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章 阿拉伯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伊斯兰建筑主要散布在广大的阿拉伯地区以及伊斯兰教影响所及的地区,包括印度和中亚的建筑。在公元7世纪之后,阿拉伯人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帝国,后来逐步变成一些独立国家。约翰·D·霍格说,所谓伊斯兰建筑,是指先知穆罕默德的信徒们在公元第7世纪至第18世纪、19世纪(在有些地方甚至更晚些)之间,在先知所创宗教(它有着各种名称诸如伊斯兰教、穆斯林教、穆罕默德教等)流行的地方所建造的建筑物。伊斯兰建筑最主要的是宗教建筑。如果说,西方的宗教建筑是以教堂作为主要表征的话,那么东方的宗教建筑则是以寺庙作为主体,而在伊斯兰教中就是清真寺。

  清真寺的建筑和伊斯兰教的观念和环境有关。美国地理学家森普尔指出,沙漠居民从极其单调的环境中接受了统一的观念,晴朗的沙漠天空,星体清晰,牧民们看到天空中天体有秩序地运行和重复出现,可以想象到,这些启示使沙漠中的星象观察家想到有一双支配的手在控制着这个有秩序的系统。森普尔从典型的环境决定论得出的结论是,沙漠居民“必然倾向于一神教”。确实,伊斯兰教清真寺建筑与近东、中东特有的沙漠环境有关系。徐建融说,在广大穆斯林所生存的土地上,衬着亘古长存的紫红色兼金黄色的瀚海背景,边上镶着玫瑰色的山峦,地平线处像外星球似的兀立着几座沙丘裸岩,一道小溪,数株白杨,路旁再有几间歪斜破旧的旅舍,突然,一座清凉碧绿的清真寺耸峙在我们眼前。这就呈现出一种完全出人意料之外的宗教——审美价值。其中除有不断令人想到的沙漠景象之外,还有草原上无比纯净的清新气氛,使得每一色调都更加精雅典丽。在蔚蓝色天空的衬托下,为穆斯林建筑师们所钟爱的绿色或蓝色,放射出一种异乎寻常的宝石般的光芒,它们遗世而孤立在一望无际的沙漠怀抱内。在这个宗教和它的艺术之间,“存在着一种深厚的和谐,一种超过人的因素的密切关系,它将会存在得更长久,因为这里的荒墟正与此国土呈现着同一风光,而沙漠本身也具有与它的遗址古迹相同的色调与外貌。”也就是说,伊斯兰清真寺与沙漠的环境非常和谐,因此,帕瑞克·纽金斯称其为“沙漠中的奇葩”。

  伊斯兰教的清真寺,最早是使用当地基督教的教堂,它们是巴西利卡式的。基督教堂的圣坛在东端,而伊斯兰教仪式要求礼拜时面向位于南方的圣地麦加。因此现成的巴西利卡就被横向使用。热尔曼·巴赞指出,伊斯兰一开始就创造了一种圣殿型伊斯兰清真寺,适应于不奉行仪式的宗教。这种宗教的基本活动是公众的祈祷。为了庇护参加祈祷的信徒们,伊斯兰模仿基督教教堂中殿内的巨大柱廊,并增多列柱以造成无穷无尽的印象,不过列柱呈十字交叉形排列,并不顺沿建筑物的长度。古典式清真寺有四个门廊或环柱廊,把庭院围在当中,庭院中央立着一个行净礼的喷水池。庭院尽头用作祈祷式的环柱廊,内有若干中殿,边墙与麦加的方向成直角,以拱道或壁龛为标志;内设一个木制的布道台。有时候一个又大又深的中殿通向圆顶的壁龛。一个或数个尖塔或钟楼供报告祈祷时刻的人打钟召唤祈祷者。这些尖塔形状多种多样。起初是坚实的方形塔,后来在美索不达米亚则取亚述“齐古拉”的螺旋形。9世纪起,波斯创造细塔型,细长如烛,顶上有阳台。塞尔柱波斯在12世纪创造清真寺的第二种类型——十字形布局。伊斯兰清真寺最著名的有伊斯法罕皇家清真寺、大马士革大清真寺等。

  伊斯法罕皇家清真寺(Masijid-i-Shal)建于1629~1638年,创建者为国王阿拔斯,位于伊朗伊斯法罕市中心皇家广场南面,其正轴线朝向麦加,由礼拜殿、内院,正殿的高大的穹隆顶和华丽的门殿组成,左右是秀美的光塔,高44米,均饰有各色釉瓷、琉璃镶嵌。这个清真寺的造型与装饰均居波斯伊斯兰教清真寺之首,也可以说是世界一流建筑。

  大马士革清真寺(The Great Mosqueof Damascus)建于706年,于715年完工。大马士革城是穆斯林的中心城市。其清真寺长长的围墙,构成一个建筑群。中央是大清真寺的礼拜殿,在横厅的中心部位覆盖着木构双层壳穹顶。这个清真寺是伊斯兰世界中最主要的经典建筑之一。

  穆斯林的建筑向西推移,最后在西班牙落脚,有了自己的风格,这就是西班牙—摩尔式建筑风格。最著名的是哥尔多瓦大清真寺(The Great Mosqueof Cordova)。这个清真寺是伊斯兰世界最大的清真寺之一。

  伊斯兰建筑的风格,清真寺既不像希腊或埃及的神庙,也不像基督教堂。它很像教友会的聚会所,教友会的会堂。房龙说,伊斯兰教徒住帐篷,坐在地上,不用椅凳,所以集会时,要求也很简单。只要有个屋顶,有四面墙,在墙上有个壁龛,指明麦加的地理位置,使教徒每日祈祷时,知道朝那个方向匍匐在地,也就足够了。此外,有个讲坛,智者在那里每礼拜五诵经时,讲解真主的使者的教导,这是和基督教教堂的仪式有点类似的惟一地方。各穆斯林清真寺有一个特点,不同于犹太教会堂、佛教的寺院或基督教教堂,那就是清真寺有个喷泉,穆斯林在进入大厅时,须先沐浴。只有住过沙漠的人,才能体会水——清凉而流动的水——对阿拉伯人多么重要。水就是生命。这是这个字的最现实的含义。世界上很少有什么东西像清真寺和穆斯林宫殿里的喷泉令人想起来就感到心旷神怡。其实,水在西方宗教中也有特殊的意义,基督教中的洗礼就具有这种意义。洗礼形式表达了双重诞生(twice-born)的神秘性。约瑟夫·坎贝尔也说,洗礼象征着人的“第二次诞生”,这是基督教的基础。“除非一个人在水与圣灵中诞生,不然他是不能进入上帝的天国的”。而喷泉,虽然在西方建筑中也是非常重要的要素,如凡尔赛宫的喷泉,但是却没有伊斯兰教建筑中那么神圣性了。

  确实在伊斯兰教中,清真寺是最神圣的所在。徐建融指出,作为《古兰经》天堂说教的最高精神体现,是伊斯兰教的寺庙——清真寺建筑艺术。伊斯兰教之前的阿拉伯民族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并不需要永久性的建筑;甚至在穆罕默德去世后的最初50年里,穆斯林用于祈祷的道场也是随遇而安的。它可以是占据的基督教教堂,也可以是波斯人的圆柱厅,甚至是用篱笆或水沟围起的长方形田地。这些临时的“清真寺”都有一个基本的特征,即朝向的标志:柱廊的走向必须朝向麦加,或者简单地把进口处设置在麦加相反的方向。到了7世纪末,穆斯林的统治者已在占领地站稳了脚跟,于是开始大规模地营造清真寺和哈里发宫殿,并试图在规模的宏大方面超过伊斯兰教之前的建筑。这些早期实物,均已湮灭无存,但据有关资料可知,当时参与营造活动的大都是一些外来工匠,有的来自埃及,有的来自叙利亚、波斯,有的来自拜占庭。他们分别袭用了各自的传统风格样式,五花八门。真正独具特色的穆斯林建筑风格,是从8世纪以后才逐步确立的。就像我们一看见穿着白色长袍围着头巾的人就会说他是阿拉伯人一样,我们一进入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就会发现它的建筑风格。热尔曼·巴赞指出,建筑师设计的结构都有一个布满实用装饰的饰面。结构成分本身很快变成装饰的主题,诸如角落的突角拱,用来使方形转化为圆顶,这一特征的分裂和繁殖,变形为钟乳石状(mukarnas),这种钟乳石嫁接在拱、穹隅、柱头、天顶、饰带、楣等之上。全是花叶饰的护墙装饰,用石膏、灰泥、木、马赛克制成,或在印度用大理石透雕细工做成,在波斯,则受萨菲王朝的影响,用彩色陶砖做成,像一件长袍裹着整幢建筑物。由此我们可以说,伊斯兰的建筑风格是鲜明而独特的。

  《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世界文学名著。它是中世纪阿拉伯伊斯兰帝国境内广大市井艺人和文人学士通过几百年的漫长岁月,在民间说唱表述,在案头加工润色,用阿拉伯文撰写编纂而成的一部反映中世纪的阿拉伯帝国社会风貌的大型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以写实的手法记述了中世纪埃及的市井生活,包括商人的冒险、工人的劳作、能人的轶事等;对盛大的庆典活动、结婚仪式、祝贺新生与避邪祭礼等,都有详尽的描述;对当时的人际关系也有不少阐述。总之,《一千零一夜》可谓古埃及人们生活的百科全书。

  公元8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最后形成,帝国的统治机构和律法制度日臻完备。它的版图,东起印度河流域,西临大西洋,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伊斯兰教大帝国。由于国家幅员广大,出于统治的需要,许多阿拉伯穆斯林迁居各个新征服的行省,致使当地的民族成分、宗教信仰和文化教育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在新开辟的行省广泛传播,并被法定为帝国的官方语言和国教。8世纪中叶至9世纪中叶,是阿拉伯帝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大规模的向外扩张战争停止了,国内出现了一个相对的和平时期,人民得到了一个暂时的休养生息的时机。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艺术活动也空前地繁荣起来。被阿拉伯人征服的埃及、叙利亚、两河流域和波斯等地,原先都是古代文化高度发展的地区。阿拉伯民族固有的文化受了被征服地区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吸收了希腊和印度等古典文化的精髓,并使之逐渐融会贯通,终于创造出了中世纪灿烂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一千零一夜》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沃土中孕育而成的。因此,它是中世纪阿拉伯帝国境内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培育的一枝奇葩,也是新兴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结出的丰硕成果之一。

  《一千零一夜》的基础是古老的波斯语故事集《海扎尔·艾夫萨奈》,意为“一千个神话故事”,这部波斯故事集大部分是波斯和印度故事。10世纪前期,阿拉伯文学家哲海什雅里以这部故事集为蓝本,补充了从民间搜集到的一些故事,在伊拉克写成了《一千零一夜》的初稿,提供了一千个故事的主要情节和男女主人公的名字。以后,这部故事集的分量不断增加,还新添了许多印度、希腊、犹太、埃及、中国等国家和民族的故事,直到16世纪初这部文学名著才在埃及定型。但版本繁杂,不同版本的《一千零一夜》所收的故事也多寡不一,一般含200多个,最多的版本收有264个故事。

  《一千零一夜》在写作手法上十分灵活,有些故事短小精悍,有些故事篇幅较长,在较长的故事里又包含着较短的故事,而较短的故事里还有故事。这些故事一般极富人生哲理,读后令人回味无穷。《一千零一夜》故事涉及面极为广泛,内容相当丰富,仿佛一个社会大观园。《一千零一夜》以其广阔的题材,洒脱多变的艺术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幅中世纪阿拉伯帝国社会生活的画面。它充满了浓烈的生活气息,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阶层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风俗人情、伦理道德和言辞品行等。《一千零一夜》的体裁多种多样。其中有志怪传奇、神话寓言、民间传说、逸闻轶事、历史典故、幽默笑话和格言谚语等。《一千零一夜》的内容丰富多彩。其中有描写航海历险,反映大智大勇的故事;有描写巧计杀敌,反映见义勇为的故事;有描写男女情爱,反映忠贞不渝的故事;有描写呼风唤雨,反映驱魔斗法的故事;有描写逢凶化吉,反映善有善报的故事;有描写作茧自缚,反映恶有恶报的故事;有描写哈里发私行察访,反映体察民情的故事,等等。《一千零一夜》涉及的人物也是三教九流应有尽有。上至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下至商贾僧侣、渔翁农夫、裁缝鞋匠、厨子脚夫、洗染师傅、歌伎舞女、童仆奴婢等等,此外,还有天仙、精灵和魔鬼。但是,在广阔的神奇舞台上,不管变幻多么错综复杂,却万变不离其宗:刻意表现劳苦大众爱憎分明、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的本质和他们追求美满生活的强烈愿望。这就是《一千零一夜》思想内容的基点。

  《神灯记》讲的是一个有关裁缝的儿子的故事。他本来生活十分贫困,后来得到了神灯,被招为驸马,住在巍峨的宫殿里,但他并没有忘记穷苦的老百姓,经常周济他们。当神灯连同公主和宫殿统统被可恶的魔术师夺走后,国王一怒之下要把他处死,但被他接济过的老百姓争先恐后地前来为他说情。最后,他历尽艰难险阻终于打败了魔术师,救出了公主,重新夺回了神灯和宫殿。

  《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主人公阿里巴巴是个一贫如洗的樵夫,但他忠厚老实,心地善良。一天,他在砍柴的路上,意外发现了强盗的宝库,从中获得了大批财宝,但他并未全部据为己有。当强盗们得知阿里巴巴已发现了他们的宝库秘密,就企图通过私访来谋害他。亏得聪明、机智、勇敢的女仆美加娜的帮助,阿里巴巴才免遭强盗的毒手。美加娜机敏设计,先后三次挫败了强盗们的阴谋,最后把40个强盗全部杀死。阿里巴巴欣喜万分,把宝库中的一半财物送给了美加娜,并把她许配给了自己的侄儿。

  《补鞋匠马尔鲁夫》是一个以故事的主人公名字命名的一则故事。故事的主人公马尔鲁夫是一个补鞋匠,因为太穷而被妻子撵出了家。幸运的马尔鲁夫因得到了魔戒而当上了国王,但他没有忘记他在落难时曾帮助过他的一位农民。他把这位农民请来当他的宰相,而且还娶了他的女儿,册封为后。

  在《一千零一夜》中,类似上述的故事还有不少。它们的主人公大都是一些社会地位低下,受人欺压凌辱的劳苦大众,但是他们个个都有纯朴善良,刚毅正直的品格。正是这些高尚的品质,善良的愿望和鲜明的是非标准,使各个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广大人民对这部文学巨著倾心有加。因此,《一千零一夜》中的许多故事,尽管情节非常简单,但是它们的思想情趣却始终动人心弦,至今依然引起读者们的巨大共鸣。这或许就是《一千零一夜》生命力经久不衰的奥秘所在!

  在《一千零一夜》中还有不少故事以辛辣的笔触揭露了中世纪阿拉伯社会的黑暗和不平,反映了广大群众的疾苦和他们对于现实的不满情绪,这些,无疑是这本故事集深刻的现实主义描写的重要方面。

  在暴露社会的黑暗和不平的现实主义描写方面,《一千零一夜》并不是仅仅停留在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对现实生活不满的基础上,而是把矛头指向了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哈里发,对他们的昏庸无道,荒淫无耻,专横跋扈做了较深刻的揭露和鞭挞。

  《一千零一夜》作为中世纪时期的一本民间故事集,能一针见血地揭露帝王的丑恶本性,并能进行辛辣的嘲讽,在当时来说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就是现在看来,也需要有足够的勇气。而正是这些精彩的部分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今天,在阿拉伯国家的人民中间,对那些玩世不恭,专横跋扈的人,常常喜欢用这样一句话来谴责他们:“依旧过着《一千零一夜》中的生活!”

  《一千零一夜》自问世以来,始终受到阿拉伯人民和世界各族人民的推重。

  在宣扬伊斯兰精神的大前提下,《一千零一夜》以朴素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向世人展现了独特的魅力。它曾被高尔基誉为民间口头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真是名至实归。

  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丰富多彩的幻想和近乎荒诞的夸张是《一千零一夜》最明显的艺术特色。如《神灯记》中的神灯和魔戒,《乌木马的故事》中的飞马,《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中的神鹰蛋和磁石山等等,都是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和非凡的想象力的产物。

  故事套故事,这是《一千零一夜》的又一重要艺术特色。许多故事,眼见已到尾声,突然节外生枝,跑出一个新人来,于是又引出另一个故事。如《商人和魔鬼的故事》,眼见商人马上要被魔鬼杀死,故事到此就该结束了,但突然间跑出三个老人来,接着又开始了《第一个老人和羚羊的故事》、《第二个老人和猎犬的故事》和《第三个老人和骡子的故事》。把题材类似的故事组合起来,使小故事变成“大”故事,这是民间口头文学的特点之一,如此也有助于提高听众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诗文并茂,相得益彰是《一千零一夜》创作上的第三个特色。这个特色是在继承阿拉伯古典文学传统基础上的创新。这本故事集在叙事写景方面以通俗易懂的白话文为主,同时又辅以故事人物的吟歌和吟诗来进一步突出主题思想。《一千零一夜》所包含的1200多首(或节)诗歌,大多是音韵整齐,生动流畅的抒情诗。直到现在这些脍炙人口的诗歌仍在民间传诵,有些诗歌甚至已成为阿拉伯歌曲的歌词在群众中广泛流传而深得大家的喜爱。

  《一千零一夜》独特对西方各国的文学、音乐、戏剧、绘画等文艺领域曾发生过较大的影响。如意大利薄伽丘的《十日谈》、法国莱辛的诗剧《智者纳且》、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等名著,在取材和写作风格上都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过《一千零一夜》的影响。《一千零一夜》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它通俗易懂的特点,使它得以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深受欢迎,不愧是一部具有世界性意义的阿拉伯名著。

  
更多

编辑推荐

1实习菜谱(农家小吃)
2鉴略妥注
3鲁迅作品选
4元史演义
5道德经
6伪自由书
7北户录
8茶经
9长短经
10长生殿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传习录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

  • 邓析子

    作者:【周】邓析  

    生活休闲 【已完结】

    《邓析子》分为无厚篇与转辞篇两篇,无厚篇所强调的是君主与臣民的共生关系,劝勉君王治国时应该以平等的心对待臣民,归结到最后就是无厚,是民本的反映。

  • 东周列国志

    作者:【明】冯梦龙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东周列国志》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著作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原版名称是《列国志传》,小说由古白话写成,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作品中所叙述的五百多年之间,英雄辈出,...

  • 独异志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闲 【已完结】

    《独异志》者,记世事之独异也。自开辟以来迄于今世之经籍,耳目可见闻,神仙鬼怪,并所摭录。然有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