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八节 楚辞卷第八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心得”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说:“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故事”

  管仲是辅助齐桓公称霸列国的能臣,是栋梁之材,是“大器”,但孔子却说他是“器小”(小器),为什么呢?原来孔子批管仲是主要两条是“不俭”和“不知礼”。

  “不俭”是“管仲有三归,官事不摄”。“三归”有很多种说法,通俗点可理解为:娶三姓女,就是说娶三个女人做老婆。古代妇女嫁人叫“归”,请注意这里说的是正房老婆,与歌姬小妾般的“小三”们完全不同的,春秋时只有诸侯才有此艳福。“官事不摄”是说每个官员都不兼职,官吏雍肿,人数太多。

  “不知礼”主要是说管仲僭用齐君才配享受用的待遇。“邦君”是指齐君,刘邦未出现前“国”称“邦”,“塞门”现在叫影壁或照壁,是宫室才有的,“反坫”是国君在外交招待邻邦元首的宴会上用来放酒爵的台。也就是说,管仲越级使用专用产品了,等于是不忠的表现。这一段,是孔子批评管仲唯一一段,其言辞激烈,一点也不客气。

  但到后来,孔子对管仲又有多处褒奖。总的来说,孔子贬管仲的是小节,即私生活上的问题,是告诫他的学生:一个人取得巨大成就,不要太忘形,耽于享乐;而赞美管仲是他的大气,是他对历史,对社会对人民的贡献!

  孔夫子对人的评价,无论时人,还是前人,都很少使用“仁”字来评价,但对管仲,却用了“仁”字来评价他,可见他对管仲整体评价还是比较高的。

  九辩章句第八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心得”

  孔子对鲁国乐官谈论演奏音乐的道理说:“奏乐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各种乐器合奏,声音繁美;继续展开下去,悠扬悦耳,音节分明,连续不断,最后完成。”

  “故事”

  孔子的母亲颜征非常重视对孔子进行早期教育。她认为:人如一棵树,幼小时候容易调直扶正,管理得当,必成栋梁之材;如小时候不注意调理,等到长成歪歪扭扭的大树后再进行修剪,就非常不容易了。小时,孔子对音乐有特殊的爱好,有很强的感悟能力。颜征发现了孩子这一天赋,于是在孔子还不懂事的时候,颜征就买来许多乐器,有时亲自教儿子吹奏,有时让儿子自己演奏。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她认为:礼器最讲礼仪规矩,无章法演奏不出动听的乐曲。让孩子早一点懂得礼仪、音律、等级,对他以后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孔母这种用弹奏乐器来使孩子明理、修身进而成才的方法称之为音乐养成法。

  孔母这种音乐养成教子法,在孔子身上是十分成功的。孔子在母亲的教育下,很小就学会了吹、拉、弹、唱,懂得了礼仪规矩,懂得了音与音之间存在的节拍,符与符之间存在一定的规律。孔子从音律的协调关系得到了启示:音律调节好,才能演奏出悦耳的音乐;人际关系调整好,才能安守本分,克己复礼。正是这种思想认识,使他逐渐形成了以“仁”为核心,以调整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为主体的儒家思想,进而创造了儒家学说,使他成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