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楚辞卷第一

  离骚经章句第一

  《离骚经》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与楚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三闻之职,掌王族三姓,日昭、屈、景。《战国策》:楚有昭奚恤。《元和姓纂》云:屈,楚公族芈姓之后。楚武王子瑕食采于屈,因氏焉。屈重、屈荡、屈建、屈平,并其后。又云:景。芈姓。楚有景差。汉徙大族昭、屈、景三姓于关中。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入则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侯。谋行职修,王甚珍之。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谮毁之。《史记》曰: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又曰:用事臣靳尚。王乃疏屈原。疏,一作逐。屈原执履忠贞而被谗衮,一作邪。忧心烦乱,不知所诉,乃作《离骚经》。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已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一云陈直径,一云陈道径。以风谏君也。太史公曰: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孟坚曰:离。犹遭也。明已遭忧作辞也。颜师古云:忧动日骚。余按;古人引《离骚》未有言“经”者,盖后世之士祖述其词,尊之为经耳,非屈原意也。逸说非是。故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纣、羿、浇之败,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己也。

  《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关于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个方面的言论,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绝对不可不读的作品。宋代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它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本章把《论语》部分适合年轻人学习的章节专门进行讨论,更有利于青少年阅读理解。

  学而

  学而时习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心得”

  孔子说:“学了知识以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怨恨,这不就是君子吗?”

  “故事”

  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就死了,他一直和母亲过着贫苦的生活。生活虽然贫苦,但孔子却勤奋好学。

  有一次,孔子向鲁国音乐大师师襄学琴。一支曲子学了十几天,师襄很满意地说:“嗯,弹得不错,可以学习新曲子了。”

  但孔子却摇摇头:“曲调我算是掌握了,但技巧运用得还不娴熟。”

  过了几天,孔子已经弹得行云流水般动听了,但他自己仍不满意:“这支曲子蕴涵的道理我还没有领会,我还得继续练习。”

  又过了几天,师襄说:“现在你弹奏得跌宕起伏,可见你已经领会了曲子的内在精神了,可以练习新曲了。”

  孔子还是头也不抬地说:“可我还没体会到作曲者是谁,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不倦地练习,沉醉在音乐世界里。终于有一天,他放下琴,跑到师襄面前,兴奋地说:“老师!我已经从曲子中感受到作曲者的形象了:他高高的个子,目光深沉,若有所思地眺望远方,处处显示着他宽广的胸怀、高尚的品德,四面八方的国家都臣服于他。我想,他是周文王吧?”

  师襄大为惊讶地站起身来,说:“说得对极了!我的老师当时教我时,就说过这曲子正是叫《文王操》!”

  这个故事正是说明了,学习了知识以后,时常去温习它,你会从中体会到更多的乐趣!

  孝弟为仁之本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心得”

  有子说:“孝顺父母,友爱弟兄,却喜欢冒犯长辈和上级,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欢冒犯长辈和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故事”

  舜是我国古代一位有名的君主。他道德高尚,孝顺父母,友爱弟兄。

  舜的画像据说舜姓姚,名重华,冀州(今河北省一带)人。他的父亲是个瞎子,舜很小时,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就是舜的后母。后母生了个儿子,叫象。象好吃懒做,又经常在父母面前说哥哥舜的坏话。老夫妻俩和象常在一块儿密谋,要找机会害死舜,好让象一个人继承全部财产。舜并不介意,他十分孝顺自己的瞎父亲,对待后母和异母弟弟象也很好。

  部落联盟首领尧听说后,决定考验考验舜。他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了舜,还让他协助自己管理一些事务。

  舜的瞎父亲和弟弟象,得知舜娶了尧的女儿,又起了坏心。有一回,父亲叫舜修补粮仓顶。当舜用梯子爬上仓顶的时候,他父亲把梯子抽走,还在下面放起火来,想把舜烧死。幸好舜随身带着两顶遮太阳用的笠帽,他双手拿着笠帽,像飞鸟展翅一样跳下来。笠帽随风飘荡,舜轻轻地落在地上,一点也没受伤。

  父亲又叫舜去掏井。舜跳下井后,父亲和象就把一块块土石丢下去,想把舜活活埋在里面,没想到舜下井后,在井边掘了一个孔道,钻了出来,又安全地回家了。

  以后,舜还是像过去一样和和气气地对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父亲和象被感动了,不再暗害舜了。

  尧听说舜这样宽宏大量,对他更加放心了,就把治理天下的大权交给了他。舜行使了二十年的治理大权,把各种事情办理得井井有条,天下的人都十分佩服他。

  巧言令色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心得”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伪善面目的人,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故事”

  唐玄宗在位时李林甫任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是相当于宰相的职位。此人若论才艺倒也不错,能书善画,但品德败坏。他嫉贤妒能,凡才能比他强、声望比他高的人,权势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择手段地排斥打击。对唐玄宗,他有一套讨好卖乖的本领。他竭力奉承玄宗,并且采用种种手法,讨好玄宗宠爱的妃嫔以及心腹太监,取得他们的欢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

  李林甫和人接触时,外貌上总是露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嘴里尽说些动听的“善意”话。但实际上,他的性格非常阴险狡猾,常常两面三刀,暗中害人。例如:有一次,他装作诚恳的样子对同僚李适之说:“华山出产大量黄金,如果能够开采出来,就可大大增加国家的财富。可惜皇上还不知道。”

  李适之信以为真,连忙跑去建议玄宗快点开采。玄宗一听很高兴,立刻把李林甫找来商议,李林甫却说:“这件事我早知道了。华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开采呢?别人劝您开采,恐怕是不怀好意。我几次想把这件事告诉您,只是不敢开口。”

  玄宗被他这番话所打动,认为他真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臣子,反而对李适之大为不满,逐渐对他疏远了。

  就这样,李林甫凭借这套特殊“本领”,一直做了十九年宰相。

  宋朝司马光评价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后演化为“口蜜腹剑”。

  吾日三省吾身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心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故事”

  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才子张英做了宰相。虽然当了大官,但张英做事依然谦恭有礼,舍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没有一点官架子。

  有一年,张英的妻子见房子很旧了,就想把房子翻新一下。可她家的房子和邻居的房子紧挨着。张夫人就找邻居商量,请邻居向旁边让出三尺地盘。

  邻居听了以后很气愤,邻居以为张夫人是因为丈夫做了大官,就故意仗势欺人,所以坚决不肯让出三尺地盘。张夫人见邻居这样,也误以为邻居在故意跟她作对。于是她生气地给京城的丈夫写信,叫丈夫回来解决这件事。

  张英接到夫人的信后,回信说,凡事应将心比心,多替别人着想,时常反省反省自己,邻居对老房子有感情,不愿让开是可以理解的。而且自己正在做官,妻子这样做,很容易被人误解。

  张夫人见到信后,十分羞愧。她没说什么就主动拆了自己家的院墙,反而给邻居让出了三尺。

  邻居见张夫人这样做,非常感动,也反省了自己的言行,知道误解了张夫人,于是,他也把自己家的院墙后退三尺。两家又成了好邻居。这让出来的二个三尺卷子就成了南京最著名的“六尺巷”。

  敬事而信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心得”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故事”

  一次,魏文侯召见外臣李克讨论治国安邦之道,文侯对李克道:“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魏国尚不够强大,想要设置国相帮我治理国家,用魏成子或翟璜,此二人你看如何?”李克答:“只要考察一下他们过去的举止表现就可以确定了。看其平时喜欢亲近哪些人;富裕时能给予别人什么;显贵时能举荐什么人;处于逆境时干什么事;贫困时不要什么。从这五个方面进行审察,心中就有数了。”魏文侯听后高兴地说:“听了你的话,选谁为国相之事,可以确定了。”李克告别文侯后,来到翟璜家里,翟璜问:“听说国君召见先生去选荐国相,最后选定谁做国相?”李克答:“魏成子。”翟璜愤然变色说:“我有哪一点不如魏成子?西河太守,为我所推荐;君王为邺城之事忧愁,我又荐举了西门豹前往治理;国君要讨伐中山国,是我举荐了乐羊子而取胜;攻克中山之后,无人守卫,是我举荐了先生您去任职;世子缺少老师,也是我推荐了屈侯鲋。你说,哪一点我不如魏成子?”李克听后义正辞严地反问:“当初把我推荐给国君,你难道不是为结党营私以求做大官吗?你怎能与魏成子相比呢?魏成子虽享有俸禄千种,但9/10用于为国招贤,1/10用于个人生活。他从东方招来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皆属天下奇才,君尊为师,向他们学习治国之道;而你所推荐的五个人,君王只是当臣来用。由此可见,你怎能与魏成子相比呢?”

  入则孝出则弟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心得”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遵从兄长,谨慎少言,言而有信,博爱民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若还有精力,就再去学习文化知识。”

  “故事”

  淳于意从小喜爱医学,曾拜阳庆为师,学得了黄帝、扁鹊传下来的医术,治好了不少疑难杂症。后因得罪了权贵而被官府处以肉刑(包括在犯人脸上刺字、割鼻、断足等),并要押解到长安去行刑。淳于意只有五个女儿,没有儿子,临走时面对着五个哭哭啼啼的女儿,感慨地说:“我只有女儿,没生儿子,到了紧要关头,谁也派不了用场!”

  他的小女儿缇萦听后很悲伤,决定跟随父亲西上长安,并给汉文帝写了一封信,信上说:“我父亲做官时,齐地一带的老百姓都称赞他廉洁公平。如今犯了罪,当然应该受处罚。但我痛切地感到,人死了不能复生,受肉刑断了手足也不能再长出来,虽然想改过自新,也不可能了。我情愿给官府做奴婢,来替父亲赎罪,以便让他有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看到缇萦写的信后,深受感动,没有想到这么年轻的少女能有如此的智慧和文才,佩服之余,就下令免了她父亲的罪,并下令废除了肉刑。

  贤贤易色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心得”

  子夏说:“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父母,能尽心尽力;服侍国君,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要诚实且讲信用。这样的人,即便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故事”

  桓谭被大司空宋弘推荐做议郎给事中(官名)。桓谭善于弹琴,刘秀非常欣赏他弹的曲子。宋弘得知后,很不高兴,听说桓谭从宫中出来,宋弘就穿上公服,坐在大司空府中,派官吏去召桓谭前来。

  桓谭到了,宋弘不让他坐下就责备他,说:“你自己能改正过失吗?还是要我根据法律检举你?”桓谭磕头谢罪。过了很久,宋弘才让他回去。

  后来,刘秀大会群臣,让桓谭弹琴。桓谭看见宋弘,弹得颇失常态。刘秀很奇怪,就向他询问。宋弘从坐席上站起来,摘下帽子道歉,说:“我推荐桓谭,是希望他能以忠义之心辅佐君主,而他却让朝廷沉湎于靡靡之音,这是我的罪过。”刘秀听了,很是惭愧,一脸严肃地向宋弘道歉。

  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新近守寡,刘秀和她一起评议朝臣,并暗中观察她的心意。公主说:“宋弘的威仪容貌,道德气度,没有人能赶得上。”刘秀说:“我正在考虑这件事。”

  不久,刘秀召见宋弘,让公主坐在屏风后面。刘秀对宋弘说道:“俗话说得好,‘地位尊贵了,就换朋友;财富增加了,就换妻子。’这不也是人之常情吗?”宋弘回答说:“我听说,‘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刘秀就回头对公主说:“事情看来没有希望了。”

  宋弘对待君主,能忠心辅佐,对待妻子,不重地位、容貌。真不愧是位君子。

  过则勿惮改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心得”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注重忠实诚信,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故事”

  司马光是宋代杰出的政治家、史学家。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1019年,司马光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父亲司马池很有学问,母亲聂氏也很有才德。

  司马光的成才与他父母对他的家教是分不开的。司马光五六岁时,想吃核桃,就捡来很多核桃让姐姐帮他把皮剥掉。核桃皮厚且非常坚硬,所以姐姐用指甲划、手指掰都无济于事。如果用石头砸就容易连核桃仁一块砸碎了。姐姐吃不上,就生气地跑掉了。恰好一个仆人走过来,看到发呆的司马光,就过来询问。听完原因后,她把司马光带进屋子里,把核桃放进开水里烫一烫,然后用小刀一刮,核桃壳一下就掉了,她把一个完整的核桃仁交给司马光。司马光拿着核桃仁,走到先前的核桃堆前,惊奇地欣赏着,正巧被走过来的姐姐看到。她奇怪地问司马光:“你是怎么剥掉核桃壳的?”司马光得意地说:“是我自己用手弄掉的。”

  姐姐知道弟弟聪颖过人,前不久他还砸破水缸,救出落水的小朋友呢。于是就信以为真,说:“好弟弟,你究竟是怎样弄掉的,教教我吧。”司马光只是兜圈子,不愿改口。坐在书房读书的父亲将屋外发生的事情看得一清二楚。他走到屋外,看着司马光的眼睛问:“这核桃仁是你剥的吗?”父亲一问,司马光脸就红了,低下头去。父亲要求司马光把核桃仁是怎样剥出来的真实情况讲给姐姐听。司马光不得不老老实实地讲了仆人是怎样帮忙的。

  父亲看到司马光没有撒谎,很满意,就告诉他说:“一个人聪明是好事,但如果仰仗聪明就说谎骗人,就不是好孩子。我希望我的儿子不仅聪明,还要永远做一个诚实的人。”

  父亲的教育让司马光受益终生。他后来成长为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和政治家。

  离骚经章句第一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心得”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虔诚地追祭远代祖先,这样做,自然会使老百姓日趋忠厚朴实了。”

  “故事”

  父亲死得早,蔡邕和母亲相依为命。小蔡邕非常好学,一有空就捧着书本钻研起来。可不幸的是,没过几年母亲也得了一场大病,从此卧床不起。蔡邕每天早上起来耐心地给母亲洗脸,然后扶母亲上厕所。

  小蔡邕还学会了做饭。刚开始的时候,他不是把饭烧糊了就是菜里忘记了放盐。但是没过多久,蔡邕的饭就做得非常好了。每次做好饭后,蔡邕都先喂母亲吃完,自己再吃。看着累得越来越瘦的儿子,母亲难过地说:“孩子,都是我拖累了你。”蔡邕却笑着说:“母亲,都是我不好,以前没有好好照顾您,现在您生病了,我应该好好照顾您,加倍补偿才对呀!”

  又过了几年,母亲去世了,蔡邕用家里仅有的一点钱埋葬了母亲,想到再也见不到亲爱的母亲了,他伤心极了。

  不久,皇上听说蔡邕又孝顺又有学问,就请他进宫做了官。

  做官后,蔡邕爱民如子,老百姓也都非常拥戴他。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