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后来成为短命大顺皇帝的李自成来,人们头脑里闪现出来的是一个农民英雄形象。其实,在发动起义前,李自成是个下岗驿卒。也就是说,在下岗前,他本是捧“铁饭碗”吃官家饭的“工人”。
李自成(公元1606-1645年),陕西米脂人。童年家贫,曾为地主放过羊,吃尽了生活之苦。明末陕北连年旱荒,农民纷起暴动。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21岁的李自成投米脂县银川驿当驿卒。驿卒的任务是传递公文,护送过往官员和重要宾客,运送重要物资。这是一种苦差事,报酬却很低,一天不过工银三分。明代,十里置铺,六十里置驿,但驿站这个公家设施却成为了官员谋利的工具,常常以此损公肥私。驿卒们本来就很低的工资,也常常被贪官们克扣得分文不剩。
崇祯三年,朝廷为节省开支整顿驿站,裁撤数万驿卒,一年多共省下68万两左右的白银--事后证明,这区区68万两白银恰恰成为明王朝灭亡的代价--由于裁减驿卒,李自成下岗,愤而参加农民军,“奋臂大呼,九州幅裂”。关于李自成起义的真实缘由,刘继兴遍查史籍,发现康熙《米脂县志》明确记载:“明末李自成,银川驿之马夫耳。因裁驿站、饥荒,无所得食,奋臂一呼,卒至土崩,不可救!”
李自成大旗一展,饥民齐集。由于在政府部门做过事,他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其起义队伍十来天内就发展到数千人。不屈不挠、战斗到底是李自成的鲜明个性。在好几次惨烈的战争中,他都几乎是全军覆没,一次只剩下了刘宗敏、李过、高一功等18人,又一次只剩下50多人,换作别人早就玩完了。可李自成凭着坚忍不拔的意志,竟一次次咸鱼翻身,东山再起,卷土重来,最后拥军百万,占领了北京,宣告了大明的灭亡。后世的研究者们尊他为世界500民族英雄之一、世界15位革命崛起者之一……
由于没有正确认清形势,没有能很好地巩固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李自成的大顺皇帝昙花一现,功败垂成,以悲剧英雄结束了人生。但他却以其血的教训启迪和教育了后来的执政者和革命者,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工人出身的李自成,始终不忘本色,性格中有艰苦朴素、淡泊财色、宽以待人等许多优点,连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明史》都不得不如此记载他:“不贪财利,不好酒色,脱粟粗粝,生活简朴,与其下共甘苦。很能礼贤下士,纳人善言。”
壮哉李自成!下岗后一点都不气馁,反而以更大的激情挥洒生命,居然拥有了如此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人生,真为古代的所有下岗工人都争足了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