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六节 回乡兴办教育

  托尔斯泰出国归来,在圣彼得堡逗留了几个星期。返回雅斯纳亚·波良纳之后,他就一门心思创作起《卢塞恩》来。

  《卢塞恩》写的就是他游历时,在卢塞恩的那次“奇遇”。

  然而这次巴黎旅行使托尔斯泰的心情十分沉重,他看到了人世间的不公平,尤其是俄国广大农民的贫困、愚昧和落后,更使他焦灼不安。他找不到出路。

  除了创作时间外,他完全把自己投入到大自然中了。他开始重整已经荒芜不堪的庄园,新栽植了大片树木,扩大了林地面积,把雅斯纳亚·波良纳点缀一新。

  大自然是如此神奇、美妙。托尔斯泰每天都能从大自然中发现瞬息万变的美。不管风雨阴晴,他都坚持到大自然中去散步。

  他来到附近的庄园,那里有他的亲友,有他一度热恋过的瓦莱丽雅。虽然这支爱情插曲早已结束,但是,曾经在他心灵上震颤过的旋律,却仍在耳畔萦绕。这促使他用艺术形式把它再现出来。

  1858年,他开始了长篇小说《家庭幸福》的创作。小说写得很顺利,1859年4月脱稿,并于同年发表在《俄国通报》上。这是一部试验性的作品,它表达了托尔斯泰对婚姻、家庭和妇女地位的见解,为他后来史诗性巨作中的妇女形象的创作做了准备。

  就在托尔斯泰接近大自然的日子里,就在他投身于农业改革和文学创作期间,他一直在思考着农民命运的问题。他感到当务之急是国民教育。他想通过普及教育达到摆脱贫穷愚昧、消除社会罪恶的目的。于是,他把注意力全部转向了教育。

  兴办学校,发展教育事业,培养新一代有文化、高素质的农民。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筹备,托尔斯泰终于在自己庄园创办了一所学校。

  学校设在一座两层的石头房子里。这座房子也就是所谓的厢房,其中的两个房间充当学生的教室,另有一间作为教师的办公室,剩下的两间是教师的起居室。在楼房的大厅前吊着一个小钟,那里排放着各式各样的体育用品,课程表就在被雪和泥土覆盖的楼梯口处悬挂着。

  每天上午8时,雅斯纳亚·波良纳的托尔斯泰学校就会传出响亮的钟声。大约半个小时,那边丘陵上出现了上学的学童。

  这些学童们从来不带书本,也不背书包,他们的书和文具都在教室里放着。他们每天来往于学校,都是两手空空,因为这个学校从来就没有作业,也不需要复习昨天所学的课程,也不需要温习今天要学的科目。这样学童就保持头脑清醒、活泼可爱的一面。他们只需要用清醒的头脑思考,并对今天的课程感兴趣就可以了。

  当老师没有进教室前,学生们都非常自由,他们在教室里打闹、聊天或把同学的书本藏起来,或玩捉迷藏游戏,以这样的方式来打发无聊时刻。有些学生就在雪地上滑冰,或在操场上追逐,或打雪仗。

  在这所学校里,学童大多数是淳朴的农家儿童,因而也就没有男女差别。他们在一起玩,在一起聊天,彼此都互相帮助,尊重对方。

  这所学校有着特别之处,学生迟到了也不用担心会被老师惩罚,况且座位也不是那么固定,所以学生们可以任意找一个座位,或与好伙伴坐在一起上课。

  学生所要学习的科目主要有:读本、理科、文法、算术、作文、生物、俄国史、新约圣经、书法、仪器画、自由画、音乐、说话练习等。上午的上课时间为4个小时,不过偶尔会有3个小时或两个小时的课,这样学生就多了一些自由时间。

  这里的老师对教学事业非常热爱,常常是将课程延长为两个小时或更长时间,学生个个听得津津有味。下午2时左右,学生们才回家吃中饭,而后又回到学校,继续上课。有些时候,学生要上到很晚,甚至上到晚上8时。

  学校所追求的是自由主义,学生是否来上课,是否进教室,都是由学生自己决定的。同时,学校也免去了学生的学费。全校学生是男女合班,有40名左右。学校的教师并不多,除托尔斯泰本人外,还有3位大学生。

  这就是1859年托尔斯泰所创设的农民学校的情形。1847年,托尔斯泰19岁时曾首次创办过学校,现在则是第二次从事教育工作。因为在他的心中始终蕴涵着一种思想,认为有才能又有学识的人,不应自己享受知识,也应该让别人分享。

  托尔斯泰的家庭显赫,而今又成了著名小说家,曾到国外旅行,积累了丰富的新知识、新观念,所以他急于想将这些新知识,让村里的儿童们分享。当初所办的学校不是那么理想,这次办学校便有了经验,所以托尔斯泰做任何事都非常细心谨慎。

  为了让喜欢学习的儿童们对入学感兴趣,所以他先从小学教育开始,然后再逐渐充实扩大。

  托尔斯泰亲自教给孩子们字母。经过七八个月的学习,孩子们就能够写信、写短文、读书和演算不太复杂的四则运算题了。他要求学生道德纯洁,自觉遵守纪律,热爱劳动,并富有正义感。

  为了培养这些优良品质,他还经常给孩子们上历史课。讲拿破仑如何从莫斯科逃走;克里米亚战争如何惨败。孩子们听得时而欢笑不已,时而愤怒地挥着小拳头。下课后,他又常常领孩子们去散步。孩子们围着他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他都耐心细致地予以回答。

  当时,学生来上学并不是很顺利的,由于家长的种种不理解,致使招收学生的工作进展得很慢。

  托尔斯泰曾多方面游说儿童们的家长:“请让喜爱玩耍的孩子到学校来吧!我们非常欢迎他们的到来!”

  托尔斯泰的得意门生之一瓦西里·莫罗佐夫也在他的回忆文章里写道:

  我们雅斯纳亚·波良纳全村的人接到通知说,托尔斯泰伯爵准备在雅斯纳亚·波良纳开办一所学校,欢迎孩子们去上学,不收学费。大家奔走相告,聚在一起商量,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有些父母担心这是一个骗局。教书不要钱,哪有这么好的事。也有的父母认为,如果把孩子送去上学,伯爵把他们训练出来后,就交给沙皇去当壮丁,正好挨土耳其人的子弹。

  而有的父母不这么认为。“过去的事,亲眼见过了,以后的事,会见到的。应该送孩子去上学,这是白捡便宜的事儿。”另外一人说:“我可要把我的孩子送去。”另外两人跟着也做了同样的表示,最后大家都想通了:“我也把我家的孩子送去。”

  这样,农民的孩子都陆续上学了,也使得学校里热闹非凡,更使得托尔斯泰兴奋不已,他看到自己努力后的结果是那么样的成功,孩子们能在学校里认真地学习文化知识,这将是造福后代的一件大事。他觉得很有成就感,于是开心地笑了起来。

  托尔斯泰并不因学校小而感到自卑,相反他开始对教育以及如何能使学校办得更好而努力着,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他从研究中获得了一些发现。

  他首先发现的是,自己的理想虽然很高,但是在学校管理方面还比较欠缺,也可以说对学校的行政事务完全不通。

  所以他不管是遇到本国的,还是外国出版的教育学方面的书籍,都要立刻买回来阅读;也不管路途有多么遥远,他都去向优秀的教育家们请教。他也曾到各地的学校或私塾去参观过,每一次都能获得一些非常好的经验和心得。

  这样,托尔斯泰就打算到西欧各国的学校去参观一下。有了这种想法后,他就迫不及待地前往。正好这个时候大哥尼古拉在德国患病,他就去德国看望哥哥,顺便到西欧各国访问。

  第一次旅行,主要是为了吸收西欧的文化,而对学校的教育不怎么重视;但是这次西欧之旅,主要是以视察各国的学校教育为目的。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