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美国科幻大片《盗梦空间》在国内热映,不少观众指责这部影片盗用了王晋康中国科幻银河奖获奖作品《七重外壳》的构思,甚至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论。
这样的指责并非个案。前几年的《阿凡达》也曾被指盗用了俄罗斯著名科幻作家斯特鲁伽茨基兄弟的科幻创意。然而,作为“受害者”本人,无论是王晋康还是鲍里斯·斯特鲁伽茨基,均对此低调回应。
与普通观众及热衷于新闻的媒体不同,资深的科幻文学、科幻电影爱好者以及淡泊名利的科幻作家,更相信这种“盗用”其实是一种美丽的巧合。新奇的、前瞻性的创想是科幻文学的核心价值之一,无论是电影工作者还是科幻作家对此都有执拗的追求。百年的科幻史为我们留下无数璀璨的想象力结晶,我们难免会在这宝库中发现几颗相似的宝石。
但尽管如此,这仍然是一个遗憾,一个试图在科幻片领域寻求突破的中国电影人的遗憾。
实话实说,发展国产科幻电影,我们并不缺乏优秀的原创资源。近些年,王晋康、刘慈欣、何夕、韩松以及陈愀帆、江波、夏笳等科幻作家创作了大量的极富创意的优秀科幻小说。尤其是王晋康,作为目前中国最多产、最具影响力的科幻作家之一,早在1993年刚一闯入科幻界,便显现出明星般的光芒。彼时的《科幻世界》刚刚改为月刊,王晋康的出现意味着一个时代的开始,而那个时代甚至可以用“王晋康时代”来命名。他的科幻小说不仅有令人拍案叫绝的奇想,更包含对现代科学与人类文明的深刻洞见与哲思。他笔下的那些人物身上散发着东方哲学家的魅力,灵魂深处打着让我们备感亲切的中国人特有的思想钢印。当然还有爱,东方式的大爱。他的小说很多都具有改编成影视作品的潜质。这些潜质可以概括为出奇的想象、精巧的故事、紧密的人物关系、个性鲜明的人物、人性与人情、震撼性的画面、东方式的思考等。在我们的期待模式中,这不正是中国科幻电影应该拥有的要素吗?但是很显然,这样的优秀资源的价值现在仍然未被足够认识。
为此,我们特别精选了《生命之歌》、《终极爆炸》、《转生的巨人》等7篇王晋康最值得改编成电影的科幻小说,制作了这本形式别致的“纸上电影馆”。我们相信读者会喜欢这七篇科幻佳作,更期待有一天它们能变成中国的科幻大片。
未来总有其不确定性,但那个确定的未来,必由我们所创造。
《科幻世界》主编姚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