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玺说白了一点就是图章,或者说是高级图章。我们中国人最信服的是橡皮图章,这是西方人所不能理解的。在西方,人们最为信任的是个人的签名,而在中国最为权威的就是图章,个人签名是不抵多大作用的,所以我们常常听到国人在抱怨,为了一个橡皮图章而跑断了腿。从掌握图章的人角度来讲,最好这个图章能盖的地方越多越好,那意味着什么?权力!因此说权力也就是官印,要说这官印还真是五花八门,但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按照级别与功效大小来进行划分,不过我想最大的官印总大不过皇帝的那方宝玺了。
中国传统社会中一直流传这样的一种说法,大约在秦朝时我国正式开始实行宝玺制度,不过当时不叫宝玺而是叫玉玺,皇帝发布一个诏书、诏令什么的,就要加盖一个玉玺印章,一来防止有人作假,二来体现皇家的最高权威——这样的玉玺在全国就只有一枚,相传它是用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和氏璧”雕琢而成的,秦始皇时丞相李斯的篆文天下闻名,于是这颗宝玺上就留下了李斯的八字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后来每发生一次改朝换代,除了政治与军事上取得了绝对的胜利以外,占有皇帝玉玺几乎成为皇权更替的象征。三国时代割据江东的孙策之所以那么神气,敢与人叫板,就是因为当年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时他父亲孙坚捡到了汉朝皇帝使用的那枚玉玺。不过孙策没有袁术那么愚蠢,死守那枚皇帝玉玺,而是作了一笔好的政治买卖。三国两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期间,皇帝的玉玺随着帝位的更替而流转,似乎没有发生什么大的问题,只是它的名字有了个小小的变化,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将“玉”改名为“宝”,从此后世人们就将玉玺称为了宝玺。大约在五代时,由于政局的动荡,皇帝犹如走马灯似地换个不歇,宝玺也就转来转去,最终转没了。
但还有一种说法是,从秦朝开始使用的那枚宝玺不是丢在五代,宋代的皇帝还在用着。元灭宋后,蒙古人拿到了这枚已经流传千年的皇帝宝玺,将它紧紧地捂在手里,捂了快要一百年时,大元帝国瓦解,元顺帝北逃,宝玺也被“顺手”带到了漠北荒原。朱元璋登基后使用的宝玺很可能是他自己叫人雕琢了一枚。当然这是推论,历史相信的是史实,有确切记载的是,建文三年,有人从西域回来带了一块青色的宝玉,建文帝朱允炆令人将它制作了一枚宝玺,上面刻了16个字:“天命明德,表正万方,精一执中,宇宙永昌”。宝玺制成后,建文帝还在明皇宫举行了盛大的庆典,接受百官的朝贺:“(建文)三年春正月辛酉朔,凝命神宝成,告天地宗庙,御奉天殿受朝贺。”
随后,建文帝又下令,从今以后大明皇帝颁诏就用这新刻的宝玺。
从上述的史实来看,朱允炆雕刻的那枚宝玺几乎全国人都知道:才登基没多久的新皇帝又有一颗新宝玺,那是皇权的象征啊!
对此,作为政治家的朱棣岂能不知?所以,当他在南京登基即位时不仅要清除政敌,稳定局势,还要找到代表皇帝正位的宝玺。当然也有人说,朱棣要找的不是这枚建文帝“自刻”的宝玺,而是朱元璋使用过的那些,但不管怎么说就是要找到皇权的象征——宝玺,那么朱棣找到了吗?
《明太宗实录》中留下这样的记载:永乐元年十一月朱棣对他的左右说:“朕于宫中遍寻皇考宸翰不可得,有言建文自焚时,并宝玺皆毁矣。朕深恸之”。译成白话文就是,朱棣跟身边的人说:“朕在建文帝宫中每个角落都找遍了,就是找不到‘父亲’高皇帝的办公用具,有人说可能是建文帝自焚时,将它们连同宝玺一起烧毁了。朕为此十分痛心啊!”
这段话实在是有意思:朱棣找他“老爸”的办公用具,不难理解就是为了表示他从此接过皇权,开始继承大统,但让他意想不到的就是找不到它们的踪影,接着又来了一句:有人说宝玺等被烧毁了,有谁亲眼目睹?没有。那么代表皇权的宝玺到底到了哪里去?
这里只有两种可能:
第一,正如“有言”所说的,宝玺毁于火中。但我不信!即使建文帝真的“阖宫自焚”了,他也不至于带好了宝玺再去投入火海啊。再说,人可能烧死,烧成骨灰,但宝玺是高级的石头做的,即使是被火烧了,但不至于烧成灰而使人看不到啊,这是常识,朱棣那么聪明的政治家连这个基本的常识都不懂?不可能!因此说,宝玺毁于火中之说完全是一派胡言。
第二,既然宝玺没被烧毁,朱棣又找不到,那么它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让人给带走了。那么这个人是谁?建文帝手下的大臣与仆人?不可能!这个宝玺不同于一般的官印,谁拿了都会招来杀身大祸。那么剩下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建文帝出逃时带走了!而建文帝带上宝玺出逃是再合适不过——合法皇帝拥有皇帝宝玺,就可名正言顺地号令天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