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我们介绍完了明皇宫最核心的宫城。但是,按照中国古代都城的建制,宫城外部还有皇城,那么当年南京的皇城到底是怎样的呢?它究竟有多大范围?
南京明皇城主要由宫城城墙外围开始算起,到明皇城城墙加上御道街这一条。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整个皇城的形状从上空俯视来看,呈倒“凸”字形;南北长5里,东西宽4里,周长9公里,共有6道门,前后左右各自对称,包括宫城,一共大概有500万平方米。
讲了这么多,可能读者朋友可能还是觉得比较笼统。我们不妨做个比较:明初南京皇城周长为9 000米,北京元大都皇城周长为1 026丈,即3 420米,换言之,南京明皇城是大约元大都皇城的3倍,完全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皇城。
我们来看看这个世界上最大皇城的整体布局与结构。
午门外御道两侧的重要建筑:太庙和社稷坛午门外御道两侧各有一个建筑,左侧即今天南京午朝门公园南门的东南面,原有太庙(遗址在今天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园内),它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午门的右侧即今天南京午朝门南门的西南面原有个社稷坛。明代官书记载说:“社稷坛在宫城之西南背北向,社(指祭土地神的坛)东、稷(指祭谷神的坛)西,各广五丈,高五尺。四出陛,每陛五级。坛用五色土,色各随其方,上以黄土覆之。坛相去五丈,坛南各栽松树。二坛同一壝,壝方广三十丈,高五尺,甃以砖,四方有门,各广一丈,东饰以青,西饰以白,南饰以赤,北饰以黑。瘗坎在稷坛西南,用砖砌之,广、深各四尺。周围筑墙开四门:南为灵星门三,北戟门五,东、西戟门各三,东、西、北门皆列二十四戟。神厨三间,在墙外西北方,宰牲池在神厨西。社主用石,高五尺,阔二尺,上锐微立于坛上,半在土中,近南北向;稷不用主。”洪武十年改建“社稷坛于午门之右,其制社稷共为一坛,坛二成,上广五丈,下如上之数,而加三尺,崇五尺四,出陛筑以五色土,色如其方,而覆以黄土”。朱棣迁都北京后,北京皇宫的规划上似乎有所调整,社稷坛和太庙都向前挪了位,今天我们见到北京故宫的社稷坛不在午门前,而是位于天安门前方的西侧。社稷坛祭祀社、稷神祇,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帝国皇家的社稷坛是帝国政权的象征,它的档次很高,一般来说,在坛中央竖有一方形石柱,为“社主”,又名“江山石”,象征帝国江山永固万代。很遗憾,历经600年的沧桑,南京明皇宫午门外左右侧的太庙和社稷坛都早已不存在了。
南京御道街与明皇宫的端门在太庙与社稷坛的中间有一条北起午门、南至洪武门、正阳门并与明皇宫中轴线重合在一起的宽阔大道,即今天南京城里有名的御道街。因为这一条特制的道路是当年皇帝的专用道,御道就是御用的专门之路,任何人都不能在这条御道上走,否则就要被治罪。当时洪武帝即有令:直驰中道(即御道)者,罪之。
就在这条御道上,大约与太庙与社稷坛正南面几乎平行的一直线上,曾经建有明皇城一个比较重要的建筑——端门。端门的形制大体与承天门相同。为什么叫端门?有人说,在明皇城的承天门与明宫城正门之间加造这个端门,隐含了这样的意思,即前往皇宫的人们从这里开始要注意和保持庄重的仪表和肃然的心境,当然不能大声喧哗,不能衣冠不整……否则就要犯“大不敬”——对皇帝的不敬,那就是不忠不孝,此等恶徒还有什么用,杀!还有种说法来自中国古代天文学:“太微,天子庭也……南蕃中二星间曰端门。”详见下文。
端门还有两个用途:其一,用于考察各地荐举来京的人才,如:洪武十四年正月朱元璋“命吏部凡郡县所举诸科贤才至京者,日引至端门庑下,令四辅官、谏院官与之论议,以观其才能”;其二,朱元璋诸子藩王回藩国时在端门行祭祀礼,如:洪武二十六年十月丁丑,“定诸王来朝及还国祭祀礼,其礼于端门,用豕一、羊一、荤素各一坛,不用制帛……”
南京的承天门——北京的天安门过了端门,沿着御道继续向南,大致在这御道全长1/3的地方曾建有一座十分气派的建筑,它就是承天门。至于承天门的名字来历,基本上还是传统的老一套说法,表示皇帝秉承上天之使命,代天帝治平天下的意思。朱棣北迁克隆南京明皇宫时,不仅同样建造了承天门,而且连名字也没改。明亡清兴,顺治八年(1651)改承天门为天安门。
承天门是皇城的正南门,它是皇城的象征。据载洪武晚期,承天门、端门上各加盖了五楼,因此其气势十分雄伟。承天门正因为是皇城的正门,因此说,出入承天门的不是阿猫阿狗都可以,一般来说,只有“贵不可言”的人才有资格进出,那就是皇帝了。除了皇帝,真的没有第二人经过了吗?那也不是这么绝对。一般来说,下列人员是可以出入承天门的,他们是:大婚当日的皇后;被皇帝召见的京官与外官,上任前来谢恩的官员;经常上朝的朝廷高官;科举考试中参加殿试的进士,等等。承天门在洪武时期主要用于皇家喜事或显示皇恩浩荡的恩赐活动:其一,由专门官员主持在承天门外进行新钞换旧钞;其二,朱元璋的龙子龙孙迎亲队伍在承天门集合办事;其三,在承天门举行开读皇帝诏赦仪式。
十分可惜这么重要又气势非凡的南京承天门早已被毁得无影无踪了。
外金水河、外五龙桥和长安街出了承天门继续向南,不远前面就有一条横河,叫外金水河。它的水源来自东面皇城外护城河,西向流去,汇入到玉带河,然后南向,流到大中桥。外金水河上有五座都刻上龙的并联着的石桥,故称“外五龙桥”。这外金水河、外五龙桥(至今尚存在御道街上)与午门内的内金水河和内五龙桥形成横向对称,反映出设计者构思的精巧与很高的建筑艺术审美情趣。
外五龙桥前有一条东西横街即长安街,可直达大中桥那个地区。
明皇城四方位四主门与“马娘娘梳妆台”前面说过,明皇城的正南门就是承天门,除此之外,其他几个方位的城门有:东长安门、西长安门、东安门、东上门、东上南门、东上北门、西安门、西上门、西上南门、西上北门、北安门、北上门、北上东门、北上西门等。如果加上刚刚讲过的端门和承天门,整个皇城共有16道门。由于皇城是直接事关朝廷安全的第一大关防,所以洪武十年时朱元璋就下令,16道皇城门中各门皆设立正、副门官,负责进出皇城的具体安全工作,其中正职门官门正为正七品,相当于县处级领导干部;副职门官门副,为从七品,相当于副县副处级领导干部。
而在16道皇城门中,除了前面讲过的“第一门”——承天门外,还有3道很重要的门:
皇城的东门为东安门——北京皇城东门也叫东安门。
皇城的西门为西安门——北京皇城西门也叫西安门。
皇城的北门为北安门——北京皇城北门也叫北安门。
这几个特别重要的皇城门当时都有专业部队负责守卫,洪武时期曾设立了专门的仓储,专供守御军士,其中设官仓副使一员。
东安门现在南京也没了,其遗址大致在东华门与中山门之间,即地铁苜蓿园站附近;西安门大致在南京军区总医院附近;北安门就是如今的后宰门,明皇城后宰门的位置在今天南京富贵山下的佛心桥附近。后宰门原名为“厚载门”,取之于《易经》的《象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和《易经》的《彖辞·坤》:“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厚载门”之名据说在明朝后期犯了皇帝的圣讳——明世宗嘉靖皇帝名讳厚熜,其子穆宗隆庆皇帝名讳载垕,故改名为“后宰门”。
官衙署所在地,前些年在该地发现了一些当年宦官衙署监管的石作厂丢弃的栏杆和雕刻着龙、凤、云纹的石柱及螭首等石雕;而在玉带河的西边也发现一些明代瓷器。因此有学者认定后宰门附近就是当年朱元璋的御厨房所在。这一地方还曾发现了由铜砖砌成的御厨房的炉灶,另外还有一个明初遗迹——一座堆石垒起的假山,南京人俗称它为“马娘娘梳妆台”。
虽说南京明皇城北门后宰门也已荡然无存了,但是南京后宰门的地名至今还在使用。
洪武门——北京的中华门前面讲过南京明皇城呈倒个的“凸”字形。如果从明皇城“规则”四方形图案来说,它的正南面应该就以奉天门一线为界,如果这样设计、建造的话,那么在皇城里代表专制皇权下的中央主要权力机构衙门就无法合适地“安置”,明皇宫设计的精巧就是在这里。过了奉天门和外五龙桥,沿着与明宫城、明皇城中轴线重合的御道街,在其两侧分别“安置”了专制皇权下的中央主要权力机构——六部和五军都督府;沿着这条御道穿过六部和五军都督府,继续向南走到御道的南端,那就是明皇城正南门——洪武门(今光华门内稍北处),是皇帝、宗室参加重要庆典和特别重大活动出入之门。史料记载说:早在洪武元年这里就设立了千户所,由此可见它是明皇城门中的重点之重点。
洪武门正对着都城的正阳门(即今天的光华门),是皇城最南端的一个很气派的大门。很可惜,洪武门今已不在了,洪武门当年是什么样的?我们现在无法完整地了解它。有人说,不是说朱棣北迁后复制了南京的明皇城,我们不就可以把北京的“复制品”做个参照了吗?话没错,我们来看看北京的那个复制品在哪儿?当年朱棣北迁时,仿制洪武门建造大明门,造好以后朱棣还叫大学士解缙题了门联:“明光天德,山河壮帝居。”这大概是北京大明门的名称之来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大明门是沿用元大都宫门的名称,因为元代宫中有主殿叫大明殿,殿前就有一个大明门,明永乐建北京皇城时就沿用大明门的旧称了。大明门在清代时改名叫大清门,民国元年大明门又改名为中华门,保存还是完好的,1954年因扩建天安门广场而被拆除,1976年在其遗址上修建了毛泽东纪念堂。
明皇城的纵轴线与绝对君主专制主义的灵魂南京明皇城的布局仍然以宫城纵轴线及其南延为主干——皇城的御道,至此可以说南京的明宫城、皇城都是以这条自北而南的中轴线为全城的主干,即北起北安门,甚至还可以北延到都城的太平门,中经玄武门、奉天门、午门、端门、承天门、洪武门,再往南延伸直到都城正阳门,城内的三大殿及其附殿、三大宫及其辅助宫殿、主要的门楼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府机构都被排列在这条中轴线上;形成了地方以中央(专制君主所在的都城为标志)为核心,都城以皇城为核心,皇城以宫廷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结构形态布状。
当时的大明帝国的中央政府衙门也紧密地与御道这一中轴线相联在一起,御道左右两侧设立的都是当时专制主义中央政府权力机构。在御道的左侧有国家主要的五大行政部门,从北向南它们依次为吏部——专门管官吏的部门;户部——专门管老百姓的户口税粮的;礼部——相当于现在的民政部与外交部两者结合在一起的行政部门;兵部——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工部——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与这五部同处东侧的还有最北端的宗人府,它主要是负责管理皇室的各种事务。这么说来,人们常说的六部衙门只有五部位于这御道东侧,剩下的一个部“跑到”哪儿去呢?
这剩下的一个部正是主管审理罪犯以及给他们判刑的刑部。古代中国人很迷信,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审犯人以及给人判刑这都是阴损的事情,是一种不积德的行为,会折寿的。既然大家有着这样的迷信,那么自然不会将专门处治罪犯的刑部放在代表皇家威权以及福祉的皇宫前,而是把刑部放在了都城的北门太平门一带。这是吻合中国传统的“天人感应”的思想和阳德阴刑的刑法理论——中国从汉代董仲舒起正式形成了完整的阳德阴刑的理论,认为国家行法要顺阴阳,则五行,合天时,以德教为尚为本,以刑法为辅;因此刑绝不能占于正面的阳的地位,而只能处于从属的阴的位置。由此以后逐渐定型中国处死犯人要在秋杀之时,刑部当然不能居南了,只能是放在北边(属于阴的方位)去了。
了解了御道的东侧,我们再来看西侧,御道的西侧是当时朝廷里的最高军事指挥机构——五军都督府。哪“五军”呢?从北到南依序来排:中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的最南是太常寺,主管礼仪。