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西路军:跑龙套的反倒成了亮点傅友德“七战七捷”
冯胜率领的西路军,按照朱元璋的作战思路,主要是迷惑和牵制故元西北诸王,配合徐达中路军作战。换成老百姓的话来说,这一路军队专门干捣乱的活。不过这个捣乱是捣敌人的乱,混淆敌人的军事视线,配合徐达和李文忠消灭北元军。使人没想到的是,就是这支本来充当配角的西路军中却杀出一匹“黑马”——傅友德。
洪武五年五月,冯胜率领西路军来到兰州,傅友德“先率骁骑五千直趋西凉,遇元失剌罕之兵,战败。至永昌,又败元太尉朵儿只巴,于忽剌罕口,大获其辎重牛马,进至扫林山,胜等师亦至,共击走胡兵。友德手射死其平章百花,追斩其党四百余人,降太尉锁纳儿加平章管著等,至是上都驴知大将军至,率所部吏民八百三十余户迎降,胜等抚辑其民,留官军守之,遂进之亦集乃路,元守将卜颜帖木儿全城降,师次别笃山口,元岐王朵儿只班遁去,追获其平章长加奴等二十七人及马驼牛羊十余万,友德复引兵至瓜沙州,又败其兵获金银印、马驼牛羊二万而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明初名将傅友德取得的“七战七捷”。在短短几个月里,这位曾在明玉珍、陈友谅那里被闲置的军事天才创造了大明军事史上的神话,总共打败了北元军十几万人,俘获牛羊车马无数,最后使得北元军见到傅友德的队伍就躲,造成后来西路军无仗可打的局面,这才收兵还朝。
也正因为冯胜、傅友德率领的西路军取得了一系列的军事胜利,扫荡了甘肃行省境内的故元势力,威震西北。这不仅为当时大明第三次“清沙漠”行动中中路军的失利、东路军的困顿挽回了面子、扳回些局势,而且还为以后西北地区残元势力的归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四次“清沙漠”行动——大同大捷、猫儿庄之捷、三角村之捷——洪武六年(1373)春季~年底——近边从整体来看,大明第三次“清沙漠”行动非但未清了“沙漠”,反而损兵折将(除了西路军傅友德部外)。那么,究竟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清沙漠”行动说到底就是要扫清漠北荒原的故元残余,在完整意义上实现当年洪武建国与北伐时树立的伟大目标:“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因此说,这个任务本身就十分艰巨,尤其是要清扫的对象现在退居到了有着数百年根基的祖地,游牧与农耕两种不同质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冲突更加凸显出来。北元军善于骑兵战、旷野战,大明军善于步兵战、攻城战;北元以天地为屋、逐草而居,大明定居种植,安土重迁;北元军士生长于北国,习于北方水土;大明军多南方将士,北征途中两眼一抹黑,只要一走岔道,不说别的,就连喝口水都成了问题——李文忠撤军时不就遇到了这样的事情!当然这样的差异不是绝对的,在昏聩的元顺帝统治下,北元军在漠北祖地上进行军事行动时自身优势或许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但在洪武三年这位大元帝国末代君主死后,继承北元主大位的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却有着较为清醒的头脑,其军事情势也有所改观。
爱猷识理达腊自幼在元末名相脱脱家长大,而脱脱可能是大元帝国集团中接受汉民族先进文化影响最深的一位蒙古贵族,因而小时候的爱猷识理达腊受到的汉文化熏陶甚多,或言他娴熟汉民族农耕文化的特征。有一则故事多少说明些问题:据说6岁还宫的爱猷识理达腊有一天跟小玩伴脱脱的儿子哈剌章在元宫里玩游戏,这个游戏有点像猪八戒背媳妇。先是哈剌章背着爱猷识理达腊绕殿墀走三圈,走的时候还要发出乌鸦叫声。三圈走下来了,该是对换了,也就是要爱猷识理达腊背着哈剌章绕殿墀走三圈了,可哈剌章死活也不干,并说:“我哈剌章是奴婢(谦称),太子您是使长。奴婢怎么敢叫使长背着?”爱猷识理达腊发火了,打了哈剌章,哈剌章当即呜呜地哭了起来。小孩子哭又没数,声音很大,传到了元宫偏殿里头。刚好元顺帝与奇皇后在里边正“恩爱”着,忽然听到了外面的哭声,就叫下人出去看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谁在哭?为什么哭?下人一会儿回来了,如此这般地一说,元顺帝不由地感慨道:“哈剌章真不愧为贤臣脱脱的儿子,忠贤有加!”
还据说爱猷识理达腊有两大喜好:读书与练习书法,尤其是书法。当初他当皇太子时就临摹了众家字帖,后来渐渐地喜欢上了“瘦筋书”。“瘦筋书”是北宋亡国之君宋徽宗的书法字体,有大臣看到后劝解道:“宋徽宗是个亡国之君,他的书法字帖不值得太子殿下您学啊!”没想到爱猷识理达腊却这样回答道:“我但学其笔法飘逸,不学他治天下,庸何伤乎?”
由此可见,作为蒙古人的后代爱猷识理达腊对于“彼”——汉民族文化还是相当娴熟的。过去老爸元顺帝在时,他曾想提前接班,但没成功。现在老爸终于走了,可大元江山被他老人家折腾得也差不多了。爱猷识理达腊脑子清醒,一即北元主之位,就将扩廓帖木儿这类忠于元朝且又能干的汉族人,包括自己的蒙古族能人都一一用起来。尤其是扩廓帖木儿过去曾经还与自己有着很深的矛盾,但爱猷识理达腊即位后不但不计前嫌,反而大胆信任重用他,这是“内”的方面;在“外”的方面,他不断地派人与云南的元皇室梁王和元属国高丽取得联系,打破了北元被大明封闭、隔绝的尴尬局面,使得行将就木的北元出现了起死回生的迹象。对此北元主爱猷识理达腊在给高丽王的诏书中曾得意地说道:“顷因兵乱,播迁于北,今以扩廓帖木儿为相,几于中兴。”
就一年的功夫,北疆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朱元璋君臣对此却似乎并没有及时地意识到,尤其是徐达和李文忠等都在翻着老黄历北上“清沙漠”,知己却未知彼,失利实属难免。
可事态的发展更出乎大明君臣意料之外的是,就在徐达率领的“清沙漠”大军返回后没几天,即洪武五年八月底,北元军开始反攻,进攻云内州城(在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南),云内同知黄里和他的弟弟黄得亨率领当地军民与北元兵展开激战;十一月北元辽阳行省丞相纳哈出出兵寇略辽东,洗劫牛家庄,烧掉仓粮十万余石,俘获明军兵士5 000多人。随后北元军对辽东的绥中、永平,河北的怀柔,山西的蔚州、弘州、武州、忻州、朔州、岢岚,陕西的保安、庆阳,甘肃的会宁、兰州和河州等地相继发动了一系列的进攻,并重新占领了兴和、亦乃集和甘肃北部等地区。
面对日益严峻的北疆形势,朱元璋开始十分理性地思考北疆问题的对策,并将原来猫抓老鼠似的主动出击方式,调整为积极防御、辅以在临近北疆边关进行“清沙漠”军事打击战略。具体地说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下令将“清沙漠”大军调回山西、北平等地,屯守在北疆边关,进行军事训练,加强北疆沿边要冲的军事机构建置,自辽东、北平直到宁夏、甘肃一线,筹建了辽东、北平、山西、陕西等总计10个都司和行都司(相当于现在的大军区),构成了灵活机动的边疆军事作战体系(不过这个工作大致要到洪武晚期时才全面完成);与此同时,朱元璋还命人修建城池关隘,推行边关屯田,将边民迁徙到内地,实行坚壁清野政策,使得北元军南下骚扰无利可图。
第二方面,组织、发动北疆近边地区的“清沙漠”行动,只要你北元军来了,我们大明军逮住机会就组织围歼,从根本上消灭北元的有生力量。这样的战斗比较大的有4次:
洪武六年(1373)春,徐达和李文忠在北疆练兵备边。北元军进犯山西武州、朔州,徐达派遣部将陈德、郭兴等火速赶往过去,将敌兵击破;“时元兵先后犯白登、保德、河曲,辄为守将所败,独抚宁、瑞州被残”,朱元璋随即下令将该两州边民迁往内地,让北元军什么好处也捞不到。十一月,大将军徐达自朔州返还,走到代县时,听说扩廓帖木儿将领兵前来攻打大同,他当即与左副将军李文忠、右副将军冯胜等率领大军赶往山西,在大同北一举将北元军击溃。然后继续追赶溃散的敌兵,大致在猫儿庄俘获了故元平章邓孛罗帖木儿,立即盘问,获悉在河北的怀柔尚有北元骑兵千余人,又马上组织3 000人马赶往过去,在三角村擒获故元武平章康同佥,缴获战马八十余匹。
这是明初历史上的第四次“清沙漠”行动。
第五次“清沙漠”行动——兴和之捷 高州大石崖之捷氊帽山大捷——洪武七年(1374)四月~七月自第三次“清沙漠”行动结束后,北元军组织了反攻,夺取了北平西北重镇兴和等地。兴和到北平的距离大致等于北平到天津的距离,因此说,兴和的丢失对于大明北疆的军事防御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为此,洪武七年四月,大明派了都督佥事猛将蓝玉和林霁峰等领兵前去夺回。当时驻守兴和的北元守将脱因帖木儿听到消息后,可能认为蓝玉、林霁峰是名不见经传的裨将,也就没多大在意,派了国公帖里密赤出来迎战。哪知帖里密赤根本不是蓝玉的对手,三下五除二,就被蓝玉打得没了军队的踪影,就连国公帖里密赤本人也当了俘虏,同时俘获的还有59个北元高级领导。
这时主将脱因帖木儿听到败讯,一下子就惊呆了,没想到……赶紧溜吧,否则自己的小命可能要没了。就此,兴和城被蓝玉等轻轻松松地拿了回来。
兴和大捷后不久,左副将军李文忠率师发动了对高州大石崖的军事进攻,并一举攻克,斩故元宗王朵朵失里,擒其承旨百家奴,北元军中跑得快的全溜了。李文忠派遣指挥唐某率兵追击,追到氊帽山时,刚好碰上故元鲁王正在山下扎营,那鲁王听到自己队伍里突然间一阵阵嘈杂,还没有反应过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脑袋就已经被砍了下来了。同时被杀的还有司徒答海俊、平章把剌知院忽都,鲁王妃蒙哥秃等被大明军俘获。
第六次“清沙漠”行动——亦集乃路大捷洪武十三年(1380)二月从第四、第五次“清沙漠”行动来看,朱元璋已改变了过去大明军长驱直入,在漠北到处寻找作战目标的不利战术,而将军事打击的重点放在了大明北疆线近距离范围内,有针对性地歼灭“来犯之敌”,抓得准,打得很。与此同时,继续开展强大的“统战”攻势,大打“温情牌”,瓦解以爱猷识理达腊为首的北元集团阵营。老于世故又精明透顶的洪武帝十分清楚,爱猷识理达腊之所以现在变得牛气逼人,是因为很大程度上依靠了善于用兵的扩廓帖木儿为其支撑。因此说大明要想搞定北元,扩廓帖木儿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统战”对象。于是在发动新一轮“清沙漠”行动的同时,这位奇特的大明开国君主煞费苦心又“热情洋溢”地给老对手扩廓帖木儿写信劝降。
扩廓帖木儿在逃亡和林之前,洪武皇帝朱元璋曾给他写过七封信,他“皆不答”。不答没关系,人家要饭出身的“朱圣人”脸皮厚,会继续写第八封信。写完信后觉得还不保险,又一厢情愿地与老对手扩廓帖木儿结亲家。怎么个结法,人家理都不理啊!这就是你我平民百姓的思维了,人家伟大领袖有的是本事。扩廓帖木儿战败时,家眷被大明军俘虏,朱皇帝打听清楚了,被俘的家眷中有个妙龄女子尚未婚配,据说她还是扩廓帖木儿的妹妹。这下可好了,大明皇帝一道圣旨,将她立为朱家龙仔中的老二朱樉的秦王妃。这样一来,你扩廓帖木儿不就成了我大明的皇家亲家了么。既然是皇家亲家,你扩廓帖木儿还好意思来打我们吗?然后老朱皇帝再派人去漠北招抚亲家,可扩廓帖木儿还是“不应”。
这怎么办?急死人的事,朱皇帝苦思冥想,最终想到了一个“绝招”。大明军北伐前,关中军阀李思齐不是与扩廓帖木儿经常打内战的老冤家吗?这是知其一,大家还应该知其二:李思齐曾经也是我大明北伐的重要对象啊,要说他与扩廓帖木儿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还真是一对活宝又是“难兄难弟”。对了,就让这位投降过来“吃白食”的李将军李思齐上一次北方去劝劝,来个“弃暗投明”的现身说法,岂不妙哉!
再说扩廓帖木儿是什么人,李思齐一到,他就立马猜到了老冤家不请自来的目的了,于是好酒好菜热情相待。李思齐该说的都说了,但最终还是不见扩廓帖木儿有什么明确的表态。算了,皇命完成了,事情成不成,那得要看老天了。他住了几日,就要求回去。
扩廓帖木儿听说老冤家要回去,就令骑士“热情”相送。走到边界时,骑士说:“扩廓总兵有令,请李将军留物做纪念!”李思齐惊讶地回答:“我为公差远来,无以留赠。”骑士恶狠狠地说道:“那就留下一只胳膊!”此时已经无路可走的李思齐只得忍受巨大的疼痛砍下一只胳膊,给了骑士,然后回朝复命,可他到了南京不久后就死了。
无论是优渥有加的政治招抚还是猛烈残酷的军事打击,扩廓帖木儿至死都不肯投降朱元璋。晚年他跟随北元主爱猷识理达腊迁徙至金山(今阿尔泰山)。洪武八年八月,他卒于哈剌那海之衙庭,其妻毛氏亦自经死。
其实除了对扩廓帖木儿,朱元璋还时不时地对北元最高统治者进行“统战”劝降。
诚如前面所言,元顺帝在世时,朱元璋曾四次致信招抚;爱猷识理达腊继位后,朱皇帝更是大打“太极”。洪武七年九月,他派遣归降了的故元宦官咸礼、袁不花帖木儿护送在应昌大捷中俘获的元顺帝嫡孙、爱猷识理达腊之子买的里八剌返回漠北,让北元主父子团聚,并致信爱猷识理达腊,这样说道:“若能悟我所言,必得一族于沙漠中暂尔保持,或得善终。何以见之君之祖宗有天下者,几及百年养育之久,生齿之繁,以此知运虽去,而祀或未终,此亦天理之常也;君若不悟,不效古人之事,他日加兵于彼,祸有不可测者矣。昔君在应昌所遗幼子南来,朕待以殊礼,已经五年,今闻奥鲁去全宁不远,念君流离沙漠,无宁岁,后嗣未有,故特遣咸礼等,护其归,庶不绝元之祀,君其审之。”
洪武帝说得有情有理且滴水不漏,不过从小就在政治漩涡里长大的爱猷识理达腊压根儿就不吃这一套。黄金家族的子孙们岂能向昔日的底层臣民低下高贵的头颅呢?他依靠扩廓帖木儿等人,继续与大明对抗。可在朱元璋变化战略的军事打击下,北元又开始不断地损兵折将。扩廓帖木儿死后,北元西路和中路的军事力量大为削弱。就在这时的洪武十一年(1378)四月,北元主爱猷识理达腊病卒,谥号元昭宗。他的大位由儿子脱古思帖木儿继承,称乌萨哈尔汗,改元天元。
经过此等变数,故元残余势力更加衰落,基本上不能南下深入内地进行骚扰了。这在客观上使得当时的大明北疆有了五年的安宁生活(洪武八年、九年、十年、十一年和十二年)。
可这样的局面到了洪武十三年时又有了变化。经过新旧领导人的交替与新班子的磨合,洪武十三年初,北元丞相驴儿、蛮子、哈剌章,国公脱火赤,平章完者不花、乃儿不花,枢密知院爱足等在应昌、和林等地集结了数万部众,“时出没塞下”,即经常南下大明北疆长城边塞骚扰。朱元璋屡赐玺书招抚,但终无成效。
就在这样的情势下,洪武十三年二月,老朱皇帝任命西平侯沐英率领陕西部队北上,进讨北元,开始了大明历史上的第六次“清沙漠”行动。
沐英先在当时属于陕西行省的灵州(今宁夏银川南面的灵武)集合各路兵马,然后派遣人前去侦察敌情,发现北元国公脱火赤等领着大股人马驻扎在亦集乃路。于是他下令全体将士横渡黄河,“经宁夏,历贺兰山,涉流沙”,一路拼命往北赶,历经七天七夜,终于来到了北元的亦集乃路境内。
在距离敌营大约50里的地方,沐英先将大明军队分为四路,然后命令将士们夜间行军。为防止发出响声惊动敌人,他让所有人衔枚而进,最终神不知鬼不觉地将敌人围在了驻扎营地,当场俘获了国公脱火赤和枢密知院爱足等,还有上万人的部曲,真可谓大获成功。那年冬天,沐英等又抓获了平章完者不花等。至此,北元政权新领导班子受到了重创。
不过在这第六次“清沙漠”行动中也留下了一大遗憾,即让那个叛服无常的北元国公乃儿不花给溜掉了。
说起乃儿不花,朱元璋君臣几乎个个都恨得咬牙切齿。这是怎么回事?
第七次“清沙漠”行动——傅友德:灰山大捷沐英:公主山长寨之捷——洪武十四年(1381)正月~四月 原来这个叫乃儿不花的蒙古贵族在洪武初年经常领人骚扰大明边关。在朱元璋君臣多次“清沙漠”军事打击和强烈的“统战”攻势下,许多北元人南来归降,乃儿不花也在洪武七年八月派人到山西大同,表示有意归降,但又怕大明追究他昔日扰边之罪。大同当地官员不敢做主,便向皇帝朱元璋做了汇报。朱皇帝是何等人?当即遣使赍书,劝谕乃儿不花:“古代贤君治理天下,务以百姓安居乐业为己任,哪会怀私泄愤!况且你等本是元朝大臣,你们的新主流离沙漠(指漠北),余气尚存,你们也不得不听他的。前日犯边,各为其主,你何虑哉!”一句话,我朱元璋欢迎你们来,且保证既往不咎。最后没忘再次提醒对方,要“懂大局、识大体”。
乃儿不花接到朱元璋的回复与保证后,于洪武八年三月正式投降了大明。以当时乃儿不花在北元位居国公的地位来讲,大明接受他后给他安排的职位也不能太低,否则会影响“统战”工作的未来和安定团结的大好形势。为此,朱元璋动足了脑筋,任命他为官山卫指挥使司指挥同知。官山卫隶属于大同都卫(相当于一个军区),如此职位安排的妙处就在于既给你大官做,又不能不防着点。可朱元璋的老辣碰上了这个反复无常的北元国公全不管用,归降一年后,乃儿不花叛变北逃沙漠。
乃儿不花叛逃时,在官山卫附近担负起牵制和监视职责的大同卫指挥使周立听到消息后,立即率领大同和振武等卫的兵士前去追赶。可是以步兵为主体的大明军怎么也赶不上北元骑兵。周立追到白寺塔滩时,只捡到一些蒙古骑兵的辎重,乃儿不花早就逃得无影无踪了。
逃亡的乃儿不花在经历了北元新旧主子更替等一系列变故后的洪武十三年十一月,与故元平章完者不花等搞在了一起,带了数千骑兵干起了“老本行”——骚扰大明边疆,入桃林口,寇略永平,掠民赀畜。
当地大明驻军指挥刘广听到警报后,立即率领兵士进行抵御。可那时的大明军还是有着这样的兵种缺陷:步兵甚多、骑兵尚少。对此,刘广只好做出如此安排:自己率领40多名骑兵先行,后面大股的步兵急速跟上。大约走了几十里路程后,这40多人的先遣骑兵来到了距离永平城30里的蔡家庄,突然间遭遇到了上千人的北元骑兵,且一下子给围了上来。40多人怎么也打不过1 000人呀,刘广的坐骑被射杀了,左右将士多战死,千户官王辂被打成了重伤,下去包扎包扎。就在这时,后面的大股步兵赶到了。王辂命令一部分人迅速赶往北元军归途的必经之路迁民镇去,设下埋伏;另一部分人上燕河,一同夹击敌人。
经过一阵紧张、忙碌的增兵布阵和拼命厮杀后,北元兵渐渐开始不支和退却了。这时王辂带领大明军将士们奋不顾身地冲入了敌阵,见了北元兵就砍。北元兵没想到大明军这么勇敢,人死得那么多了,可活着的还这么玩命,算了,早点跑吧,跑晚了自己要没命的。可当他们跑到迁民镇时,大明军伏兵四起,故元平章完者不花当场被活捉,只可惜那个让大明君臣恨之入骨的乃儿不花又给溜走了。
乃儿不花等叛服无常,屡屡扰边。为了清除大明北疆的这等心头大患,洪武十四年正月,朱元璋任命魏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信国公汤和为左副将军、颍川侯傅友德为右副将军,率领大军北上,征讨乃儿不花。这就是明初历史上的第七次“清沙漠”行动。
自洪武五年第三次“清沙漠”失利以来,大明第一大将军徐达已经有十个年头未曾亲自挂帅远征漠北了。十年间中小型的“清沙漠”行动间歇性地进行,而大规模的就要数现在的洪武十四年了,这似乎表明当时的朱元璋很想就此彻底解决拖沓已久的北疆大患。但这么多年的经验与直觉提醒着他,对于十分复杂的北元问题还得要冷静对待!于是在徐达大军出发后的三月,洪武帝朱元璋专门派人上北征大营去,告诉征虏大将军魏国公徐达、左副将军信国公汤和、右副将军颍川侯傅友德等:“今年夏天和秋天,北元骑兵一定会在我大明北疆近边地带设下埋伏,等待我们中计。所以你们此次北征‘清沙漠’时,如果碰上要追击敌人了,一定得多考虑考虑这个问题,派人探一探虚实,看一看能不能进兵,哪怕先派上三四百人上他们的地界去,然后再以精锐骑兵跟进;要是碰上有人来投降,就好好地询问情况。一旦有伏兵,我军尽早撤退,最好能引诱他们追击。等到他们远离了老巢,就来个突然反击,打他们个措手不及;倘若他们没有设伏,那我军则可以精锐骑兵直捣虏廷!”
可令朱元璋大跌眼镜的是,此次他又失算了。徐达率诸将出塞后,右副将军傅友德率军做开路前锋,直插北黄河。到那里时,毫无防备的北元兵吓得丢盔弃甲,四处逃命。随后傅友德集合部队,挑选了一批精锐,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偷袭了灰山北元兵营,“获其部落人畜甚众”。与此同时,西平侯沐英等袭击了元军公主山长寨,“歼其戍卒,获全宁四部以归”。
这大概是第七次“清沙漠”行动中取得的最大战果,至于那只让大明君臣痛恨之至的塞北“硕鼠”乃儿不花不说没逮着,压根儿就不知道他跑到什么地方去了。玩了七八个月的猫抓老鼠游戏在无奈中降下了帷幕。八月,大将军魏国公徐达等领军南还。
虽说从第三次“清沙漠”行动起到第七次“清沙漠”行动,大明都没能实现预先设想的目标,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什么大收获。在这十多年间,除了取得一些军事战斗胜利和积累一定的“清沙漠”经验外,为了孤立和打击北元势力,朱元璋还时不时地派人前往中国西南边陲,劝降那里的故元梁王。结果出人意料的是,那梁王不仅不降,反而与北元勾结,遥相呼应,图谋“光复大元”。朱元璋忍无可忍,最终决定对云南动手,完成了对南中国的全部统一。
平定天府之国,统一西南四川故元梁王治下的云南与朱元璋的大明起初并不接壤,中间隔了一个明氏政权——夏国。
夏国是由一个名叫明玉珍的人开创的。明玉珍,湖北随州人,世代以农为业,当过元朝巡检司弓兵牌子头。在那个年代里,能当上巡检司弓兵牌子头的,一般都是来自殷实之家,因此有人认为明玉珍出身于农村小康家庭。既然如此,明家的日子应该很好过,大可不必像朱元璋和张士诚那样,苦孩子活不下去了,不得不起来造反。可明玉珍的命运却似乎有三次迫不得已。
〇明玉珍三次“迫不得已”,结果却当上了大夏国皇帝
第一次迫不得已是在元至正十一年(1351),那年元末红巾军起义爆发,西线白莲教徒在蕲水推举徐寿辉为主,并迅速地向周围地区发展红巾军势力。当时明玉珍在家乡听到消息后,集合乡里壮勇,组织义兵队伍,屯于青山,结栅自固,因为性格刚直、大方,被众人推举为屯长。徐寿辉红巾军攻占荆湖诸郡时,听说了明玉珍组织义兵队伍这档子事,就派人前去传话:“想富贵,就早点来一起干大业;要是不来,我们大军开到时就开始一一问斩!”明玉珍害怕了,随即投靠了徐寿辉,被授予统兵征虏大元帅。虽说是个大元帅,但元朝时的大元帅就好比现在满大街的“老总”一般很不值钱,明玉珍头衔变了,隶属关系上归倪文俊管辖,但他领的兵却还是原来自己山寨时代的哥儿们弟兄。最初受命镇守沔阳,与元将哈林秃在湖中展开决战,不幸被元将一箭射中右眼,从此就成了“独眼龙”。
至正十五年(1355),明玉珍受命领兵10 000多人,驾斗船50艘前往四川夔州(今奉节)“掠粮”,因为军纪严明,颇受当地百姓的拥护。刚巧那时元四川行省右丞完者都和左丞哈林秃上重庆募兵,义兵元帅杨汉听说后,率领兵士5 000人自西平寨来到重庆,屯兵江北,然后单骑入城,拜谒元朝地方省级领导右丞完者都。但没想到的是,完者都听说来见者是个拥有较厚兵力的义兵元帅,顿时起了歹念,想利用酒宴款待之机将杨汉灌醉,并杀了他,然后再吞并他的兵力。可人算不如天算,被灌了老酒的杨汉根本就没醉,他发现上级领导要害自己,当即心生一计,乘着对方不注意时偷偷地溜回了自家的军营。
当手下军士听完了杨汉的描述后,个个怒火中烧,发誓要与完者都好好地干一仗,甚至有人驾着军中船只直接向着重庆方向驶去,却在峡州时遇上了明玉珍。明玉珍不明就里,便问怎么一回事?杨汉手下一五一十地说了,且告诉明玉珍:“重庆城中元兵势单力薄,哈林秃与完者都两个领导又不相和。倘若这时有人出其不意地攻城,取重庆易如反掌!”但明玉珍听后却犹豫不决。
这时军中有个万户官叫戴寿的出来说道:“机不可失啊,我们不妨将收集到的粮食一分为二,一半用船只运回沔阳大本营,还有一半用船只向西运输,图谋攻取重庆。事情要是成了,就不用说了;要是不成,我们在重庆捞一票就走人,有何损失?”明玉珍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啊,于是下令:兵发重庆。这是明玉珍人生中第二次迫不得已了。出于他意料的是,西进果然捞了个大便宜。兵至重庆时,元朝地方官与军政领导皆闻风而逃;明玉珍轻轻松松地占据了这个西南重镇,并被徐寿辉授予陇蜀右丞。自此以后“蜀中郡县相继下,玉珍尽有川蜀之地”。
至正二十年(1360)闰五月,陈友谅发动政变,杀了西线红巾军首领徐寿辉而自立为帝。明玉珍闻讯后非常气恼,跟人说:“我与陈友谅同为徐氏臣子,陈氏杀主自立,罪恶滔天,我当整兵前去征讨!”随即命令手下大将莫仁寿领兵守夔关,表示与陈友谅决裂,立徐寿辉庙于城南,春秋奉祀,并自称“陇蜀王”,以刘桢为参谋。
刘桢,四川泸州人,中过元朝进士,当过大名路经历,后罢官在家。明玉珍立足重庆时,刘桢被人举荐出来,当了陇蜀王参谋。他见到当时的形势十分微妙便向明玉珍进谏道:“今天下大乱,中原无主,西蜀形胜之地,东有瞿塘,北有剑门,沃野千里,所谓‘天府之国’。大王抚而有之,除去盗贼,养其伤残之民,用贤治兵,可以立业。于此之时,不称大号,以系人心:部下将士,皆四方之人,恐其思乡土,各散而去,大王谁与建国乎?”明玉珍听后大喜,第三次“迫不得已”地做出决定,自立为君。
至正二十二年(1362)正月初一,明玉珍在重庆称帝,国号“大夏”,纪年“天统”,立子明升为太子。仿周制设六卿,以戴寿为蒙宰,万胜为司马,张文炳为司空,向大亨、莫仁寿为司寇,吴友仁、邹兴为司徒,刘桢为宗伯。明玉珍为人宽厚,崇尚节俭,对四川人民轻徭薄赋,还“置翰林院,拜牟图南为承旨、史天章为学士,内设国子监,外设提举司教授所。府置刺史,州曰太守,县曰令尹。设科举,策试进士。去‘释老教’而专奉‘弥勒法’”。可以这么说,他是元末各路反元起义军中唯一一个反元至死不渝的领袖级英雄与勇士!可惜的是他的远谋韬略似乎欠缺了一点,故而明氏夏国发展不快,地盘不广。当然也有老天不帮忙的因素,至正二十六年(1366)时年仅36岁的明玉珍就匆匆地踏上了黄泉之路,留下了一个不足10周岁的娃娃皇太子明升继承皇位。
〇大明军南北两路夹击,攻伐大夏国
可能鉴于形势的需要,明玉珍临死前一年变化了朝中人事机构与军事布置,“更六卿为中枢省枢密院,以戴寿为左丞相,万胜(即明玉珍义弟明二,笔者注)为右丞相,向大亨、张文炳为知枢密院,邹兴为平章守成都,吴友仁为平章守保宁,莫仁寿为平章仍守夔关,邓元亨为平章守通州,窦英为参政守播州,荆玉为宣慰守永宁,商希孟为宣慰守黔南”。但从实际来看,明玉珍死后,明升继位时,夏国朝中大权却掌握在大将吴友仁手中,此人肆意贪渎,“私家倍于公室,仓帑空虚”。明升之母彭氏虽然在名义是垂帘听政,可一个妇道人家老没什么主意。于是夏国政出多门,国势日衰。
国弱就有外人欺,巴蜀之地,西南一隅,又不是什么交通要冲,有谁会动着这样的念头?说来大伙儿可能不信,他就是夏国开创者明玉珍的“老朋友”朱元璋。
朱元璋本来与明玉珍关系一直“不错”,他每次发动大的军事征讨之前,总要写信给明玉珍,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打声招呼:没你明玉珍和大夏国什么事,我朱元璋去打别的坏蛋。明玉珍是个老实人,也就信了。
转眼就到了洪武二年(1369)七月,大明军平定关陇,统一中原和北方。消息传到西南地区,大夏国左丞相戴寿觉得形势不对劲,便跟娃娃皇帝明升这般说道:“大明遣将用兵,所向无敌,中原王保保(即扩廓帖木儿)、李思齐那般强悍都未能抵挡得住,我在为我们大夏国担忧啊!一旦他们真的举兵西向,我们该怎么办?”控制着朝中大权的大将吴友仁正上下其手,贪污得起劲呐,满脑子都是歌舞升平,对于戴寿的“庸人自扰”,觉得实在有点好笑,当即跟冲龄天子说:“蜀地非中原可比,万一有急,据险可守,我们军资又充足。明军即使将勇兵强,又能将我们奈何?为今之计不如派人上南京去,与大明主动交好,迷惑敌人,赢得时间;而我们则抓紧时机,内修武事,以备来犯之敌!”明升当即采纳了吴友仁的建议,遣使与明修贡通好,弄得朱元璋一时找不到武力下手的借口。
找不到借口慢慢再找啊。洪武二年十月,朱元璋派遣湖广行省平章杨璟上四川去招谕明升,威逼利诱,什么都说了,但大夏国大臣就是不同意投降。最终弄得杨璟灰头土脸似地回了南京,向朱元璋一股脑地鼓吹“举兵取之”。但朱元璋没有同意,他说:“兵之所加,必贵有名。”就是说你要打人家,得有个什么名目吧!人家孤儿寡母的,够可怜的了,又没招你惹你,你干吗去打人家呀?所以灭夏之事只能搁一搁。
不过,朱元璋毕竟是朱元璋,他要做的事总能找到“合适”的借口、“合适”的做法。洪武三年(1370),老朱皇帝派遣使臣上重庆,向大夏国索要名贵楠木,但遭到了左丞相戴寿的拒绝。随后朱元璋又借口要去攻打云南的故元梁王,向大夏国提出假道进军。大夏国君臣可清醒着,你大明军说是假道打云南,走到蜀地境内时突然对我们动手,我大夏国岂不就此完了。傻子都明白这个理,于是两个字回答:“不借!”从此“明夏竟绝和好”。
“竟绝和好”也没关系,夏、明各自头上一方天,各有各的江山社稷,可朱元璋君臣却不这么认为。洪武三年五月,徐达率领的大明北征军在取得定西沈儿峪战役胜利后,突然兵向南方,攻打当时还是由故元残余势力控制的兴元(陕西汉中)。兴元再向南就是四川北部重镇广元,因此说,攻占兴元就等于打开了进攻四川的门户。消息传到重庆,夏国君臣为此十分着急,明升急调吴友仁率领30 000人马迅速北上夺取兴元,随即又令镇守瞿塘的平章莫仁寿出兵攻打归州(湖北秭归南)。可能夏国将领水平太臭,两路进攻都未能得手,反被明军打得一败涂地,这下又给了朱元璋进兵的借口。
洪武四年(1371)正月丁亥日,朱元璋任命中山侯汤和为征西将军、江夏侯周德兴为左副将军、德庆侯廖永忠为右副将军、营阳侯杨璟、都督佥事叶升率京卫、荆、襄舟师,由瞿塘趋重庆;颍川侯傅友德为征虏前将军、济宁侯顾时为左副将军、暨都督佥事何文辉等率河南、陕西步骑,由秦陇趋成都,南北两路夹击,攻灭夏国。
大明主将出发前,朱元璋发出告谕:今天下大定,四海奠安,惟川蜀未平耳。朕以明玉珍尝遣使脩(修)好,存事大之礼,故于明昇(升)闵(悯)其稚弱,不忍加兵,遣使数加开谕,冀其觉悟。昇(升)乃惑于群言,反以兵犯吾兴元,虽败衄而去,然豺狼之心终怀啮噬,不可不讨。今命卿等率水陆之师,分道并进,首尾攻之,使彼疲于奔命,势当必克。但师行之际,在肃士伍、严纪律,以怀降附,无肆杀掠。昔王全斌之事,可以为戒,卿等慎之!
朱皇帝的这份告谕明白无误地告诉了世人:什么明升这个不对,那个不是,说到底,现在大明已经基本上拥有了中华故地,就你们四川西南一隅能抵挡得了我大明的统一之势?再说白一点:卧榻之侧岂容别人酣睡?
当然这些都是军事征讨的战前宣传,战争胜负的关键还得要靠战场上的军事战果来说话,而当时大明的西征军尤其是北路军将帅确实不赖。
北路是由名将傅友德率领,一路进军相当顺利,从陕西东的陈仓进兵,直趋四川北部,向南连连攻克阶州、文州、青川、杲阳、江油、章明、龙州、绵州(即绵阳),然后再向着四川重镇成都北边的门户汉州(今四川广汉)进逼,真可谓一路凯歌。
与北路相比,南路大明军进攻可迟缓了。之所以如此,主要有两大原因:第一,明玉珍君臣在开创大夏国时就是由南路长江一线进军重庆的,因而他们在这一线一直布防了很强的军事力量;第二,大明选择伐蜀的时间不好,夏季正是长江流域黄梅多雨和洪水高发季节,且不说大明军在长江里逆流而上了,就是在和平年代这时河水暴涨、山洪滑坡也司空见惯,这确实令人十分头疼。所以当时汤和、杨璟等人率领的南路军进兵相当之缓慢,杨璟的队伍自归州出发,闰三月(实际就是四月份)才来到夔州(今重庆东部奉节)的大溪口,开始进攻瞿塘关。瞿塘峡之险世人皆知,当时大夏国先派了莫仁寿用铁索横断关口,后来又增派了戴寿、吴友仁等将领率兵前来支援,因此大明军要想从正面迅速地拿下瞿塘关几乎是不可能的。先锋杨璟费尽了心思多次想发起进攻,可都失败了,不得不退回归州。
五月,汤和、周德兴、廖永忠率领的南路水师来到瞿塘关,面对奔腾的长江和咆哮的山洪,诸将只能是望水兴叹,“欲俟水平进师”。可这时南京城里的朱皇帝可等得不耐烦了,听到傅友德北路军一路势如破竹,他马上降敕给汤和、廖永忠等得,责问道:“何怯之甚也!”
〇夏国灭亡,四川全境归给大明帝国
接到诏书后,廖永忠决定马上领兵硬攻,可汤和还在迟疑,忽然间从汉江上游传来“军事情报”——原来傅友德为了瓦解敌人的阵营,将其攻克阶州、文州等近10个四川北部城池的名称与时间一一写在木牌上,然后扔进汉江里。这不仅起到震慑夏国军士的作用,而且也传递了军事情报。汤和得悉后不得不与廖永忠等开始筹划,设法强渡瞿塘关。
他们派了精兵小分队,绕到上游去,先渡长江,然后顺流漂下,由廖永忠率兵突然杀到夏军兵营。守关的夏国军士没防备到明军来这么一手,顿时就乱了套,瞿塘关一下子就被攻占了。随后明军攻克夔州。第二天,汤和率军来到夔州,与廖永忠军会合,然后分道共进,约定在重庆会师。
大约一个月后的六月十八日,廖永忠率领的水师抵达了重庆东郊的铜锣峡。夏国朝廷上下一片恐慌,右丞刘仁认为:形势危急,关键在于天子得保住,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因此他主张小主子马上逃往成都去避避风头。可明升母亲彭氏却哭着这样说道:“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逃亡成都也不过延缓一下覆亡的时间,又有何益?”刘仁说:“那你看怎么办?”彭氏说:“大明军势如破竹,我们重庆城内兵民加在一起虽说也有数万人,但大家都被吓破了胆,哪个还敢出来奋战?再说即使抵抗了,也逃脱不了覆灭的命运,且还会累及众多无辜。算了,不如早点投降了吧!”乖乖孩明升听从了母亲的意见,随即派人上廖永忠军营里去说话,表示愿意投降。
三天后,主帅汤和率大军到达重庆,正式接受了明升的降表。又过了四天,受朱元璋之命前来增援的永嘉侯朱亮祖也率大军赶到了重庆。然后诸将兵分几路,进攻四川各地。
而此时傅友德率领的北路军早已攻下了汉州,向着天府之都——成都进攻。成都等地本来守备力量并不强,因为傅友德命人写的木牌“军事捷报”由汉江上游漂到了下游,让夏国左丞戴寿和权臣吴友仁等人也给捡到了,他们顿时发现成都等地形势吃紧,于是立即率军赶赴重庆西北方向的成都、保宁等地去增援。可夏国的这些武将哪是大明名将傅友德等人的对手,还没交上几次手,七月负责成都军防的戴寿和向大亨投降了大明。洪武四年八月庚子日,受汤和之命西进的江夏侯周德兴等攻下保宁,活捉夏国大将、权臣吴友仁,“械送京师,蜀地悉平”。
至此,夏国灭亡,明升等被押往京师南京,受封为归义侯;后因与陈友谅儿子归德侯陈理“居常郁郁不乐,颇出怨言”而最终被安置到了高丽,当起了客家侯爷。
平定彩云之南实现完整意义上的南中国统一攻灭夏国、统一四川后,原本并不挨边的云南随即成了大明下一个统一的目标。不过洪武皇帝朱元璋并没有马上对它动武,而是“拖”了整整十年。之所以如此,一来是由于大明开国之初的主要危险来自北方的故元残余势力,朱元璋将军事重点与打击目标锁定在北方,这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二来是由于云南地处边陲,暂时把它搁在边上,不但没什么大碍,反而有利于集中大明精力打击北元;三是由于云南地形极其复杂,“明师平四川,天下大定,(然)太祖以云南险僻,不欲用兵”。即说,大明不到和平“统战”工作进入绝境,就不会轻易动武,以免付出沉重的代价;四是由于云南历史比较特别:“云南古滇池地,南控交趾,北接吐蕃,西拥渚甸,东以曲靖为门户,与蜀、黔错壤,丽江、松潘、乌蛮、沾益,如犬牙然。战国时,楚威王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西至滇池,以兵威定,属楚。归报,会秦击楚,巴、黔道塞,遂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汉武帝元狩元年,彩云见南方,遣使迹之,起于洱河,因寘云南郡,谕滇王入朝。宣帝遣王褒求金马、碧鸡之神。蜀汉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雍闿,斩之,封其渠龙祐那为部长,赐姓张氏,渐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诸部于是始有姓氏。隋开皇中,为史万岁所破。唐武德、贞观间,张氏弱,逊位蒙氏,号南诏。天宝七年,阁罗凤反,败节度使鲜于仲通西洱河。后段氏有其地。段氏之先,武威郡人,改国号大理。宋太祖立,王全斌下四川,请取大理,鉴唐之祸,以玉斧画大渡河曰:‘此外非吾有也。’由是云南不被兵,段氏得长世焉。元世祖自临洮过大渡河,经山谷二千里,至金沙江,乘革囊以济,获段兴智,灭其国,乃以其(第五)子忽哥出为云南王镇之,仍录段氏子姓守其王(实际上在元史中称为总管)。忽哥出死,封其子松山为梁王。(元顺帝)至正时,把匝剌瓦尔密嗣位……”
〇洪武前期朱元璋对云南故元梁王屡次招抚的失败
一句话,无论是在地域上还是在历史上云南都是一个“特区”,既然是“特区”,那么“特区”的事情就得特办。大明开国后的洪武二年(1369)二月和洪武三年(1370)六月,朱元璋两次遣使招谕云南,其中说道:“自古为天下主者,视天地所覆载、日月所照临,若远若近,生人之类,无不欲其安土而乐生,然必中国治安而后四方外国来附。近者元君妥欢()帖木(睦)儿荒淫昏弱,志不在民,四方豪杰割据郡县,十去八九。朕悯生民之涂炭,兴举义兵,攘除乱略,天下兵民尊朕居皇帝位,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前年克取元都,四方以次平定,其占城、安南、高丽诸国俱已朝贡。今年遣将巡行北边,始知元君已殁,获其孙买的八剌,封为崇礼侯。朕仿前代帝王治理天下,惟欲中外人民咸乐其所,又虑汝等僻在远方,未悉朕意,故遣使往谕,咸使闻知。”但云南方面却对此依然不予理睬。
洪武五年(1372)正月,朱元璋又派了与宋濂名声相当的古文大家、翰林待制、承直郎兼国史院编修官王祎偕同苏成赍诏招谕云南。苏成是故元云南梁王匝剌瓦尔密派往漠北的特使,在前往北方的途中被大明北平守将给俘获了。朱元璋决定将他送回云南去,顺便让他带上王祎等人,一起去劝说梁王匝剌瓦尔密归降大明。
梁王匝剌瓦尔密是元朝开国君主忽必烈第五子忽哥出的后代,与大元皇室有着较为密切的血缘关系,换言之,他十分忠于元皇室,所以一直不肯投降明朝。但善于文辞的王祎反复劝谕,以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明玉珍和扩廓帖木儿的相继败亡之事实,阐明了当前的大势,并告诉梁王“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若恃险远,抗明命,龙骧鹢舻,会战昆明,悔无及矣!”梁王听后十分惊讶,并有了归附的意向。
谁料这时北元毕力克图汗爱猷识理达腊派遣的“征梁王粮饷”使者脱脱也来到了云南,听说王祎等明朝劝降特使已在昆明,他就威逼梁王匝剌瓦尔密交出人来。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脱脱一看见王祎,就要他跪倒在地行大礼。有着大儒风范的王祎岂会在这样的礼节上有失呐,他当即大义凌然地斥责道:“上天惠顾你们大元之运已经到限了,我大明取而代之,实为天命所归。你们现在仅仅是爝火余烬,竟敢与日月争明?何况你我都是使臣,怎能让我为你下跪!”脱脱听后恼羞成怒,正欲发作,有人出来劝解:“王祎是当今名儒,德高望重,对他我们万万不可乱来!”已被怒火冲昏了头脑的脱脱哪听得进旁人的意见,当即咆哮:“眼前就是孔圣人,我也要杀了他!”王祎不慌不忙地整整衣冠,回头扫了一眼梁王,随即掷地有声地说道“你们杀了我,我朝天兵不久就到。用不了多久,你们便大祸临头了!”说完他英勇就义。
听到自己的特使王祎被害,洪武皇帝朱元璋尽管十分恼怒,但最终还是抑制住了火气。因为这时大明重点所要对付的还是北方蒙元残余势力,所以对于云南故元梁王的所作所为只能忍一忍,随后便开始了新一轮的招抚活动。
洪武七年(1374)八月,洪武帝派遣故元威顺王子伯伯赍诏前往云南,招谕梁王,结果还是遭到了拒绝。
洪武八年(1375)云南梁王派遣使者铁知院等20余人出使漠北,途中因遭遇大明“清沙漠”队伍而被俘。朱元璋决定再次使用招抚策略,释放铁知院等人,条件是让他们将大明新的劝降特使吴云一起带往昆明去,铁知院等人答应了。
吴云,常州宜兴人,“仕元为端本堂司经,改翰林待制”。洪武元年,大明军攻克元大都时,吴云与众多元朝官员一同被俘,后被送往京师南京,授予弘文馆校书郎,“历渭南县丞、刑部郎中磨勘司令、刑部尚书。出为湖广参政,坐事被逮”。因大明天子朱元璋爱惜他的才华而最终特宥其过,并委以云南劝降特使之职,让他与铁知院一行人同行。
但同行的未必就同心,铁知院一行人原本是出使北元的,可现在使命没完成却要回云南去了,那如何向梁王交差?就这样,以铁知院为首的梁王使团一路走一路内心纠结着。这时有人偷偷地出了个主意,让梁王从未见过面的大明劝降使吴云假扮成北元特使,胡服辫发,再将大明皇帝朱元璋的劝降御书给“修改”一下,不就可以“蒙混过关”了!可现在的问题关键是要让那个吴云协助唱好这出戏。于是铁知院就去找吴云商议,没想到当场就遭到了拒绝。这时候,铁知院等人顿悟:不好,“天机”已经泄露,吴云又那么刚烈,怎么办?一不做二不休,他们干脆就在云南的沙塘口将吴云给杀了;然后回到昆明,编了一些瞎话,糊过了梁王。梁王信啊,对于吴云的死,他觉得很好办,令人将其尸骨送到已被朱元璋政权控制的四川给孤寺给葬了,不就没事了!
〇洪武中期傅友德、蓝玉等率领大明军南征云南
有事没事不是单方面说了算,朱元璋前后派了五六批劝降特使,你梁王不答应也就罢了,干吗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杀害我大明劝降特使?是可忍孰不可忍!洪武十四年(1381),在大明北疆大体安宁的情势下,忍无可忍的大明君主朱元璋最终决定对云南实行武力统一。
九月初一日,朱元璋任命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为左副将军,西平侯沐英为右副将军,统率将士往征云南。
云南在元末明初之际范围很大,大致包括现在的云南和贵州两个省(永乐十一年,贵州才独立成省)。若从政治与地理方面来讲,当时的云南分为三大系统:一是直属于蒙元皇帝、以昆明为中心的梁王集团;二是政治上隶属于元朝,但有着很大自主权的以大理为中心的白族土酋段氏集团;三是上述两大集团外的少数民族地区,也称土司地区。在这三大集团系统中最先归附朱元璋政权的当数云南地方土司。
元至正二十五年
大明军出发前,朱元璋曾仔细研究了云南的地图,并向许多了解云南情况的人打听山川地貌,制定了既周全又严密的作战方案:“取之之计,当自永宁(四川叙永)。先遣骁将别率一军以向乌撒(贵州威宁),大军继自辰(湖南沅陵)、沅(湖南芷江),以入普定,分据要害,乃进兵曲靖。曲靖,云南之喉襟,彼必并力于此,以拒我师。审察形势,出奇取胜,正在于此。既下曲靖,三将军(指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任命的征南将军颍川侯傅友德、左副将军永昌侯蓝玉、右副将军西平侯沐英,笔者注)以一人提劲兵趋乌撒,应永宁之师,大军直捣云南(指昆明)。彼此牵制,彼疲于奔命,破之必矣。云南既克,宜分兵径趋大理。先声已振,势将瓦解。其余部落,可遣人招谕,不必苦烦兵也。”
再说征南将军颍川侯傅友德领命后统领了130 000人的大明军从南京龙江出发,逆江而上,进入湖广。在那里,按照皇帝朱元璋的指示精神,兵分两路,一路由都督郭英、胡海和陈桓率领的50 000人马,从四川永宁进兵,直趋乌撒;另一路则由他自己和蓝玉、沐英带领,从湖广辰、沅一路西行,进入贵州,攻占普定(今名为安顺)、普安等州,“罗、鬼、苗、蛮、犵、狫闻风而降”。明军大举西进,攻入云南曲靖。
〇昆明之战大理大捷云南归附大明
故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听说曲靖东边的普定被明军攻占,顿时心里十分着急,赶紧派遣司徒平章达里麻率100 000精兵屯守曲靖,打算阻截明军。这时右副将军沐英向傅友德提议,采取出奇制胜的战术来打败达里麻。傅友德接受了建议,从军中抽调人员另行组织奇兵,从白石江下游偷偷地渡江,绕到敌人背后,自己则与沐英组织正面的渡江作战。达里麻发现情势不对,但为时已晚,明军正从两面发起猛击的夹击,惊恐不已的元军一下子大败,达里麻和10 000多将士当场被活捉,“傅)友德悉抚而纵之,使各归其业。夷人见归者,皆喜慰,而军声益振,遂平曲靖”。
占领曲靖后,傅友德将队伍一分为二,一路由自己率领,北上乌撒,支援郭英、胡海;另一路则由蓝玉、沐英率领继续西行,进攻昆明。
昆明是当时云南三大系统中直属于蒙元皇帝的梁王府所在地,与政治上隶属于元朝但有着很大自主权的白族土酋段氏集团所在地大理一起,构成了那时云南东西两大政治中心。梁王与段氏虽有矛盾,但在整体上过去两者关系还算过得去。后来因为梁王对大理第九代总管段功“以疑杀之”,从此双方就成了见死都不救的冤家。
洪武十四年(1381)十一月庚午日,失去大理援助的故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听到达里麻兵败被擒的消息后,估摸着自己的昆明也将守不住了,于是就与左丞达的、参政金驴一起逃往罗佐山。两天后,惊恐万状的梁王带了妻子、小妾和奴仆以及左丞达的等又逃往到了普宁州忽纳砦。绝望之中,他“焚其龙衣,驱妻子赴滇池死”,然后夜入草舍中,自缢而亡。但《滇云历年传》说:梁王也是投滇池而自尽的。
梁王死后的第二天,征南左副将军永昌侯蓝玉、右副将军西平侯沐英率领明军来到昆明的板桥,后驻营东郊的金马山。元右丞观音保等出降,故梁王阉竖也先帖木儿献出金宝,昆明就此归附大明。蓝玉“整师入城,戒戢军士,秋毫无犯,吏民大悦”。
占领昆明后,蓝玉派遣曹震、王弼和金朝兴等率20 000多人由昆明南下,进攻临安(今云南通海)等地;沐英等则率军直接北上乌撒,援助傅友德。
其实进攻乌撒的战斗打得也比较顺利,最先由郭英率领的大明北路军攻入了乌撒府地界,在赤水河边突然遭遇了元右丞实卜率领的元军,还没有开战,刚巧傅友德的援军赶到了。明军两路夹击,将女土司官实卜打得惨败,“斩首三千级,获马六百匹”,“遂城乌撒,得七星关,以通毕节,又克可渡河”,附近的“东川、乌蒙、芒部诸蛮震詟,皆望风降附”。
云南捷报频频传到南京,洪武皇帝朱元璋高兴极了,立即颁敕嘉奖明军将士,同时下令在云贵设立军政统治机构。洪武十五年(1382)正月,置贵州都指挥使司和云南左、右、前、后,普定,黄平,建昌,东川,乌撒,普安,水西,乌蒙,芒部,尾洒等14卫指挥使司。二月置云南都指挥使司,设立卫所,屯兵驻守,并改中庆路为云南府,实行郡县制和邮驿制,恢复生产,安定秩序。
在上述这些一一安排妥当的基础上,朱元璋又下令给傅友德等率军向西挺进,进军大理。
大理是云南段氏的统治中心,而那时的段氏尊奉元朝和北元为正朔,拒绝归降明朝。洪武十五年闰二月,征南左副将军永昌侯蓝玉、右副将军西平侯沐英率军对大理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大理城倚点苍山,西临洱河,形势极为险要。当时大理总管段世听到明军来攻,连忙调集兵力扼守下关。下关是唐朝时南诏王皮罗阁所筑的龙尾关,形势险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蓝玉等来到大理附近的品甸后,就派了定远侯王弼率军由洱水东向进抵上关,自己则领兵前往下关,由此形成掎角之势。蓝玉还下令打造攻城工具,派了都督胡海洋在后半夜时从石门抄小路渡河,绕出点苍山后,攀木援崖而上,将大明军旗插在了山上。等到天亮时,进攻下关的明军将士一眼望见,大家都高兴得快要跳起来了,而段氏军士却由此开始慌乱。
这时沐英身先士卒,策马渡河。河水很深,几乎要将渡河的高头大马淹没了,可将士们却争先恐后地下水,奋不顾身地向前冲杀,最终攻克了下关。
山上明军将士看到后更是信心倍增,立马也发起了进攻。段氏军队顿时腹背受敌,没过多长时间就全线溃散。明军随即攻占大理,活捉段世。而后“分兵取鹤庆、略丽江,破石门关,下金齿(今云南保山),由是车里(今云南西双版纳)、平缅(今云南德宏)等处相率来降”。
至此,云南被平定,大明实现了完整意义上的南中国统一。
〇沐英家族世代统兵云南
可这样的统一刚刚完成,乌撒、东川和芒部的彝族土司就发动了反明叛乱。朱元璋命令傅友德迅速调集兵力,予以坚决镇压。后为防止叛乱再起,洪武帝决定让征滇大军继续留守云南,直到洪武十七年(1384)三月,征南将军颍川侯傅友德、左副将军永昌侯蓝玉等才班师回京。
与此同时,为了铲除云南段氏的割据立国基础,朱皇帝还下令“故元云南平章段世、宣慰段名随侍齐王,给千户禄”。可即使到了这一步,他还觉得不放心,又令自己的义子沐英留守云南,且为永制,从此沐氏家族世代统兵在云南。
云南的统一,意义重大,不仅使得大明帝国的统一运动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实现了南中国的真正统一,而且还为北中国的统一消除了后顾之忧。自此以后,大明可以集中精力专门对付北方故元残余势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朱元璋发动了第八次“清沙漠”行动。
第八次“清沙漠”行动——洪武二十年(1387)正月~六月前面我们讲过洪武前期的七次“清沙漠”,其主要打击对象为大明帝国最为危险的敌人——漠北故元残余势力。其实自从元顺帝出逃起,北方故元残余大体分为西、中、东三路军,西路军即扩廓帖木儿那一支,中路军以北元主为核心,东路军为东北的纳哈出割据势力。
〇义释元朝开国名将、被称誉为“四杰”之一的木华黎后代纳哈出
纳哈出,蒙古札剌亦儿部人,蒙古开国名将、被称誉为“四杰”之一的木华黎的后代。元末时官太平路万户。至正十五年,朱元璋军攻下安徽太平时,纳哈出被俘。尽管受到很大的优待,但纳哈出还是一天到晚闷闷不乐。细心的朱元璋观察到后就把他昔日的同事、同为降将的万户黄俦叫来,如此这般地做了交代。黄俦随即去找纳哈出,说:“主上(指朱元璋)这么厚待你我,你难道还有什么不满意的?”纳哈出叹了一声气,然后回答说:“承蒙主上不杀之恩,我纳哈出无以为报。不过,黄俦你也知道,我们木华黎家可是大元帝国的世代忠臣,我……心里想着北方啊!”黄俦回头就向朱元璋做了汇报。朱元璋听后感慨道:“忠臣后代啊,我猜想他可能就是为这事而纠结的。”随后他又跟徐达说:“纳哈出,元之世臣,心在北归。现在我们强留下来他,也不是办法,还不如将他送还北方去。”徐达听后觉得不可理解:“这些蒙古人的心很难让人捉摸透,假如我们现在将他给放了,恐怕要为将来留下后患吧,还不如将他给杀了。”可朱元璋不同意,他说:“纳哈出已经投降我们了,而我们现在又要杀他,总得有个合适的理由啊,无故杀人,不义啊!我已经想好了,就放他走吧!”而后朱元璋将纳哈出和降臣张御史等召在一起,跟他们说:“作为臣子,各为其主,我能理解。况且你们都有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谁不想与亲人们在一起,其乐融融!现在我放你们回去,你们爱干啥就干啥。”说完,令人拿出一些钱来,送给纳哈出等。纳哈出感动万分,随即辞谢北归。
纳哈出回到北方后,继续为元顺帝效力,被授予元太尉、署丞相和开平王,镇守辽东。“久之据金山,有众二十余万,孳畜富于元,三分其部,曰榆林,曰养鹅庄,曰龙安—秃河。元主官之太尉,(辎重富盛,畜牧蕃息)不预朝会。”
〇朱元璋恩威分别施于故元残余:军威→北元主;德惠→纳哈出等
金山在今天东北双辽附近的辽河北岸,当时纳哈出控制的范围大致为,南起今通辽市,北至长春市附近的饮马河(当时称亦迷河),地域非常宽广。金山向南重要的军事据点分别为开元(今辽宁铁岭以北的开原)、沈阳、辽阳等。在这几个据点上均有北元政权中重量级的人物掌管着,“其元平章高家奴固守辽阳山寨,知院哈剌张屯驻沈阳,古城开元则有丞相也先不花之兵,而金山则有太尉纳哈出之众,彼此相依,互为声援”。
更令大明君臣头疼的是,以纳哈出最为强大的东北地区割据势力与北逃到上都开平的元顺帝中路军和扩廓帖木儿为首的西路军遥相呼应,对大明北疆构成了三路钳制的态势,而在三路军中最为危险的是中路军和西路军。因此洪武初年,朱元璋发动了多次的“清沙漠”行动,其打击的主要目标也就在此。至于东路军,洪武帝则更侧重于采取招抚政策即所谓的“德惠”策略。譬如,洪武二年四月,在听说纳哈出拥兵据辽阳为边患时,他十分强硬地致信给元顺帝说道:“朕今为君熟计:当限地朔漠,修德顺天,效宋世南渡之后保守其方,弗绝其祀,毋为轻动,自贻厥祸!”而在给纳哈出的信函中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将军昔自江左辞还,不通音问十五年矣。近闻戍守辽阳,士马强盛,可谓有志之士甚为之喜。兹因使通元君,道经营垒,望令人送达。”
这信让人看了感觉朱皇帝与纳哈出之间好像是感情笃深的好朋友。大明君主这样“多情”,既有离间北元主与纳哈出之间关系的用意,又有笼络这位东北掌舵“老哥儿们”的意味。因为纳哈出一旦接到信后,多少会考虑考虑当年朱元璋对他的不杀之恩,要是自己做得太过头了,以后还怎么能在江湖上混呐!更有一层含义,那就是洪武朝廷始终没放弃对纳哈出政治招抚的策略。老谋深算的朱元璋知道:像纳哈出这样的忠臣后代要么不肯归附,一旦真归附了,他会死心塌地为我朱皇帝所用。正因为出于这样的考虑,他才一而再再而三地给纳哈出写信“问好”,极力劝谕。而纳哈出呢?却似乎并不领情,不仅不予回信,反而还时不时地带着一大拨子蒙古兵到大明边关去骚扰。对此,朱皇帝似乎并不生气,自洪武三年元顺帝薨世起,他就曾多次派遣纳哈出昔日同事、故元降臣黄俦等前去劝降,甚至将对纳哈出归降的优惠条件开到了“将军若能遣使通问贡献,姑容就彼顺其水草,自守一方”,但还是遭到了拒绝。
〇招降东北故元势力,攻克大宁、全宁,切断北元主、高丽和纳哈出的联系
与纳哈出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其他故元军政官员却不断前来降明,其中在东北地区影响最大的可能就要数洪武四年二月带了辽东州郡地图和兵马钱粮之数图册前来归降的故元辽阳行省平章刘益了。刘益归降后,朱元璋感到机会来了,下令在得利嬴城设置辽东卫,以刘益为指挥同知;七月,在辽阳设置定辽都卫指挥使司,以马云、叶旺为都指挥使;洪武八年十月,将定辽都卫改为辽东都指挥使司,作为当时大明在辽东地区的最高军事机构和统一辽东的前哨基地……通过不断地设置军事机构和充实大量军力,大明将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