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三节 楚辞卷第十三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心得”

  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故事”

  齐景公心爱的小狗死了。他十分伤心,打算做一付上等的棺木厚葬爱犬,还决定让大臣们给狗举行隆重的葬礼。晏子阻拦他。齐王不耐烦地说:“这么件小事,您就不必管了。这是我想出来的办法,给大家取笑,耍着玩的。”

  晏子郑重其事地说:“大王,您错了。现在有多少百姓冻死、饿死,死后无人埋葬,您不去管,反倒有心思和周围的人取乐。这明摆着是轻视百姓,只顾自己吗?百姓听了这件事,必定不拥护您做国君,各国诸侯听说了,必定看不起齐国。内有不满的百姓,外被诸侯小看,再加上大臣们跟你学开心取乐,齐国危亡不远了,这难道是小事吗?”

  齐景公吓得出了一身冷汗,说:

  “对呀!多亏您提醒了我。狗还是送厨房,炖了吃肉吧!”

  七谏章旬第十三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心得”

  孔子说:“早晨得知理解了道理,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故事”

  汉宣帝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很想标榜一下自己的功绩,于是他下了一道诏书,要为自己立庙宇。大部分臣子虽然心里不同意这样做,但又害怕触怒皇上,就没说什么。

  只有正直的夏侯胜和黄霸表示反对。他们说皇上不该做这样劳民伤财的事,只要多关心百姓,治理好国家,自然会被大家赞颂。结果他俩都被汉宣帝关进了监狱。

  夏侯胜很沮丧,黄霸却很坦然。在狱中,黄霸向夏侯胜求教,学习《尚书》。可夏侯胜说:“我们坐在牢里等死,还学《尚书》有什么用啊?”

  黄霸回答道:“孔子不是说过嘛,‘朝闻道,夕死可矣’。抓紧时间学点知识,就是死了,也心情愉快呀!”夏侯胜被黄霸的求学精神感动了,就认真地给黄霸讲课,并向黄霸请教一些自己不懂的东西。从此两个人一吃完饭就有说有笑地探讨起学问来,狱中的日子变得快乐起来。

  他们俩在狱中三年,互教互学,共同讨论。后来两人被赦免,出狱的时候,学问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初放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心得”

  孔子说:“有些人立志于真理,但又以自己穿破旧的衣服吃粗糙的食物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议论的。”

  “故事”

  宋朝,有个很有名的清官包拯,世称“包青天”,官至高位后,生活依然像做官前那样俭朴。家里人的衣服,用的东西,都与他布衣时完全相同,没有一点变化。

  包拯的长子包繶平时常与父亲同僚的子弟交往,目睹这些人披金戴银、锦衣玉食,渐渐地产生羡慕之心。

  有一天,包拯见包繶闷闷不乐,便问:“繶儿,为父以前回家,总见你眉飞色舞、兴高采烈,今日却为何郁闷?”包繶哭丧着脸说:“父亲虽身居显位,但衣食往往皆混同于普通百姓,致使孩儿难以立足于官宦子弟之中。孩儿今日参加一位同窗好友的生日宴会,因衣着寒酸而遭到别人的奚落!”

  包拯听后,十分震惊。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言传身教多年的长子,竟挡不住官场奢靡风气的侵蚀。不过,他既没有发怒,也没有反驳,而是把自己手抄的一本古圣贤言录交给包繶,令儿子认真阅读。

  包繶急不可待地翻开第一页,只见上面录有孔子的话:“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包繶毕竟是包拯之子,自幼受父亲高风亮节的熏陶,一直以俭为荣,以奢为耻,他看过孔子的话,便能猛然醒悟。羞惭满面,急忙跪在包拯面前认错。

  包拯见包繶知错必改,心中大喜。为使包繶不再反复,当即挥笔写下了“戒奢以俭,戒贪以廉”八个大字,命包繶装裱之后,悬挂在醒目处,以便朝夕相伴,永志于心。

  怨世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

  “心得”

  孔子说:“君子对天下的事情,没规定可以干什么,也没规定不可以干什么,只是按照义来办事。”

  “故事”

  陆象先是唐朝时的官吏。武则天当皇帝时,他的父亲陆元方曾担任过宰相。唐玄宗时,陆象先任益州(今四川省)大都督府长史兼剑南道按察使。陆象先为官主张以宽仁为政,反对滥用酷刑。

  有一次,司马韦劝他说:“你应当适当地使用杖罚,给自己树立威名,否则,下面的人办事就会怠慢,无所惧怕。”

  陆象先却说:“当官的治理政事,依靠理就可以管理得很好了,为什么要靠严酷的刑罚给自己树立威望呢?干那种损害别人、使自己得到好处的事,绝不是仁义、宽恕之道啊!”

  怨思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心得”

  孔子说:“君子关心的是道德教化,小人关心的是乡土田宅;君子关心的是法度,小人关心的是恩惠。”

  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故事”

  华歆、邴原和管宁是东汉灵帝时人,三人一起读书,一起吃住,成了好朋友,华歆与管宁在学堂还是同桌,更是不分彼此,感情很好。

  有一天,老师要他们两人开辟校园中的荒地,两人各执一把锄头,用力挖地松土,汗流满面。忽然管宁的锄底下好像碰到了一块硬硬的东西,但他毫无所觉,仍然用力向前挖去。华歆发现了刚才的情况,便问:“管宁,你锄到了一块什么?”

  管宁回答:“管它哩,这是挖土,又不是掘财宝。”

  华歆突然兴奋起来说:“财宝,说不定……”华歆伏在地上拨土,忽然高声大叫:“哦!金子。喏!好大一块黄金。”

  “那是你的财气。”管宁仍然毫不在意地说。

  从此以后,华歆有了黄金,再也不好好读书了。管宁经常警告华歆,他也不听。

  过了一段时间,一个官员坐着轿子从学堂门前经过,华歆忍不住拉管宁一块去看,管宁仍然专心读书没理会。华歆出去看后,回来向管宁说话时充满了对当官的羡慕。通过这两件事,管宁决定不再与华歆为友,他果断地割断了两个人同坐的席子。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管宁割席”的故事,管宁的这种行为也历来为人们所称赞。

  自悲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心得”

  孔子说:“不担忧没有职位,只担忧没有能够任职的本领;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就能使别人了解自己的本领了。”

  “故事”

  公元前257年,秦国的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平原君奉命去楚国求援,想与楚联合抗秦。

  平原君打算从食客中挑出20个有智有勇的人,随他前往楚国。挑出19个人后,还有一个再也找不到合适的了。

  有个名叫毛遂的食客,向平原君自我推荐道:“听说您要带20人前往楚国,现在尚缺一人,那就请我随相国一起去吧。”

  平原君不熟悉毛遂,问他道:“先生到我门下有几年了?”

  “已有三年了。”

  “一个有本事的人在世上,好比一把锥子装进口袋,马上可以看到锥尖戳破袋子钻出来。你来这里三年,我从未听别人有称赞你的话。”

  “今天,我就请您把我当做锥子放进口袋。如果早放进口袋,那么不仅是锥尖钻出口袋,恐怕整个锥子会像禾穗那样挺出来呢。”毛遂回答说。

  于是,平原君同意他随同前往。途中,同行的人在与他交谈过程中,逐渐发现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都很钦佩他。

  他们到达楚国后,楚王不愿联合抗秦,平原君也说服不了他。毛遂代表其他19位义士去说服楚王。楚王听说毛遂是平原君门下的食客,怒气冲冲地要他滚出去。毛遂一手提剑,一手拉住楚王的衣袖,慷慨陈词,层层推进,一再说明联合抗秦的重要性。

  楚王被毛遂勇敢的举动惊呆了。接着,毛遂又向楚王分析说,共同抗秦对赵、楚双方都有好处,道理是如此清楚、明白,没有理由反对。

  毛遂的一席话,使楚王佩服得五体投地,楚王决定和平原君联合抗秦,很快解了围。从此,毛遂也成了平原君家中的贵客了。

  谬谏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心得”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故事”

  东晋时,有兄弟俩,一个叫孙潜,一个叫孙放。他们都机智过人,并且勤奋好学。

  虽然他们俩都很有学问,但是一点也不骄傲,每当看到别人的长处就虚心地向别人请教学习。

  古代的人除了“名”以外还有“字”。孙潜字齐由,孙放字齐庄。他们两个人的字都还有一定的由来呢。

  古代有一个叫许由的贤士,尧帝看中了他的才能,打算把自己的帝位传让给他,可许由非常谦虚,觉得自己才浅德薄,还不够做帝王的资格,就坚决不接受。孙潜觉得做学问的人就应该向许由这种谦虚精神看齐,所以给自己取字齐由。

  我们知道古代有位著名的思想家叫庄子,他的思想豪迈奔放,博大精深。孙放很喜欢庄子的文章,觉得庄子的学问和品德是自己的榜样,想激励自己做一个像庄子那样的人,便给自己取字齐庄。

  他们兄弟二人见贤思齐的精神,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