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楚辞卷第二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心得”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每到一个国家,必能了解那个国家的政事,是他自己求来的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他老人家获知政事的方法,大概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故事”

  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家孔融,从小就机敏过人,谦让有礼,而且修成温良恭俭让的美德。当时,东汉朝廷全由宦官把持着。有一个叫张俭的官员写了本奏折,揭发当权宦官侯览贪污受贿、霸占良田的罪状,请求皇帝查处。不料这个奏折落到了侯览手里。侯览就诬告张俭谋反。汉灵帝不明真相,下令逮捕张俭。张俭得到消息后,连夜从家里逃了出来,投奔孔融家——张俭和孔融的哥哥孔褒是好朋友。

  那年孔融十六岁,这天夜里,他听到有人敲门,就迎出门外,见是一位陌生人,就问:“先生,您找谁啊?”

  “请问,这是孔褒的家吗?”

  “是的,他是我哥哥,可是他外出办事去了。”

  张俭一听孔褒不在家,心中非常焦急,不知该不该进去。孔融见来人支支吾吾,知道他一定遇到了什么难事,就谦恭有礼地笑着说:“先生不要为难,进来吧。”

  几天以后,风声稍微松了些,张俭谢别孔融一家,离开了。

  可是万万没想到,张俭在孔家躲藏的消息透露了。于是官府派人把孔褒、孔融抓起来。

  审判的时候,孔融和哥哥争着承认罪过。审判官第一次遇到这种情景,不知该叛谁的罪,就把他们的母亲传来。没想到孔母毫无难色,说:“我是他们的母亲,家里出了事自然由大人负责。请您叛我的罪吧!”

  看到孔家母子三人争死的情景,审判官只好向朝廷报告。不久,皇帝的诏书下来了,孔褒抵罪,孔母和孔融释放回家。

  自此以后,孔融的美名传播得更广了。他继续刻苦读书,终于成为东汉末年最有名的大儒之一。

  九歌章句第二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心得”

  孔子说:“看一个人,他的父亲在世时,要观察他的志向;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如果他长年不改变父亲所坚持的好的道德准则,这样的人就可以说做到孝了。”

  “故事”

  北宋时期,有位有名的大臣叫司马光。他虽然当了大官却依然平易近人,而且为官公正清廉,很受老百姓爱戴。司马光很注重对下一代的教育,他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富裕的环境里只顾享乐,不注重学习和道德的修养,经常对儿子司马康讲以前祖上的清贫生活,并告诉儿子:“虽然我们现在过上了好日子,但不要因此而瞧不起穷人,应该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才对。”为了教导儿子,司马光还给儿子写了许多家书,叮嘱儿子把清廉的家风传下去。

  司马康谨尊父训,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不但努力地学习,还很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父亲去世后,他也做了朝廷的官员。司马康牢记父亲的教诲,非常关心百姓的疾苦,为他们做了许多好事。

  东皇太一

  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可行也。”

  “心得”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遇事做到和谐、恰当最为可贵。古代圣明君王治理国家的方法,可贵之处就在于此。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故事”

  西汉时期,成帝即位后,由太后临朝听政。很快,太后把哥哥王凤提升为司马大将军。

  王凤很有野心,他虽然当了这么大的官,但是他仍然不满足,总想把朝廷的大权都揽在自己手中。没过多久,王凤就把自己的六个弟兄都提拔做了大官。兄弟几个仗着有皇太后作靠山,经常贪赃枉法,仗势欺人。老百姓怨声载道,朝廷里一些正直的官员也向皇帝告王氏兄弟的状。

  成帝想治王氏兄弟的罪,太后得知后忙劝成帝说:“虽然他们做了些错事,但咱们总是亲戚啊!何必为了这些小事撕破脸皮呢?能睁只眼,闭只眼,过去就行了,亲戚间的和睦才最重要嘛!”成帝听了母亲的话就放过了王氏兄弟。

  这下王氏兄弟更加无法无天了,他们又开始在朝廷拉帮结派,网罗党羽,甚至专断国权。

  虽然许多大臣都上书成帝要除掉王氏兄弟,可成帝却总是碍于面子,又听从太后的告诫:和为贵,也就任由他们胡作非为。几年后,终于导致外戚王莽夺位的历史悲剧。

  云中君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心得”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故事”

  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至。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渔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渔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处于困境,便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难,只有坐以待毙。

  湘君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心得”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故事”

  梁国志是清朝乾隆年间人,他从小就聪明好学。可是他家里很穷,父亲想让他放弃学业,做些小生意来养家糊口。梁国志为此苦苦哀求父亲,让他再读几年书。街坊邻居见了,也觉得梁国志不读书太可惜了,就帮着说情,有的还愿意帮他出学费。父亲也盼着将来儿子能有些出息,家里日子就好过了。于是就答应让他继续学习。

  村子里的乡亲们都是忠厚老实的人,心肠很好;虽然都不富裕,还是经常帮助贫困的梁家。全村的人都盼望着梁国志将来能出息,好给他们村子争争光。小国志知道,自己一定不能幸负乡亲们的期望,学习也就更加努力了。

  由于梁国志从小就在这样一个和谐友好的环境下成长,他从小就形成了善良、诚实、正直的品格。

  公元1741年,年仅十七岁的梁国志就中了举人;二十四岁那年,他又中了头名的状元。梁国志在朝廷当了官以后,不忘家乡父老,经常用自己的俸银为乡亲们办事。无论在哪里当官司,他都替老百姓着想,受到老百姓的好评。

  湘夫人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心得”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故事”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他还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但是,他认为,富裕的人必须要懂礼,才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东君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心得”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故事”

  子贡在外经商,周游于各国之间,因此会经常在外地碰见一些被掳掠鲁国老乡,被人家当奴仆使唤。子贡心里不忍,于是就掏出银子把他们赎回。在当时,鲁国有项“国策”,凡是在外国赎回为奴的鲁国人,赎金都有国家财政支付。也就是说,在外国所花费的赎金,都可以凭“有效证明”到国库里领回相等的银两。而子贡却“来而让,不取其金。”这事后来被孔子知道了,他不但不表扬子贡这种做好事不图名利的作为,反而责备他说:如果人们都像他那样赎回人不去领钱,以后谁还会赎回被掳掠在外的鲁国人啊!

  为政

  河伯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心得”

  孔子说:“君王用道德来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会环绕在其周围。”

  “故事”

  唐朝时,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总结隋朝灭亡的原因为隋炀帝荒淫无度,违背君德,于是就确定了“专以仁义,诚信为治”的方针。他常说:“百姓好比水,皇帝好比是船。水能载船,也能翻船。”

  在日常生活中,他不断以儒家规定的道德条目来要求自己,非常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并且还常常教育自己的儿子应该怎样做。他勤于政事,减轻刑罚,简化政策,休养生息,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科举制。

  他能认真听取批评意见,善于纳谏,给大臣创造了批评朝政的条件。他还主动采取措施引导大家评论政事。他曾多次听取魏征的批评,并加以改正。

  在他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封建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天下出现了一片太平景象,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山鬼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心得”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故事”

  《诗经》一共有三百零五篇,每一篇讲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有一个道理,可以说相当多了,然而用其中的一句话就可以涵盖《诗经》中所有的义理而没有丝毫遗漏,这就是“思无邪”。它的意思是,人的思想念头,都是由天理中生来的,而不是由私欲所扭曲的,这一句话,就把《诗经》的思想、道理完全概括了。诗人的言语有赞美的,有讽刺的,对善良的人和事,就用美好的语言来赞美它,以感发人的善心,对丑恶的人和事,就用尖刻的言语来讽刺它,以惩罚人的恶念。都是要提起人们善良的念头,除去人们丑恶的思想,使得人们的性情温和纯正。如果人心的每个念头都是纯正的,没有被私欲邪念扭曲的,那他的所作所为,自然是充满了善行,而没有恶行,充满了被赞美的行为,而没有被讽刺的行为。诗人的赞美和讽刺,也不过是为了劝善惩恶而已,因此由思无邪三个字,足以概括《诗经》的精神了。

  国殇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心得”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老百姓,用刑罚来约束他们,老百姓虽然能避免犯罪,但却没有羞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教化他们,用礼来约束他们,老百姓不仅会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也会归服了。”

  “故事”

  有一段时间,晋国的小偷非常多。人们总是提心吊胆的生活。

  一天,一位大臣向国君推荐一个名叫郄雄的人。只要他仔细看一看对方的眉目眼神,就可以分辨出对方是不是小偷。晋国的国君便派他每天上街视察。结果郄雄每天都能抓到几十个小偷。没有多久,晋国丢东西的情况就少多了。

  晋国的赵文子听说了此事后,若有所思地对国君说:“要我说呀,国君您想依靠察看相貌的办法捉小偷的话,小偷是捉不完的。而且郄雄也不会有好下场的。”晋国国君不相信地摇摇头。

  不久,几个小偷聚在一起,商量对策。他们说:“弄得我们走投无路的,就是那个郄雄。”于是这几个小偷把郄雄绑走杀了。

  晋国的国君知道这个消息,大吃一惊,立即派人召来赵文子,说:“果然像你所说的那样,郄雄死了。依你看用什么办法捉小偷好呢?”

  赵文子见国君着急的样子,便回答说:“国君想根除小偷,不如推举贤明的人担任官吏。对地位高的人,要教导他们严明廉洁;对地位低下的人,要感化他们的品行。老百姓一旦懂得了耻辱,也就不会去做小偷了。”

  晋国的国君决定按照赵文子说的办法试一试,就推举贤明的隋会主持国事,小偷们听到这个消息,一部分改过自新,一部分逃到秦国去了。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