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必须把他的全部力量用于努力改善自身,而不能把他的力量浪费在任何别的事情上。——托尔斯泰
青年拜访
一天,一位法国青年去拜访托尔斯泰。
他们两人一同散步闲聊,刚好旁边有副单杠。那位青年迅速跑过去,一跃而起,抓住单杠,做了十多个动作,很自豪地说:“伯爵,这门艺术,您大概不是内行吧?”
托尔斯泰没有回答,只笑了笑。
“文人不会武,这是强求不来的。”法国青年似乎觉得自己的话有些严重,怕托尔斯泰生气,连忙为他解脱。
托尔斯泰看了看那位青年,走到单杠下面,轻轻一跃,双手抓住单杠,两腿挺直朝前一冲,往后一摆,在单杠上面连续绕了几圈,随后又做了几个难度比较大的动作。托尔斯泰在上面就如同一只小燕子,轻巧自如。
法国青年看得目瞪口呆,他吐出的舌头,半天都没缩回去。他哪里知道,体育活动是伯爵最大的爱好。
托尔斯泰对体育活动非常热爱,他不但喜欢玩单杠,还喜欢打猎、骑马、滑冰、游泳、划船等运动。除了体育,他还爱参加劳动。画家列宾就看到过托尔斯泰在烈日下整天在田地里忙碌着。他主动帮穷人建房子、砌炉灶、割草,即便到了花甲之年,还坚持自己打水、劈柴,和农民一起锯木头。
托尔斯泰做了这些动作后,感觉有些累了,便从单杠上跳下来。这时,法国青年心悦诚服地说:“伯爵,您单杠上的动作也是真正的艺术。”
托尔斯泰没有吭声,只是淡淡地笑笑。
热心助人
有一次,托尔斯泰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托尔斯泰技巧纯熟,没多久就钓了满篓的鱼,托尔斯泰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托尔斯泰惊异地问道:“你为何不要?”
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
托尔斯泰问:“你要钓竿做什么?”
小孩说:“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
读者一定会说:好聪明的小孩。错了,他如果只要钓竿,那他一条鱼也吃不到。因为,他不懂钓鱼的技巧,光有鱼竿是没用的。钓鱼重要的不在钓竿,而在钓技。
有太多人认为自己拥有了人生道路上的钓竿,就再也无惧路上的风雨,如此,难免会跌倒于泥泞地上。
农夫
平时托尔斯泰总是穿着那件宽大的上衣,冬天出门时穿一件皮袄。他这样打扮为的是跟普通人更容易接近,使大家在跟他交往时感到彼此之间差不多。但有时候由于他的这身打扮也发生过一些误会,譬如就有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上演《教育的果实》这出戏,托尔斯泰的长女塔尼娅·苏霍津娜·托尔斯塔娅在剧里担任一个角色。
有一次在排练的时候,看门人告诉塔尼娅,有一个人非要进来不可。
“是一个老农夫,”他说,“我对他说了,这儿不能进,可他偏不听。我想,他一定是喝多了,告诉他这儿不是他来的地方,可是怎么跟他说也说不通。”
塔尼娅猜到这个农夫是谁了。她吩咐看门人立刻放这个农夫进来。
几分钟之后,塔尼娅看见父亲进来了。托尔斯泰笑着说:“因为衣服的关系,差点进不了这个门了。”
塔尼娅与演员们都笑了。
乏味的艺术
如果一幅画、一出戏、一本书将所有的细节都表现出来,通常会使人感到非常乏味的。
反之,如果作者只表现出作品的主要方面,把余下的部分留给观众或读者去想象,这样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是在跟作者一起进行创造。
“要在艺术里得到真金,”托尔斯泰说,“必须收集大量材料,然后再用批评的筛子加以筛选。”
托尔斯泰非常喜欢援引一句法国话:“请原谅我写得太长,我实在没时间写得短一些。”
众所周知,莎士比亚那个时代谁也不会去制作富丽堂皇的布景。只需在一根柱子上标明该“布景”意味着什么就够了。谁能说当时这样做就影响了观众对剧目的欣赏,而不如按时代环境的要求,将当时所需用的每一件道具全搬上舞台更好呢!
托尔斯泰举出两种描写的例子:一种不好的,一种好的。
他从一部法国长篇小说中找出几页描写烤鹅气味的段落。
“当然,”托尔斯泰说,“直到最后一页,鼻子里老闻到一股烤鹅的气味,但这是创造印象的真正方法吗?还记得荷马是怎样描写海伦的美丽的吗?‘海伦走了进来,她的美丽使老人们肃然起敬。’普普通通的一句话,但您从中可以看到,老人们在这种美的魅力面前也不禁肃然起敬。用不着去描写她的眼睛、嘴巴、头发等。每个人都会用自己的方法去想象海伦的形象。但是每个人都感受着这种连老人们也不禁为之肃然起敬的美的力量。”
最后,托尔斯泰援引了伏尔泰的一句话:“乏味的艺术——就是把话说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