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五节 楚辞卷第十五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心得”

  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故事”

  东汉时,有位贤士叫朱晖,河南南阳人。他幼年时就失去了父母,舅父收养了他。

  朱晖在太学读书时,以人品高尚,团结友爱,受到同学们的敬重。特别是他不负朋友之托,恪守信义,照顾朋友家的事更是感人。

  朱晖有个同学叫张堪,在一起读书时很敬重朱晖的人品。后来,张堪突然得了不治之症,自知不能治愈。一天,他见到朱晖,便握着朱晖的手,很伤感地说:“我得了绝症,恐难久于人世,我死之后,希望你能帮助照顾我的妻子儿女。”朱晖安慰他,要他好好养病。但没有明确表示答应。不久,张堪去世,朱晖为他料理丧事,并亲自去他家看望,见他家生活贫困,便每年派人给他妻子送去谷50斛,布5匹。朱晖的儿子朱颉对他父亲的行为不大理解,便问到:“父亲与张堪不过是一般的同学,为什么要这样热心照顾他的家庭呢?”朱晖说:“张堪生前把我当作知己,托我照顾他家,我就应该像知己一样照顾他的家人。”

  九怀章句第十五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心得”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故事”

  华歆、王朗同是三国时代的人。一次战乱中,他们两人被追兵撵到了长江边。慌乱中,他们找到了一条船。正要开船,岸上又跑来了一个人呼喊求救,也要搭乘这条船逃往对岸。华歆看到这个情景,为难起来,在一边沉默不语。旁人见他犹豫不决,也不好开口。

  这时追兵越来越近。王朗着急了,忙对华歆说:“就让他搭船吧,正好船上还有地方,为啥不帮他一把呢?”就这样,那人也与华歆、王朗同乘一条船往对岸逃跑。

  船行到江中心,追兵已经赶到岸边。他们看见华歆、王朗的船,便纷纷下水泅渡追赶。泅水的士兵离行船越来越近。划船的艄公累得精疲力尽,船的速度越来越慢了。王朗见此情景,开始着慌了,便打算赶一同逃难的那人下船。华歆连忙阻止王朗说:“我当初所以迟疑,不答应,正是怕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既然已经答应人家同船逃难,怎么能中途丢弃人家呢?”王朗被说得无言以对,只好照华歆的话办。

  追兵泅到江心渐渐累了,泅水速度便慢了下来,与华歆他们的船距离又逐渐拉大了。就这样,行船胜利地划到对岸,华歆、王朗及那人摆脱了追兵,那个人也顺利地逃出了虎口。这件事传开后,人们都赞扬华歆办事讲信用,说话算话,在任何情况下也不变卦。

  公冶

  匡机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心得”

  宰予在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是不能雕刻的,粪土垒的烂墙也不能粉刷;对于宰予啊,不值得我去责备他了。”又说:“最初,我对于他人,听到别人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他人,听到别人的话,却还要考察他的行为了。从宰予这件事以后,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故事”

  宰予是孔子的学生,他口才极好,说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孔子以为宰予是一个有出息的人,但没多久,他懒惰的毛病便暴露了出来。

  一天,孔子给学生讲课,宰予却在房里睡大觉!学生们听说宰予大白天还睡觉,哄堂大笑。孔子叹了一口气,伤感地说:“腐烂的木头是雕刻不得的(朽木难雕),粪土似的墙壁是粉刷不得的。宰予是一个言行不一的学生,从他那里我得了教训,要改变一下态度,再听别人的话的时候,我要考察他的实际行为,绝不能再以言取人了。”

  孔子明白了宰予是个什么样的人,从此以后再也不喜欢他了。

  通路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心得”

  子贡说:“我不愿别人强加在我身上的事情,我也不愿这种事情强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说:“赐啊,这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故事”

  从前,有个人叫陈尧咨,他小时候非常顽皮,但是父亲对孩子们要求十分严格,总是告诉孩子们一定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陈尧咨家有一匹烈马,为驯服它,父亲受了几次伤,可那马还是既不让人骑,也不肯干活。于是父亲只好把马整天关在马棚里,什么用场也派不上。

  陈尧咨觉得这匹马不能骑也不干活,白白养着它太不划算了。心想不如把它卖了,还能得到钱,就在一天早上悄悄把它牵到集市上卖了。

  父亲醒来后发现马没了,忙问是怎么回事儿。陈尧咨就把卖马的事告诉了父亲,还说:“卖了它,得了钱,又省了事儿,多好啊!”父亲听了却摇着头说:“你明知那匹马爱伤人,又没什么用,怎么能把它卖给别人呢?我们自己不愿意要了而卖给别人是不对的。”

  听了父亲的话,陈尧咨知道自己错了,他急忙到集市上找到买马的人,告诉他事情原委,向他道了歉,又把马买了回来。

  危俊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心得”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爱好学问,又谦虚,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字来做他的谥号。”

  “故事”

  华佗是我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养生家,他首次将麻醉剂应用于外科手术。

  有一次,一个得了怪病的人来请华佗看病。可华佗觉得这个人已经没救了。

  没过多久,华佗在路上又碰见了那个病人。他见那个病人根本不像是有病的样子,忙问是怎么回事儿。病人告诉华佗,是城西的一个老先生用一个偏方治好了自己的病。华佗听了很佩服那位先生,决心到他那儿学医。可是他知道,如果老先生知道他是有名的华佗,一定不肯收他为徒。于是,华佗隐姓埋名装成了一名普通人,做了老先生的徒弟。

  一天,老先生外出了,华佗正在和师弟制药,屋里来了一位病人。华佗给他诊了脉后,给其服用了一小包砒霜。不一会儿,病人就好多了。

  这时,老先生回来了,他知道事情的经过后,心想,这种以毒攻毒的方法,除了我之外,只有华佗知道呀!莫非他就是名医华佗。他连忙问:“你就是华佗吧?”华佗承认了自己的身份,并说出了求学的理由。

  老先生握着华佗的手说:“你这样的名医为了学医竟然肯给我当徒弟,天天干学徒的活儿,真是了不起啊!”

  老先生被华佗的求学精神感动了,马上把那个治怪病的偏方告诉了他。

  昭世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心得”

  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君子的四种道德:他自己的行为庄重,他侍奉君主恭敬认真,他教养人民有恩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

  “故事”

  子产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在担任郑国的相国期间,任用贤能,实行了重大改革,整顿田地疆界和沟洫,又创立了按“丘”征“赋”制度。

  对于子产的做法,有些国人不理解,便说:“子产计算我的家产而收费,丈量我的耕地而征税,谁杀死了子产,我助他一臂之力。”子产听后不以为然地说:“这有什么?只要对国家有利,生死由它去吧。”并且,不毁乡校,听取“国人”意见。

  三年之后,郑国的政局稳定,生产发展,人民的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国人都非常感激他。当子产去世时,全国上下沉浸在悲痛之中,如同自己的亲人去世一样。孔子与子产交往很多,对于他的一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之为“古之遗爱”。

  尊嘉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心得”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低三下四地逢迎他人,这样的态度左丘明认为是可耻的,我也认为是可耻的。内心隐藏着怨恨而表面上却要和他结交朋友,这样的人左丘明认为是可耻的,我也认为是可耻的。”

  “故事”

  唐朝有个名叫李义府的人,出身贫寒,但潜心读书,关心时政,胸怀大志。唐太宗时,他在科举考试中因对答良好而被朝廷录用,当了一个小官。

  唐高宗继位后,擅长奉承拍马的李义府升了官。过了几年,高宗想把武则天立为皇后,李义府百般拥护、万分支持,博得了高宗的欢心,很快升任右丞相,成为掌握朝政大权的高级官员。

  李义府表面上待人和蔼谦恭,脸上总是带着微笑,但心底里却褊狭阴险,对冒犯或不顺从他的人打击报复,决不手软,那些得罪过他的人都会遭到他的迫害。为此,大家在背后给他一个外号:“笑中刀”。

  有一次,李义府听说大理寺(最高司法机构)的监狱里关着一个犯死罪的女囚,长得非常漂亮,便想霸占她。他目无国法指使狱吏毕正义私下放了她,然后把她弄到手。事情被发觉后,主管大理寺的官员向高宗奏告。毕正义畏罪自杀,李义府以为死无对证,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侍御史(掌管监察官员工作的官员)王义方了解内情后,向高宗奏告此案的主谋是李义府,要求朝廷对他严加惩处。但是,高宗加以偏袒,不仅不捉拿李义府问罪,反而将王义方贬到外地去做小官。事后,李义府还恬不知耻、皮笑肉不笑地讽刺了王义方。

  后来,李义府目无法纪,胆大妄为。一天他在宫中偷看到一份任职名单,便默记一人,回家后指使儿子去向此人索要钱财,此人无意中将此事说了出去,高宗便将他父子俩流放到边远的四川去。长期作恶多端、笑里藏刀的李义府终于未逃法网,世人无不拍手称快。

  思忠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心得”

  颜渊、季路两个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何不各自说说你们自己的志向?”

  子路说:“我愿意把我的车、马和衣服与朋友共同使用,即使用破了旧了我也没有什么抱怨的。”

  颜渊说:“我愿不夸耀自己的优点和才干,不张扬自己的功劳和业绩。”

  子路对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

  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弟子们得到关怀。”

  “故事”

  秦朝末年,刘邦和项羽领导的起义军是两支最大的起义队伍。最后,他们约定,谁先入咸阳,谁就称王。结果,刘邦率部长驱直入,向西进兵,攻下秦都咸阳,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汉高祖刘邦刘邦当时非常重视笼络人心,军纪也比较好。刘邦的部队,进至霸上的时候,秦王子婴前来投降,脖子上套着带子,双手捧着皇帝的印,跪在道旁。有的将领主张把秦王杀了,刘邦不同意,说:“他既已投降,就不必杀他了。”当即把他看管起来,大军于是开进咸阳。

  刘邦当时召集各县代表人物举行了会议,刘邦对大家说:“各位父老们,你们已被暴秦折磨够了,我现在宣布废除秦朝的一切苛捐杂税和法律制度;地方官吏照常工作,我们的部队已经撤回霸上,请大家不要害怕。”刘邦为安定秩序,收拢人心,还宣布了三条约法,他说:“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意思是杀了人的要偿命,伤害了人要治罪,抢劫东西的要惩处。刘邦还派出人员会同秦朝原来的地方官吏,在各县各乡普遍宣传约法三章。关中各地群众,很快都安定下来,纷纷拥护新主刘邦。

  雍也

  不迁怒,不贰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心得”

  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哪个最好学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不把学习的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也不会重复犯同样的错误,他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就再也没有听说好学的人了。”

  “故事”

  车胤,晋代南平人,他的曾祖父车浚曾是三国时吴县的太守。

  有一年,吴县带闹灾荒,百姓们无粮度日。车浚上书吴王孙皓,请求发放救济粮。不料孙皓以为他想借机谋反,故意美化自己,下令将他斩首。从此,车胤家里就变得一贫如洗了。

  车胤年少时读书很勤奋。太守王胡之曾对他的父亲车育说:“此儿当大兴卿门,可使专学。”此后,车胤在父亲的教导下每天发愤苦读。家里穷得连买灯油的钱都没有,一到天黑就没法读书,车胤感到很无奈。

  一个夏天的晚上,他看见许多萤火虫在空中飞舞,发出点点亮光。他非常高兴地想到:要是把这些萤火虫收集起来,不就是一束明亮的光源吗?于是,他捉了几十只萤火虫,装在用白纱布做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晚上就借着萤火虫的光,发愤苦读起来,后来成为了一名大学问家。

  一箪食,一瓢饮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心得”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食,一瓜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中,别人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而他却不改变他自己乐观的态度。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故事”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他二十四岁中进士,不久就担任监察御史。他为官清廉,为人耿直,明宣宗很赏识他的才能,先后破格提拔他为河南、山西巡抚。于谦虽然身居高官,却依然过着俭朴的生活。

  明宣宗去世以后,九岁的太子朱祈继位,就是明英宗。因皇帝年少,宦官王振专权。王振勾结内外官僚作威作福,大臣都叫他“翁父”。于谦看不惯他独揽朝政,从不逢迎他。为此,王振对于谦非常忌恨。

  当时外省官员进京朝见皇帝或办事,都要贿赂朝中权贵,否则寸步难行。于谦在担任巡抚从外地回京时,他的幕僚建议他买些蘑菇、绢帕、线香之类的土特产孝敬权贵。于谦从来不这样做,他甩了甩两只宽大的袖管,说:“我就带两袖清风!”

  回到家里,他就写了一首题为《入京》的七绝诗。他在诗中写道:

  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文质彬彬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心得”

  孔子说:“朴实胜于文采,就未免流于粗俗;文采胜于朴实,又未免虚伪浮夸。文采和朴实应配合恰当,既文雅又朴实,这才是君子。”

  “故事”

  服虔,字子慎,东汉河南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人。曾任九江太守,是著名学者。他在《春秋左氏传》的研究方面很有专长,要给这部书作注释,就想参考各家学说的异同。

  有一天,他听说崔烈召集学生讲授《左传》,便隐匿姓名,去给崔烈的学生当佣人做饭。每当崔烈讲课的时候,他就躲在门外偷听。在他了解到崔烈的学术观点超不过自己以后,便渐渐地和那些学生谈论他的得失。崔烈听说此事,猜不出他是什么人,但素来闻知服虔的名声,便怀疑是他。

  第二天清晨,他便前往服虔的宿舍,趁他还没醒来的时候,便突然唤道:“子慎!子慎!”服虔不觉惊醒应答,于是两人就结交成为好友。

  人之生也直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心得”

  孔子说:“一个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故事”

  三国时,刘备和许汜两人推心置腹,无话不谈。有一天,刘备和荆州刺史刘表闲谈。评论当世著名的人物,许汜也在座。当谈到徐州的陈登时,许汜插话说:“陈登的文化教养太低了,总也脱不掉一股粗野人习气。”

  “你有根据吗?”刘备诧异地问。

  “当然有。”许汜说:“头几年,他在吕布那做事,我去拜访他,他不但不搭理人,晚上他自己睡大床,却让我睡在小床上。”

  刘备笑着说:“他这样做是对的。”

  许汜站起来正要分辩,刘备双手搭在他的肩上,诚恳地说:“你在外面的名气大,人们对你的要求也就高了。现在兵荒马乱,老百姓够苦的了。你不关心这些,只打听谁家买肥田,谁家买好屋,尽想捞便宜。陈登最看不起这种人,他怎会同你讲心里话呢?他让你睡小床,还算优待你哩。若是我,就让你睡在地上,连小床也不让你睡。”

  刘表大笑说:“许汜,你快改掉这毛病吧。”许汜感到刘备是真诚帮助自己,感激刘备批评人不留情面,并表示要改正自己的缺点。

  好之不如乐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心得”

  孔子说:“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故事”

  从前有个叫于仲文的小孩,他聪明好学,每当看到父亲读书时,他就在一旁咿咿呀呀地跟着学。

  有一天,于仲文要求父亲给他盖一间书房,那样的话自己就可以在书房里好好读书。父亲见他严辞恳切,又那么认真,就很快给他盖了间小草房。

  草房盖好后,小仲文每天都拿着书躲到草房里。这天,父母悄悄地来到草房,从窗口向里望去。只见小仲文正津津有味地看书,每当看到精彩的地方就咯咯直笑。

  于仲文一直以学习为乐,勤奋好学,长大后终于干出了一番事业。

  知者乐水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心得”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故事”

  李白42岁那年,被唐玄宗召进长安,任命为翰林学士。李白来到京城本想帮助皇帝治国安民,干一番事业。可是他在长安呆了二年,亲眼看见皇帝整天吃喝玩乐,把国家大事都交给几个奸臣去办,感到很失望。

  李白是个有骨气的人,从来也不肯低头弯腰去巴结那些有钱有势的大官僚。这些奸臣恨透了李白,就经常在皇帝面前说李白的坏话,终于把他挤出了长安。

  李白被朝廷变相地赶出长安后,他原来结交的一些势利朋友马上换了一副脸孔,不理他了。然而有个年轻人叫魏万,仰慕李白的诗才,不顾世俗偏见,非想结识这位名满天下的诗人不可。李白出了长安,遍游祖国名山大川,写下了不少壮丽的诗篇。魏万踏着诗人游踪,马不停蹄,足足追了三千里,终于在广陵见到了李白。两人一见如故,谈得很投机。以后两人一同游赏自然风光,切磋诗歌艺术,成了一对知心朋友。魏万说:“一长复一少,相看如兄弟。”李白说:“相逢乐无限!”

  大诗人李白见魏万诚挚忠厚,年轻有为,特别高兴,因此不仅托魏万照顾他的儿子明月奴,还把自己的全部诗稿交给魏万,让他编成集子。后来魏万中了进士,他不负重托,编出了《李翰林集》,自己还饱含热情地为诗集写了一篇序。

  中庸之为德也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心得”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故事”

  东汉宣帝时,有位谏议大夫叫王吉,此人秉性耿直,敢说敢谏。当时汉宣帝宠任外戚(皇帝的丈母亲和外祖母家的亲戚)。外戚的子弟都做了官,还屡屡升职,而这些人差不多没有一个不荒淫奢侈、目中无人的。王吉对这件事很生气,于是就上了一道奏章,建议皇上废除任命外戚子弟的办法。汉宣帝看了王吉的奏章,认为他太古板了,不但不采用他的意见,而且以后干脆不去理他了。王吉碰了个软钉子,无心再为朝廷做事,便推说有病,辞官不干了。

  王吉辞官后,在长安城租了一座房子居住。王吉的妻子对丈夫十分敬重,她每天都端来洗干净的大枣让王吉吃。起初王吉以为妻子是从街上买来的枣子,便心安理得地享用。后来他才知道是东边邻居家里有颗大枣树,枝叶茂盛,结满了果实,枝头长过墙这边来了,妻子每天从邻居家伸过来的树枝上摘的枣,给他吃的。王吉是个道德十分高尚的人。他知道了事情真相后非常生气,批评妻子不应该这样做,在盛怒之下,将妻子赶回娘家去了。

  东边邻居家听说王吉为此事赶走了妻子,感到过意不去,就拿了把斧子想砍大枣树。

  街坊、邻居们纷纷出来调解,王吉只好听从众人的劝解,把妻子接回来了,东邻家也把斧子扔掉了。

  王吉和东邻两家,从此更加友好相处了。

  述而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心得”

  孔子说:“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故事”

  孔子的时代,中国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这种发展是当时众多的诸侯国家相互经济和军事实力竞争的结果,这种结果使各诸侯国家的发展出现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又导致各国根据不断变化的新的实力,此消彼长的相互不断争夺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王权衰落,大国争霸,社会因此离心失控,原本维持中国社会稳定的周朝统一的伦理道德关系面临全面崩溃,孔子因此大声疾呼“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克己复礼为仁”,立志坚决的维护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的象征周礼,这是一种有的放矢、切中时弊的救世思想。

  当时“礼崩乐坏”、“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社会上下、家庭父子和夫妻都在追求功利,臣弑君、父子兄弟相互仇恨屡见不鲜,孔子出生地鲁国,以及与鲁国关系密切的齐国、卫国、楚国等等,统治阶层不顾血缘关系相互残杀,犯上作乱,司空见惯,当时若没有人站出来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对症下药,那么随着社会文化道德经纬的破坏,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也会遭受灭顶之灾。“窃比于我老彭”,说明还有其他有识之士,与孔子一样有相同的深深的文化忧患意识。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心得”

  孔子说:“把所见到、听到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地学习而不感到满足、厌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困难呢?”

  “故事”

  宋濂是我国明初的一代文宗,一生著作很多,曾担任朱元璋时太子的老师。

  宋濂的父亲是个读书人,家里有许多藏书,宋濂小时候很爱读书,他下定决心,要把家里的书全部读完。

  他说到做到,坚持每三天看一本书,从不间断。就这样,宋濂花了六年的时间,终于看完了家里所有的书。

  宋濂听说《史记》是部很好的史书,很想看看,可是家里却没有《史记》。后来他打听到浦江县城有位姓张的先生家里有《史记》,就急忙赶到十几里外的县城向张先生借。张先生说书已被借走了,让他三个月后再来。

  三个月后,宋濂又来到张先生家,没想到张先生却说:“对不起,朋友还没有把书还给我,你再等三个月吧。”

  终于又过了三个月,这时已是寒冬季节,天上飘着鹅毛大雪。宋濂这天早早儿起来,没顾上吃饭就向张先生家赶去。张先生见到宋濂又来了,不解地问:“我听说你是个神童,小小年纪已经很有学问了,为什么还一定要看《史记》呢?”宋濂说:“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我学的那点东西算不了什么,《史记》是一部好书,我想我一定可以从里面学到更多的知识。”

  张先生被宋濂永不满足的学习精神感动了,马上把《史记》借给了他,并且说:“以后你想看什么书就来借。”

  后来,宋濂仍不懈地努力,最终在文学上取得了很大成就。

  德之不修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心得”

  孔子说:“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进行讲习,听到合乎道义的事不去做,有过错的地方却不能改正,这些正是我所忧虑的啊!”

  “故事”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他从小就聪明好学,每当祖父读书的时候,小炎武也在旁边捧起一本书看。

  祖父见孙子这么爱看书,就认真地教他读书识字,没过多久,小炎武又跟随祖父读起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学得越多,顾炎武越觉得自己知识不够用,于是他立志要把天下的书都读完。有些书中记载的东西并不准确,使顾炎武产生了疑问。为了准确无误地核实书中的内容,顾炎武常常带着干粮四处游走,不辞辛苦地进行实地考察。

  每到一个地方他都向当地的老人请教,把得到的内容和书上记载的一一对照,然后再进行研究,写成文章,说明自己的见解。就这样,他的学问越来越渊博,最终成为明末清初的大学问家。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心得”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故事”

  鬻拳,春秋时期楚国人。

  一次,鬻拳向楚文王提出一项正确的建议,楚文王不想采纳,无论鬻拳怎样劝说都无济于事,鬻拳只好采取了用兵器威胁的办法。楚文王害怕了,才勉强接受了鬻拳的建议。楚文王接受建议后,鬻拳为自己能替国家、民众做了一件好事而宽慰,但同时又认为,自己用兵器来威胁国君,实在是犯了没有比这更大的罪了。于是对自己采取了刖刑,砍掉了自己的双脚,用来赎罪。

  后来有一年,巴人进攻楚国,楚文王领兵抵抗,在津地被巴人打得大败,楚文王率领部分军队逃回,当时鬻拳是守城门的官,没有开城门接纳文王进入。并高声叫道,不取胜不得回城。文王遭此拒绝又经此一激,于是领兵反攻。终于打败了敌人,得胜班师回国。途中,文王得了重病,死了。鬻拳把楚文王安葬在楚国君主的墓地。安葬完毕,自己也自杀了。自杀前嘱人,把自己安葬在文王墓前,仍为文王守门。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心得”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后仍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表达不了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知识,他却不会推理出其他方面的知识,那就不再教他了。

  “故事”

  大教育家孔子有很多出色的学生,是因为他独特的教学方法。他总是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们思考,然后让大家各抒己见。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让他们深入地思考。当学生们走入歧途或实在找不出答案时,孔子再给予巧妙的点拨和讲解,使学生们印象非常深刻。

  孔子有个学生叫仲由,他很喜欢弹琴,能把每首曲子弹得很熟,可感到自己的琴声不够美妙。一天,他拿着琴来到老师这儿弹,目的是如果自己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希望老师能随时指出并进一步指导。可没想到他弹了半天,老师却毫无反应。他只好继续往下弹。

  这时,孔子对他说:“仲由啊,你根本没有领悟乐曲中的意境,把曲子弹得再熟又有什么用呢?”说完,便转身走了。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心得”

  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吧,我就干起来;不用呢,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这样吧?”

  子路问孔子:“老师您如果统率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

  孔子说:“赤手空拳就去打老虎,不用船赤脚就过河,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与他一起共事的。我找的一定是面对任务谨慎,善于谋略而能成事的人呀!”

  “故事”

  孔子于公元前496年被任命为鲁国的代理国相。由于孔子的细心治理,鲁国的百姓越来越富足,国力慢慢强盛起来。

  看到鲁国越来越强大,齐国很想跟鲁国结盟。于是齐景公写信,约鲁定公在齐鲁交界的峡谷会盟。鲁定公把这件事告诉孔子,并决定让孔子担任“相礼”(诸侯开会时的助手)。

  孔子想到齐国以前是鲁国的敌国,总是对鲁国虎视眈眈,这次说是要和鲁结盟,其实可能只是想探探鲁国的虚实。所以他劝鲁定公一边准备会盟的事,一边让军队严阵以待。鲁定公认为孔子这是多此一举。

  但孔子认为有备无患,坚持要做好防范的准备。由于孔子的精心谋划,齐国不但没敢轻举妄动,鲁国还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会后,齐景公退还了从鲁国侵占的三处土地。

  因为这次失败,齐国君臣认为孔子是一个善于谋划、智力超群的人,只要他留在鲁国做官就会对自己的国家非常不利,便策划了一条离间计,使鲁定公与孔子的关系破裂了。

  孔子对所发生的一切很清楚,知道是齐国人的计谋,但鲁定公却缺乏谋略,中计上当,误解孔子,孔子对他很失望,于是,他带着自己的学生离开了鲁国。

  富而可求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心得”

  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干我所喜好的吧。”

  “故事”

  战国初年,乐羊子一家住在洛阳附近的一个小村庄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唉!什么时候日子才能过得好一点儿呢?到时妻子就不用受那么多苦了。”乐羊子一想到妻子从嫁给自己以来,就没过过一天好日子,心里感到很内疚。

  农闲时,乐羊子决心进城挣点钱,好贴补家用。这个主意也得到了妻子的赞同,她高兴地对丈夫说:“这个想法不错,你放心地去吧,家里有我呢!”

  于是乐羊子告别妻子,背着行囊,朝洛阳城赶去。刚走到半路,乐羊子发现前面有一个闪闪发光的东西,捡起来一看,嘿!是个金元宝。“哈哈,这下不愁吃穿了,我还去做什么工呀?快回去让妻子也高兴高兴吧!”

  他忙转身向家里跑去。可当妻子知道了事情的经过后,却并不高兴,她耐心地对丈夫说:“谁都想过上富足的生活,可是应该靠自己的劳动去争取。靠运气捡到别人的财物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这不但不是长久之计,还败坏了自己的品德呀!”

  妻子这一番话说得乐羊子心服口服。他立即返回原路,将金元宝放回原处,然后径直向洛阳城走去。

  后来,乐羊子经过努力,做了魏国魏文侯的将军。

  乐在其中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心得”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睡觉,其中也自有它的乐趣。干不正当的事而得到的财富与权贵,在我看来就如同浮云。”

  “故事”

  季札是吴王寿梦的第四个儿子。他聪明能干,吴王很喜欢他。

  公元前561年,吴王得了重病,虽然当时规定王位应该由长子继承,但吴王却想将王位传给季札。季札对父亲说:“礼制的规定是大家公认的,父王怎么能随便废弃呢?而且同是父王的儿子为什么只对我施与私情呢?这是万万不成的。王位还是由大哥来继承吧!”

  吴王见季札态度坚决,就让大儿子继位执政,而且兄弟依次相传。在哥哥们执政期间,季札辅助治理国事,十分尽力。

  后来他的三哥又要把王位传给季札,可季札觉得自己帮助哥哥治国,多为百姓做好事就很开心了,不一定非要继承王位。

  他对哥哥说:“做人只要行为正当、品格高尚就好,至于荣华富贵,犹如秋风过耳,天际浮云,我是不关心的。”季札不但没有接受王位,还前往自己的封地延陵隐居了起来。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心得”

  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的为人怎么样,子路不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啊,用功就会忘了吃饭,快乐就会忘了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罢了。”

  “故事”

  左思是西晋时有名的文学家,年轻时和一个叫潘安的人一起去洛阳求官,由于长相丑、思维慢,常受到别人的嘲笑。左思对此并不感到气馁,坚信自己能写出流传千古的作品。于是,他更加努力,打算写一篇《三都赋》。他暗自用功,废寝忘食地诵读和摘抄。此外,他还不顾别人的白眼,上门请教有学问的人。就这样整整过了十年,左思的头发全白了,背也驼了,但他却写成了名扬千秋的《三都赋》。当时的洛阳一下子被震动了,人们都争相一睹为快,由于需要用纸手抄,一时间洛阳的纸价上涨了不少。

  敏以求之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心得”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拥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诗书礼乐文化,善于通过思考而求得知识的人。”

  “故事”

  孔子的父亲曾经做过鲁国鄹邑的小官,但在孔子三岁时就去世了,是母亲含辛茹苦地把他养大的。小孔子非常懂事,他不但特别孝顺母亲,还很勤奋好学。不幸的是,在孔子十七岁那年,母亲也去世了,孔子的生活更困苦了,但他不曾放弃每一次学习的机会。

  由于孔子勤奋努力,后来就以渊博的知识闻名于鲁国,许多人都跑来向他请教问题,但他没有因此而骄傲,仍然不懈地努力钻研学问。后来孔子收了许多学生。他总是教育学生们对待知识要勤奋钻研,虚心求教,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有学问、有道德的人。

  晚年,孔子对深奥的《周易》很感兴趣。为了弄明白《周易》上的一切问题,他不仅常常向懂得《周易》的老子请教,而且一有空就打开《周易》来看,每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标记下来。

  孔子为了弄明白,不计其数地翻看《周易》,竟然把用来穿竹简的牛皮绳给磨断了三次。孔子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而是他后来不断求知,才最终成为有学问的人。

  不语怪、力、乱、神

  子不语怪、力、乱、神。

  “心得”

  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故事”

  老子生活在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当时,阶级斗争非常激烈,人民不满意自己的“食”、“服”、“居”、“俗”,不“重死”,敢于犯上作乱,暴动起义,因而就产生了频繁的战争。

  针对这种状况,老子提出了他的理想:建立一个国小人少的社会。这个社会不要提高物质生活,不要发展文化生活,人民无欲无知,满足于朴素、简单的生活条件和环境,让人民感觉到他们的饮食香甜,衣服美好,住宅安适,生活满足。

  老子的这种理想是复古倒退的,但他的意图是反对奴隶制,反对一个阶级剥削压迫另一个阶级。这一点,有其积极意义的一面。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心得”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学习他好的品德,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故事”

  孔子门下有很多学生,他每天向学生传授知识,也经常带他们外出游历。一天,孔子和他的学生们来到了郑国。

  子路正赶着车飞奔,忽然看见前面有几个小孩正蹲在路上玩泥巴。他急忙勒住马,大喊:“喂,孩子们,快让开!”

  其他孩子都让开了,可是有一个孩子仍专心致志地用沙石、瓦片堆着什么。孔子来到孩子们面前,说:“孩子,快让开,我们还有急事呢!”那个小孩却对孔子说:“老爷爷,我想问您一个问题。”孔子说:“可以啊!你问吧!”

  那个孩子问道:“老爷爷,世上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

  孔子想了想,说:“当然是车给城让路了,车是活的,城是死的呀!”那孩子指着地上的东西说:“老爷爷,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低头仔细一看,地上正是孩子们堆的城堡,心想:在我们眼里看来是沙石堆成的小玩意儿,在孩子眼中却是真正的城堡。

  孔子想到这儿对他的学生们说:“我一直倡导礼仪,可在这件事上,这孩子真可以做我的老师呀。”说完,孔子和学生们赶着车,绕“城”而过了。

  吾无隐乎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心得”

  孔子说:“你们这些人啊,以为我对你们有所隐瞒吗?我丝毫没有隐瞒啊!我没有什么事不和你们一起去做的,这是我孔丘的为人啊!”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

  “故事”

  彭思永小时候,家里虽然生活困苦,但他一直诚实正直,对自己要求也十分严格。

  一天,彭思永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捡到了一只金手镯。

  他想,这么珍贵的东西,失主一定很伤心,准会回来找的。于是他就把镯子揣好,坐在路边等了起来。

  没多久,一个人满头大汗地走了过来。只见他眼睛盯着地面,这儿瞅瞅,那儿望望。彭思永问:“你是在找东西吗?”那个人急忙说:“是啊,我丢了一只很贵重的金镯子。”

  彭思永又细心地问:“你的镯子是什么样的?”那个人仔细形容了镯子的大小和上面花纹的样式,和彭思永捡到的镯子一模一样。

  没错,镯子是他的。彭思永马上把镯子还给了他。这个人很感谢彭思永,并拿出一些钱送给他。彭思永拒绝了,他说:“如果我想贪钱的话,早就把你的镯子藏起来,也不会坐在这儿等你来找啊!如果我隐瞒了捡到镯子的事,我心里有愧,自己也会感到不快乐的。”

  后来,彭思永当了官,他为官公正清廉,成了一个受人爱戴的大清官。

  奢则不孙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心得”

  孔子说:“奢侈豪华就显得骄傲,节俭朴素就显得寒酸。和骄傲相比,我宁可寒酸。”

  “故事”

  范宣,字宣子,以博学道德闻名于世。他八岁时,在后园挖菜,不小心伤了手指,就大哭起来。别人问他:“很疼吗?”他回答说:“不是因为疼,身体发肤,不敢毁伤,因此才哭的。”

  范宣家极为清贫,范宣品行高洁,生活俭朴,很少与外人交往。豫章太守殷羡看到范宣住在残破的茅屋里,便想为他改建新居。范宣坚决推辞。殷羡喜欢范宣,因为他过于贫穷,加上饥荒之年瘟疫流行,便馈赠给他许多东西。范宣又推辞不受。

  范宣的朋友韩豫章要送给他一百匹绢,他不收;减到五十匹,还是不收。就这样一路减半,最后减到一匹,他仍然还是拒绝。后来韩豫章与范宣一起乘车,在车上撕了两丈绢给范宣,说:“一个人难道可以让妻子没有裤子穿吗?”范宣才笑着收下了。

  君子坦荡荡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心得”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故事”

  吴隐之既孝顺父母,又廉洁奉公,他把自己所得俸禄都分给亲戚族人,甚至寒冬腊月连棉被也没有。桓玄试图革除岭南地区的弊端,便任命他为广州刺史。离广州二十里,有一处泉水,名叫贪泉,世人相传饮此泉者其心永无满足。吴隐之到泉水之上,他的手下人都劝他不要饮泉水,他却举杯饮之,并且说道:“石门之畔流涌着清澈的贪泉,举杯一饮重于千金。遥想伯夷、叔齐两位高士,纵使他们来饮此水,也不会改变其纯洁的心。”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