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七节 楚辞卷第七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心得”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情都要问。有人说:“谁说孔子懂得礼了?他进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了这话,说:“这正是礼啊。”

  “故事”

  孔子在鲁国担任助祭时,经常到太庙参与一些祭祀活动。

  孔子画像每次活动前,孔子都会提前到太庙,小心谨慎地做准备工作。并再三向守庙人询问礼器的知识和礼仪等内容,直到把每件事情都弄得明明白白才肯罢休。

  守庙人见孔子谦虚地向自己请教问题,自以为很有学问,他得意地向别人说:“孔子出身名门,整天教别人,自己却连最简单的礼仪、规矩都不懂。进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别人。”孔子的学生听了,问孔子:“您为什么向守庙人请教问题呢?现在他到处嘲笑您不懂礼仪。”

  孔子听了说:“指责和讽刺我的人可能就不懂得礼。虚心学习、勇于请教、不耻下问,这就是礼!”

  后来,守庙人听说了孔子的这番话,心中懊悔极了。从此,每当孔子来到太庙,他都很详细地向孔子介绍有关知识。

  渔父章旬第七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心得”

  孔子说:“关睢》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

  “故事”

  《关睢》是一首情歌,写一位男子对一位采荇菜的女孩的思慕。后人每喜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形容男女青年的热切于爱情的追求。诗中所表达的是一种真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情感。使用的语言简练而淳朴,唱来上口,便于流传,所以能传诵千古。孔子对《关睢》一诗的这个评价,体现了他的“思无邪”的艺术观。《关睢》本来与“思无邪”并不相干,但孔子却从中认识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思想,认为无论哀与乐都不可过分,有其可贵的价值。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