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女作夭折,巴尔扎克又回到了莱斯堤尼尔街9号那间囚室之后,他躺在“吱呀”作响的破床上,一手枕着沉重的脑袋,一手随意地无力地摊放在床沿上,透过屋顶裂开的瓦缝,他漠然凝视着那片蓝天。他努力地给自己鼓劲,想要理出一些头绪来,看看处女作究竟为什么失败了,眼下该干些什么为好。
一年前,当他从律师事务所的凳子上跳起来,跑回家向父母宣布要当大作家的时候,他是十分骄矜的,甚至可以说是十分狂妄的。在他的想象中什么困难也不会有,世界全不放在他眼里。他认为凭借他的才华,他的学识,他的智慧、声名、荣誉、自由、金钱,这些人人艳羡的东西,他,奥诺雷·德·巴尔扎克完全可以一蹴而就。
然而,《克伦威尔》这部作品的夭折,挫败了他的骄矜、狂妄,他不得不现实地考虑些问题了。
巴尔扎克从来就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处女作遭“枪毙”,他另起炉灶,重新开始。诗句难以雕琢,就用散文笔法写;不善于构建戏剧,就写作小说。就这样,他像一艘开足马力的帆船,在文学的海洋中披风斩浪,继续摸索着、前进着。
巴尔扎克知道,“只要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内在力量,他就能受得住沉重的打击”。他意识到,《克伦威尔》的失败是他选择的失败,而绝不是自己没有才能。不过,通过《克伦威尔》的写作,他从事写作,以写作为职业的决心是更加坚定了。
悲剧的相对固定的形式,桎梏住了巴尔扎克的跳动的意念和奔放的才情,但是没有打消巴尔扎克要成为作家的梦,于是,他开始了小说的创作。躲过了初始的灭顶之灾,这航船并没有直接驶入汪洋大海,而是艰难地求索了很久很久。
1818-1828年,是巴尔扎克创作的第一阶段,也是他创作的摸索阶段。
卖文为生的日子是清苦的。父母给他提供的费用连最低的生活标准都难以达到,而且眼见着期限就要到了。这位可怜的未来作家,从拿起笔的一开始就时时处于危机感之中,他还常提心吊胆地害怕善变的母亲指不定哪天会突然中止供给,勒令他重新坐到律师事务所的板凳上去。
在这段时间里,巴尔扎克一直在写小说方面找出路。他开始创作长篇叙事小说《阿加蒂丝》,故事发生在十字军东征时代,由于写作根基浅,这本小说写得杂乱无章;他又写起另一种形式的文章《法尔图尔纳》,这篇道德说教式的文章也没写完;巴尔扎克又尝试起书信体小说《斯特尼或哲学的错误》,但都无法令人感到满意。
巴尔扎克时常感到惆怅和痛苦,要写一部好的作品需要很深的文学功底和非常多的经验知识。他的目的是当一流的作家,这个初衷并没改变。但是很显然,以他目前的能力来看,一时是不能靠杰作一举成名和一鸣惊人的。他需要实实在在地靠写作赚点钱,先赢得经济上的独立,摆脱家庭的羁绊和控制。
巴黎街头,圣米赤尔广场一个个的小书摊一个接一个地排列着。什么海盗生活的小说,行侠仗义的小说,邪怪与艳情的小说,以及冒险奇遇之类的小说,充斥着所有的书摊,而且装帧粗俗,印刷质量糟糕。这时,法兰西的文学界正经历着形形色色文学思潮的冲击。
因为,拿破仑的时代结束了,重新恢复了波旁王朝的统治,人民群众曾经有过的激情也开始冷却,人人都像害了大病一样,无精神追求,无精神寄托,只好从光怪陆离的“书摊文学”中寻找酒后茶余的消遣和精神刺激。
巴尔扎克的文学梦遭到打击后,曾有一段时间,他整天漫步在广场和街头,并随意浏览书摊上五花八门的小说。
这时的浪漫主义小说风行一时,英国浪漫主义小说家司各特和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库柏等人的作品不胫而走,巴尔扎克也有意加入这个阵营并立即行动起来。
过了不久,机会果然来了。就在巴尔扎克的附近,住着一位不同寻常的“打工仔”,他自称为德·来哥罗维耶·勒·波阿特万·奥古斯都,好像是个贵族青年,实际是个“文学捐客”。他的年龄与巴尔扎克相仿。
这个年轻的市侩文人头脑灵活,擅长经商,他目前从事的工作就是编写流行小说,之前他已经拼凑出一两本流行小说,并联系到一家出版商,出版商为此付给他800法郎现钱,作品将于2月间分两册以奥古斯都·德·维也尔热莱的假名问世,由王宫广场的于倍尔书店发售。
有了资源后,奥古斯都便想靠发行流行小说发财,所以正在寻找一些快手来提供稿源。他正在物色一位有才气的需要金钱的合作者,来共同“制造”流行小说,以便多出书,快赚钱。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当一个人失意彷惶时,常常会有一个“魔鬼”来靠近你,它利用你的迷惘、徘徊,向你灌输一些似是而非的思想,使你稍不留神,便误入歧途。巴尔扎克就遭到了这样的影响。
于是,在某个黄昏,奥古斯都和巴尔扎克在一家餐馆里结识了,简单地交流之后,两个人俨然已经成了朋友。
开始的时候,巴尔扎克向这位新朋友抱怨“自己的成功无路”。奥古斯都向他解释说:“你之所以倒霉,其真正原因是你对文学的野心过大!艺术良心与写小说何干?何必如此郑重其事?”
奥古斯都得知巴尔扎克搞文学创作的窘境,便立刻发挥他能言善辩的特长,运用如簧巧舌,委婉地述说起在巴黎金钱的重要,述说写书摊小说如何省力,如何赚钱。
他说:“我们这种小说容易得很!只要物色或剽窃到一个题材,历史上一点什么事,只要是出版商特别关切的题材就行,然后以尽可能的高速度杀出它几百页,最好是几人合作!”他已经有了一位出版商肯接受他们的作品。
他信誓旦旦地向巴尔扎克保证道:“老兄,你不用出屋,只要写稿,其他工作都由我来完成,钞票就会自然来的。”
看着巴尔扎克有些犹豫,他就又劝说道:“如果你担心将来成名了,这段时间的写作会影响你的声誉,你可以编个假名字嘛!”
巴尔扎克意识到自己目前已经没有更好的出路了,便答应了奥古斯都的提议:由奥古斯都负责拼凑荒诞古怪的离奇事,负责联系出版商,巴尔扎克执笔,完成手稿,报酬对分。两人一拍即合,第二天,便马不停蹄地开起了“小说制造公司”。
与此同时,在生活方面,巴尔扎克很走运。家里这边,父母已经下达了最后通牒,告知巴尔扎克必须在1821年初搬离莱斯堤尼尔街9号。斯洛尔结婚后,帕里西城的住房就空出了一间,巴尔扎克的父母认为儿子在巴黎实习时间已够长久,得回家来了,现在家里具备各种舒舒服服的条件。
由于父母没有再强迫他放弃写作,而巴尔扎克“小说制造公司”的第一部稿件还未完成,迫于生计,巴尔扎克只得乖乖地服从了父母的安排回到家里暂住,他已经下定决心,等赚够了生活费就要另找一处住所。
回到家后,他一头扎进“流行小说”的创作之中。父母见儿子整天埋头写作却看不见收入,就又不放心地唠叨起来。他们看不惯20多岁的儿子没有工作,不能养活自己。
巴尔扎克却自信满满地放出一句话:“你们放心好了,已经有人买我的书了。”
巴尔扎克心里很明白,当务之急就是挣钱,只要写的东西能卖出去,变成现钱,写什么与怎样写又有什么关系?文学家的声誉、艺术家的光环只能暂时收起,待到挣了大钱以后再去追求了。
现在,他把小说工厂安置在妹妹从前的小屋里。在这里,妹妹斯洛尔从前曾沉溺于哥哥来日成名的浪漫梦想。巴尔扎克日日夜夜地从事工作,一会儿就把一张迅速写成的稿纸叠放到另一张上去。
他以令人吃惊的速度工作着。他一天的工作,由写20页、30页增加到40页。后来,竟至于一天写出一章的平均数。他每3天就得换一瓶墨水,每3天就得换掉10个笔头。他就像一个船主的奴隶一般,一刻也不停地划着桨。他就像一个后面有追捕者的逃犯一样,在肺叶都要鼓炸的喘息里不停地奔跑。
巴尔扎克和奥古斯都合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名为《毕拉格的女继承人》,这为他们赢来了800法郎,是巴尔扎克有生以来的第一笔收入,也是他的文字第一次印刷成书,然而,一直想出名的他却没有署上真实姓名,而是化名为“罗纳勋爵”。
说来也奇怪,他精心创作的诗剧无人问津,而他这么粗糙地写出的小说,却一本一本地印刷出来,还广有销路。多谢他的伙伴兼代理人的积极活动,使得任务刻不容缓地蜂拥而来。他们的小说工厂就像一架重锤摆动得十分平衡的大钟,巴尔扎克专管写作,奥古斯都专管拿出去兜售。
很快,巴尔扎克的收入由第一本的800法郎增加到了2000法郎。一个月后,巴尔扎克把1000法郎放到了母亲面前。母亲惊呆了,她知道,过去她一年供给巴尔扎克的费用也不过就是1000法郎。可今天,这个蠢孩子一个月就挣回来了。
两个月后,巴尔扎克又把2000法郎放在了母亲面前。好家伙,这下,巴尔扎克在家中的地位陡然高了起来。一向看重金钱的父母万万没有想到,他们曾经鄙视的文学,竟然也能挣来大把大把的钞票。于是,巴尔扎克的父亲,这个性情温和的老绅士心满意足地说:“我真诚地希望你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
母亲则相反,她本来就喜欢否定和阻挠儿子所做的任何事情,此时,她又以强加干涉的想法来破坏儿子的心情!
她把这个设立在她家中的小说工厂当成一桩家庭事务,忍不住要充当巴尔扎克的评论者与合作者,她抱怨巴尔扎克的文章粗糙,一遍又一遍地督促儿子一定要仔细校改稿子。
尤其是巴尔扎克工作的猛劲儿和狠劲儿,使这个经常焦虑、喜欢泪眼婆娑地训斥孩子的母亲感到了害怕。她总是不停地责备儿子:“你创作的时候这样玩命,如果继续这样,再过3个月,我就得把你当成一个魔病鬼儿养活了。”
巴尔扎克感到不可理喻,自己拼命地赶写这些没有营养的无聊文章,难道不是迫于生计吗?而如果母亲肯在经济上扶持一下儿子,自己又何苦如此呢?
出于由来已久的积怨,巴尔扎克对于母亲的“指手画脚”感到不快,这对母子总是很难心平气静地进行沟通,于是,母亲又满脸不悦,愤愤地说:“奥诺雷太自负了,他把别人的感情都伤害了。”
而巴尔扎克想的是,一定要尽早从家里搬出去才好。
1822-1825年,巴尔扎克就一直从事这种商业小说写作工作。据最保守的估计,巴尔扎克每年至少要炮制10多部小说。这类作品都是迎合社会上一般读者消遣解闷、寻求刺激的心理而作的,并没有什么深刻的文学底蕴,但是却为巴尔扎克换来了最初的粮草。
3年过去了,巴尔扎克一直沉溺于“小说制造公司”的事业。后来他又招兵买马,办起了“分公司”,他雇用了一批文学青年,由他向他们讲述杜撰的荒唐故事,然后,一人承揽一部分写作任务,最后再由巴尔扎克串联成书。为了得到些微的物质保证,巴尔扎克只好不断地出卖自己的精力。
巴尔扎克像开足了马力的机器飞快运转。人们能够考证出是他早期作品的有《拾来的姑娘》、《犹太美男子》、《百岁老人》、《最后一位仙女》等一系列小说,还有《不受愚弄的秘诀》、《巴黎招牌趣味辞典》等“生活指南”式的杂著。这些作品,巴尔扎克全部用的化名,都是纯商业性质的东西。
但是,巴尔扎克自己却渐渐地感到不快乐。因为写流行小说并不不是巴尔扎克的初衷,对于艺术他还有更高的追求。对一个20来岁的青年,一个在人生道路上刚刚起步的而且是急需用金钱来保障自己自由的青年来说,要在严肃的文学道路上走下去,就必须保持经济的独立,所以巴尔扎克眼前的这种情形也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经济问题解决了,巴尔扎克却感到越来越空虚,好像还有什么光辉的使命没有达成似的。他时时为把自己“思想的精华消耗在如此荒谬的事情上而难过”。昔日的抱负,艺术的良知,时时在这个年轻人的心中掠过,反复阻挡金钱对于他的诱惑。
在后来巴尔扎克的作品中,他不无深刻地剖解了这种心理:“为了获得自由,他竟卖身为奴。”在巴尔扎克用日日夜夜奋笔疾书的代价获取了被书商们剥削所剩下的一点点金钱后,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得失的悬殊了。
一天,巴尔扎克与妹妹斯洛尔在房间里悠闲地聊天。开始,巴尔扎克忍不住爱高谈阔论的习惯:“亲爱的妹妹,你知道吗?我现在工作得就像亨利四世的马在被铸成青铜以前一样,我希望在今年年底前弄到20000法郎,我要使这笔钱成为我运气的基石!”
妹妹此刻却撇了撇嘴,责怪地说:“我才不稀罕借你的亮发光呢!但是,过去你写书的时候,我最支持你,现在书写成了,你怎么不肯送我一本呢!”
巴尔扎克听了妹妹的话,脸腾地红了。只有巴尔扎克自己清楚他不愿意把所写的书送给妹妹看的原因。
巴尔扎克明白这些东西除了能卖两个钱之外一文不值,并为自己陷入这种生涯而惭愧。他写信给妹妹,痛苦地袒露自己的真心:
我希望靠这些小说发财致富,这有多么堕落!为什么我没有15000法郎的年金,使我能够体面地工作。可我总得独立起来。为此,就只有用这样的方法。
他哀叹道:“我看见有个东西在向我招手,只要物质条件稍稍有所保障,我一定要脚踏实地的工作。然而,现在却不得不把精力消耗在如此荒谬的勾当上,这多么令人难过,我那些辉煌灿烂的计划破裂得多么惨呀!”
后来,巴尔扎克在一篇文章里这样为自己解释道:
艺术家并非像黎希留所说属于利禄之辈,他不像商人一样,满脑袋里贪得无厌的就是财富。
如果他为金钱忙碌,那只为的是济一时之急。因为吝啬是天才的死敌。一个创造者的心灵需要的是慷慨相助,决不能让如此卑劣的感情从中占有地位。
他准备着将来一旦有了足够的钱,即开始进行自己伟大的创作。然而,无论巴尔扎克如何拼命,这种“可憎的方法”都并未使他真正致富和独立起来,他无法排解那种不赚钱就随时有可能吃不上饭的危机感。
这段时期,巴尔扎克创作了这些数量可观的商业产品,却始终不肯署自己的真实姓名,后来更是闭口不提,并且在《人间喜剧》的前言中郑重其事地否认那些作品是他的手笔。后人们不难在这种行为背后,看到这个伟大作家面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其实,这段写作生涯的确消耗了他生命中最宝贵的青春岁月,但是并不是一无收获的,只不过巴尔扎克本人没有看到罢了。
正是有了这段时期写商业小说的磨炼,才锻炼了巴尔扎克的笔力,使他对文学语言的掌握、对作品中人物及情节的驾驭得到了训练,后来,还为他创作《幻灭》等杰作提供了素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