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七节 郑和下西洋到底为了什么?

  说到郑和下西洋(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具体问题,我们将在《大明帝国》系列之《永乐帝卷》中作详细的论述),国人特别激动,因为它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一项空前壮举,比改变西方世界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还要早半个多世纪,其影响非同寻常。激动过后,理性的人们一直反思这样的问题:诚然,郑和下西洋规模宏伟,气势磅礴,举世无双,但如流星一般,随着所谓的明初“永宣之治”(永乐、洪熙和宣德三帝)的逝去,它就迅速地黯然失色了;与其相比,规模小、设备条件差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却将西方世界引向了一个新时代——地理大发现及其之后的海外殖民,那么同样的航海远行活动为什么在中西方有着如此巨大不同的命运?有人说这是由于中西不同的社会基础与背景所造成的,也有的说这是由于中西方航海远行活动的完全不同的目的所决定的。众所周知,哥伦布是为了“寻金”才去航海的,结果意外地探索出“新大陆”来,那么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有人看到这样的疑问就觉得好笑,如此幼稚的问题恐怕就连我们的小学生就能随口应答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国与海外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及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那么历史的真相真的是如此吗?我们不妨来看看古人是如何记载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的:

  《明史》说:“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郑)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明人在注释的《大唐西域记》中谈到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它是这样说的:“今之锡兰山,即古之僧伽罗国也。王宫侧有佛牙精舍,饰以众宝,辉光赫奕。累世相承,敬礼不衰。今国王阿烈苦奈儿,锁里人也,崇祀外道,不敬佛法,暴虐凶悖,靡恤国人,亵慢佛牙。大明永乐三年,皇帝遣中使太监郑和,奉香花往诣彼国供养。郑和劝国王阿烈苦奈儿敬崇佛法,远离外道。王怒,即欲加害。郑和知其谋,遂去。后复遣郑和往赐诸番,并赐锡兰山国王。王益慢,不恭,欲图杀害使者,用兵五万人,刊木塞道,分兵以劫海舟。会其下预泄其机,郑和等觉,亟回舟,路已扼绝,潜遣人出舟师拒之。和以兵三千夜由间道攻入王城,守之。其劫海舟番兵乃与其国内番兵四面来攻,合围数重,攻战六日,和等执其王。凌晨开门,伐木取道,且战且行,凡二十余里,抵暮始达舟。当就礼请佛牙至舟,灵异非常,光彩照曜,如前所云,訇霆震惊,远见隐避。历涉巨海,凡数十万里,风涛不惊,如履平地。狞龙恶鱼,纷出乎前,恬不为害。舟中之人皆安稳快乐。永乐九年七月初九日至京师,皇帝命於皇城内装严旃檀金刚宝座贮之,式修供养,利益有情,祈福民庶,作无量功德。”(永乐刻藏时所附文节录,明代版《大唐西域记·僧伽罗国·佛牙精舍·式修供养注释》卷11,见《范祥雍古籍整理汇刊·大唐西域记汇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P531—532)

  以上两段史料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它们说出了郑和下西洋目的至少有三:

  第一,“踪迹建文帝”;

  第二,“示中国富强”;

  第三,“礼请佛牙”。

  为此,明清之际学者赵士喆在对永乐朝的一些稀奇古怪的大事情进行综合比对以后这样说道:“初建文之逊也,世传主录僧溥洽为之落发,成祖疑洽实匿之,以他事锢洽十余年乃释。又有言从地道出走滇南投沐氏者,使使侦之,无踪迹乃已。至是(指永乐五年)使胡濙巡行天下,遍历滇、黔、湖、湘之境,以访仙人张邋遢为名,盖物色建文,且察人心之向背云。建文之逊,或以为匿西平侯家,或云泛海入西洋诸国。是年(指永乐七年)正月,命郑和领兵驾巨舰,自福建之长乐五虎门航大海西南行,抵林邑,又自林邑正南行,至满刺加,以达西洋古里大国,遂分航遍往支国,以贩宝为名,或曰为寻访玉玺,实为踪迹建文君,亦遣濙之意云。”

  赵士喆认为,溥洽被囚、胡濙外寻和郑和下西洋等大事的背后所直接的指向只有一个,那就是“实为踪迹建文君”。

  说到这里,有读者朋友可能要问了:会不会古人以讹传讹?答案是,绝对不会!我们不妨重新审视一下郑和下西洋过程中的一些不同寻常的细节,或许更能看出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来。

  主持出使海外的郑和身份很特别,与朱棣的军师姚广孝过往甚密中华帝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从一定程度上来讲,重礼仪意味着文明程度达到了相当的水准,但从通俗一点的角度来讲,重礼义也就是尤为看重面子,更有人将它看作为事关人格、国格。想当年春秋时代齐国宰相晏子使楚,因为他个子矮,楚王就叫人开了一个狗洞,想叫晏子爬进去,以此来侮辱晏子及他的祖国齐国,没想到楚王反被聪明的晏子羞辱了一番,晏子大致是这样回敬楚王的:“我出使邻国向来是这样,到了人国我就从大门进去,只有到了狗国我才从狗洞里爬进去!”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末年,到中华传统文明烂熟的明代时已近2000年了,向来注重礼仪文明的中华帝国却出乎人们常规思维的是派出了“刑余之人”郑和等作为大明永乐年间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的出外使者,这岂不是有损于大明的形象呢?

  在此笔者郑重声明:绝无亵渎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之意,我们只是将历史人物放在他所处的那个年代来看待。不可否认,郑和以前或以后的帝国时代,皇帝身边出过了许多“大腕”级的宦官,有句俗话说得好:宰相门前五品官,那么皇帝身边的人尤其明代的宦官可更“吃香”了,但就实而言,那是绝对皇权被异化的结果,绝不是宦官自身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作为“刑余之人”的宦官不仅不入流,而且还是社会最不体面、最为下贱的一个特殊群体。但在明成祖朱棣当政时宦官被作为极有体面的国家使者出使异域,难道朱棣犯浑了?绝对没有,朱棣可清醒了,朱元璋当政时严抑宦官,但朱棣却在“靖难”战争中得到了宦官们的帮助,甚至像狗儿之类的宦官还为朱棣拼死驰骋于疆场,郑和等宦官也在这个过程中立了功,成为明成祖朱棣的心腹,于是在永乐初年,就出现了肩负特殊使命的宦官郑和下西洋、杨三保出使尼八剌(今尼泊尔)以及侯显等出使西番、西域等一系列宦官使臣出外寻访的热闹场面。

  那么郑和等人使外所肩负特殊使命到底是什么?我们不妨再来看看郑和与朱棣的头号军师道衍(即姚广孝)之间的特殊关系,或许就能看出其中的端倪来了。

  郑和是云南回族人,10来岁时明军攻入云南,他不幸被俘惨遭阉割。明初朱元璋实行诸王分封时,给予各个藩王一定数量的宦官,以此来侍候这些龙子龙孙,郑和就被分配给燕王朱棣。他到了燕王府没多久就与朱棣的头号军师道衍(即姚广孝)搭上了关系,并随道衍皈依了佛门。道衍给郑和取了一个叫“福善”的法名,郑和自掏腰包刊印《佛说摩利支天经》,还特请师傅道衍题记,其用意就在于取悦道衍这个朱棣面前的“红人”,图谋自身的发展。自此以后郑和与道衍相处甚好,而且都成为朱棣的心腹,道衍知道朱棣的“心事”,郑和岂会不知?人们传言建文帝出逃了,溥洽因此被捕,朱棣兴趣盎然地让郑和带了大队人马到国外去溜达溜达?这太不合情理。惟一合理的解释是让郑和为主分忧——寻找建文帝。

  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与道衍住持的广孝教寺“恰巧”在同一地众所周知,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是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刘家港今无此港口,其遗址就在今太仓市的浏河镇。在浏河镇北面七八里的地方有一个茜泾镇(近年太仓城镇合并,面目全非,已无此镇,统一将该地称之为太仓港),据民国学者顾逸亮在《广孝教寺》中的考证称,明清时代茜泾曾有一个琳宫梵宇多达5 084间的“广孝教寺”(笔者亲自考证,其确切位置应在茜泾与新塘交界处),而在此之前的清代学者则留下了更为详细的有关“广孝教寺”的记载:“广孝寺,即古怀让寺,其地基五百余亩。赐名广孝,留辅太子于南京,遂急流勇退,归隐海滨,于怀让寺旧址重兴土木,再整檀林,额曰‘广孝教寺’”(刘湄金:《浏河镇记略》)。

  看来,茜泾曾经拥有的“广孝教寺”还真是一个特大寺院——琳宫梵宇多达5 084间,占地有500多亩,按照姚广孝在朱棣时代的地位来说,给这位第一军师盖这样的寺院本属情理之中。但大家千万别忘了,姚广孝是苏州相城人,苏州近郊有山有水,这才是置立寺院的最佳地点,而太仓境内有水但无山或者说几乎无山,从寺院选址来看,远没有苏州来得理想,那么姚广孝或朱棣为什么要这样“舍近求远”建制这么大的寺院?这实在是令人费解。还有,更为巧合的是“广孝教寺”所在地居然与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在一块儿,姚广孝与郑和又是亲密的师徒关系,除非他们有着共同的特殊使命将他们连在了一起以外,还能作何解释呢?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里有锦衣卫,这本身就不是一件很寻常的事情郑和下西洋气势非凡,浩浩荡荡,国人每每说到此,无不充满了自信与骄傲,但读者朋友有没有想过郑和下西洋队伍中有一帮子特殊的人——锦衣卫特务。《明实录》中记载:“(宣德元年六月甲戌)锦衣卫杜子忠等四人,永乐中从太监郑和使西洋,至锡兰山遇寇,四人被掠。今自苏门答腊国附朝贡舡来归。”

  这是讲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队伍中有杜子忠为首的四个特务,被锡兰人俘虏了,一直到朱棣孙子朱瞻基当政时才被放回。

  另据明代兵部编录的《卫所武职选簿》中记载来看,郑和下西洋人群有着一定数量的锦衣卫。

  带水手是为了便于海上航行,带军队是为了自卫与安全,那么带上以侦查政敌为其主要任务的锦衣卫特务又要作何用?有人说那是针对敌国势力或海盗的,真的是这样吗?难道郑和下西洋有了几万海上军队还不够,还要带上并不精通打仗而擅长于明察暗访的锦衣卫特务反而能管用?显然不是!

  郑和下西洋之前,朱棣曾向邻国朝鲜索要过建文朝逃亡者朝鲜李朝《太宗恭定大王实录一》载:

  《李朝实录》中的这段史料,至少告诉我们:在郑和下西洋之前,朱棣曾向邻国朝鲜索要过建文朝逃亡者。连可能流亡到外国的“建文手里多有逃散的人”(可能这是种隐晦说法,实指建文帝等)都不放过,更不要说建文帝本人了。由此看来,朱棣屡遣郑和下西洋到海外诸国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也纯属“正常”举措,一次找不到就来第二次,第二次找不到就来第三次……因为建文帝的存在毕竟是朱棣及其子孙之帝位的最大威胁与隐患。

  上述提到的郑和下西洋及其相关事件的几个疑点指向,似乎都逃不出一个中心,那就是有人传言的:金川门事变后,建文帝外逃,郑和下西洋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踪迹建文帝的下落,以此来解释,上述疑团都能一一迎刃而解了。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