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十几年的亡命博弈,颠覆元廷,“驱逐胡虏,恢复中华”,重建“大一统”帝国,又花费了三十来年的时间立纲陈纪、使厚民生独揽乾纲、统一思想、科举成式,发动了不少于八场暴风骤雨式的大运动……在那个轰轰烈烈又令人痛苦不堪的“洪武”年代里,大明帝国到底治理得怎么样?如何来看待“洪武”的大明开国皇帝?有人说他是恶魔、是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屠夫,也有人说他是英雄、“圣人”,甚至还有人称他为“千古一帝”。清圣祖康熙帝评价其为“治隆唐宋”,这到底有着怎样的含义?还有,作为政治人物,前面我们讲了很多很多朱元璋执政方面的事情,那么这位奇特的大明开国皇帝个人情感、家庭生活又是如何?最后他又是怎么死的……
从濒临死亡边缘的叫花子到定都南京君临四海的大明天子,朱元璋创造了中国帝王史上的绝无仅有的纪录;从建立大明帝国的那一刻起,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制,皇帝直接统领六部;废除大都督府,实行五军都督府制和卫所制,确立军权制约机制;改元四级制为三级制,实行地方“三司”分权,奠定明清500多年地方体制格局;制定各级官僚的行为规范与标准,完善权力制衡和监察系统;重典治国,严惩官吏贪污,净化官场风气;翦灭开国元勋将臣,消除潜在“政治危险”;实行廷杖制常态化,开创特务统治,加强极端皇权;阜民之财、息民之力、创导乡村“自治”,解决“三农”问题;首创粮长制,实现“良民治国”理想;构建大一统帝国官府可控制下的工商“有序”的经济生活秩序;打抑“新贵”和豪强富民,构建“和谐”的等级社会;编定大明法律,实行司法“三权分立”,加强极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实施“四清”,发动八场“大运动”,将一个个所谓的“坏分子”或潜在的危险分子推向地狱;屡兴文字狱、强化思想专制主义;改革教育、实行科举常态化、成式化,强化文化教育专制主义……
朱元璋在其生命旅途的后半期开创了中华大一统帝国许许多多的历史之最,影响了以后中国社会600多年的历史。因此有人说他是“伟大领袖”“圣人”、雄主,也有人说他是个奇特的皇帝,更有人说他是恶魔、屠夫……所有这些都涉及了一个问题:怎么来评述朱元璋,或者说朱元璋到底是有功还是有罪于历史?
清圣祖康熙皇帝屡屡南巡,数次驻跸南京: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壬戌,“上驻江宁。癸亥,诣明陵致奠”;康熙二十八年二月癸亥,“上驻跸江宁。甲子,祭明陵。赐江宁、京口驻防高年男妇白金”;康熙三十八年四月己酉,“车驾次江宁。上阅兵”。南京紫金山麓明孝陵景区孝陵殿内有一方“治隆唐宋”大石刻碑,其落款为“康熙岁次己卯四月望日敬书”,即说康熙己卯年清圣祖玄烨再次拜谒了明孝陵。康熙己卯年也就是《清史稿》里头所说的康熙三十八年(1699)。换言之,被人誉为有清一代“圣君”的康熙帝是在登基接近40年和在多次驻跸南京和拜谒明孝陵后,才在那里留下了御笔墨宝“治隆唐宋”,由此可见其十分谨慎,或言深思熟虑后才为之。那么作为后朝“圣主”为前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写下的这四个字作何解释?
长期以来似乎没人对此做过专门的系统讨论。在笔者看来,“治隆唐宋”就是清圣祖康熙帝对朱元璋的整体评价。这四字里边有三个关节点:第一,“治”,即“治理得好,安定太平”;第二,“隆”即超过,多余;第三,“唐宋”,是指中国传统文明的经典时代即唐朝、宋朝。四个字放在一起,就是说洪武时代朱元璋治理的大明帝国超过了中华文明经典时代的唐宋帝国。真是这样吗?最近有人在网上做了这样的解释:“治隆唐宋”,“这是康熙皇帝对朱元璋的称颂,也是对明朝的称颂。有人说,康熙皇帝写这几个字是故意给别人看的。其实如果单纯要给别人看,完全不必写这样称颂的字。英雄惜英雄,惺惺惜惺惺,作为一个有胸襟有胆略的帝王,康熙皇帝的这几个字应该是由衷之言”(http://baike。baidu。com)。康熙写下这四字由衷不由衷,只有去问康熙爷本人了。我们现在关心的是,清圣祖对朱元璋的这般评价合适吗?或者说符合历史实际吗?我们不妨从朱元璋治理下的帝国境内诸政、民族边疆、对外关系和个人皇家等诸层面分别加以讨论:
第一层面,从传统的中华帝国境内诸政治理角度来讲:前面数章我们都已做了较为详尽的论述,那么其效果怎么样呢?《明史》作者说:“治理得很好,明太祖的子孙们受益了二三百年。”“(明)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惩元政废弛,治尚严峻。而能礼致耆儒,考礼定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加恩胜国,澄清吏治,修人纪,崇凤都,正后宫名义,内治肃清,禁宦竖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职相维,置卫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太祖实身兼之。至于雅尚志节,听蔡子英北归。晚岁忧民益切,尝以一岁开支河暨塘堰数万以利农桑、备旱潦。用此子孙承业二百余年,士重名义,闾阎充实。至今苗裔蒙泽,尚如东楼、白马,世承先祀,有以哉。”
第二个层面,朱元璋对于民族边疆地区的治理(简称“治边”)又是如何?
说到明初民族边疆经营与治理,可能人们印象最深的就是《明史》中的那段赞语:“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通‘员’)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其实这是明代疆域最广时候的状况,也是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的永乐皇帝时代的疆域范围。那么朱元璋时代又是如何一番境况?有人在网上说朱元璋在边疆问题上并无多大作为,人们更喜欢形象工程迭出的永乐皇帝,其实这是对历史的误读。从广泛和深层意义角度来讲,明初小朱皇帝永乐比不上老朱皇帝洪武。何出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