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接触戏剧舞台

  16世纪80年代,伦敦与中世纪的时候大致相同,没有多大变化。城墙依然是老样子,只是交通繁忙,当局只好另开新门,叫做摩尔门,可以通往北面的田野。

  昔时的修道院改建成了住家、网球场或者工厂,伦敦桥畔美丽的小教堂变成了仓库,只有伦敦依然是教堂之城,教堂林立,支配着居民们的生活。

  圣保罗大教堂里的礼拜现在用英文进行,而建筑本身并无改变,只是木质的塔尖不见了。

  20年前,塔尖起火,围观的人水泄不通,阻碍了救火人员的救援,结果除了底下方形的石基,其他的都烧了个精光。

  人们讨论来讨论去,也做了好些计划要筹钱,但塔尖却再也没有重建。倒是那宽阔的方形石基,成了游客观光的景点。

  伦敦唯一的崭新公众建筑是“皇家交易所”,是为了使商人们即使遇到恶劣的天气也可以在街上而遭受不到风吹雨打。

  “皇家交易所”占地很广,楼上回廊里设有100家小店。起初是免费出租的,只要商人在店中点起灯和进满货就行。但伦敦城的扩展很快,不到10年的光景,每家小铺就得付4镑的年租。

  “皇家交易所”里面有药剂师、金匠、书商、盔甲商和玻璃器皿商等。这座中世纪的小城,现在遇到人口日益膨胀、人们活动日趋频繁的压力,它们不断摧击着环绕四周的城墙。

  当时由于比利时的安特卫普城失陷,伦敦代而成为欧洲的商业中心。欧洲各国的宗教战争,使得伦敦的外地人口在13年中又增加了一倍。

  在伊丽莎白时期的舞台上演戏剧并不容易,更不能掉以轻心。一个演员需要经过长期辛勤的磨练才有可能在大城市的戏团里挑大梁。

  当时的剧院没有现代剧院中柔和幻化的辅助效果设备,但是演员们却要真刀实枪,凭着自身的真本事来表演击剑、舞蹈和空中飞人等。

  伦敦戏团里许多人都是“从小练就的功夫”,而莎士比亚20多岁才进入这个行业,如果不是凭着极好的天赋和勤学苦练,要不无论如何也克服不了表演困难。

  莎士比亚在1592年就已经声名鹊起,成为了一个极优秀的演员。说明了他在先天上有过人的好条件:强壮的身体和美好的嗓子,并能将这两个条件很好结合起来。

  伦敦著名的剧团之一是史传基爵士的那个戏团,开始时是专演跳跃、翻筋斗等杂耍的,像这样的特技训练,对演员非常有用。

  当时的舞台一般都有高低不同的层数,战争和围城是观众最爱看的,上层舞台用来作为城墙和楼塔,一个演员必须学会如何从城塔上摔下,同时还要做到既不摔伤自己,又不损坏昂贵的戏服。

  几乎所有的剧情里都有打斗,在表演短兵相接的肉搏时,演员们更是要求具有精湛的技巧。伦敦人大多是击剑专家,他们可不愿意花了钱来看两个草包过几招花拳绣腿。

  像莎士比亚这样的青年演员,必须长时间辛苦地练习伊丽莎白时代的剑术。他必须学会一手握着一把又长又重的剑,另一手持着匕首作为格斗之用;他必须学会在近距离里以手腕和前臂做一连串凶猛而适当地刺杀,对准敌方的眼睛或者胸肋之下。

  演员要想表现出伊丽莎白时期真正决斗中的狠劲,又不伤到自己和对手,该需要多么高超的配合啊!

  伦敦观众还喜欢看到血腥的死亡和砍手断脚的场面,因此,如何把剑戳进演员的脑袋,或把他的肚肠拉出来,却不妨碍他接下来的表演,真是煞费苦心。

  特别是演员们在近在咫尺的观众面前表演,更是无法藏拙。伊丽莎白时期的舞台表演并不格外强调写实,可是很注意舞台效果,若是需要血流5步,就得给观众看到真正的血。

  演员们得出经验:牛血太浓稠流不动,通常使用的是羊血。在表演真正的刺杀时,演员按下手中剑的机关,剑身便会缩回,另一个演员则在白皮短上衣之内,佩着血囊——可能涂成皮肤的颜色。血囊被刺中时,演员在接触的刹那弯下身,鲜血便喷涌而出,令观众非常满意。有时候也以真剑上场,这时演员就必须配戴护板。

  舞蹈考验着演员的体能和身体驾驭的能力。一部戏中除了写入剧情中的舞蹈之外,戏终时也要有舞蹈。

  一个小演员或是刚出道的演员,一个下午就要应付好几个角色的演出。即使是个大剧团,演员也很少有超过12个人的,当然也请不起临时演员。

  对于那些戏词短或压根儿没戏词的角色,他们就得忙着赶场,不断地换戏装,好扮演不同的角色。他也许一会儿是个贵人,接着又变成灵魂、侍从、人质等。

  伊丽莎白时期的演员必须具备一副好嗓子。此时的剧本中充满了动作,然而真正抓住并控制观众情绪的并非身体上的表演,而是台词。

  观众必须认真倾听,才会晓得各场故事发生的所在、演员们的情感、剧本中的诗句和高潮等。

  更重要的是演员清一色是男人和童子,纵然是亲密的肌肤交接,也还特别需要依赖女角们所说的台词,这样才能会真切有效地制造出爱恋缠绵的气氛。

  伊丽莎白时期的观众对于演员所使用的词汇极易动容,他们看多了,因此能够敏捷地抓住确切的含意,完全领会其中的乐趣。

  台词的清晰可闻是演出获得成功的首要任务。演员说台词的速度是相当快的。因而呼吸的控制、语气的轻重和字词的发音必须完美,才能使观众的情结和舞台上的演出连续不辍。

  就算台词是旧式写法,机械化的语调与大量的押韵都是伊丽莎白时期的演员要掌握的,再要记住自己的台词也不是容易的。

  当时演戏采用的是选定剧目的方式,没有哪出戏会连演两天。演员每晚都演不同的角色,根本没有机会像例行公事那样每天舒舒服服地应个声儿就成。

  演员们若是想依赖提词儿,那就更指望不上了。这个提词的,他的工作才真叫重哪,这样他哪里还顾得上提词,他要注意着让演员们依序登场,要准备好使用的道具,要使复杂的舞台装置操作得既快并且准。比如,“天顶”滑车的控制和暗门的弹簧。

  由于每日演出新剧,道具每日下午都得更换,而这些是极为烦锁的事情。比如,在一个戏剧里可能有先知、大使自天降于宝座之上;妇人遭雷击而死;一只手握着燃烧的剑从云端伸出,以及“先知约拿被从鲸腹里喷掷到舞台上”等。

  记不住台词的演员在这种高度竞争的行业里就别想待得久。因为抱着演员梦的总比圆了演员梦的人多,即使已经隶属于大剧团,也仍然有被炒鱿鱼的可能。

  一个演员若是在伦敦城里站不住脚,他可以去参加乡间剧团,那里演出水准较低,也可以出国去跑码头。

  英国演员在国外很吃香,二流的班底加上蹩脚的装备也能在法兰克福市集里造成轰动,让男男女女争先恐后地赶去看。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