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本是一座历史古城,朱元璋定都南京,不仅在城市建设方面将南京打造成世界第一都城,而且也曾给古城南京带来社会经济的“繁荣”。明初南京人口急剧增加,由原来的几十万人口的中型城市不久就激增到了拥有百万人口的国际超级大都市。那么,如此国际超级大都市到底是怎样区划与分布的?
大体来讲,明初南京市区大致可以分为高干富人区、手工业和商业区、宗教文化区、帝国军事区、帝国政治权力中心区、皇家园陵区和风景游乐区等。
高干富人区〇常府街(花牌楼)、信府街、邓府巷
当时的高干富人区主要集中在内秦淮河两岸,也就是从镇淮桥到下浮桥一带和北新街南北地带。尤其是从镇淮桥到下浮桥这一地区是明初公侯将相、达官贵人云集的高干区。当时有个诗人写了首诗生动地描述了淮右新贵云集南京的空前盛况:“马上短衣多楚客,城中高髻半淮人。”淮河流域在春秋战国时代属于楚国,朱元璋及其家乡出来的功臣勋贵们出身于淮河流域,所以诗中的楚客和淮人就是指的这批凤阳人、定远人等,他们一下子云集在南京,占据了半个南京城(城中高髻半淮人),由此可见当时新来的淮右新贵之多了。这些高官显贵依仗自己特殊的功勋或与皇帝朱元璋特殊的亲缘关系,相对集中地生活在南京城南这个特定的区域,名噪一时,使得他们的府邸在南京城留下了极深的印记,或将府邸作为标志的街道名而流传数百年,或者留下了官邸的遗址,让后人叹为观止。比如曾在今天南京市杨公井一带开府的开平王常遇春曾经的府邸虽然经过岁月的洗礼早已不存在,可常府街却因此成为了那一带的地名;常遇春府邸前还曾有朱元璋特别恩赐允许修建的花雕牌楼,南京人称之“花牌楼”。今“花牌楼”已不在了,但这花牌楼地名沿用至今。而信国公汤和,后被追封为东瓯王,他的王府就在信府街一带,可惜的是也只留下了地名,让我们遐想当年的荣华景象;同样情况的还有宁河王邓愈的王府,在今天的邓府巷一带。
〇南京夫子庙的瞻园、徐达中山王府和白鹭洲公园
由于种种原因,明初众多高官府邸现在只留下了一个个沧桑的地名,但有一处除外,那就是魏国公徐达的中山王府。徐达王府就在如今城南瞻园路一带,地名就叫大功坊。当时的魏国公府范围大致在今中华路东,夫子庙西,建康路南,瞻园路北,秦淮河之右,其宏伟气势可见一斑。如今我们在夫子庙还能看到的瞻园,仅仅是魏国公府的一个西花园罢了。其实在魏国公府邸的东边还有一个花园,它紧邻夫子庙,叫遂初园,后来败落了。魏国公府除了府内有东西花园以外,它的府外还有一座十分漂亮的花园,那就是魏国公府的东花园——今白鹭洲公园。这“白鹭洲”的名字据说来自李白诗句:“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可见其当时的秀美风景。因位于魏国公府第的东侧,所以人们一般就称它为东花园。
魏国公府是皇帝朱元璋恩赐给大明第一大将军徐达的,徐达死后,其长子徐辉祖及其子孙继承爵位,世代居住于此。徐家还有一人获得大明公爵爵位名号的,那就是徐达第四子徐增寿。此人在建文朝当官,却暗地里为姐夫朱棣“打工”,将建文朝廷的机密泄露出去,最终被建文所杀。朱棣“靖难”成功后,追封他为定国公。永乐二年,明太宗朱棣命徐增寿之子徐景昌继承父亲的公爵爵位。但今人已无法弄清楚当时的定国府在南京何处。
手工业、商业集中区——南唐皇城四周〇明代南京城里手工业、商业分布地区——《南都繁会图卷》
除了秦淮河两岸的高干富人居住区,南京城的城南一带也是明初比较繁华的手工业、商业集中区,中心地带应该在过去的南唐皇城内,也就是今天中华路的王府园附近,确切位置是南起聚宝门以内,北达北门桥(今珠江路北),东自大中桥,中为镇淮桥,西到三山门(今水西门)。其中以南唐的御街三山街尤为繁华,内桥东南的承恩寺一带也相对比较发达。明代人这样记载道:“南都(指南京)大市为人货所集者,亦不过数处,而最终为行口,自三山街西至斗门桥而已,其名曰‘果子行’。”
今天中国历史博物馆里珍藏着一幅巨画《南都繁会图卷》(长3.5米),真实地“记录”了明朝南京城南地区商品经济繁荣的状况。经过专家、学者的考证,这画描绘的正是当年的三山街到升州路和建邺路一带街市繁华的景象,画上有着109种店铺招牌和1 000 多人物,有人称之为明代的《清明上河图》,其时南京城南地区工商业一片繁荣跃然纸上。
当时南京城做生意的主要有下列四种“商人”:
第一种商人——外地商人开“铺行”。当时大明帝国在都城南京的商业街道两侧都建有“官廊”或称廊房。洪武十九年十二月,朱元璋下“诏中军都督府督造通济、聚宝、三山、洪武等门……新筑……六部围墙并廊房街道,并以罪人输作”。这种官修的廊房可租也可买下使用,之所以如此,一来是由于大明帝国为了占有商业利润,二来是为了便于管理。也正因为帝国政府对商业进行有序的管理,于是在明初南京城里很快就形成了众多的专业一条街,例如聚宝门一带,因糖坊廊而出名;三山街上遍布着书铺廊、裱画廊、绸缎廊;朝天宫附近因红纸廊而闻名;今城中新街口西南有明瓦廊,至今这些地名还在沿用。
第二种商人——本地匠户做“住商”,即南京本地的军、民、匠户。他们既是专门的手工业者,又是兼职的商人。
〇评事街和七家湾地名的由来南京云锦
由于明初定都于此,那时南京的手工业发达程度居全国之首。明初从全国各地调集了20多万的手工业匠户进行“城建”与劳作,客观上繁荣了南京的工商经济,当时南京的小手工业已然发展成了三百六十行!
有人认为,明朝初年,南京七家湾一带居住着很多的外地人,其中以西域人为众,他们擅长的手艺很独特,比如我们如今吃的牛皮糖、芝麻糖等就是通过这些西域人传授了西北少数民族的制作工艺。这些西域人居住在评事街上,他们中的好多人都从事皮革加工制造,由此形成了评事街上皮革专业“一条街”,被人们叫做“皮市街”“皮作坊”。时日久了,来的外地人多了,大家将它口讹为“评事街”。清人曾记载说:“评事街亦名皮作坊……今由打钉巷抵七家湾,攻皮者比户而居,夏日污秽不可近,尚沿旧习。而转东一巷名曰皮场,盖亦皮作坊之所。”与评事街呈丁字型的七家湾,也是当时皮革加工制造的专业街,据说其中有七家人家的皮革最负盛名,所以人们将那个地方称作“七家湾”。这是南京“七家湾”地名来历的民间另一种版本。
朱元璋定都南京和明初南京工商业的繁荣,促使明代南京手工织造精品——云锦迎来了历史的辉煌。云锦很早就有了,但在明代以前南京云锦在全国并不“畅行”。明初定都南京,朱元璋政权的新贵们就地取材,他们按照一定的规制穿用云锦服饰,由于整个大明帝国中的官方有着相当大的需求和上流社会的热衷追捧,南京云锦由此开始走向了全国、甚至走向了世界,也开始走向了自身历史发展的辉煌时代。
第三种商人——城乡农户赶集忙。明朝南京经商的第三种人就是城乡农户,他们主要是在城乡结合地区进行交易买卖,即古制中的“市”,这个“市”绝不能理解为现代意义上“城市”的“市”。中国古代通常将定点但有时间性限制的贸易场所叫做“市”,也就是类似于今天农民赶集的地方。明朝初年都城南京的市主要在石城门、三山门和聚宝门等大的城门外边。
第四种商人——官商从中渔“利”。至于官商,中国历朝历代都有,而且都很强大,有时甚至垄断了很多的经济领域,这种官商类似于国营垄断企业。
〇听说过没有:官妓也是官商经营的一类“行业”?
明朝的官商主要从事下列几类“行业”:
第一,廊房。前文已经提及,据说当年仅在上新河一带就一次性建了数百间廊房。其实除了朝廷衙门有廊房外,似乎当时的军队也有(待研究)。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庚申条的《明实录》记载道:“羽林右卫军丁以遗火烧廊房六十余间,法司请治其罪。上曰:彼非故为也,释之。”
第二,塌房。“初,京师(指南京)军民居室皆官所给,比舍无隙地。商货至,或止于舟,或贮城外,驵侩上下其价,商人病之。(洪武)帝乃命于三山诸门外,濒水为屋,名塌房,以贮商货。”这是说,朱元璋下令在三山门外,靠在水边建了一座座“塌房”,类似于现在中转仓储地,“塌房”专供商人们中转存货,以方便在此经商;而政府从中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税收等。
第三,酒楼。朱元璋下令在江东门、聚宝门、三山门、三山街等商业来往最繁忙的通道上建造了南市楼、北市楼、讴歌楼等16座大型国营酒楼。明人记载了其中南市楼的繁华境况:“国初,知县揭公轨有《宴南市楼》诗云:‘帝城歌舞乐繁华,四海清平正一家。龙虎关河环锦绣,凤凰楼阁丽烟花。金钱赐宴恩荣异,玉殿传宣礼数加。冠盖登临皆善赋,歌词只许仲宣夸。’观此诗,当时之盛可知矣。”
第四,官妓。有了酒就要有美女作陪,这样喝酒才能越喝越有味。既然官方办了这么多的酒楼,当然不能忘了酒楼的特殊娱乐消费形式——狎妓与嫖妓(朱元璋时代是禁止公务员嫖妓,但对非公务员不禁止),这样就有了官商第四种形式——官妓。明初国营酒楼中有6家专供官妓的:朱元璋时“特于京师聚宝门外,建官妓馆六楼以安远人。一曰来宾,一曰重译,一曰轻烟,一曰淡粉,一曰梅妍,一曰柳翠”。
除此之外,官妓主要集中在教坊司下属的富乐院,富乐院大致位于今日江南贡院河对岸。“明初设教坊司,立富乐院于干道桥”,后来因为一场大火灾烧了,朱元璋下令将其移至武定桥,自此以后秦淮妓院声名渐起。官妓的主要来源是犯罪者的女眷们,她们因父亲或老公等亲人犯罪而被罚到了教坊司当风尘女子,以此来为官方挣钱赎罪。明初南京青楼中最为悲惨的就要数建文朝大臣的妻女了,对此有人抨击道:“靖难诸臣(指建文朝大臣)妻女,多入教坊,风教沦丧,至文皇(指朱棣)而极,真从古未闻。”
文化与宗教区〇秦淮河两岸的世俗文化区——夫子庙风俗文化与青楼文化
直到今日,每年元宵节声势浩大的夫子庙灯会不知吸引了多少南京人的眼球。这灯火通明洋溢着民俗气氛的灯会之所以如此繁盛,还应该归功于明太祖朱元璋对它的“助力”与倡导,就连秦淮河上那么多、那么大的画舫也跟朱元璋有关。事实上,明初在夫子庙前的秦淮河上画舫并没有这么多、这么大。据说有一天,朱元璋携马皇后去游览夫子庙,见到那些小画舫在河里摇曳而过,朱元璋顿感大煞风景,随口就说了句:“要是大一点就好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随从官员赶紧吩咐手下人开始着手建造又大又漂亮的画舫,类似于我们现在经常在那里见到的画舫或称游艇,从此在秦淮河泛舟也成了别有趣味的一项游览节目。
至于夫子庙的灯会,在明代以前已经繁盛起来了,但是灯会的时间很短,只在正月十四日前后。朱元璋定都南京以后,时不时地来夫子庙“逛逛”。他喜欢灯会,但总感觉这个夫子庙灯会有些美中不足,时间短了点,也许是为了彰显明都盛世繁华美景,他下令将夫子庙的灯会时间延长,从正月初八开始一直到正月十八才结束,这样一来,热闹的节日就可持续十天左右。明代南京灯会远不止夫子庙一处,但以夫子庙、笪桥、评事街一带的灯会最为热闹,由此造就了秦淮河两岸夫子庙地区世俗文化的繁荣。
明朝夫子庙地区还是教育、考试重地。夫子庙在洪武初年曾经还被当作国子监(后被迁到鸡鸣山南面),考试重地——贡院就坐落在它的边上。
而夫子庙对面、秦淮河南岸连同夫子庙和江南贡院附近原本还是风化区,但集中地是在秦淮河的南岸。来这里风流的举子很多,这些“才子”自然要找“佳人”来相伴,由此明清时代这里的青楼文化十分兴盛。
〇以雨花台为中心的社会忠义教化区
南京城南雨花台是明代社会忠义教化集中区,那里埋葬着众多的忠魂义骨,建有历代忠义祠:“聚宝门外诸祠:曰二忠祠,祀宋丞相文公天祥、建康府判杨公邦乂……曰海公祠,祀明南京都御使海忠介公瑞;曰王公祠,祀明应天府尹王公爌……曰方公祠,祀明文学博士方忠文公孝孺……曰景公祠,祀明御史大夫景忠壮公清;曰先贤祠,祀吴泰伯一下诸人……”到清代时“合而为十三祠。”
〇以鸡笼山为中心官方主创的宗教文化区和南京五大名寺
明初官方设置的宗教文化区主要是在鸡鸣寺和国子监(今东南大学)这一带。以鸡笼山(今鸡鸣山)南麓为中心原本是六朝时期的御花园——华林园。陈朝灭亡后,华林园被毁。宋元之际,这一带才逐渐恢复起来。洪武十四年四月,朱元璋下令在鸡鸣山下南面建造大明帝国的最高学府——国子监。鸡鸣山上原有藏传佛教僧人星吉监藏修行布道,洪武十八年十二月,朱元璋诏令在宋、元时期的法宝寺基础上修建鸡鸣寺,“以祠梁僧宝公,命僧德瑄住持”,星吉监藏移至寺西。
◎明代南京钦天山上曾有最为先进的国家天文台
就在鸡鸣寺的不远处的原六朝司天台旧址上,元代曾建有观星台。朱元璋建都南京后的洪武十八年下令在先前遗址基础上修筑钦天监观星台,而原在雨花台的天文台则成为回回钦天监观星台。观星台由大明帝国专门掌管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历法的国家官署——“钦天监”管辖的,由此观星台也就被人们称作为“钦天台”。“钦天台”所在的鸡笼山随之被称为钦天山。为了加强钦天山上的天文观察研究,明初朱元璋还下令将元帝国所有的国家级天文仪器从北京运到南京,安装在鸡笼山观象台上,且新造了一批天文仪器,这下鸡鸣山上的钦天台成为了拥有当时中国人视野里最为先进的仪器设备的国家天文台,它的建造比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还早300年。鸡笼山观星台一直沿用至清初,康熙时南京观星台所有仪器被全部运往北京。
◎鸡笼山上的十庙剩一庙,进香河成了“进香河路”
明朝时鸡笼山南麓修建了好多庙,有纪念历代开国皇帝的帝王庙、纪念汉秣陵尉蒋忠烈侯的蒋子文庙、东晋忠臣成阳卞忠贞公的卞壶庙、南唐大将刘忠肃王刘仁瞻的刘越王庙、北宋大将济阳曹武惠王的曹彬庙、元卫忠肃公的福寿庙;还有祭祀主管南京城池之神的城隍庙等;明朝为了使人们永远记住徐达、常遇春、邓愈、汤和、沐英等21位开国功臣(没犯错的)而特地又在鸡鸣山麓建立了“功臣庙”;洪武二十七年正月,将汉寿亭侯关羽庙迁至鸡鸣山南坡,这样算下来共计有十余座庙宇,因而当时人们称之为“十庙”。朱元璋“命应天府每岁以四孟月及岁除祭,功臣日致祭,岁以为常”。
在明朝初年,百姓经常要到鸡鸣山上的这十庙去上香,鸡鸣山南麓对面是一条南北走向的潮沟,那是三国时孙权定都南京时开挖的,主要用来运送粮食。南朝覆灭后,该河流渐渐堵塞。明朝初年,为了方便百姓来到鸡鸣山上进香祭祀,大明帝国花了大力气,疏浚此河,并且就此取名为进香河。很可惜,后来明王朝迁都北京以后,来此进香的人越来越少,这条河也就淤积了。上世纪80年代,索性就将这条河直接铺成了路,这就是现在的进香河路。
◎明初南京五大名寺
其实除了鸡笼山为中心官方主创的宗教文化区外,明初洪武时期最有名的寺庙还有天界寺、天禧寺、灵谷寺、能仁寺和永乐时期的大报恩寺等,其中大报恩寺为大明皇家寺院(永乐开始)。但按照明代文臣学者葛寅亮的划分,明代南京有8大寺。其中钟山灵谷寺、凤山天界寺、聚宝山报恩寺为金陵三大刹;摄山栖霞寺、鸡笼山鸡鸣寺、卢龙山静海寺、天竺山能仁寺、牛首山弘觉寺为金陵五个次大刹。
军事区——大小教场、马群、苜蓿园明初军事区分成这么几块:鼓楼以北,分布着庞大的禁卫军的营房驻地;军队训练场地,主要位于南京城东,小九华山以南。明代将这里辟作军事教练场,曾名小教场,老百姓俗呼小营;而京城的大教场位于京城的东南方向,至今也还有这个地名的存在,是以前南京的飞机场;城外麒麟门至观音门一带是军队的牧马区,“明初牧马皆在外廓门以内,如麒麟门至观音门一带地方,有黄马群、青马群、红马群、白马群。朝阳门外东二十里,有马房山,为枣骝群,又有马巷口,皆其所也”。后来人们索性称那一带为马群,城东的“马群”这个地名由此沿用下来;朱元璋曾“命户部释淮南北及江南、京畿间旷地,遣军士种苜蓿饲马”。今南京城东苜蓿园大街一带曾有很大一片空地,因响应朱皇帝的号召,广植苜蓿,人们由此将其称为苜蓿园。
皇家陵园区南京的城东钟山被朱元璋设置为皇家陵园区,这里也就是明孝陵与东陵的所在地。
风景区至于狮子山、秦淮河两岸、莫愁湖、清凉山、城南凤凰台等地则是当年有名的风景区。
以上便是大明初年对南京区域规划的大致情况,由此可见当年明太祖朱元璋花了一番心思、费了很多的神。从后来历史的发展以及当今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明初的这种区域规划对南京城后来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当然大明帝国定都南京的意义与影响远不止于此,接下来我们将作详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