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暑假,鲁迅回到绍兴,应绍兴府中学堂之聘,教“天物之学”,即生物学。此时的鲁迅已经30岁。
鲁迅管学严谨,学生都以为他的来头很大,因他与同盟会有关系,而且是英雄徐锡麟的朋友。于是同学们更加敬重他,鲁迅的工作也因此十分省力。
当年10月,陈子英接任绍兴府中学堂监督。经陈子英推荐,鲁迅担任该校监学,兼生物课教员。当时的府中,学制5年,博物课分5门课程,每年开设一门。鲁迅任生物课教员,教两门课程,即三年级的植物学,四年级的生理卫生,每周各两小时。
据当时绍兴府中学堂的学生宋崇厚回忆:
1910年秋,鲁迅30岁,他留短发,没有像一般人拖在脑后的辫子。走起路来挺胸、直腰,很有精神。他的步子走得比较快,而且习惯于走在路中央。
他的风度,同那些弯腰曲背,行走缓慢的教经学、修身的先生大不一样。在他身上好像有一股使不尽的力量。
剪了辫子的鲁迅对服饰很不讲究,一年之中有半年穿着便宜的洋官长衫,要从端午节穿到重阳节。头发也任它生长,没有时间去修理。
一天,学校里的同事忍不住对鲁迅说:“你去理理发好不好呢?这样看上去也好看些啊!”
鲁迅诙谐地说:“怎么?要我花钱给你们好看?这种事我做不到。”一屋子的同事听了都大笑起来。
学校中热情冲动的学生们对祖宗留下来的辫子也起了反感。有一次,学生们推举代表来找鲁迅,商议剪辫子的事情。出乎意料的是,鲁迅劝他们说:“我看你们还是不剪的好,再等一等吧!”
学生们面面相觑,一个学生反问道:“先生认为究竟是有辫子好呢,还是没有辫子好?”
鲁迅和蔼地说:“没有辫子好,但是我还是劝你们不要剪。”
吃够了剪辫子之苦的鲁迅,是从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的。剪掉区区一条辫子,也不能使革命早日成功,反而把顽固派的目光集中到脑袋上,招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所以他才劝学生不要做无谓的牺牲。
但是学生们并没有理解鲁迅的苦心,都不高兴地离开,还抱怨鲁迅是个言行不一的人。
过了几天,鲁迅发现在讲台下的许多辫子中间夹杂了几个光头。他装作不知道,照样讲课,心里却为他们捏了一把汗。又过了两天,有六个学生剪去了辫子,当晚便被学校开除。他们学校留不得,家又不敢回,吃够了剪辫子的苦,这才体会到鲁迅的苦心。
鲁迅教剪了辫子的学生在上学时戴一种运动帽,他自己先戴上,以稍稍避人眼目,免遭恶势力的迫害。“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鲁迅走向了成熟。
鲁迅讲课,态度从容,语言精练而风趣,条理清楚。他上课从不照本宣科,总是从容地讲述他自编的讲义,有时用图表,有时联系到自己的亲身经历,使学生听了感到特别亲切、通俗、易懂。
此外,鲁迅还常常指导学生听课和学习的方法,他要求学生上课时专心听讲,课后对照讲义认真复习,不懂的要及时弄清楚,这样才能有学习效果。
鲁迅讲授生理卫生,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心领神会,几十年不忘记。
为丰富生活,鲁迅接触了当地的革命文人社团,只见里面尽是旧式才子气息。他又失望了,又想离开了。
鲁迅早年在故乡读书时,原名豫才。所以回到绍兴府中学后,大家还亲切地称他为“豫才先生”。可是鲁迅自己却常把“豫才”写成“预才”。
有的教员觉得奇怪,在闲谈中问他:“豫才先生,你这个”“豫”和那个“预”是不是相同的?
鲁迅回答说:“这两个字原来是一样的。我的长辈给我取名‘豫才’,是希望我成为‘豫章之才’,可是我还要预备呢,所以我喜欢写这个‘预’字。”
大家听了都觉得很有趣,禁不住笑了。
鲁迅在绍兴府中学堂任学监时,课余时间便常到泰生酒店小饮。因为酒店临河,自备乌篷船,船舱里养着多种鲫鱼。人在雅室开窗俯瞰,鲫、鲤、鲭诸种活鲜一目了然,点食即捕,烹煮上桌,鲜鱼美味,令人难忘。
当时,鲁迅最爱吃的河鲜是清蒸鲫鱼。宴请朋友时,他总要点这道菜。当然,鲁迅先生有时也以鱼干、酱鸭、槽鸡佐酒,而且特别喜食火腿。
在绍兴府中学堂的日子,也是鲁迅最为难忘的一段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