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莎士比亚的伦敦熟人中,有法国人蒙儒阿一家。大约从1601年至1607年,莎士比亚就一直住在他们家。这家人对莎士比亚很尊敬、友善,莎士比亚也和他们相处得很好。
莎士比亚在这个家庭中度过的岁月,正是他写作几部最伟大的悲剧的岁月。这一家离圣保罗教堂不远,这教堂与其说是伦敦教会的中心,还不如说是市民世俗事务的中心。
蒙儒阿是制作高价而精致的假发的,这是一项很有利可图的手艺。但是他没有儿子,无法解决继承家业的问题。
蒙儒阿有一个徒弟叫斯蒂芬·贝洛德,他是个聪明勤快的小伙子,跟师父学了6年,师父的本事他都学会了,而且有很多活计没有他,蒙儒阿还觉得应付不过来。
斯蒂芬和师父只签了6年的合同,合同期满后就按照过去的合同外出旅行了。蒙儒阿一个人忙来忙去,直叹命苦,上帝没有给他一个儿子。
一次蒙儒阿累得腰酸背痛,就跟老伴诉苦,抱怨老伴没能给他生个儿子。老伴说:“现在埋怨什么都晚了,不过咱有个女儿,也可以引进来一个儿子啊!要是你徒弟回来了,就让他娶咱们家玛丽,家业都给他,让他养咱们的老,不就行了。”
蒙儒阿想想很有道理,后悔没早点采取行动,现在也不知道斯蒂芬跑去哪里了,唉,想想更后悔。他又埋怨老伴为什么不早点说,老伴没理他,自己睡觉去了。而蒙儒阿祈求上苍把斯蒂芬送回来。
斯蒂芬结束了旅行又回到了伦敦,但是他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这样又来找师父蒙儒阿。
蒙儒阿一看到徒弟斯蒂芬就喜出望外,马上就把要招他为婿的想法说了出来,可斯蒂芬不同意,他并不爱玛丽。
蒙儒阿磨破了嘴皮也不好使,坐在那儿唉声叹气,莎士比亚见房东愁眉苦脸的,就来问发生了什么麻烦事。
蒙儒阿看到莎士比亚,就像见到了救命稻草。
“莎士比亚先生,您会说好话,不像我嘴笨。我想招为斯蒂芬为婿继承我的铺子,给我养老,可他说什么也不答应,您说我该怎么办啊,愁死我了。”
这时站在一旁的蒙儒阿的妻子插嘴道:“莎士比亚先生,您帮忙做个媒吧,那个小伙子应该能答应的。玛丽虽然不漂亮,但是很懂事。您再看这家业,早晚都是他的。他要是不放心,在他们结婚的时候我们就给他一笔钱。”
莎士比亚作为长期的房客和这个家庭的朋友,决定帮蒙儒阿家这个忙,促成这门婚事。他运用了相当大的说服力来影响斯蒂芬,玛丽会带来一笔令人羡慕的嫁妆,还有当她父亲去世后,玛丽是唯一的财产继承人。
斯蒂芬是个聪明的孩子,他不再犹豫不决,莎士比亚主持了他们的订婚仪式。事情进展得顺利,没过几个月,两个年轻人就举行了结婚典礼。
莎士比亚觉得自己促成了一件好事,看着他们过得很好,他就更高兴了。1607年以后,莎士比亚从蒙儒阿家搬走了。
1612年,莎士比亚突然接到法庭的传票,传他去做证人,斯蒂芬向法庭控告岳父没有履行婚约条件。
莎士比亚没想到事情要用对簿公堂的形势来解决,也只好苦笑着出庭作证了。
法官问道:“请证人出示有关身份。”
莎士比亚答道:“沃里克郡艾汶河畔的斯特拉福人威廉·莎士比亚,绅士,48岁。”
“证人请回答,你是否认识被告和原告,认识他们有多久了?”
“我认识争讼的两方,即原告和被告。我记得认识他们双方已经有10年左右了。”
“证人,你什么时候认识原告,原告是否在为被告工作期间使被告得到了很大的利益?”
“大人,我认识原告是他在被告家干活的时候,在他为被告干活的时期内,据我所知,被告行事正派而诚实。我没有听被告说过,被告从原告的劳务中得到很大的利益。但原告确实是一个勤奋的好工人。对这一问题我再没什么话能够回答。”
“证人,你是否建议原告娶玛丽为妻?”
“是的,大人。原告在被告那里干活的时候,被告对原告很有好感,极为关怀。我听过被告及其妻子多次谈到原告是一个极为诚实可靠的人。我可以证实,被告向原告建议娶玛丽为妻,她是被告的女儿,唯一的继承人。”
莎士比亚接着说,“如果原告同意,被告当初很想缔结这门婚姻。我接受被告妻子的请求,被告的妻子请证人向原告说合同意这门婚事;证人同意她的请求,我确曾向原告说合,缔结这一婚姻。”
“证人,被告是否答应在原告娶他女儿玛丽时给他60英镑,在他死后,给被告和自己的女儿200英镑?”
“大人,被告是答应原告在娶他女儿玛丽的时候给他一笔钱,但我不记得说定多少钱和应当什么时候支付这笔钱,我也不知道被告答应在死后给原告和自己女儿200英镑。”
“原告原先住在被告家里,他们曾就这一婚事问题多次磋商过,以后婚事告成,并在教堂举行仪式而成为神圣的结合。此外,我再也不能证实其他东西。”
“证人,被告在原告同他女儿结婚时所给的结婚用品同他许诺的相同吗?”
“大人,我对这一审讯者的另一些问题再也没有什么可说的,因为我不知道被告在原告同他女儿玛丽结婚时给了原告什么样的家庭用品。”
“好了证人,谢谢合作!你可以回去了。”
莎士比亚回家的路上,自言自语地说:还是老话说得对,媒人和中间人是最不能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