,罗企生说:“文帝司马昭杀了嵇康,他的儿子嵇绍却是晋朝的忠臣。我只请求留下我的弟弟,让他赡养老母。”

  桓玄于是杀了罗企生,而赦免了他的弟弟。

  先进

  子哭之恸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心得”

  颜渊去世了,孔子哭得很悲伤。跟随的人说:“你悲伤过度了!”孔子道:“我太悲伤了吗?我不为这样的人伤心,还为谁呢?”

  “故事”

  建国之初,唐太宗就兢兢业业、小心谨慎地治理国政。古时候,统治者听取不同意见,判断是非,然后采纳正确的意见,叫做“纳谏”。唐太宗很注意纳谏。有一次,他问大臣魏徵,君王怎样才是“明”,怎样才是“暗”?魏徵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他非常赞成这个见解。因为他知道,自己并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一次,唐太宗要征兵,有个大臣见议,男子不满十八岁,只要身材高大也可以。唐太宗同意了。魏徵知道后说:“陛下的诏书上清清楚楚地写着征召十八岁以上的男子当兵,现在不到十八岁的男子也得应征,这能算讲信用吗?”唐太宗吃惊地问:“我什么时候不讲信用?”魏徵说:“陛下刚即位的时候,曾经下诏:拖欠官府东西的,一律免除,可是官吏们照样催收,这是不是说话不算数?陛下一向说要以诚信待人,为什么征兵的时候怀疑百姓作假?无缘无故怀疑人,这能算讲信用吗?”魏徵的一席话,说得唐太宗哑口无言。于是,唐太宗又重新下了道诏书,免征不到十八岁的男子。这以后,唐太宗更加信任魏徵了。魏徵一生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条,很多被唐太宗采纳。

  公元643年,魏徵去世了,唐太宗十分悲痛,亲自为他撰写了墓碑的碑文。以后他时常怀念魏徵,说:“魏徵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公元645年,也就是魏徵去世的第二年,唐太宗远征高丽,劳民伤财,损失惨重。回来的时候,唐太宗想起了魏徵,十分感叹地说:“假如魏徵在世,他一定不会让我有这番举动的!”

  过犹不及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心得”

  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个能干?”孔子说:“子张有点过头了,子夏有点不够。”

  子贡道:“那么是子张强一些吗?”孔子说:“过头和不够同样不好。”

  “故事”

  有一次,孔子与他的学生子贡闲谈。谈到对他的弟子看法时,子贡问道:“老师,颛孙师(子张)和卜商(子夏)两个人,谁更好一些?”

  孔子回答说:“颛孙师呢,做事好得过分;卜商呢,做事有点不够火候。”

  子贡说:“那么,是颛孙师好一些吗?”

  孔子说:“过分了和做得不够同样不好。”

  子贡细细品味,觉得老师确实说得对。他明白,老师说的不是这两个师兄弟的为人品德,而是说他们性格上的弱点,两个人都有缺点,只有把各自的缺点改正过来,才能完善自我。

  进之退之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心得”

  子路问道:“听说了就实行吗?”孔子说:“有父亲兄长在,怎么能听说了就实行呢?”

  冉有问道:“听说了就实行吗?”孔子说:“听说了就实行。”

  公西华说:“仲由询问‘是否听说了就实行’,老师说,‘有父亲兄长在,(不能这样做)’;冉求询问‘是否听说了就实行’,老师说‘听说了就实行’。我有些迷惑,大胆地来问问。”孔子说:“冉求平日做事退缩,所以鼓励他大胆干;仲由的胆量有两个人的大,勇于作为,所以我要压压他,给他一些约束。”

  “故事”

  孔子是一个大教育家,他有很多学生,有很多教育方法。比如,他主张,对受教育的人要一律平等看待,一样要求,不能有偏向;还主张学习要经常复习旧的,掌握新的。

  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候,子路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说:

  “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就可以立刻去实行吗?”

  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

  “有父亲兄长在,总要问一下他们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

  子路刚刚退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又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

  “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就应该立即去实行吗?”

  “对,应该立刻去实行。”

  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孔子:

  “先生,刚才子路和冉有问的是同一个问题,您的回答为什么完全相反呢?”

  孔子笑了笑,说:

  “冉有性情谦恭,做事退缩,因此我鼓励他临事果断,敢作敢为。子路的胆量有两个人的大,办事不够周全,所以我就让他遇事多听听别人的意见,三思而后行。”

  孔子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这就是“因材施教”啊!

  颜渊

  颜渊问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心得”

  颜渊询问仁德。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语行为都合乎礼,就是仁。一旦能做到克己复礼,天下的人都会称你为仁人。实践仁德全靠自己,难道还要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具体做法。”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去看,不合礼的话不去听,不合礼的事不要说,不合礼的事不要做。”

  颜渊说:“我虽然迟钝,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故事”

  刘汉中宫仆射郭猗与中护军靳准都和太弟刘义不和。

  一天,郭猗对相国刘粲说:“殿下您是光文帝刘渊的长孙,皇上的嫡子,四海之内莫不把国家的重任寄托于您,您为何偏把天下传给太弟呢?”

  “况且我听说太弟刘义与大将军刘骥密谋,准备发动叛乱,殿下如果不相信我,可以召来大将军从事中郎王皮、卫军司马刘淳,向他们示以恩德,允许他们自首,再向他们询问,就一定会了解了。”

  刘粲同意了。

  郭猗私下里对王皮、刘淳说:“谋反的情况,皇上与相国刘粲都知道了,你们参与了吗?”

  二人惊骇地说:“没有。”

  郭猗说:“这件事已决定了处置办法,我只是可怜你们亲戚朋友都要被灭族罢了!”

  说完郭猗就抽泣流泪不止。二人十分恐惧,连忙磕头哀求。

  郭猗说:“我替你们考虑,你们能听从吗?相国如果问你们,你们只说‘有此事’,如果相国斥责你们不事先奏报,你们就说:‘我们的确身负死罪。但我们以前只是害怕说了也不会被相信,还会因为诬陷挑拨的罪名被处死,所以不敢说。’”王皮、刘淳答应了。

  刘粲召他们来询问,两人来的时间不同,但所说的话相同,刘粲就认为刘义是真的要谋反。

  四月,刘义被废黜太弟身份,改封北部王。不久刘粲又让靳准谋杀了他。刘义清秀爽朗,为人宽厚仁爱又有气度,他的死真让人惋惜。

  仲弓问仁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心得”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工作如同会见贵宾,役使百姓好像承当重大祭祀要严肃认真,恭敬谨慎,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在诸侯国做官的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事的不怨天尤人。”

  仲弓说:“我虽然迟钝,也要实行你的话。”

  “故事”

  陆晓慧是南北朝时期的人,他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地位显赫,重权在握。

  陆晓慧为人和气,做了大官后,也从来不对穷人摆大人物的架子。

  有一次,他家乡的一个农夫来看望他,守门人见这个农夫穿得土里土气,说话笨拙,就不想让他进门。可农夫执意要见陆晓慧,守门人就进去向陆晓慧报告说:“门外有个呆头呆脑的庄稼人要见您,我看把他打发走算了。”

  陆晓慧听了,说:“从乡下到这里的路很远,他一路走来也不容易啊!我应该好好接待他才对,怎么能赶他走呢!”说完,他把农夫请进屋,热情地接待了他。

  有人劝陆晓慧,不要因为太谦虛而失去自己身份,使别人不尊敬自己。

  陆晓慧却说:“我平生最讨厌别人无礼对待我,我怎么能用自己所厌恶的行为去对待别人呢?”

  四海之内皆兄弟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心得”

  司马牛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取之命运,富贵由天安排。君子做事严肃认真,而且不出差错,对待别人恭敬而有礼,四海之内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担忧没有兄弟呢?”

  “故事”

  三国末东晋初期,有个叫顾荣的人,他曾在孙吴和东晋做官。

  顾荣在洛阳的时候,有一次应朋友邀请去做客,发现上菜的仆役露出想吃烤肉的神情,就把自己的那一份让给了他。同座的人都讥笑顾荣,顾荣说:“天天端着烤肉,却不知肉味如何,天下哪有这种道理呢!”

  顾荣后遭永嘉之乱过江避难,每次他遇到危险时,就常常有一个人在身边帮助他,顾荣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原来他就是过去得到烤肉的那个仆人。

  子贡问政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心得”

  子贡询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足够的粮食,足够的军备,百姓信任政府。”

  子贡说:“迫不得已要放弃一项,先放弃三者中哪一项?”孔子说:“放弃军务。”

  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粮食和人民的信任中放弃哪一项?”孔子说:“放弃粮食。自古以来都免不了死亡,如果人民对政府没有信心,国家就不能保存了。”

  “故事”

  战国初年,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国不断地进行兼并战争,都想统一天下。

  地处西陲的秦国,因经济、文化落后,百姓蒙昧,国力衰微,常遭魏国等中原大国的歧视和欺负。这种形势逼得秦国不得不进行改革。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他决心改变秦国的形象。当时有卫国人公孙鞅,欲展才学,他见到孝公的求贤令后,就投秦一试。公孙鞅见到秦孝公,阐述自己的治国理论,认为秦国要想强盛,唯有变法图新。孝公闻言大悦,与公孙鞅秉烛达旦三日。秦孝公变法决心既定,封公孙鞅为左庶长,统令变法事宜。

  公孙鞅的变法措施很快获得秦孝公的肯定,就要正式出台了。公孙鞅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把新法当回事,就想出了一个主意,叫人在南门立了一根木桩,并贴告示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赏他十两金子。”此告示一贴出,围观的人很多,因为扛这根木头到北门去实在不是一件太难的事。大家议论纷纷,但就是没人上前,都怕其中有诈。

  看看围观者越来越多,公孙鞅又下令将赏金加到五十两。话音刚落,一个红脸汉子推开人群走到木头跟前说:“我来试试,最多不过是白扛一趟呗。”说着,他一哈腰,一用劲,一下子将木头扛到肩上,大步流星直向北门走去。左庶长公孙鞅连声夸赞这汉子是个好百姓,并当众兑现了赏金。

  这件事一下子就在全城轰动开了,大家都说左庶长言而有信,对他下的命令一定要认真执行才是。

  君子成人之美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心得”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坏事。小人却与此相反。”

  “故事”

  郑玄是东汉时著名的学者,他想要为《春秋传》(春秋时的史书)作注,还没有完成。

  有一次他有事外出,偶然与服子慎相遇,住在同一个旅店里。事先他们两个人并不认识。服子慎在旅店外车上和别人谈论自己注释《春秋传》的一些想法,郑玄听了很久,发现他的见解很多与自己有相同之处。郑玄走近车子对服子慎说:“我早就想给《春秋传》作注,还没有完成。听您刚才的谈话,多数看法和我相同,现在应该把我已经完成的注释全部送给您。希望你能把它完成。”

  这样,服子慎写的《春秋左氏传解谊》也就是《服氏注》一书问世了。

  季康子问政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心得”

  季康子向孔子询问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政,就是正的意思。你自己带头走正路,谁敢不走正道呢?”

  “故事”

  春秋时期,邹国与鲁国发生了冲突。交战结束后,邹穆公不解,找来孟子说:“我的官员在这次冲突中死了三十三人,民众却没死一个。他们看着官员被杀却不去营救,真想都杀了他们。可那么多人,你看该怎么办呢?”孟子说:“闹灾荒时,老百姓四散逃亡,而您的粮仓堆满了粮食,有关部门不向您报告这种情况,这是残害百姓啊!曾子曾说过:‘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百姓们这次终于有机会报复你们了,您不要责怪他们。君王如果实行仁政,并起带头作用,百姓一定会亲近你们,也情愿为您去死了,也就不会出现看着官员被杀而不去营救的情况。”邹穆公听后,不住地点头称是。

  宪问

  爱之,能勿劳乎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心得”

  孔子说:“爱护他,能不为他操劳吗?忠于他,能不对他劝告吗?”

  “故事”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战国时楚国人,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青年时期的屈原,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主张任用贤能,修明法度,抵抗外国侵略。他胸怀大志,准备报效祖国。

  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楚国由强盛转为衰弱时期。楚怀王昏庸无能,偏信偏听,没有充分发挥屈原的政治才能。屈原在楚怀王执政时期,多次遭到贵族统治集团中守旧投降派的诬陷。

  有一次,楚怀王命令屈原起草制订一项国家法令,与屈原官职相同的上官大夫十分嫉妒。在屈原拟定法令的草稿还未完成的时候,就强迫屈原给他看,屈原不给,上官大夫就向楚怀王说:“屈原居功自大,目无国君,在别人面前吹嘘说这些法令要不是他屈原,谁也制定不了。”怀王听了非常生气,从此对屈原不信任,最后,还把屈原流放到汉北很长一段时间。

  秦国经常与楚国对抗。秦昭襄王更是诡计多端,他当了秦国国王后,假装与楚王交朋友,客客气气地给楚怀王写信,请他到秦国的武关与秦王会面同时订立盟约。楚怀王见信后很犹豫,不去怕得罪秦王,去又怕上当受骗。楚怀王连忙召集屈原等一些官员商议这件事。屈原对怀王说:“秦王像虎狼一样凶狠,像狐狸一样狡猾,多次欺侮楚国,这次不是什么好事。大王一去,一定会中他们奸计的。”可是,以怀王的小儿子子兰为首的一些人却使劲地主张怀王去,说:“咱们因为把秦国当敌人,结果死了好多人,又丢了土地。现在人家主动来与楚国和好,我们为什么要推辞呢?”楚怀王听信了子兰等人的话,高高兴兴地动身到秦国赴约。结果一进秦国的武关,就被秦国军队包围了,秦国军队把楚怀王一行人押到秦国京城咸阳软禁起来,秦王逼迫楚国拿土地来赎回怀王。怀王在咸阳扣押了一年多,吃尽了苦头,想起屈原的话,十分后悔,羞愧难忍,最后终于死在秦国。

  楚怀王的儿子顷襄王当上了楚国国君,屈原劝他招集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增强国力,为楚怀王报仇。他的直言相劝招来了一些人的仇视。这些人不断地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大王,屈原自以为了不起,总在大臣面前数落楚王,他说什么大王忘了秦国的仇恨是不孝,大臣们不主张抗秦是不忠,楚国出了这些不孝不忠的君臣,怎么能不亡国呢?大王,你听听这叫什么话,屈原是不是太傲了?”顷襄王听了大怒,一气之下把屈原革职为民,再次流放到湘江以南的贫困地区去。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反倒遭受排挤、诬陷,他满腔义愤地过起了流亡生活。

  屈原在政治上不得志,在文学上却有着辉煌的成就。屈原的代表作是《离骚》。这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全诗372句,2490字。诗中写了作者的身世、品行、才能和理想;写了反动贵族陷害忠良、误国殃民的罪行;写了诗人面对黑暗污浊的社会现实的苦闷心情;写了诗人对祖国对人民无比的热爱和忠贞。如诗中写道:“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反映了作者举贤荐能的政治主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说明了屈原坚定的理想追求。诗中有许多语言至今仍激励着人们爱国爱民,奋发向上。

  屈原的不幸遭遇和高尚人格,尤其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受到广大人民普遍的同情和尊敬。农历5月5日,相传是屈原抱石自投汨(mì)罗江以身殉国的日子。当时,当地的平民百姓听说屈原投江了,纷纷划着龙舟来抢救,担心江里的鱼会损害屈原的身体,还用粘米、竹叶包成食品洒入江心,说是为了粘住鱼虾的嘴。后来,每年农历5月5日这一天,人民都用划龙舟、吃粽子等方式来纪念屈原。现在,也是如此,提起爱国主义英雄人物,人们自然会想起屈原。

  屈原不仅中国人民爱戴他,他也活在世界人民心中。早在唐朝时期,屈原的作品就已传到日本。1852年,《离骚》一诗有了德文译本传到欧洲。目前,屈原作品已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的珍贵财富。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得到全世界人民的热爱和尊敬。

  贫而无怨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心得”

  孔子说:“贫穷而无怨恨很难,富裕而不骄狂容易。”

  “故事”

  江革,东汉临淄(山东临淄)人。他家里很穷,父亲又早逝,江革总是想方设法侍奉好母亲,宁可自己忍饥挨饿,也让母亲吃饱穿暖,从来没有怨言。

  汉章帝时,临淄地方很乱,从山里流窜来的土匪很厉害,到处抢劫杀人,弄得人心惶惶,经常得外出逃难。

  连日逃难,四处奔波,常常饥无食,渴无水,母亲经不住忧劳,病倒了。时值黑夜,上哪去找医生呢?江革跑了半夜,好不容易才找到个医生,抓了付草药。母亲吃过一剂,病情稍有好转。天刚亮,江革就给母亲煎第二付药,药还没有煎好,就听有人喊:“土匪来了,快跑啊!”

  江革出门看时,只见逃难的人流,在飞扬的尘土中流去。江革忙回到屋里,提起药壶,背好母亲,便连跑带颠的朝逃难的人群赶去。

  跑着,跑着,江革母子就被逃难的人群给拉下了,不一会儿,土匪们就追上来了,拦住了江革,只见江革手里提着一个药壶,背上背着一个面如土灰的老太太,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地,就问是怎么回事。江革说:“我是个穷百姓,母亲有病,我不能扔下母亲,自己去逃命,就背母亲,带药壶逃难。真的,身上没带什么钱财,就开开恩,放过我们母子二人吧!”土匪们听他说的是实在话,见他提着药壶,背着母亲,累得疲惫不堪,确实是个大孝子。江革的孝心,竟打动了土匪,土匪们一时良心发现,不但没有杀害江革母子,而且还指给了平安的去处,孝心使江革幸免于难。

  为了挣钱供养母亲,江革给人当了长工。有时入不敷出,还得借钱。但不管生活怎么困难,江革总是让母亲吃饱穿暖。有时怕母亲天天倒在床上苦闷,就用车拉着母亲村里村外的走走。他关心体贴母亲,说话总是和颜悦色,使母亲愉快地度过晚年。乡里的人都称赞他,给他送了个外号:“江大孝子。”

  以德报怨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心得”

  有人问:“以恩德报答怨恨,怎样?”孔子说:“这样怎么报答恩德?应该以正直报答怨恨,以恩德报答恩德。”

  “故事”

  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就是一个以德报怨的伟人。他在与公子纠争位时曾挨过政敌管仲的一箭,差点要了他的性命。应该说齐桓公与管仲之仇不共戴天,可是,当他登上国君之位后,却以政治家的敏锐宽恕了他的仇敌。桓公意识到,齐国的发展需要管仲这样的人才,他听从师傅鲍叔牙的劝说,以博大的胸襟宽容并重用了管仲。

  由于齐桓公以毫无芥蒂的重用回报当年的一箭之仇,深深地感动了管仲,从此,管仲便尽心效力国事,鞠躬尽瘁,最终助齐桓公实现富国强兵,成功进行了“尊王攘夷”,率先登上春秋霸主之位,成就了彪炳千秋的历史伟业。

  欲速成者也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心得”

  孔子外婆家的童子来传话,有人问:“是个要求上进的孩子吗?”孔子说:“我见他与长辈同坐同行。他不是个要求上进的人,而是个急于求成的人。”

  “故事”

  师襄弹起琴来,鸟儿飞舞,鱼儿跳跃,郑师之听到这事之后,就去跟从师襄学习弹琴。他按指调弦,三年奏不成乐章。师襄说:“你可以回家了。”

  师文放下自己的琴,叹气说:“我并不是弦不能调,乐章不可奏。我的心思不在弦上面,所向往的不在乐调上。内心里没有深刻的感受,也就不能反应在乐器上,因而不敢放手去拨弄琴弦。请让我再琢磨一段时间,看我以后的情况。”

  没过多久,师文再去见他的老师师襄。师襄说:“你的琴得怎么样了?”

  师文回答说:“摸到门道了!请允许我试弹一弹。”

  于是当奏曲调的时候,拨动商弦以奏出南吕之音,凉风忽然吹过来,草木结子成实。在奏秋天曲调的时候,拨动角弦以激发夹钟之音,和风慢慢回荡,草木荣华。当奏夏天曲调的时候,拨动羽弦以奏出黄钟之音,霜雪交加,河流池塘猛然冻结,正在奏冬天曲调的时候,拨动徵弦以激发蕤宾之音,阳光炙热,坚冰立即融解。乐章将要奏完的时候,让宫音来总括商、角、羽、徵四弦,便有南风微微吹拂,祥云浮现在天上,甘甜的膏露下降,酸泉从地下冒出来。

  师襄兴奋得抚摸着自己的心胸手舞足蹈起来,说:“你的琴弹得太精妙了!即便是师旷奏清角,邹衍吹律管,也根本赶不上你。他们应当带着琴拿着管跟在你的后面当你的学生了。”

  卫灵公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心得”

  子贡问怎样实现仁,孔子说:“工人要做好工,必先磨好工具。生活在那里,就要追随那里的品德高尚的领导,结交那里的仁义之士。”

  “故事”

  鲜卑族在三国时代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他们在中原地区取得政权后,开始了封建化的过程。鲜卑贵族在生活上要求得到较高的物质享受,在文化上也乐于吸取文明较高的汉族文化。当时,他们和汉族有矛盾的一面,但是在经济上封建化的客观现实,又使他们和汉族有融合的一面。北魏孝文帝认真地分析了这一形势,为了适应这一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消除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隔阂,他拉拢汉族贵族阶层,主动接受和吸取汉族文化的长处,通过迁都洛阳和汉化政策等具体举措,大大加快了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步伐。

  北魏原来的都城是偏北的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孝文帝为了更快地接受封建文化,决心把都城迁到洛阳。开始,这一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强烈反对。孝文帝一一找这些贵族谈话,说明平城不能作为文治的中心,争取了他们对迁都的拥护。公元493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发兵20万向洛阳进军。大军到洛阳后,他表示还要南进,群臣一看远离故土都纷纷跪下,请求不要再南进了。这时,孝文帝讲,你们既然不想“南伐”,那么就必须按我的旨意做:迁都洛阳。同时,孝文帝下令说,愿意迁都的站在右边,不想迁的站在左边。这时,所有随军贵族、官员都纷纷站到了右边,左边空荡荡的。孝文帝高兴地勒住马宣布不“南伐”了,定都洛阳!

  不久,洛阳城花团似锦,各族人民一片祥和。孝文帝下令,鲜卑人改穿汉人服装,学讲汉话,并把鲜卑姓改为汉姓。如孝文帝自己姓拓跋,改为姓元,所以史书上记载拓跋宏也为元宏,还有把鲜卑姓独孤改汉姓为刘等等。他还以法令形式告知天下,要改革鲜卑族一些旧的风俗习惯,学习汉族歌舞、诗赋等先进文化,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鼓励鲜卑族和汉人结婚,他还娶汉族大姓为后宫,以示提倡。在土地田亩制度、政权统治等许多方面,孝文帝都采用汉族的一套封建制度。这些措施,扩大了他的统治基础,争取了汉族士族阶层对北魏统治的有力支持。

  北魏孝文帝的开化政策,使北方各族在经济、文化、风俗、习惯上渐趋一致,为华夏各族大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心得”

  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必定有眼前的忧愁。”

  “故事”

  三国时期,曹操出兵40万来攻打东吴。东吴孙权召集文武百官研究对策,大将吕蒙建议在濡须口修筑船坞,孙权称赞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吕蒙有远见。”于是连夜修建。等魏军到时,船坞已修好,魏军在这一战中损失惨重。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心得”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免怨恨。”

  “故事”

  公元627年,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次子李世民接替父亲登上了皇位。当上皇帝以后,他开始感到肩上的这副担子实在不轻啊。

  当时的唐朝,是在隋末天下大乱的基础上建立的。连年的战乱,使社会经济生活遭到严重的破坏。黄河以北许多地方,旷野千里不见人烟;江淮之间,田地里到处长满野草。全国人口只有三百万户,只及隋朝极盛时人口的五分之一。庞大的军队,众多的官员,只能靠苛捐杂税维持。老百姓受不了,只好弃地逃亡,流浪他乡。土地荒芜太多,又造成了粮食奇缺,长安粮价最贵时,一匹绢才能换到一斗米。

  如何把国家从危机边缘解脱出来?李世民冥思苦想,逐渐悟出了“民为邦本”的道理。他对大臣们说:“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百姓,靠剥削百姓来事奉君主,等于割自己的肉充饥。”“人君的灾祸,不是从外面来,总是自己造成的,人君贪欲太多就要多费财物,多费财物就要多加重税收,税收加重了百姓愁苦,百姓愁苦国家就危险。”“治国好比种树,树根牢固,树叶就茂盛了。所以,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于是,他听从大臣魏征与民“安静”的意见,采取了一系列利国利民措施:

  第一是减轻赋税。对山东等一些受灾严重的地方,甚至免税一年。个别地区,他还安排救济饥民。

  第二是大力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

  第三是想方设法增加人口。他派使者与突厥谈判,让其归还掳去的中原百姓;同时下令放逐长期被关在宫中伺候皇上的宫女三千人。另外,还规定凡是到了一定年龄未成家的男女青年,由州、县官帮助他们及时结婚。

  第四是尽力克制自己的欲望。他提倡节俭,反对奢费,不但自己住在前朝留下来的旧宫殿里,不劳动百姓大兴土木,而且还规定了王公以下的住宅、车服、婚嫁等的标准,不准任何人超越规格。

  第五是认真贯彻他父亲制定的均田制,实行计口授田,规定每个丁男应有田三十亩,努力使老百姓有田种,有饭吃。

  由于李世民采取了许多有利于生产、有利于人民的措施,加之他本人能够以身示范,以民为重,爱护民力,满目疮痍的中国大地,慢慢地复苏起来,并以较快的速度得以发展,终于达到了唐代政治、经济的最高峰,那就是历史学家们津津乐道的“贞观之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心得”

  子贡问:“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吗?”孔子说:“那就是恕字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人。”

  “故事”

  战国时候,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大禹治水的事情时,夸口说:“如果让我来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让洪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吗?”孟子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错了!你把邻国作为聚水的地方,结果将使洪水倒流回来,造成更大的灾害。有仁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白圭谈治水只为自己着想,不为别人着想,这种“己所不欲,要施于人”的错误思想,是难免要害人害己的。大禹治水把洪水引入大海,虽然费工费力,但这样做既消除了本国人民的灾害,又消除了邻国人民的灾害。这种推己及人的精神,值得我们钦佩和效法。

  小不忍则乱大谋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心得”

  孔子说:“听从花言巧语就会丧失自己的美德,小事不忍耐就会搅乱大事情。”

  “故事”

  隋朝的时候,隋炀帝十分残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转向帮助农民起义军,因此,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唐国公李渊(即唐太祖)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处,悉心结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声望很高,许多人都来归附。这样,大家都替他担心,怕遭到隋炀帝的猜忌。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晋见。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多少产生了猜疑之心。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王氏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更加谨慎起来,他知道迟早为隋炀帝所不容,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隐忍等待。于是,他故意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松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