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渭源教授的17卷本《大明风云》就要出版了,这是继他2014年推出10卷本《大明帝国》后的又一大系列专著。数日前,他来我家,邀我写个序,我欣然答应了。因为他与日本关西学院校长、国际明史专家阪仓笃秀教授是老一辈著名明史专家黄云眉先生的第二代传人,这是2011年年底海内外眉师儿孙们云集一堂,经过反复研究、讨论,最后作出的慎重决定。作为眉师的第一代传人,我感到责无旁贷要做好这样的事情。
马教授在2012年就应邀去美国做讲座,北美三大华文报刊《世界日报》《星岛日报》和《侨报》对此都曾做了专门的报道,其中《世界日报》称誉马渭源教授为著名的明史专家;稍后中国大陆媒体称他为“第一位走上美国讲坛的明史专家”。
另据海外媒体所载,马渭源教授的《大明帝国》系列专著得到了美国匹茨堡大学名誉教授、海外著名国学大家许倬云先生的赞许与推介,并为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的高等学府和美国国会图书馆、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等西方诸国国家图书馆所收藏,真乃可喜可贺!
最近中央级大报《光明日报》刊载文章说:“世界上SCI检索影响力较大的2 000种期刊中,中国期刊只有5种;排在本学科前3位的世界顶级期刊中,没有一本中国期刊。”与此相类或者说更不尽如人意的是,中国虽是当今世界上头号出版大国,但中国出版的各类专著为西方国家收藏的却不到20%,社科类不到10%,历史类更是凤毛麟角。而马教授的著作能被这么多的西方著名高等学府所珍藏,并得到了大家许倬云先生的肯定与称许,实属不易!
其实这些年在国内马渭源教授早已是南京电视台、南京广电、江苏教育电视台、安徽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和福建网站等公共媒体上家喻户晓的历史文化讲座主讲人和电视节目的常任嘉宾,而他的著作则更是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据说有一次在上海展览馆举办他的签名售书活动,原定活动时间为半小时,结果因为读者太多了,主办方不得不延长了一个小时,但还是未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而最近又传来好消息,国内外有名的网络运营商如亚马逊、中国移动、苏宁易购等都与马教授签订了电子书出版合同,广大读者尤其是年轻的读者只要按按手机上的键钮就能轻松阅读他的电子版著作了。
马教授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的成就和拥有这样的影响力,在我看来,最为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扎扎实实地深入研究,以渊博的知识来解释历史,并用通俗流畅的语言表述出来,但绝不戏说,由浅入深,做到既通俗易懂又让人回味无穷,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啊!
就以本次出版的《大明风云》系列之①~⑤为例,该5卷本主要是讲述大明洪武朝的历史。有关洪武帝朱元璋的传记目前为止,有好几个版本,最早的可能要数吴晗先生的《由僧钵到皇权》,那是民国三十三年十月由在创出版社出版,当年我在书店里买到了就读。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吴晗先生对原书进行反复修改后出版了《朱元璋传》。据说当时有好多政治人物都读过,但它毕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里边有不少阶级斗争的内容和特定意识形态的标签,今天年轻人读来可能有种隔世的感觉。后来陈梧桐教授和吕景林教授也分别写了有关朱元璋的传纪,如今书店里可能还能买到。
马渭源教授在2007年时就撰写了《奇特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上、下册,尽管该书在2008年1月出版后很受读者喜爱,发行量急剧攀升,且远销海内外。但马教授对自己的著作却很不满意,多次在我面前说,那是电视节目的讲稿,时间太仓促,很不成熟,遗憾多多。为此,这些年他不断地收集和整理史料,打算重写。2014年1月他的最新力作《大明帝国》系列之《洪武帝卷》终于问世,比原书整整多出了一倍,多达100多万字。不过随后他又感到意犹未尽,特别是洪武时期的许多事情都未能说个淋漓尽致,为此,在已经修订过的《大明帝国》系列之《洪武帝卷》基础上,他再作努力,分册详尽阐述,这就是现在人们见到的《大明风云》系列之①~⑤《乱世枭雄》《大明一统》《明基奠立》《洪武“运动”》《治隆唐宋》。
本书为《大明风云》系列之⑤《治隆唐宋》,是在承接《大明一统》《明基奠立》《洪武“运动”》三书基础上对朱元璋治国理政的另一大方面——思想文化教育领域中实施的国策做了一个完整的阐述,并随即对其治边、治外和治家三大层面展开了详尽的探讨。
全书分为两章,上章“思想一统,科举‘隽永’”,即阐述朱元璋在思想文化教育领域中实施的奇特国策。整个章节几乎都是全新的,以往有人在撰写朱元璋传纪或明朝开国史时,要么根本不提这类内容,要么说了也是三言两语或一鳞半爪。在此我尤其要说的是,据我所知,马教授在本世纪开启之际就开始研究中国科举制——那时全国几乎很少有人进行此类研究。他曾跟我说:“朱元璋这个人平民出身,不同于一般的皇帝,他始终有着‘公平化’的平民情结。”在书中,马教授首先从洪武帝对科举改革的标准化入手,指出朱元璋搞科举考试标准化不是终极目的,而是为了达到公平化的一种手段。“从朱元璋内心角度而言,搞标准化科举考试,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他童年起朦胧形成的‘公平化’社会秩序之理想。而要使科举制公平化,除了运用标准化作为一根标尺来衡量外,很重要的还是要完善科举制度,将以往不合理的制度成分剔除出去,增添更为合理的规章与措施,这就是朱元璋对科举改革的核心灵魂所在的一个方面,即‘制度公正化’和‘程序公平化’。”在这两者之间,马教授巧妙地插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时代——唐宋科举文化的十大珍贵遗产和朱元璋君臣的取舍。这样一来,不仅使得读者对中国科举制的发展脉络大致有了一个了解,明白中国科举制的合理内核即为公平化、平等化——这恰恰是后来西方国家模仿中国科举考试推行文官制的精神动力所向,可惜的是,我们的科举到了清末时来了一个“孩子洗澡,一起扔了”。于此马教授颇为诙谐又不无痛心地写道:“令人啼笑借非的是,当大清帝国宣布废除中国沿用了1 500多年的科举制时,西方欧美国家却争先恐后地学习和模仿中国科举文官考试制,建立起现代的文官考试制度,完善近代西方政治文明。东西方如等巨大的反差,让人想起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东边日出西边雨’,不,应该是‘西边日出东边雨’,喜乎?悲乎?”
能拥有这样的思想深度和锐利眼光就充分表明了撰述者已非仅仅是一个历史学者,而是一个有着相当睿智的思想家与高度历史责任感的社会文化研究专家。读了这样的著作,难道不觉得有一种对正义和真理之追求的责任感与正能量的积聚?
更妙的是,马教授在书中,将一个个历史名词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了出来。譬如明代科举制中有四大考试:即童试、乡试、会试、殿试。这些名词现在一般人见了都会感觉陌生,如何解释好呢?马教授说,童试就是乡试前的资格考试;乡试相当于现在大学本科考试,考中者即举人,在学历上相当于今天的本科学历,在学位方面就相当于学士学位;会试相当于现在的硕士研究生考试,考中者即贡士,在学历上相当于今天的硕士研究生学历,在学位方面就相当于现在的硕士研究生学位,等等。读来通俗易懂,但又不低俗。让人在轻松中阅读历史,看来他是吃透了历史文化才会这般轻车熟路、信手拈来。
2007年马教授就应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市民学堂”之邀主讲过中国科举制,据说当时南京人民大会堂楼上楼下都是听众与媒体记者,原定两个半小时的讲座因为讲得太生动了而被迫延长。随后马教授的讲座内容及其对科举制的形象比喻“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被《南京日报》《金陵晚报》《现代快报》《扬子晚报》等众多平面媒体和各大网站所转载和援引。这里顺便说一下,从去年起,马教授又屡次受邀南京市委宣传部与南京广电集团开办的新版“市民学堂”,全天候主讲《大明帝国之风云》系列。据说仅今年一年内他就讲了五六次,是该栏目出镜率和“回头率”最高的主讲人。通过多频道的广播电台、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介,马教授的历史文化讲座早已“走进”了千家万户,甚至还“走进”了“流动的小屋”——汽车。由此人们称他为大众历史学家,我看差不多,但最好要加个定语,应该为不低俗和有责任的大众历史学家。
本书另一大亮点就是下章“千秋过功,治隆唐宋”。马渭源教授在通读了《明实录》与《明史》以及明代大量文献资料后,从朱元璋治国理政、治边、治外和治家四个层面分别予以了详尽的考察,认为明代鼎盛时代或言黄金时期不是有人美誉的“永乐盛世”,而是仁宣时期。要说大明治理得最“好”的时代应该是在朱元璋洪武年间,他援引了明代中期文臣敖英之语来说事:“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蕃,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其来朝贡,则以恩礼待之。其朝鲜、安南、琉球、日本、占城、暹罗、满剌加诸国,乌思藏、童卜韩、胡奴儿于诸司,朵颜,赤斤、阿端、卜剌罕诸卫,奉法尤谨,朝廷待之,恩礼亦有加焉。呜呼,盛哉!”如此观点极有道理,当然这还是朱元璋内外治国的效果,那么他的治家到底有着怎样的影响?“终明之代,宫壸肃清,论者谓其(指朱元璋)家法之善,超轶汉、唐”。由此再看,300年后清圣祖康熙帝在明太祖陵墓前留下的那通“治隆唐宋”御碑文字,还是有着十分深刻的含义的,也是对朱元璋一生功绩比较妥帖的注解。不过马教授同时还指出:“我们还应看到朱元璋治理下的另一面:他乾纲独断,事必躬亲,专制集权,滥杀无辜,大搞政治运动,实行文字狱与特务统治……将大明治理成一个令人窒息的国家,严重摧残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中外交流,客观上妨碍了思想文化的繁荣。”至此,可以说全书对明太祖的功过有了比较正确的定位,阐发了前人所未发之言,令人耳目一新。
总之,全书精彩迭现,观点新异又可靠,读之既如品尝陈年美酒,又似沐浴和煦春风。作为年过八旬的垂垂老者,我倍感欣慰,“黄学”后继有人啊!也愿马教授不断努力,推出更多的新作!
权作为序。
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
2014年11月18日
§§第一章 思想一统科举“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