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其实是个产业园,它里面9幢建筑是清代建筑,19幢建筑是民国建筑,里面有些建筑原本是生产车间,现在被改成供大家参观的博物馆或者艺术馆了。
我第一次去1865是去做陶泥,第二次是去看“把台北故宫搬回南京”的展览,第三次就是这次了,去看“先生回来”展。我想先讲讲我去做陶泥的事。
我先来讲讲一件陶器是怎么做成的吧。陶器是先用陶土捏成的,所谓的陶土其实就是天然的土,只不过这种土是在地理环境比较好的地方的土。这种土含铁量比较高,所以做成陶器之后,经过火烤就变得比较坚硬,也比较脆了。
我捏陶土的时候,完全把那个捏陶土的转盘当个空气,就把陶土当作橡皮泥一样,左捏捏右捏捏,结果捏出来的东西勉强可以叫做小篮子或者盆。这个转盘的原理跟DVD差不多,驱动的那边叫转子,扫描的那边叫做定子,如果这个转子不动,那么定子就要像地球绕太阳那样转啊转啊,这样就会产生偏差;如果转子是动的,定子只要来回运动就可以了,这样就会减少偏差的机率。
最后我没有拿到我捏的小篮子,我估计应该是在烤的时候碎掉了,所以创意园就没办法给我了。
下面讲讲我去看“把台北故宫搬回南京”的展览的事。在这次展览里面,我对一个交互式显示屏印象最深刻。这个显示屏后面连着电脑,人看着前面,像一扇窗户一样。每个小窗户上面都会有一个声敏传感器,每当有人走到声敏传感器面前呼喊或者拍手,声敏传感器就会把信息传给电脑,电脑就会让显示屏对应的小窗户里面显示出飞翔的燕子图案。如果不呼喊或拍手,燕子就会歇在树上不动。我和同学先是使劲拍手,就看到一两只燕子飞了起来;后来我们一起对着声敏传感器大喊,燕子就多了起来;最后,我们声音喊得更大了,燕子就满天飞了,有趣吧?
第三次就是“先生回来”展了。这次展览主要讲的是民国时期的一些大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的一些思想和作品,以及他们的一些人生故事。我妈给我读了一段简介,我就让她直接复制过来了:“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部纪录片,一场展览。蔡元培、胡适、马相伯、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十位民国先生的图像影视将立体展现,同时展览还融入了‘故纸温暖’和‘老课本’系列,让先生、学生、文化一脉相连。莲花山下,先生回来,看到莲花。”我印象中上海有个地铁站叫“陶行知站”,可能这个站就是为了纪念陶行知这个人的;我还想起来我在燕子矶那儿看到过一句话叫“想一想死不得”,就是陶行知写的。对于其他的人,我都一概不了解。
我看了好多那个时候的杂志,有些杂志的名字很有意思,比如《问问鸡》《好妹妹》《谁和我玩》等等。我觉得这些杂志都比现在的杂志好看。这些杂志很纯真,现在的杂志五花八门的东西太多了。我还看了很多老课本,我觉得以前的老课本多简单啊,第一课就是《上学去》,内容就是“先生你好”,就没了,比我们现在的一年级第一课的aoeiuü简单多了,也有意思多了。我妈妈给我买了很多民国老课本的书,我最喜欢看《民国童子军》。起先我以为这套书是讲打仗的,后来才发现讲的都是一些生活常识。比如说,怎么讲究个人卫生,怎么洗衣服,怎么种植物,怎么使用电话之类。
每次去1865都会收获很多东西,下次有活动我还会再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