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二节 楚辞卷第十二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心得”

  孔子说:“发财和显贵是人们所盼望的,假如用不正当的手段去得到它,君子是不会接受的。穷困和低贱是人们所厌恶的,假如不是通过正当的途径抛弃它们,君子是不会抛弃的。君子离开了仁,怎么样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即使是一顿饭的时间也不会违背仁德,仓促、勿忙的时候坚守仁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会坚守仁德。”

  “故事”

  春秋时,宋国有个小官叫子罕,他一向坚守道义,廉洁奉公,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

  有一天,一个衣着朴素的人登门拜访,那人从怀中掏出一块半清半白的璞玉,放在子罕面前说:“大人为官清正,百姓受惠多多。小人在山上采石,发现这块璞玉,特意献给大人,以表敬意。”子罕婉言谢道:“我不需要它,你得之不易还是带回去吧!”说完把璞玉推到那人面前。

  那人以为子罕不懂得璞玉的价值,又说道:“大人,我让玉石工看过,说它是价值千金的宝贝,所以我才敢献给您。”

  子罕严肃地说:“我一向把不贪当作宝物,你把玉石当作宝物,如果把它给了我,岂不是你我都丢掉了自己的宝物吗?”

  献玉人见子罕有如此高尚的品德,他深深地施了一个礼,说出了自己献玉的原因:“小人是个普通百姓,偶然得到了这样的宝玉,如藏在家中,反会遭强盗杀害,因此把它献给大人,望大人收下!”

  子罕明白了那人的苦衷,就让玉石工把玉拿去打磨,然后把这块玉卖了一大笔钱。子罕把钱全部给了献玉人,并且告诉他乡里的里正会保证他的安全。

  献玉人看到子罕替自己考虑得如此周到,感动得热泪盈眶,连连叩头致谢,拿着金子回家去了。

  招隐士章句第十二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心得”

  孔子说:“我未曾见过爱好仁的人,也未曾见过憎恶不仁的人。爱好仁的人,那是没有再好的了;憎恶不仁的人,他对待仁,只是不使不仁的东西加在自己的身上。有能在一天把力量致力于仁的人吗?我未曾见过力量不够的。大概这样的人还是有的,但我没有见过罢了。”

  “故事”

  孔子有个学生叫曾参,他不但十分勤奋好学,还特别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

  随着学问、品德的不断进步,曾参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严了,可是慢慢地曾参发现,不管自己怎么努力,有时还是会做错事,他想让自己更少地犯错误。于是,他就想了个办法,每天晚上睡觉前,对自己一天的所作所为进行仔细的反思:我今天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吗?有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该学的东西都掌握了吗?

  曾参不但每天自己反省,还留心观察别人做事,处处总结经验教训。有人见他那么刻苦,就劝他说:“曾参,何必那么认真呢?人没有十全十美的,是人就会犯错误嘛!”

  可曾参回答说:“可能我没法达到完美,可要努力做了,总会让自己不断进步呀!”

  勤勉、努力的曾参最后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人。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