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唐太宗从谏如流、闻过即改的心胸与品质,成就了“贞观之治”之盛世,历来为史家所赞不绝口。殊不知,以残暴名世的秦始皇也是闻过即改的典范。
茅焦劝谏 嬴政接母
战国早期,秦国在诸强中并不是最强大的国家,秦始皇的父亲子楚(本名异人)作为王子被迫在赵国做人质,由于秦国多次攻打赵国,赵国自然对子楚也不以礼相待,致使他政治上不得意,生活上也陷于窘境。
卫国商人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故里在城南大吕街,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吕不韦认为子楚是“奇货可居”,决定进行一次政治赌博,于是,设法结识了他,成为密友。吕不韦遂予重金资助,并西入咸阳,用金钱开道,游说秦太子安国君宠姬华阳夫人,利用秦国内部的矛盾,纵横捭阖,使得连归国希望都十分渺茫的子楚竟然被立为王位继承人。功夫不负有心人,几经周折,吕不韦做成了一笔一本万利的政治大买卖。
为了进一步笼络住子楚,吕不韦把自己已经怀孕的心爱的小妾也赠送给他,这便是秦始皇的母亲赵姬。
后来,子楚与吕不韦逃归秦国。子楚的父亲安国君继立为孝文王,子楚遂为太子。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继位三天后突然中毒而死,子楚继位,即秦庄襄王,当上秦国国王的子楚不忘旧恩,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洛阳10多万户,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庄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邦(战国时百官中最高者),号称“仲父”,专断朝政。子贵母荣,赵姬则成为王后。
谁知天不假年,短命的子楚仅做了3年国王就去世。公元前246年,13岁的嬴政即位,年轻的赵姬成为王太后。赵姬年轻貌美,与吕不韦经常私通。精明的吕不韦看到嬴政一天天长大,心存顾忌,便把嫪毐装扮成宦官推荐给太后,自己则全身而退。
嫪毐,按照《史记吕不韦列传》的记载,是一个阳具相当巨大的人,可以用其阳具转动桐木车轮;吕不韦便将嫪毐引见给秦王嬴政的母亲赵姬,使其与赵姬私通。嫪毐与太后终日厮混,结果接连为嬴政生了两个小弟弟,并打算等到嬴政死后,用这两个小孩为秦王。
在赵太后的不断关照下,嫪毐获得了一路晋升,被封为长信侯,家里的奴仆有数千人,食客千余人,又以河西、太原郡作为嫪毐的封国,至于其他的奖赏更是不计其数。可惜,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公元前238年,嬴政亲政,立即有人向他举报太后和嫪毐的不法之事。在嬴政着手调查时,嫪毐先发制人,他窃取玉玺,调动地方军队以及他的家人欲攻占嬴政居住的宫殿。嬴政果断平叛,当场杀死数百人,后将嫪毐车裂并诛灭其家族,将自己的同母异父的两个弟弟也杀死,而对于自己的母亲,嬴政不能处分,只好将她贬入咸阳宫,软禁起来。
可是,幽禁母亲,毕竟是件大逆不道的事情,许多大臣为此纷纷发表意见,都遭到了嬴政的严厉处罚。嬴政下令说:“日后有敢再来说太后的事情的,先用蒺藜责打,然后杀掉。”为此,先后有27位进谏者遭到残酷的杀戮。
看到秦始皇杀掉那么多的人,一时间,没有人再敢进谏。这时,在秦国为客卿的茅焦挺身而出,他感慨地说:“儿子囚禁母亲,天地翻覆。哪里有这种道理?”
他自报家门说:“我是齐国人茅焦,是因为太后的事情来劝说大王的。”这一次,茅焦很幸运,接到求见的报告,秦始皇没有立即处决他,而是派使者提醒说:“你难道没有见到那些因为来说太后的事儿被杀掉的人的尸体吗?”茅焦回答:“我正是为此事而来。我听说天上有二十八星宿,如今已经有二十七个了,我来就是要凑够二十八之数。我不怕死!”那些和茅焦一起居住的人听说茅焦去谏止秦王,都认为他必死无疑,大家合伙把他的行李私自瓜分,各自逃亡了。听到使者的回报,秦王嬴政火冒三丈,大怒道:“这小子是故意来违背我的命令的,赶快准备一口大锅,我要煮了他。”说完,按剑端坐,气势汹汹,召见茅焦。
茅焦故意缓慢地进殿以减弱秦王的怒气。使者催促他快点,茅焦说:“我到了那里就要被处死了,您就不能让我慢点吗?”连使者都感到非常悲哀。茅焦来到秦始皇面前,不慌不忙地行过礼,对秦王说:“我听说,长寿的人不忌讳谈论死亡,国君不忌讳研究国家灭亡。人的寿命不会因为忌讳死亡而长久,国家不会因为忌讳亡国而保存。人的生死,国家的存亡,都是开明的君主最希望研究的,不知道大王是否愿意听?”听到这里,秦王的怒气稍稍缓解,问:“此话怎讲?”茅焦说:“忠臣不讲阿谀奉承的话,明君不做违背世俗的事。现在,大王有极其荒唐的作为,我如果不对大王讲明白,就是辜负了大王。”秦王停顿了一会,说:“你要讲什么?说来听听。”茅焦说:“天下之所以尊敬秦国,也不仅仅因为秦国的力量强大,还因为大王是英明的君主,深得人心。现在,大王车裂你的假父,是为不仁;杀死你的两个弟弟,是为不友;将母亲软禁在外,是为不孝;杀害进献忠言的大臣,是夏桀、商纣的作为。如此的品德,如何让天下人信服呢?天下人听说之后,就不会再心向秦国了。我实在是为秦国担忧,为大王担心啊。”说完之后,茅焦解开衣服,走出大殿,伏在殿下等待受刑。秦王嬴政听了茅焦这番话之后,深为震动,知道自己的行为对收买人心、统一天下大业不利,于是,他亲自走下大殿,扶起茅焦,说:“赦你无罪!先生请起,穿上衣服。我愿意听从先生的教诲。”茅焦进一步劝谏说:“以前来劝谏大王的,都是些忠臣,希望大王厚葬他们,别寒了天下忠臣的心。秦国正图一统天下,大王更不能有迁徙母后的恶名。”秦王说:“以前的人,都是来指责我的。没有一个讲明事关天下统一的道理。先生的话使我茅塞顿开,哪里有不听的道理?”于是,秦王采纳了茅焦的建议,厚葬被杀死的人,又亲自率领车队,前往雍地把太后接回咸阳,母子关系得以恢复。
返回都城咸阳的太后极为高兴,设酒宴款待茅焦,席间对茅焦赞赏有加,她一迭声地称赞说:“先生是天下最正直的大臣。在危急时刻,先生转败为胜,安定秦国的江山社稷,使我们母子重新相会,这都是茅君的功劳啊!”
嬴政闻过即改的此举,无疑给他带来了很大的积极效应,在秦国内部可以起到稳定人心、安定政局的作用,为他后来统一天下奠定了一定的政治基础。茅焦也因敢于直谏而受到嬴政的尊敬,被立为太傅,尊为上卿。
安顿好母亲后,恨死了吕不韦的嬴政,将吕不韦遣出京城,令其前往河南的封地。又过了一年多,各诸侯国的宾客使者络绎不绝,前来问候吕不韦。秦王恐怕他发动叛乱,就写信给吕不韦很不客气地说:“你对秦国有何功劳?秦国封你在河南,食邑十万户。你对秦王有什么血缘关系?而号称仲父。你与家属都一概迁到蜀地去居住!”吕不韦一想到自己已经逐渐被逼迫,害怕日后被杀,就喝下酖酒自杀而死。
秦王政十九年(前229年),太后去世,谥号为帝太后。与庄襄王合葬在芷阳。
取消逐客 人才云集
公元前237年,在嫪毐叛乱势力被镇压下去,吕不韦集团的势力尚未被触动之际,秦国又发现了奸细:韩国派来的水工郑国。
在战国七雄中,韩国实力最为弱小,又紧邻秦国,所以处境相当危险,是秦国进行统一战争的首选目标。面对强敌,韩国不得不去考虑如何救亡图存。
公元前246年,韩惠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采取了一个非常拙劣的所谓“疲秦”的策略。他以著名的水利工程人员郑国为间谍,派其入秦,游说秦国在泾水和洛水(北洛水,渭水支流)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表面上说是可以发展秦国农业,真实目的是要耗竭秦国实力。在当时,各国没有常备军队,全民皆兵,而修郑国渠这样的大型灌溉工程,秦国要动用所有青壮年劳力,耗费大量财力和精力,这必然要影响到秦国统一战争的进程。韩国企图以此消耗秦的国力,转移秦国的注意力,改变韩国行将灭亡的可悲命运。
本来就想发展水利的秦国,很快地采纳这一诱人的建议。只是韩惠王低估了秦国的综合实力。尽管秦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兴修这条水渠,但是丝毫也没有影响秦军的东攻计划。而且,当时在秦国兴修的大规模土木工程还并不止此一项。
最后,韩惠王的阴谋终于让嬴政发现了,不善制怒的嬴政暴跳如雷,立即命人将郑国抓来,要问刑处死。嬴政气得发昏,朝中一帮长期不受重用的宗室大臣们觉察出这是一个难得的重秉朝政的好机会。因为,长期以来,秦国一直坚持“客卿”政策,重用东方各国的有才之士,或委以重任高位,或任为客卿,宗室贵族在政治上都没有过高的地位,本国官吏若无大才也只能充任一般职务,掌不了大权。这项制度是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长期保持勃勃生机的重要原因,也是秦国最终统一六国的政治保证之一。
看到秦王怒气冲天,宗室大臣们乘机进言,称:“各诸侯国来秦国谋事的人,大抵都是为了他们各自的君主而游说秦国、做间谍的,请您务必将他们全部驱逐出境。”年轻气盛的嬴政犯了急躁的毛病,没有冷静地思考,便糊里糊涂地接受了这个建议,立即下达了“逐客令”。
李斯的名字也被列在驱逐的名单之中。李斯是楚国上蔡人,曾追随当时著名的思想家荀子学习“帝王之术”,与韩非同窗,学成以后四入秦国欲施展一番抱负。他因建议对东方六国施用反间计,拉拢了不少各国的名士,受到秦王嬴政的赏识,被拜为客卿。
郁闷的李斯没有认命,而是给秦王写了一封信,力劝秦王不要逐客,这就是有名的《谏逐客书》。他说:“我听说群臣议论逐客,这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求贤人,从西方的戎请来由余,从东方的楚国请来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任用从晋国来的丕豹、公孙支。秦穆公任用了这五个人,兼并了二十国,称霸西戎。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新法,移风易俗,国家富强,打败楚、魏,扩地千里,秦国强大起来。秦惠王用张仪的计谋,拆散了六国的合纵抗秦,迫使各国服从秦国。秦昭王得到范雎,削弱贵戚力量,加强了王权,蚕食诸侯,秦成帝业。这四代王都是由于任用客卿,对秦国才做出了贡献。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如果这四位君王也下令逐客,只会使国家没有富利之实,秦国也没有强大之名。”
李斯还说,秦王的珍珠、宝玉都不产于秦国,美女、好马、财宝也都是来自东方各国。如果只是秦国有的东西才要的话,那么许多好东西也就没有了。李斯还在信中反问:为什么这些东西可用而客就要逐,看起来大王只是看重了一些东西,而对人才却不能重用,其结果是加强了各国的力量,却不利于秦国的统一大业。李斯的这封上书,不仅情词恳切,而且确实反映了秦国历史和现状的实际情况,代表了当时有识之士的见解。因此,这篇《谏逐客书》成为历史名作。
秦王明辨是非,果断地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仍然受到重用,被封为廷尉。
此后,秦国仍旧坚持招揽和重用外来客卿的传统,这些外来的客卿在秦国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取消逐客令不久,魏国大梁人尉缭也来到了秦国。他向秦王建议说:当前,以秦国的力量消灭东方各国是毫无问题的。但是,如果各个诸侯国联合起来,合纵抗秦,结果就很难说了。因此,不要吝惜财物,向各国掌权的“豪臣”行贿,破坏他们的联合,只用三十万金,就可以达到兼并各个诸侯国的目的。秦王采纳了尉缭的计谋,在同各国进行斗争的过程中,不少次是用此策而取得胜利的。
嬴政坚持接纳、使用客卿的政策,使各国人才纷纷慕名而来云集秦国,秦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最终得以问鼎天下。
郑国的命运呢,也是有惊无险。当韩国“疲秦”的阴谋败露,嬴政欲怒杀郑国时,郑国淡定地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见《汉书沟洫志》)
秦王政是位很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认为郑国说得很有道理,同时,秦国的水工技术还比较落后,在技术上也需要郑国,所以一如既往,仍然加以重用。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全渠完工,人称郑国渠。郑国渠自秦国开凿以来,历经各个王朝的建设,先后有白渠、郑白渠、丰利渠、王御使渠、广惠渠、泾惠渠,至今造益当地。
起用王翦 灭掉劲敌
嬴政一生中最能体现他知人善用、闻过即改特点的,是换用老将王翦灭亡楚国、消灭秦国最后一个劲敌这件事。
王翦是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战国末期秦国著名战将,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曾先后领兵平定赵、燕、蓟等地。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使其与白起、李牧、廉颇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
公元前226年,秦灭六国的大业进展得如火如荼之际,嬴政决定攻取楚国。发兵前夕,嬴政与众将商议派多少军队入楚作战。青年将领李信年轻气盛,扬言不过二十万人,即可踏平楚国。而老将王翦身经百战,知道灭楚确非易事,坚持非六十万人不可。
李信也不简单,也有着光辉的历史,此人曾轻骑追击燕军,迫使燕王喜杀死派荆轲入秦行刺的太子丹,一解秦王心头之恨,颇得秦王赏识。听了二人的话,秦王嬴政认为王翦年老胆怯,李信年少壮勇,便决定派李信与蒙武率领二十万人攻楚。
未获君信,王翦自然心中不快,爱谁谁吧。遂借口有病,告老归乡。
第二年,李信、蒙武攻入楚地,先胜后败,“亡七都尉”(《史记王翦列传》),损失惨重。楚军随后追击,直逼秦境,威胁秦国。嬴政闻讯大怒,但也无计可施,此时,有人建议他起用并非胆怯的老将王翦。
痛定思痛,嬴政这才意识到当初王翦的话是符合实际的。但王翦已不在朝中,于是秦王政亲往王翦的老家频阳,请求已告老还乡的王翦重新“出山”,并再三向其诚恳道歉。
王翦见此,抹不过面子,便不再推辞,说:“大王一定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秦王政见王翦答应出征,立刻高兴地说:“一切听凭将军的安排。”
公元前224年,秦王嬴政尽起全国精兵,共六十万,交由王翦率领,对楚国进行最后一战。他把希望全部寄托在王翦身上,亲自将王翦送至灞上,这是统一战争中任何一位将领都未曾得到过的荣誉。嬴政与众不同的性格再次显露出来,他知错就改、用人不疑的品性,使他再次赢得了部下的信任,肯为之卖命。
王翦不负重托,经过一年的苦战终于灭亡了楚国。
从对王翦在灭楚问题上前后态度的变比,显示了秦王嬴政所具备的能够完成统一大业的素质和才能。这种素质和才能不是每一个人都具备的,也不是每一位君主或最高领导人听能够具备的,它们是秦王政得以实现统一中国目标的基本保证。所以秦始皇能够灭六国、统一中国而成为“千古一帝”不是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